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史】367 清廷的沿海遷界(三)
宿遷的歷史沿革
宿遷歷史悠久、文化繁榮,古稱下相、宿豫、鐘吾,是西楚霸王項羽的故鄉(xiāng),京杭大運河穿境而過,北倚駱馬湖,南臨洪澤湖。宿遷自古便有“北望齊魯、南接江淮,居兩水(即黃河、長江)中道、扼二京(即北京、南京)咽喉”之稱 。 泗洪天崗湖發(fā)現(xiàn)的長臂猿化石,距今1000多萬年,是亞洲迄今發(fā)現(xiàn)最早的古猿化石之一。故黃河 在泗洪淮河岸邊,5萬年前便有先人臨水而居,稱為“下草灣人文化遺址“。相傳夏、商、周三代,古族徐夷在此生息。 公元前113年,泗水國在此建都,傳五代六王,歷時132年。秦代置下相縣,東晉設宿豫縣,唐代宗寶應元年改稱宿遷至今。乾隆六下江南五次駐蹕宿遷,贊嘆宿遷為“第一江山春好處“。宿遷,原名宿豫,位于江蘇北部淮水之陽。 春秋時為鐘吾國,后宿國遷都于此。秦置下相等縣。西漢時廢凌縣設下相。 歷經東漢、西晉,至東晉安帝義熙元年(公元405年),改下相縣為宿豫縣。 南北朝、隋朝仍為宿豫縣。宿豫曾為北魏宿預郡治所,梁東徐州治所,東魏東楚州治所并改名宿豫,陳安州治所,北周泗州治所,隋下邳郡治所。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隋下邳郡為泗州,仍以宿豫為州府。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宿豫縣城被沂蒙山水沖圯(亦有黃河水沖圮之說),泗州遂移治于臨淮縣,宿豫縣移治于下相城故址。 唐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為避代宗李豫之諱,改宿豫縣為宿遷縣。境內先后設懷文縣、潼陽縣、桃源縣和臨淮郡。其后至宋、元、明、清時期各州屢有廢替。 抗日戰(zhàn)爭至解放戰(zhàn)爭時期,運河以東為宿豫縣,運河西一度屬泗宿縣,今曉店以北到今徐州新沂市新安鎮(zhèn)為宿北縣。 1945年9月~1946年7月曾設宿遷,屬泗宿縣。 1946年6月,宿遷縣(包括運東和運西)同宿北縣新沂河以南地區(qū),合為宿遷縣,屬淮陰專區(qū)。 1970年屬淮陰地區(qū)。 1983年屬淮陰市。 1987年12月31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宿遷縣,設立縣級宿遷市。 1996年7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縣級宿遷,轄沭陽、泗陽、泗洪、宿豫四縣和宿城區(qū)。市政府所在地為宿城區(qū)。 2004年3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宿豫縣設立宿豫區(qū)。
清廷秘史是什么?
