三十六計欲擒故縱原文

欲擒故縱出自哪里(欲擒故縱來歷)
1個回答2024-02-09 01:58

1、欲擒故縱出處漏斗團: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無如作者返橘要作這等欲擒故縱的文章;令讀者猜一猜?!?/p>

2、該成語的意思指為了更好地控制對方,故意先放松一步。在句子中一般作謂語、定銷銷語、賓語。

3、成文用法:緊縮式;在句子中作謂語、定語、賓語;含貶義;指故意先放開他,使他放松戒備,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

欲擒故縱施良計
1個回答2024-03-29 21:30
欲擒故縱施良計是“使用了欲擒故縱的好計策”的意思。
如何對付三十六計中的”欲擒故縱”
1個回答2022-09-17 21:26
改變原來的行為,讓他的期待落空,縱也干縱了。
欲擒故縱成語的一個典故是什么?
1個回答2024-01-24 12:11
諸葛亮七擒孟獲,就是軍事史上一個“欲擒故縱”的絕妙戰(zhàn)例。蜀漢建立之后,定下北伐大計。當(dāng)時西南夷酋長孟獲率十萬大軍侵犯蜀國。諸葛亮為了解決北伐的后顧之憂,決定親自率兵先平孟獲。蜀軍主力到達瀘水(今金沙江)附近,誘敵出戰(zhàn),事先在山谷中埋下伏兵,孟獲被誘入伏擊圈內(nèi),兵敗被擒。





兩晉末年,幽州都督王浚企圖謀反篡位。晉朝名將石勒聞訊后,打算消滅王浚的部隊。王浚勢力強大,石勒恐一時難以取勝。他決定采用“欲擒故縱”之計,麻痹王浚,他派門客王子春帶了大量珍珠寶物,敬獻王浚。并寫信向王浚表示擁戴他為天子。信中說,現(xiàn)在社稷衰敗,中原無主,只有你威震天下,有資格稱帝。王子春又在一旁添油加醋,說得王浚心里喜滋滋的,信以為真。正在這時,王浚有個部下名叫游統(tǒng)的,

  伺機謀叛王浚。游統(tǒng)想找石勒做靠山,石勒卻殺了游統(tǒng),將游統(tǒng)首級送給王浚。這一著,使王浚對石勒絕對放心了。

  公元314年,石勒探聽到幽州遭受水災(zāi),老百姓沒有糧食,王浚不顧百姓生死,苛捐雜稅,有增無減,民怨沸騰,軍心浮動。石勒親自率領(lǐng)部隊攻打幽州。這年4月,石勒的部隊到了幽州城,王浚還蒙在鼓里,以為石勒來擁戴他稱帝,根本沒有準(zhǔn)備應(yīng)戰(zhàn)。等到他突然被石勒將士捉拿時,才如夢初醒。王浚中了石勒“欲擒故縱”之計,身首異處,美夢成了泡影。
類似欲擒故縱的成語?
1個回答2024-01-24 03:48

跟欲擒顧縱相近的成語:欲取故予、誘敵深入、欲擒先縱

欲取故予:姑:暫且;與:給與。要想奪取他些什么,得暫且先給他些什么。指先付出代價以誘使對方放松警惕,然后找機會奪取。

誘敵深入:

解釋

誘:引誘。把敵人引進來,使他(她)處于孤立而又不易逃跑的不利地位。

欲擒先縱是“欲抑之,必先張之;欲擒之,必先縱之”;粗俗的話就是“養(yǎng)肥了豬玀再開刀”。其意義是:凡想控制別人的,在形勢未許可時,必先滿足其欲望,驕其志氣,培養(yǎng)其矛盾,加速其滅亡。套句政治術(shù)語就是“以退為進,必抑先與”。

