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戈化玉帛
【釋義】干戈:古代的兩種兵器,這里表示戰(zhàn)爭。玉帛:瑞玉和束帛。帛是絲織品,古代諸 侯會盟時的禮物。指變戰(zhàn)爭為友好相處。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十五年》
? ? ? ? 春秋時,秦穆公娶了晉獻公的女兒為妻,兩國非常友好。晉獻公死后晉國發(fā)生內亂, 秦穆公幫助晉獻公的兒子晉惠公登上了王位;晉國發(fā)生了饑荒,秦國運糧去幫助他們渡過難關??墒?,晉惠公對秦國卻不很友好。有一年,秦國遭了災,去向晉國借糧,晉惠公卻不給。而且,他原來答應送給秦國的城市和土地,也賴掉不給了,秦穆公很氣憤,就派兵攻打晉國。
? ? ? ? 晉軍一觸即潰,晉惠公帶兵逃到韓地。秦兵追到韓地。結果晉惠公被俘,秦穆公打算把他帶到秦國去。
? ? ? ? 秦穆公的夫人穆姬聽說同父異母哥哥晉惠公被俘,認為晉惠公忘恩負義,現在又成了俘虜,是她的極大恥辱。于是,她領著幾個兒女登上一座高臺,臺下堆滿柴草。然后,她命令人們穿上喪服迎接秦公,并且讓他們傳話說:“上天降下了災難使得秦、晉兩國國君不得用玉帛相見,而是大動干戈。我堅決不見晉惠公,如果大王把他帶進國都,我立刻就自焚而死?!?/p>
? ? ? ? 秦穆公只好將晉惠公暫時安置在靈臺。后來,秦穆公又和晉惠公講和,把他送回了晉國,秦、晉兩國終于干戈化玉帛。
化干戈為玉帛 中的“干戈”和“玉帛”各是什么意思啊?
干戈:干和戈是古代常用武器,因以“干戈”用作兵器的通稱。這里理解為戰(zhàn)爭。 玉帛:玉即玉,帛為絲織品.二者皆為進貢之上品,在此引申為重修于好,相互禮尚往來的意思.
化干戈為玉帛中有何典故?
成語:化干戈為玉帛 解釋:干戈:指打仗;玉帛:玉器和絲織品,指和好。比喻使戰(zhàn)爭轉變?yōu)楹推健? 出處:《淮南子·原道訓》:“昔者夏鯀作三仞之城,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壞城平池,散財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賓服,四夷納職,合諸侯于涂山,執(zhí)玉帛者萬國?!? 譯文:從前夏部落的首領鯀建造了三仞(八尺為一仞)高的城池來保衛(wèi)自己,大家都想離開他,別的部落對夏虎視眈眈。后來禹當了首領,發(fā)現這一情況,就拆毀了城墻,填平了護城河,把財產分給大家,毀掉了兵器,用道德來教導人民。于是大家都各盡其職,別的部落也愿意來歸附。禹在涂山開首領大會時,來進獻玉帛珍寶的首領上萬。 示例:三五十口子打手,經調人東說西說,便都喝碗茶,吃碗爛肉面,就可以~了。 ★老舍《茶館》第一幕
化干戈為玉帛有何典故嗎?
成語:化干戈為玉帛 解釋:干戈:指打仗;玉帛:玉器和絲織品,指和好。比喻使戰(zhàn)爭轉變?yōu)楹推健?出處:《淮南子·原道訓》:“昔者夏鯀作三仞之城,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壞城平池,散財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賓服,四夷納職,合諸侯于涂山,執(zhí)玉帛者萬國?!?譯文:從前夏部落的首領鯀建造了三仞(八尺為一仞)高的城池來保衛(wèi)自己,大家都想離開他,別的部落對夏虎視眈眈。后來禹當了首領,發(fā)現這一情況,就拆毀了城墻,填平了護城河,把財產分給大家,毀掉了兵器,用道德來教導人民。于是大家都各盡其職,別的部落也愿意來歸附。禹在涂山開首領大會時,來進獻玉帛珍寶的首領上萬。 示例:三五十口子打手,經調人東說西說,便都喝碗茶,吃碗爛肉面,就可以~了。★老舍《茶館》第一幕
干戈化玉帛(多字成語)有哪些
有很多。如牛頭不對馬嘴,風馬牛不相及,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宰相肚里能行船,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頭,在官言官、在府言府,養(yǎng)兵千日、用在一時,言者無意、聽者有心。
“化干戈為玉帛”出自什么典故?