所謂秘史,秘,是秘密,不能廣而告之、正大光明談論的、有忌諱的,都屬于秘密。難聽點,就是見不得人,不能見光的事。 清朝宮廷秘史,都是些為了某些事、某個立場、利益,而不擇手段,或者說手段有些悖常理的。不能在正史上明文記載的,就稱為秘史。很多秘史都是從野傳得來的。
清水鎮(zhèn)的歷史沿革
1953年設清水農場,1958年改區(qū),后置鄉(xiāng),曾數(shù)度易置,1994年建鎮(zhèn)。1996年,面積76.4平方千米,人口2.2萬人,轄清河、小清、大清、五岔、志紅、育紅、海鷹、立新、南崗子、大井子、東崗子、小堡子、永紅、錦紅、江升則南、林場16個行政村。2002年,鎮(zhèn)政府駐立新,人口2.28萬人,面積74平方千米,轄清河、大清、小清、五岔、志紅、育紅、海鷹、立新、南崗子、大井子、小亮爛堡、永紅敬笑漏、錦紅14個行政村。
清遠的歷史沿革
清遠又稱鳳城,是由于清遠的地圖像一只鳳凰。 春秋戰(zhàn)國時,清遠地區(qū)屬百粵。秦統(tǒng)一中國后,設置行政機構,開發(fā)嶺南,清遠地區(qū)屬南??ぁ㈤L沙郡。漢初,屬趙佗稱號的南越國。高祖年間(前206—195年)先后置桂陽縣(今連州一帶)、陽山縣、湞陽縣和含匡縣(湞、含今為英德市境),均屬桂陽郡。元鼎六年(前111年),置中宿縣(原清遠縣一帶),屬南海郡。 三國時,各縣隸屬始興郡。 南朝梁天監(jiān)年間(502—519)置清遠郡,清遠之名由此而始,轄中宿、威正、平、恩洽、浮護五縣。還置陽山郡,轄陽山、桂陽、廣德(后改稱廣澤、連山)等縣。在含匡設衡州,領陽山郡。隋開皇十年(590年),廢清遠郡及其所屬的中宿等縣,置清遠縣、政賓縣(今清新縣濱江一帶),仍屬于南??ぁM瑫r,廢陽山郡改置連州,把衡州改名為匡州。二十年(600年),廢匡州,其屬縣改隸廣州府。 唐武德六年(623年),政賓縣并入清遠縣,屬廣州府。天寶元年(742年),連州改置連山郡。 五代南漢乾亨五年(921年),于湞陽縣設英州。 宋宣和二年(1120年),英州改置真陽郡,含匡、湞陽先后改名為含光縣、真陽縣。慶元元年(1195年),真陽郡升為英德府。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英德府改為英德路總管府,不久又降為州,并含光、真陽縣。 明洪武二年(1369年),英德州改置英德縣,屬韶州府。十四年,連州和陽山、連山二縣改屬廣州府。 清雍正五年(1727年),連州為廣東省直隸州,領陽山、連山二縣。嘉慶十八年(1813年),由清遠、英德兩縣劃地設廣東布政司佛岡軍民廳(相當于縣級建制)。 民國元年(1912年)連州改稱連縣。民國3年,佛岡改廳為縣??谷諔?zhàn)爭期間,廣東省政府北遷連縣,清遠各縣均屬廣東省第二行政督察區(qū)(駐連縣)管轄。民國35年,由連山、連縣、陽山三縣劃地,新置連南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除佛岡縣曾先后歸屬韶關、廣州、佛山管轄外,各縣先后由北江行署、韶關專署、韶關行署管轄。1953年,連南與連山合并為連南瑤族自治區(qū)(后改為自治縣)。 1958年,連縣、連南、連山、陽山四縣合并,稱連陽各族自治縣。同年,佛岡、從化兩縣合并,稱從化縣。1960年恢復陽山縣。1961年恢復佛岡縣,屬廣州市轄。1961年,恢復連縣、連南瑤族自治縣。1962年,成立連山壯族瑤族縣。1963年,佛岡縣由廣州市劃為韶關地區(qū)管轄。1983年7月,韶關地市合并,將清遠、佛岡兩縣劃歸為廣州市,其余各縣屬韶關市管轄。 