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視劇《愛的理想生活》中,段序?qū)Υ飨OUf:
“如果天真和單純這種詞,隨著年齡的增長,一直在你的身上,這不是一件令人驕傲的事。”
年輕時犯傻,別人會說你是天真,而到了一定年紀(jì)還犯傻,別人只會說你蠢。
很多時候,成年人的社交規(guī)則就是一定要有點“心機(jī)”。
每個人的一生中,真正需要處理的麻煩并不多,和同學(xué)、和同事、和朋友、甚至是上級領(lǐng)導(dǎo),原本棘手的問題,或許只要稍微聰明一些,稍微有些“小心機(jī)”就能順利解決。
有“心機(jī)”并不是為了算計別人,而是懂得一些方圓之道,能夠更好地處理生活中的問題,協(xié)調(diào)好人和人之間的關(guān)系。
今天,有書君總結(jié)了以下這四個小“心機(jī)”。
希望能夠幫助你在人際交往中看清局勢、游刃有余,順利解決麻煩,被更多的人待見、理解和尊重。
做人,要善于“隱藏”
據(jù)《史記》記載,老子對孔子有一句臨別贈言:
“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意思是說,一個好的商人,哪怕有很多的錢財,在表面也看不出來;一個有好修養(yǎng)的人,胸中有著很大的德行,看上去卻會愚笨無知。
因為真正厲害的人,都懂得“深藏不露”。
《三國演義》中的經(jīng)典橋段“煮酒論英雄”,便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劉備來到曹操的地盤后,怕曹操借機(jī)謀害他,于是藏著自己心中的“天下”,只做一些再平常不過的瑣事,澆澆花,種種菜。
但曹操對他還是不放心,于是請劉備來喝酒,順便試探劉備的“雄心”。
曹操先問劉備覺得當(dāng)今天下誰是英雄,劉備說了很多人,如袁紹、孫策等,曹操則搖搖頭說:
“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span>
那些人怎么能算得上是英雄呢,你和我,才是當(dāng)今英雄。
劉備聽了這樣的話,手里的筷子立馬被嚇掉了,恰好這個時候天上響起驚雷,劉備借口是被雷聲所驚。
見劉備如此膽小,曹操的戒心完全放下了。
后來,劉備逃出曹操的地盤,支開曹營細(xì)作,打敗袁術(shù),攻占徐州,收復(fù)下邳。
當(dāng)這一系列消息傳到曹操耳朵時,才猛然驚覺被劉備“忽悠”了,心中大怒,隨即帶大軍殺去,卻已于事無補(bǔ)。
一個胸有百萬雄兵,依然不顯山露水的人,是情商與計謀兼?zhèn)涞娜恕?/span>
《鬼谷子》中也說:
“天地之化,在高與深;圣人之治道,在隱與匿。”
戰(zhàn)國時期的政治家商鞅,在秦孝公死后,本已身處險境,但他并不懂得“隱藏”自己,依然鋒芒展露,最終被誣陷造反,車裂而死。
東漢文學(xué)家楊修,聰明過人,總能看懂人心,但他亦不懂得“隱藏”自己,卷入曹操下一代的政治斗爭中,最終以“前后漏泄言教,交關(guān)諸侯”的罪名被斬殺。
“和其光,同其塵?!?/span>
一個人,只有收斂光芒,讓自己柔和,才能像塵土一樣無處不在。
這樣的人,才能避開麻煩,在不知不覺中,保護(hù)自己,達(dá)成目的。
逢人話三分,交淺不言深
《增廣賢文》中說:“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span>
與人交往,要把握好說話的度,對不了解的人敞開心扉,知無不言,那無疑是一場社交災(zāi)難。
三國時期的廖立非常有才華,劉備十分敬重他,諸葛亮更是評價他為荊楚一帶的奇才。
但一朝天子一朝臣,劉備的兒子劉禪繼位后,廖立便被調(diào)任為長水校尉,這讓他心里很不高興,卻又沒有什么辦法。
一天,諸葛亮的部下李邵、蔣琬來他這邊考察工作,廖立跟他們并不熟,但卻拉著他們說起了自己積怨多時的心里話。
廖立先說劉備的水平很差,又說關(guān)羽在打仗的時候瞎指揮。
這還不算完,聊到興起,又批判起了在職的向朗、郭演長等人,把蜀漢陣營里的軍事人物說了個遍。
廖立以為這一番話下來沒準(zhǔn)能和他們結(jié)交個朋友,然而,這二人回去便把廖立所說的話轉(zhuǎn)述給了諸葛亮。
這讓諸葛亮很生氣,以“誹謗先帝、詆毀群臣”的罪名,把廖立廢為平民。
水深不語,人穩(wěn)不言;交淺言深,君子所戒。
一個有修養(yǎng)的人,不僅會在說話的時候有所保留,更不會與人過快分享自己的內(nèi)心,因為最好的相處之道,應(yīng)該如好茶一般,清香緩緩。
一位小和尚也曾問自己的師父:“如何理解朋友之間的相處之道?!?/span>
師父說:
“看到這棵樹了嗎?在它是種子的時候,提供好的土壤,在它萌芽的時候,提供足夠的水分,在它是樹苗的時候,好好修剪。”