求三國演義里的欲擒故縱的故事?
1個回答2024-01-27 21:19

《三國演義里》的欲擒故縱的故事:   蜀漢建立之后,諸葛亮定下北伐大計。當(dāng)時西南夷酋長孟獲率十萬大軍侵犯蜀國。諸葛亮為了解決北伐的后顧之憂,決定親自率兵先平孟獲。蜀軍主力到達瀘水(今金沙江)附近,誘敵出戰(zhàn),事先在山谷中埋下伏兵,孟獲被誘入伏擊圈內(nèi),兵敗被擒。 按說,擒拿敵軍主帥的目的已經(jīng)達到,敵軍一時也不會有很強戰(zhàn)斗力了,乘勝追擊,自可大破敵軍。但是諸葛亮考慮到孟獲在西南夷中威望很高,影響很大,如果讓他心悅誠服,主動請降,就能使南方真正穩(wěn)定。不然的話,南方夷各個部落仍不會停止侵?jǐn)_,后方難以安定。諸葛亮決定對孟獲采取“攻心”戰(zhàn),斷然釋放孟獲。孟獲表示下次定能擊敗你,諸葛亮笑而不答。孟獲回營,拖走所有船只,據(jù)守瀘水南岸,阻止蜀軍渡河。諸葛亮乘敵不備,從敵人不設(shè)防的下流偷渡過河,并襲擊了孟獲的糧倉。孟獲暴怒,要嚴(yán)懲將士,激起將士的反抗,于是相約投降,趁孟獲不備,將孟獲綁赴蜀營。諸葛亮見孟獲仍不服,再次釋放。以后孟獲又施了許多計策,都被諸葛亮識破,四次被擒,四次被釋放。最后一次,諸葛亮火燒孟獲的藤甲兵,第七次生擒孟獲。終于感動了孟獲,他真誠地感謝諸葛亮七次不殺之恩,誓不再反。從此,蜀國西南安定,諸葛亮才得以舉兵北伐。  欲擒故縱   yùqíngùzòng   基本釋義   欲:想要;擒:捕捉;故:故意;縱:放開。故意先放開他,使他放松戒備,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   【用法】緊縮式;作謂語、定語、賓語;含貶義。