1988年1月7日,國務院批準撤銷清遠縣,設立清遠市,原清遠縣分為清城、清郊兩個市轄區(qū)(1992年清郊區(qū)改為清新縣),并劃廣州市市屬的佛岡縣和韶關市屬的連縣、陽山縣、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連南瑤族自治縣、英德縣為清遠市所屬(英德、連縣1994年改為縣級市)。 2009年,原清新縣飛來峽鎮(zhèn)正式劃歸清城區(qū)管轄,其中飛來峽鎮(zhèn)全鎮(zhèn)面積為408平方千米,由原來的高田、江口、升平三鎮(zhèn)合并而成,新的鎮(zhèn)政府駐原升平。 2012年12月9日,國務院批復同意廣東省調整清遠市部分行政區(qū)劃,正式批準撤銷清新縣,設立清遠市清新區(qū),以原清新縣的行政區(qū)域為清新區(qū)的行政區(qū)域。 2013年1月16日,清新區(qū)正式設立。
清鎮(zhèn)一中的歷史沿革
清鎮(zhèn)一中座落于國家級風景區(qū)清鎮(zhèn)市紅楓湖畔,距貴陽市中心22公里。其前身可追溯到1939年抗戰(zhàn)期間為南下流亡學生創(chuàng)辦的“中山中學班”,距今已有近70年的辦學歷史。2002年開始,清鎮(zhèn)一中抓住契機進行換址擴建,2004年9月成功實現(xiàn)學校的整體搬遷。 年代起止 校名 體制 隸屬 1939.8-1941.7 國立中山中學班 完全中學 國民政府教育部 1941.8-1949末 貴州省立中學 完全中學 國民政府貴州省教育廳 1950-1952 貴州省清鎮(zhèn)初級中學 初級中學 貴陽區(qū)行政督察專員署 1953-1956.6 貴州省清鎮(zhèn)初級中學 初級中學 貴定專員公署教育科 1956.7-1958.6 貴州省清鎮(zhèn)初級中學 初級中學 安順專員公署教育科 1958.7-1962.5 貴州省清鎮(zhèn)初級中學 初級中學 貴陽市教育局 1962.6-1972.8 貴州省清鎮(zhèn)中學 完全中學 清鎮(zhèn)縣教育局 1972.9-1992 清鎮(zhèn)縣第一中學 完全中學 清鎮(zhèn)縣教育局 1972――2002 清鎮(zhèn)市第一中學 完全中學 清鎮(zhèn)市教育局 2002――2008 清鎮(zhèn)市第一中學 (省級示范性高中) 完全中學 清鎮(zhèn)市教育局 2008至今 清鎮(zhèn)市第一中學 (省級示范性高中) 高級中學 清鎮(zhèn)市教育局
清水鄉(xiāng)的歷史沿革
1933年建嘉陵縣永寧鋪區(qū)清水鋪鄉(xiāng)功維埃; 1935年屬廣元縣柏龍聯(lián)保處; 1950年建清水鍵扮搜、龍鳳兩鄉(xiāng),屬廣元縣缺歲新場區(qū); 1955年改新場稿歷為衛(wèi)子區(qū),清水鄉(xiāng)屬衛(wèi)子區(qū); 1966年將大樹大隊劃歸太公公社; 1984年改清水公社為清水鄉(xiāng); 1985年屬市中區(qū)衛(wèi)子區(qū)公所; 1989年屬廣元市元壩區(qū); 1992年并入柏林溝鎮(zhèn); 1995年劃出柏林溝鎮(zhèn)復清水鄉(xiāng)。
清鎮(zhèn)的歷史沿革
元至元十六年,置八番宣慰司,十九年置順元等處宣慰司,二十年立亦溪不薛宣慰司。《大定府志》謂:“亦溪不薛,水西也?!睔v史上的水西,系指烏江上游鴨池河以西地。貞元元年以后,亦溪不薛宣慰司還隸于云南行省。元代,清鎮(zhèn)地區(qū)處于順元宣慰司和亦溪不薛宣慰司轄境的結合部。 明初,為貴州宣慰司轄地。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置威清站(今清鎮(zhèn)縣城新華路)。二十三年(1390年),分貴州宣慰司置威清衛(wèi),隸于貴州都司。