不只朋友,任何關(guān)系,都需要一個成長的過程,不怠慢,不急躁,這便是最讓人舒服的相處之道。
不拋出自己的全部心聲,不隨便敞開心扉,不僅是保護(hù)自己,更是避免他人尷尬。
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會帶著一顆赤心,做你生命忠實的分享者。
退以求進(jìn),舍以求得
在數(shù)學(xué)中,有一種解題思路,是“以退求進(jìn)”:面對一道難題,在毫無思路時,先“退下來”,從簡單處入手,再“進(jìn)上去”。
為人處世也是如此,有時候,退,是為了更大的前進(jìn),舍是為了更多的得到。
就如《處世懸鏡》中說:“退以求進(jìn),舍以求得?!?/span>
在唐朝的二十二位皇帝中,唐宣宗李枕無疑是最有“心機(jī)”的一個,他也是歷史上第一個以皇太叔身份登基的皇帝。
晚唐時期,政治動蕩,沒有背景的皇子李枕為了自保,總是以“癡傻”的面目示人,就算被人故意戲弄,也保持著逆來順受的姿態(tài),步步后退。
直到唐武宗病危,卻沒有太子的人選。
掌權(quán)的宦官馬元贄看中了方便操控的“傻子”李枕,好讓自己把持朝政。
李枕登基后,一改往日面貌,嚴(yán)厲治國,撫定內(nèi)外,不僅嚇傻了那些想要“挾天子令諸侯”的人,更是用雷霆手段,解決了黨派紛爭,收復(fù)吐蕃,
讓本已經(jīng)衰敗的朝政呈現(xiàn)出“中興”的局面,終被人尊稱為“小太宗”。
李枕看似舍棄了面子和榮華,實際上得以在動蕩時期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看似不斷后退和忍讓,實則以退為進(jìn),在冥冥之中為自己贏得了皇帝的寶座。
善退,是一種圓通的智慧,能舍,是一種豁達(dá)的態(tài)度。
以勝利為目的的退,不是懦弱,以贏得為目的的舍,不是愚昧。
在動物世界中,也能見到“退”的藝術(shù):
野豬在用力撞擊之前,會先退后幾步,然后再向目標(biāo)跑去;
袋鼠在跳躍之前,會先彎曲雙腿,然后再縱身一躍;
駱駝在遇到狼的進(jìn)攻時,會用退的方式,把狼引到荒蕪的沙漠深處,直到狼用完最后的力氣。
所以,有目的的“退”和“舍”,是收斂鋒芒,是大智若愚;是蓄勢待發(fā),是為了更好的贏。
金剛手段,菩薩心腸
李嘉誠曾在采訪中說:
“我告訴我的兒孫,做人如果做到‘仁慈的獅子’,你就成功了!”
仁慈是本性,但在遇到不公時,也要有獅子的力量。這便是既要有菩薩的慈悲心腸,也要有金剛的霹靂手段。
一個只有菩薩心腸的人,很容易被人利用,甚至?xí)孟B(yǎng)奸;一個只有金剛手段的人,則容易做事極端,讓自己眾叛親離。
只有心懷菩薩心腸,又有金剛手段,剛?cè)岵?jì),才會讓人不敢小覷。一如電視劇《瑯琊榜》中的靜妃。
身居后宮的靜妃并不是最受寵的,家族勢力更比不過皇后,自己的兒子又因多年前的一樁冤案受到梁帝的冷落。
即便如此,她依然在后宮中穩(wěn)穩(wěn)地立足多年,在得知兒子靖王要開始爭奪皇位時,更是展現(xiàn)出了驚人的智慧和手段。
一次偶然,她發(fā)現(xiàn)自己的宮中出現(xiàn)了奸細(xì),試圖謀害靖王。
她通過冷靜的分析,設(shè)計一個萬全之策找到了這位出賣她的宮女,讓她的計劃徹底落空。
直到宮女跪在靜妃面前,她還是不知道自己是如何暴露的,足以說明靜妃的手段之高。
即便是這樣,靜妃依然沒有處死她,而是將其趕出宮去,就連那些埋伏在宮中多年的其他奸細(xì),在確保不再為患的前提下,也被留下了性命......
靜妃在宮中多年,寬厚善良,不去爭寵,不去害人,岌岌無名。
可是在兒子需要的時候,她能使出雷霆手段,不僅保護(hù)自己和兒子,還能在兒子的成功路上推波助瀾,這便是“仁慈的獅子”。
楊絳先生在《走在人生邊上》中說:
“你要不與人爭,就得與世無求,同時還要維持實力準(zhǔn)備斗爭。”
只有仁慈,就如沒有鋒芒的善良,會被人利用、欺侮,甚至侵犯。
有霹靂手段的仁慈,才是有分量的善良,才能在保護(hù)自己的同時,讓自己的善意有價值。
真正的“心機(jī)”,是沒事不惹事,來事也不怕事。
人生太短,沒有時間遺憾,與其抱怨命運的不公,不如做個有“心機(jī)”的人:
懂得隱藏自己的鋒芒,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明白社交的法則,不隨意敞開心扉,不讓別人尷尬,也不讓自己身處“危險”。
知道舍與退的境界,不做無畏的激進(jìn)。
最后,還要保留仁慈的心,修得霹靂的手段,讓自己在這個世界,過得又颯又爽。
最后,愿我們每個人,都不做生活中處處委屈的“老實人”,不做被世界改變太多的“腹黑人”,只做有“心機(jī)”的磊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