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王堆漢墓之謎3

2019-11-06 16:18:16秦四少09:29 5.8萬
聲音簡介

求關注!求訂閱!求轉發(fā)!求評價!求分享!


世界上到底有沒有龍?彭加木失蹤事件與雙魚玉佩有何關聯?中國軍方的絕密行動究竟是什么?故宮難道真的是“鬧鬼宮”嗎?重慶紅衣男孩離奇命案到底有著怎樣的驚人?偏遠地區(qū)的電影院中發(fā)生過怎樣令人毛骨悚然的事件?各個大學里的恐怖怪談難道只是學長瞎掰而已?全國各地的所謂“陰地”莫非都是百姓的誤傳?


馬王堆漢墓

中國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侯利倉及其家屬的墓。位于湖南長沙東郊。共3座。1972年發(fā)掘1號墓,1973?1974年發(fā)掘了2號和3號墓。據墓中出土印章、簡文及《史記》和《漢書》記載,2號墓墓主是第一代侯利倉,死于漢惠帝二年(前193);3號墓墓主可能是利倉兒子、第二代侯利豨,下葬于漢文帝十二年(前168);1號墓墓主應是利倉妻子,下葬年代在文帝十二年以后數年至十幾年間,其尸體至今保存完好,其墓葬形制及葬式值得研究。三座墓隨葬有大量“譴策”竹簡、醫(yī)簡、帛書、彩繪帛畫和兵器、樂器、漆器等器物,其中已判明的帛書有28種、計12萬余字,分為六藝類、諸子類、兵書類、數術類、方術類和地圖類等,是中國考古學史上一次重大發(fā)現。這幾座墓的發(fā)掘,為研究漢初的社會經濟及歷史文化和生活習慣,提供了極為重要的資料。

馬王堆漢墓的女人是誰

辛追 辛追是長沙國丞相利蒼的妻子,死于公元前186年,享年50歲。于1972年出土于長沙市東郊瀏陽河旁的馬王堆1號墓。時逾2100多年,形體完整,全身潤澤,皮膚覆蓋完整,毛發(fā)尚在,指、趾紋路清晰,肌肉尚有彈性,部分關節(jié)可以活動,幾乎與新鮮尸體相似,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濕尸,也是具體表現中國漢朝上層社會文化、生活的活體見證。

馬王堆漢墓

中國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侯利倉及其家屬的墓。位于湖南長沙東郊。共3座。1972年發(fā)掘1號墓,1973~1974年發(fā)掘了2號和3號墓。據墓中出土印章、簡文及《史記》和《漢書》記載,2號墓墓主是第一代侯利倉,死于漢惠帝二年(前193);3號墓墓主可能是利倉兒子、第二代侯利豨,下葬于漢文帝十二年(前168);1號墓墓主應是利倉妻子,下葬年代在文帝十二年以后數年至十幾年間,其尸體至今保存完好,其墓葬形制及葬式值得研究。三座墓隨葬有大量“譴策”竹簡、醫(yī)簡、帛書、彩繪帛畫和兵器、樂器、漆器等器物,其中已判明的帛書有28種、計12萬余字,分為六藝類、諸子類、兵書類、數術類、方術類和地圖類等,是中國考古學史上一次重大發(fā)現。 這幾座墓的發(fā)掘,為研究漢初的社會經濟及歷史文化和生活習慣,提供了極為重要的資料。

馬王堆漢墓

近日,湖南省博物館決定:從3月29日起,將已關閉近兩年的馬王堆漢墓陳列精華展品搬遷至長沙大河西先導區(qū)規(guī)劃展示館,免費對外展出。 湖南省博物館目前2014年下半年主體工程完工,2015年全面建成對外開放,等開放了,肯定還會搬回來,這也是旅游業(yè)的一部分,不可能長期在別的地方的!

馬王堆漢墓帛畫的主題是什么?