崇禎三年(1630年),以水外六目地即阿戈、龍爾、龍夜、底區(qū)、化那、引葉遮勒六目所在的六慕則溪地置鎮(zhèn)西衛(wèi)(今衛(wèi)城鎮(zhèn))、赫聲所(今茶店)、威武所(今甘溝)。這片地方為彝族世居地,故彝語稱為“引葉遮勒”,因是鎮(zhèn)壓彝族之后所置,故名鎮(zhèn)西。 清康熙二十六年,裁去威清衛(wèi)、鎮(zhèn)西衛(wèi)和赫聲所、威武所,以其轄境合并置縣。取威清之“清”、鎮(zhèn)西衛(wèi)之“鎮(zhèn)”,定名為清鎮(zhèn)縣,治所于威清衛(wèi)城(今清鎮(zhèn)縣城),隸安順府。 民國三年(1914年),清鎮(zhèn)縣屬貴西道。九年,直隸于省。二十四年,隸屬貴州省第一督察去(治所安順)。二十六(1937年)年,直屬于省。 1949年,隸貴陽專區(qū),1952年劃歸貴定專區(qū),1956年劃歸安順專區(qū)。1958年劃歸貴陽市,1963年復歸安順專區(qū)。1970年屬安順地區(qū)。1992年更名為清鎮(zhèn)市,改屬貴陽市,但建制一直未變。
清朝歷史中宮廷的傳說故事
道光把自己大兒子踹死? 乾隆廢后是為了江南美女? 乾隆和孝賢的嫂子私通生下??蛋?? 順治搶了自己的弟媳,還把自己的弟弟給害死? 慈禧在宮里和假太監(jiān)私通? …… 純屬野史,請勿相信
德清縣的歷史沿革
德清歷史悠久,遠在新石器時代已有人類繁衍生息。 縣境周初隸吳,春秋屬越,越滅屬楚。 秦漢兩代,為烏程、余杭縣南疆北境。 三國入東吳版圖,吳黃武元年(222),武康立縣,初名永安。 晉太康元年(280)改永安為永康。 太康三年改名武康。唐天授二年(691),析武康東境17鄉(xiāng)立德清縣,初名武源。 景云二年(711)改名臨溪。 天寶元年(742)又改名德清縣。此后,德清縣轄區(qū)雖有變化,但縣名卻一直沿用至1958年。 1958年,武德兩縣合并為德清縣,縣治在城關鎮(zhèn)。 1994年縣政府駐地遷至武康鎮(zhèn)。 1950年,德清縣撤銷雙馬區(qū),在原16個鄉(xiāng)鎮(zhèn)基礎上,建立30個鄉(xiāng)鎮(zhèn);武康縣撤銷仁山區(qū),在原10個鄉(xiāng)鎮(zhèn)基礎上,建立25個鄉(xiāng)鎮(zhèn)。 1956年撤區(qū)并鄉(xiāng),德清縣建立2個鎮(zhèn)15個鄉(xiāng),武康縣建立10個鄉(xiāng)。 1958年6月,武康縣并入德清縣,10月人民公社化后,實行政社合一體制,成立12個人民公社。 1961年全縣改為2鎮(zhèn)23個人民公社。1992年,城關鄉(xiāng)并入城關鎮(zhèn),對河口鄉(xiāng)并入武康鎮(zhèn),戈亭鄉(xiāng)并入鐘管鎮(zhèn),后塢鄉(xiāng)并入筏頭鄉(xiāng),二都鄉(xiāng)并入三合鄉(xiāng),梅林鄉(xiāng)、新聯(lián)鄉(xiāng)并入新市鎮(zhèn),全縣有21個鄉(xiāng)鎮(zhèn)。 1999年,三橋鎮(zhèn)、上柏鎮(zhèn)、秋山鄉(xiāng)并入武康鎮(zhèn),高林鄉(xiāng)并入新市鎮(zhèn),龍山鄉(xiāng)并入洛舍鎮(zhèn),全縣有13個鎮(zhèn)3個鄉(xiāng)。 2002年,德清縣轄13個鎮(zhèn)、3個鄉(xiāng)(武康鎮(zhèn)、城關鎮(zhèn)、新市鎮(zhèn)、洛舍鎮(zhèn)、士林鎮(zhèn)、干山鎮(zhèn)、下舍鎮(zhèn)、雷甸鎮(zhèn)、鐘管鎮(zhèn)、勾里鎮(zhèn)、高橋鎮(zhèn)、莫干山鎮(zhèn)、徐家莊鎮(zhèn)、筏頭鄉(xiāng)、三合鄉(xiāng)、南路鄉(xiāng)。),38個社區(qū)、8個居民區(qū)、169個行政村。 