欲擒故縱的成語出自哪里?
1個回答2024-01-24 16:20
【出 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七十回:“大人這里還不要就答應(yīng)他,放出一個欲擒故縱的手段,然后許其成事。”
  【典故其一】
  欲擒故縱中的“擒”和“縱”,是一對矛盾。軍事上,“擒”,是目的,“縱”,是方法。古人有“窮寇莫追”的說法。實際上,不是不追,而是看怎樣去追。把敵人逼急了,它只得集中全力,拼命反撲。不如暫時放松一步,使敵人喪失警惕,斗志松懈,然后再伺機而動,殲滅敵人。
  諸葛亮七擒孟獲,就是軍事史上一個“欲擒故縱”的絕妙戰(zhàn)例。蜀漢建立之后,定下北伐大計。當(dāng)時西南夷酋長孟獲率十萬大軍侵犯蜀國。諸葛亮為了解決北伐的后顧之憂,決定親自率兵先平孟獲。蜀軍主力到達瀘水(今金沙江)附近,誘敵出戰(zhàn),事先在山谷中埋下伏兵,孟獲被誘入伏擊圈內(nèi),兵敗被擒。
  按說,擒拿敵軍主帥的目的已經(jīng)達到,敵軍一時也不會有很強戰(zhàn)斗力了,乘勝追擊,自可大破敵軍。但是諸葛亮考慮到孟獲在西南夷中威望很高,影響很大,如果讓他心悅誠服,主動請降,就能使南方真正穩(wěn)定。不然的話,南方夷各個部落仍不會停止侵?jǐn)_,后方難以安定。諸葛亮決定對孟獲采取“攻心”戰(zhàn),斷然釋放孟獲。孟獲表示下次定能擊敗你,諸葛亮笑而不答。孟獲回營,拖走所有船只,據(jù)守瀘水南岸,阻止蜀軍渡河。諸葛亮乘敵不備,從敵人不設(shè)防的下流偷渡過河,并襲擊了孟獲的糧倉。孟獲暴怒,要嚴(yán)懲將士,激起將士的反抗,于是相約投降,趁孟獲不備,將孟獲綁赴蜀營。諸葛亮見孟獲仍不服,再次釋放。以后孟獲又施了許多計策,都被諸葛亮識破,四次被擒,四次被釋放。最后一次,諸葛亮火燒孟獲的藤甲兵,第七次生擒孟獲。終于感動了孟獲,他真誠地感謝諸葛亮七次不殺之恩,誓不再反。從此,蜀國西南安定,諸葛亮才得以舉兵北伐。
  【典故其二】
  兩晉末年,幽州都督王浚企圖謀反篡位。晉朝名將石勒聞訊后,打算消滅王浚的部隊。王浚勢力強大,石勒恐一時難以取勝。他決定采用“欲擒故縱”之計,麻痹王浚,他派門客王子春帶了大量珍珠寶物,敬獻王浚。并寫信向王浚表示擁戴他為天子。信中說,現(xiàn)在社稷衰敗,中原無主,只有你威震天下,有資格稱帝。王子春又在一旁添油加醋,說得王浚心里喜滋滋的,信以為真。正在這時,王浚有個部下名叫游統(tǒng)的,
  伺機謀叛王浚。游統(tǒng)想找石勒做靠山,石勒卻殺了游統(tǒng),將游統(tǒng)首級送給王浚。這一著,使王浚對石勒絕對放心了。
  公元314年,石勒探聽到幽州遭受水災(zāi),老百姓沒有糧食,王浚不顧百姓生死,苛捐雜稅,有增無減,民怨沸騰,軍心浮動。石勒親自率領(lǐng)部隊攻打幽州。這年4月,石勒的部隊到了幽州城,王浚還蒙在鼓里,以為石勒來擁戴他稱帝,根本沒有準(zhǔn)備應(yīng)戰(zhàn)。等到他突然被石勒將士捉拿時,才如夢初醒。王浚中了石勒“欲擒故縱”之計,身首異處,美夢成了泡影。
欲擒故縱的成語典故
1個回答2024-02-01 21:41
諸葛亮七擒孟獲,就是軍事史上一個“欲擒故縱”的絕妙戰(zhàn)例。蜀漢建立之后,定下北伐大計。當(dāng)時西南夷酋長孟獲率十萬大軍侵犯蜀國。諸葛亮為了解決北伐的后顧之憂,決定親自率兵先平孟獲。蜀軍主力到達瀘水(今金沙江)附近,誘敵出戰(zhàn),事先在山谷中埋下伏兵,孟獲被誘入伏擊圈內(nèi),兵敗被擒。
欲擒故縱
按說,擒拿敵軍主帥的目的已經(jīng)達到,敵軍一時也不會有很強戰(zhàn)斗力了,乘勝追擊,自可大破敵軍。但是諸葛亮考慮到孟獲在西南夷中威望很高,影響很大,如果讓他心悅誠服,主動請降,就能使南方真正穩(wěn)定。不然的話,南方夷各個部落仍不會停止侵?jǐn)_,后方難以安定。諸葛亮決定對孟獲采取“攻心”戰(zhàn),斷然釋放孟獲。孟獲表示下次定能擊敗你,諸葛亮笑而不答。孟獲回營,拖走所有船只,據(jù)守瀘水南岸,阻止蜀軍渡河。諸葛亮乘敵不備,從敵人不設(shè)防的下流偷渡過河,并襲擊了孟獲的糧倉。孟獲暴怒,要嚴(yán)懲將士,激起將士的反抗,于是相約投降,趁孟獲不備,將孟獲綁赴蜀營。諸葛亮見孟獲仍不服,再次釋放。以后孟獲又施了許多計策,都被諸葛亮識破,四次被擒,四次被釋放。最后一次,諸葛亮火燒孟獲的藤甲兵,第七次生擒孟獲。終于感動了孟獲,他真誠地感謝諸葛亮七次不殺之恩,誓不再反。從此,蜀國西南安定,諸葛亮才得以舉兵北伐。
三國人物
兩晉末年,幽州都督王浚企圖謀反篡位。晉朝名將石勒聞訊后,打算消滅王浚的部隊。王浚勢力強大,石勒恐一時難以取勝。他決定采用“欲擒故縱”之計,麻痹王浚,他派門客王子春帶了大量珍珠寶物,敬獻王浚。并寫信向王浚表示擁戴他為天子。信中說,現(xiàn)在社稷衰敗,中原無主,只有你威震天下,有資格稱帝。王子春又在一旁添油加醋,說得王浚心里喜滋滋的,信以為真。正在這時,王浚有個部下名叫游統(tǒng)的,
伺機謀叛王浚。游統(tǒng)想找石勒做靠山,石勒卻殺了游統(tǒng),將游統(tǒng)首級送給王浚。這一著,使王浚對石勒絕對放心了。
公元314年,石勒探聽到幽州遭受水災(zāi),老百姓沒有糧食,王浚不顧百姓生死,苛捐雜稅,有增無減,民怨沸騰,軍心浮動。石勒親自率領(lǐng)部隊攻打幽州。這年4月,石勒的部隊到了幽州城,王浚還蒙在鼓里,以為石勒來擁戴他稱帝,根本沒有準(zhǔn)備應(yīng)戰(zhàn)。等到他突然被石勒將士捉拿時,才如夢初醒。王浚中了石勒“欲擒故縱”之計,身首異處,美夢成了泡影。
《三國演義》中欲擒故縱的故事情節(jié)是什么?
1個回答2024-02-17 01:39
《三國演義里》的欲擒故縱的故事:
  