馬王堆漢墓帛畫主題是引魂歸天。 帛畫是中國古代畫的一種,是指在帛上用筆墨和色彩描繪人物、走獸、飛鳥及神靈、異獸等形象的圖畫。約興起于戰(zhàn)國時期,至西漢發(fā)展到高峰。戰(zhàn)國帛畫代表著戰(zhàn)國時期的繪畫藝術成就,是獨立意義上的繪畫作品。帛畫表現主題是引魂升天,人物造型帶有風俗畫性質

馬王堆漢墓女尸不腐之謎,原因是什么?

尸體經過了化學處理,可以殺菌防腐,另外墓穴埋的比較深,封閉很嚴,隔絕了空氣。

馬王堆漢墓女尸不腐之謎的原因是什么?

因為這個墓里有保存尸體的東西,古代人非常的有智慧,研究出了讓尸體不腐化的東西。

馬王堆漢墓

沒有聽說過。這是你的記憶還是什么資料上的? 基本可以確定你說的東西沒有。要是有了,我給你100分,算是學費吧。

馬王堆漢墓

在馬王堆帛書中,出現了以隸書筆意書寫篆書的字體。其基本保持篆書的字體結構,但較篆書為靈活。其書寫時代大多在秦始皇廿五年之后,可以說反映了當時書寫字體從篆書轉為隸書的情形。 馬王堆帛書中亦有用古隸書寫的文獻,比如《刑德》《戰(zhàn)國縱橫家書》《春秋事語》及《陰陽五行》乙篇等等。時代大約在漢初。然而馬王堆帛書中亦已經出現用漢隸抄寫的書籍。這表明隸書的規(guī)范化在西漢初期就已經完成。這類帛書中,《刑德》乙篇有“孝惠元”(前194)的紀年,表示成書年代大約在前194年左右。 這幅圖上的書法不屬于漢隸,應該是小篆向隸書轉變時的字體,畢竟西漢初期仍然沿用秦隸的風格,到新莽時期才開始產生重大的變化。

馬王堆漢墓帛畫的具體介紹

3號墓出土的一幅帛畫與此幅尺寸、 形制、內容都相近。這兩幅帛畫以有序的層次展示了漢初人們觀念中的宇宙圖景,取自遠古神話的大量形象和按照現實描繪的人與物構成天、地、人相溝通的境界。帛畫出土之前分別置放在兩墓內棺的板上,是葬儀中用以表示招魂、導引后隨葬的旌幡,又稱“非衣”。因而,其主題是靈魂升天,畫中人物正行進在通往“天國”的途中,天上日月并輝、明樂環(huán)響,龍、豹、翼鳥、玉璧等均是吉祥、護佑的象征。 發(fā)現于3號墓棺室西壁的一幅帛畫長212厘米,寬94厘米,描繪了盛大的車馬儀仗場面。左上方有兩行人物,文武屬吏簇擁著戴冠、著袍、佩劍的墓主向前行進,隊列前有5層高臺;左下方有100多人組成的方陣,陣中是正在鳴金擊鼓的樂隊;右上方有4列駟馬車騎;右下方有14縱列共100余個騎從,畫中所有的人物、車馬都面向墓主人方向。有人認為描繪的是誓社、耕祠場面,也有人根據所繪的大都是武卒、車騎,認為描繪的是接受身為軍事將領的墓主檢閱的儀仗。同一棺室東壁也有大小與兩壁相同的一幅帛畫,因破損嚴重難辨全貌,根據殘片中的建筑、車騎和婦女劃船等形象,推測描繪的是墓主的家居生活。 3號墓出土的另一幅帛畫長約100厘米,高約50厘米,描繪了4排共44人。人物有男女老幼之別,衣飾簡樸,有的上身裸體,所有的人物動態(tài)均是當時稱為“導引”的健身動作,屈體、伸肢、跳躍、回旋,姿態(tài)各異,十分生動。根據人物動作與旁邊的題字,可知是一幅運動范圍式的畫作,定名為《導引圖》。

接下來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