2003年10月17日德清縣部分行政區(qū)劃調整:將洛舍鎮(zhèn)龍山、王母山、龍勝3個村劃歸武康鎮(zhèn)管轄。調整后,武康鎮(zhèn)轄31個村、8個社區(qū)居委會,鎮(zhèn)政府駐地不變(永安街332號);洛舍鎮(zhèn)轄6個村、1個居委會,鎮(zhèn)政府駐地不變(新街208號)。 2004年,撤銷士林鎮(zhèn)建制,與新市鎮(zhèn)合并。調整后,新市鎮(zhèn)轄24個行政村、7個社區(qū)、1個居民區(qū),鎮(zhèn)政府駐地不變(府前路3號)。撤銷干山鎮(zhèn)建制,與鐘管鎮(zhèn)合并。調整后,鐘管鎮(zhèn)轄19個行政村、5個居民區(qū),鎮(zhèn)政府駐地不變(寺前路258號)。撤銷南路鄉(xiāng)建制,并入莫干山鎮(zhèn)。調整后,莫干山鎮(zhèn)轄14個行政村、2個居民區(qū),鎮(zhèn)政府駐地不變(育才路10號)。撤銷勾里鎮(zhèn)、下舍鎮(zhèn)建制,合并設立新安鎮(zhèn)。新安鎮(zhèn)轄16個行政村、2個居民區(qū),鎮(zhèn)政府暫駐郵電巷1號(原勾里鎮(zhèn)政府駐地)。撤銷徐家莊鎮(zhèn)、高橋鎮(zhèn)建制,合并設立禹越鎮(zhèn)。禹越鎮(zhèn)轄14個行政村,鎮(zhèn)政府駐振興路(原徐家莊鎮(zhèn)政府駐地)。城關鎮(zhèn)更名為乾元鎮(zhèn),其行政區(qū)域范圍不變。 2016年1月,撤銷莫干山鎮(zhèn)、筏頭鄉(xiāng)建制,合并設立新的莫干山鎮(zhèn)。區(qū)域面積185.77平方公里,管轄18個行政村,3個居民區(qū)。鎮(zhèn)政府駐莫干山鎮(zhèn)育才西路1號(原莫干山鎮(zhèn)政府駐地)。撤銷武康鎮(zhèn)、三合鄉(xiāng)建制,增設武康街道、舞陽街道、阜溪街道、下渚湖街道。武康街道區(qū)域面積59平方公里,四至范圍:東接阜溪街道,南鄰舞陽街道,西連莫干山鎮(zhèn),北靠阜溪街道。管轄居仁、吉祥、永興、振興、祥和、群安、春暉、英溪8個社區(qū),對河口、城西、千秋、豐橋、五龍5個行政村。街道辦事處駐永安街332號(原武康鎮(zhèn)政府駐地)。舞陽街道區(qū)域面積96平方公里,四至范圍:東接下渚湖街道,南鄰杭州市余杭區(qū)瓶窯鎮(zhèn),西連武康街道,北靠武康街道。管轄舞陽、塔山、上柏3個社區(qū),宋村、塔山、上柏、山民、城山、雙燕、長春、龍鳳、下柏、太平、燈塔11個行政村。街道辦事處駐游子街1號(暫駐塔山街原林業(yè)局大樓)。阜溪街道區(qū)域面積91平方公里,四至范圍:東接乾元鎮(zhèn)、洛舍鎮(zhèn),南鄰武康街道,西連莫干山鎮(zhèn),北靠吳興區(qū)埭溪鎮(zhèn)。管轄三橋1個社區(qū),五四、三橋、民進、龍山、龍勝、王母山、獅山、秋北、秋山、興山、郭肇11個行政村。街道辦事處駐長虹街198號(原開發(fā)區(qū)管委會駐地)。下渚湖街道區(qū)域面積67平方公里,四至范圍:東接杭州市余杭區(qū)仁和街道,南鄰杭州市余杭區(qū)良渚街道,西連舞陽街道,北靠乾元鎮(zhèn)。管轄封愚 1個居民區(qū),新琪、二都、寶塔山、塘涇、八字橋、雙橋、康介山、上楊、下楊、朱家、四都、唐家琪、和睦、沿河14個行政村。街道辦事處駐下仁公路181號(原下渚湖管委會駐地)。乾元、新市、鐘管、洛舍、雷甸、禹越和新安七鎮(zhèn)保持建制不變。