蜀漢建立
之后,
諸葛亮
定下北伐大計。當(dāng)時
西南夷
酋長
孟獲

十萬大軍
侵犯蜀國。諸葛亮為了解決北伐的后顧之憂,決定親自率兵
先平
孟獲。蜀軍主力到達
瀘水
(今金沙江)附近,誘敵出戰(zhàn),事先在山谷中埋下伏兵,孟獲被誘入伏擊圈內(nèi),兵敗被擒。
按說,擒拿敵軍主帥的目的已經(jīng)達到,敵軍一時也不會有很強戰(zhàn)斗力了,乘勝追擊,自可大破敵軍。但是諸葛亮考慮到孟獲在西南夷中威望很高,影響很大,如果讓他心悅誠服,主動請降,就能使南方真正穩(wěn)定。不然的話,南方夷各個部落仍不會停止侵?jǐn)_,后方難以安定。諸葛亮決定對孟獲采取“攻心”戰(zhàn),斷然釋放孟獲。孟獲表示下次定能擊敗你,諸葛亮笑而不答。孟獲回營,拖走所有船只,據(jù)守瀘水南岸,阻止蜀軍渡河。諸葛亮乘敵不備,從敵人不設(shè)防的下流偷渡過河,并襲擊了孟獲的糧倉。孟獲暴怒,要嚴(yán)懲將士,激起將士的反抗,于是相約投降,趁孟獲不備,將孟獲綁赴蜀營。諸葛亮見孟獲仍不服,再次釋放。以后孟獲又施了許多計策,都被諸葛亮識破,四次被擒,四次被釋放。最后一次,諸葛亮火燒孟獲的
藤甲兵
,第七次生擒孟獲。終于感動了孟獲,他真誠地感謝諸葛亮七次
不殺之恩
,誓不再反。從此,蜀國西南安定,諸葛亮才得以舉兵北伐。
 




  yù
qín

zòng
  基本釋義
  欲:想要;擒:捕捉;故:故意;縱:放開。故意先放開他,使他放松戒備,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
  【用法】緊縮式;作謂語、定語、賓語;含貶義。
求三國演義里的欲擒故縱的故事
1個回答2024-02-09 14:12
  《三國演義里》的欲擒故縱的故事:
  蜀漢建立之后,諸葛亮定下北伐大計。當(dāng)時西南夷酋長孟獲率十萬大軍侵犯蜀國。諸葛亮為了解決北伐的后顧之憂,決定親自率兵先平孟獲。蜀軍主力到達瀘水(今金沙江)附近,誘敵出戰(zhàn),事先在山谷中埋下伏兵,孟獲被誘入伏擊圈內(nèi),兵敗被擒。
按說,擒拿敵軍主帥的目的已經(jīng)達到,敵軍一時也不會有很強戰(zhàn)斗力了,乘勝追擊,自可大破敵軍。但是諸葛亮考慮到孟獲在西南夷中威望很高,影響很大,如果讓他心悅誠服,主動請降,就能使南方真正穩(wěn)定。不然的話,南方夷各個部落仍不會停止侵?jǐn)_,后方難以安定。諸葛亮決定對孟獲采取“攻心”戰(zhàn),斷然釋放孟獲。孟獲表示下次定能擊敗你,諸葛亮笑而不答。孟獲回營,拖走所有船只,據(jù)守瀘水南岸,阻止蜀軍渡河。諸葛亮乘敵不備,從敵人不設(shè)防的下流偷渡過河,并襲擊了孟獲的糧倉。孟獲暴怒,要嚴(yán)懲將士,激起將士的反抗,于是相約投降,趁孟獲不備,將孟獲綁赴蜀營。諸葛亮見孟獲仍不服,再次釋放。以后孟獲又施了許多計策,都被諸葛亮識破,四次被擒,四次被釋放。最后一次,諸葛亮火燒孟獲的藤甲兵,第七次生擒孟獲。終于感動了孟獲,他真誠地感謝諸葛亮七次不殺之恩,誓不再反。從此,蜀國西南安定,諸葛亮才得以舉兵北伐。
  欲 擒 故 縱
  yù qín gù zòng
  基本釋義
  欲:想要;擒:捕捉;故:故意;縱:放開。故意先放開他,使他放松戒備,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
  【用法】緊縮式;作謂語、定語、賓語;含貶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