干戈——干事防御武器,戈是進攻武器,干戈通指兵器。 大概長這樣,cr網絡 玉帛——玉是玉石,帛是絲綢 化干戈為玉帛簡單說就是用玉石絲綢交換的貿易,替代兵戎相接的戰(zhàn)爭,指雙方交好不再斗爭,“化干戈為玉帛”這句話出自《淮南子·原道訓》。 而在《左傳》中就有“涂山會盟”的記載,“禹合諸侯于涂山,執(zhí)玉帛者萬國?!敝v述相傳大禹在涂山聯(lián)合各部落,用玉帛將各族各部聯(lián)合到一起,形成了最早的中國版圖。這也是玉帛用來表示邦交的最早體現。 以上內容出自青海大學梁玉金教授的“絲路南線民間故事”,更多有趣的傳說、典故,請看 絲路南線民間文學(2019春)-學堂在線-精品中文慕課(mooc)平臺
化干戈為玉帛的典故?
從前夏部落的首領鯀建造了三仞(八尺為一仞)高的城池來保衛(wèi)自己,大家都想離開他,別的部落對夏虎視眈眈。后來禹當了首領,發(fā)現這一情況,就拆毀了城墻,填平了護城河,把財產分給大家,毀掉了兵器,用道德來教導人民。于是大家都各盡其職,別的部落也愿意來歸附。禹在涂山開首領大會時,來進獻玉帛珍寶的首領上萬。 “化干戈為玉帛”比喻變戰(zhàn)爭為和平或變爭斗為友好。玉帛:玉即玉,帛為絲織品.二者皆為進貢之上品,在此引申為重修于好,相互禮尚往來的意思. (出自《淮南子·原道訓》) [原文] 昔者夏鯀作三仞之城,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壞城平池,散財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賓伏,四夷納職,合諸侯于涂山,執(zhí)玉帛者萬國。
化干戈為玉帛的典故
從前夏部落的首領鯀建造了三仞(八尺為一仞)高的城池來保衛(wèi)自己,大家都想離開他,別的部落對夏虎視眈眈。后來禹當了首領,發(fā)現這一情況,就拆毀了城墻,填平了護城河,把財產分給大家,毀掉了兵器,用道德來教導人民。于是大家都各盡其職,別的部落也愿意來歸附。禹在涂山開首領大會時,來進獻玉帛珍寶的首領上萬。 “化干戈為玉帛”比喻變戰(zhàn)爭為和平或變爭斗為友好。玉帛:玉即玉,帛為絲織品.二者皆為進貢之上品,在此引申為重修于好,相互禮尚往來的意思. (出自《淮南子·原道訓》) [原文] 昔者夏鯀作三仞之城,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壞城平池,散財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賓伏,四夷納職,合諸侯于涂山,執(zhí)玉帛者萬國。
化干戈為玉帛打一書名 五個字
《戰(zhàn)爭與和平》
干戈為玉帛出自成語?
詞目 化干戈為玉帛 發(fā)音 huà gān gē wéi yù bó 釋義 比喻使戰(zhàn)爭轉變?yōu)楹推健? 出處 《淮南子·原道訓》:“昔者夏鯀作三仞之城,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壞城平池,散財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賓服,四夷納職,合諸侯于涂山,執(zhí)玉帛者萬國?!?示例 三五十口子打手,經調人東說西說,便都喝碗茶,吃碗爛肉面,就可以化干戈為玉帛了。(老舍《茶館》第一幕)
“化干戈為玉帛”出自哪里?
化干戈為玉帛(拼音:huà gāngē wéi yùbó)是一則來源于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相關典故最早見于《左傳·僖公十五年》。 "化干戈為玉帛"比喻使戰(zhàn)爭化為和平(干戈:古代的兩種兵器,這里代指戰(zhàn)爭。玉帛:玉器和絲織品,古代諸侯會盟時帶的禮物)。該成語在句中多作謂語,也作定語;多含褒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