清源縣的歷史沿革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屬越國地;秦時屬閩中郡;漢武帝至三國時屬會稽郡、建安郡;晉時屬晉安郡;南北朝時為梁所屬,隸屬南安郡;唐圣歷二年(699年),析莆田縣西部地設清源縣,歷屬武榮州、泉州。天寶元年(742年),改名仙游縣,歷屬閩泉州、南唐清源軍;宋代,歷屬清源軍、平海軍、興化軍和興安州;元代屬興化路;明、清兩代屬興化府;民國時期,歷屬福建南路、廈門道、興泉省和第四行政督察區(qū)。1949年8月25日,仙游解放后,歷屬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奇跡專區(qū)、奇跡地區(qū)、閩侯專區(qū)、閩侯地區(qū)和莆田地區(qū)等,現(xiàn)屬莆田市轄。1949年8月25日仙游解放后,歷屬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奇跡專區(qū)、奇跡地區(qū)、閩侯專區(qū)、閩侯地區(qū),1970年后,隸屬莆田地區(qū);1983年9月至今,隸屬莆田市。
- 【南明史】368 清廷的沿海遷界(四)七言_皮皮七57105:17
- 新話說南明367-尊嚴-老臣冤死大宇茶館238907:20
- 【清史】漢臣助清滅南明七言_皮皮七7.4萬08:44
- 【明史】南明抗清十八年七言_皮皮七8.1萬09:36
- 【南明史】381 抗清基地的被摧毀,應當視為南明史的結束(完)七言_皮皮七82005:23
- 【南明史】032 清廷對南明弘光政權態(tài)度的變化”(四)七言_皮皮七840506:35
- 【南明史】031 清廷對南明弘光政權態(tài)度的變化”(三)七言_皮皮七850705:13
- 【南明史】030 清廷對南明弘光政權態(tài)度的變化”(二)七言_皮皮七884005:13
- 【南明史】033 清廷對南明弘光政權態(tài)度的變化”(五)七言_皮皮七794505:00
- 【南明史】029 清廷對南明弘光政權態(tài)度的變化”(一)七言_皮皮七907906:41
- 少年中國史370、南明抗清濤哥講歷史4.4萬13:54
- 南明史【清軍征南】129 耿仲明之死七言_皮皮七428006:30
- 【南明史】126 鄭芝龍降清(二)七言_皮皮七208606:02
- 371 明朝-南明史茂桐笙花文化6.3萬06:10
- 【南明史】125 鄭芝龍降清(一)七言_皮皮七205505:05
- 歷史 |《南明史》:有一線翻盤機會的南明,是如何敗給清朝的喜馬講書20.9萬30:33
- 歷史 |《南明史》:有一線翻盤機會的南明,是如何敗給清朝的喜馬講書11.9萬30:33
- 南明史【天下歸清】193 咒水之難七言_皮皮七302208:07
- 南明史【清軍征南】130 桂林“雙忠”七言_皮皮七425006:34
- 南明史【天下歸清】199 朱以海之死七言_皮皮七301406:57
- 南明史【天下歸清】196 順治之死七言_皮皮七294305:51
- 【南明史】155 鄭、施交惡和施瑯降清七言_皮皮七169507:04
- 少年中國史367、清兵入關濤哥講歷史4.3萬11:38
- 第367集 清醒葵先生丶6.8萬06:25
- 南明史【清軍征南】131 堵胤錫之死七言_皮皮七433010:01
- 【南明史】104 清軍占領贛南(一)七言_皮皮七257104:11
- 【南明史】105 清軍占領贛南(二)七言_皮皮七262505:50
- 薦書:顧誠《南明史》主播寧小寧343414:50
- 【南明史】371 清廷的沿海遷界(七)七言_皮皮七52103:20
- 【南明史】369 清廷的沿海遷界(五)七言_皮皮七54206:02
- 【南明史】222 大西軍出滇抗清(二)七言_皮皮七100806:46
- 【南明史】365 清廷的沿海遷界(一)七言_皮皮七604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