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的指什么生肖

退避三舍講的是一個什么故事?
1個回答2024-01-18 10:37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么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chǎn),晉國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愿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fā)生戰(zhàn)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zhàn)?!?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zhàn)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xiàn)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后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后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zhàn)的勝利。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退避三舍成語典故
1個回答2024-01-24 21:53
退避三舍 典 故
春睜和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經(jīng)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么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chǎn),晉國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森早稿。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愿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fā)生戰(zhàn)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zhàn)?!彼哪旰?,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zhàn)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xiàn)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后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后退,以為對方害此孝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zhàn)的勝利。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退避三舍的故事
1個回答2024-02-02 01:19
1 退避三舍的故事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經(jīng)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么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chǎn),晉國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愿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fā)生戰(zhàn)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zhàn)?!?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zhàn)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xiàn)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后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后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zhàn)的勝利。

2 退避三舍的故事寓意

答應別人的事一定要做到,說明我們信守承諾,不能輕易許諾,答應的就必須做到,這是一種信用度。雖然楚國和晉國打仗,曾經(jīng)答應要避退三舍,但是我們說到做到,最后還是巧妙地利用敵人的弱點給別人擊敗了,不要輕易答應別人,答應了就要做到,小朋友做什么事情時一定要慎重對待。

退避三舍的釋義

退避三舍,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回避,避免沖突。出自《左傳》:“晉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退避三舍的成語典故

【出處】:春秋晉公子重耳出亡至楚, 楚成王禮遇重耳,并問:“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谷?”重耳對曰:“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鄙幔娦腥?。后重耳返國執(zhí)政, 晉楚城濮之戰(zhàn),晉軍果“退三舍以辟之”?!蹲髠鳌べ夜辍?、《僖公二十八年》

【近義詞】:委曲求全、遠而避之

【反義詞】:針鋒相對、鋒芒畢露、周旋到底

【燈謎】:一再讓住房


退避三舍的成語典故。
1個回答2024-02-16 09:21
退避三舍 [tuì bì sān shè]
基本釋義
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回避,避免沖突。
貶義
出 處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戰(zhàn)國時晉國國君重耳在與楚軍交戰(zhàn)中;信守當年立下的諾言開戰(zhàn)前先退軍九十里?!?br/>例 句
1. 晉楚兩國在城濮交戰(zhàn)時,晉文公重耳命令晉軍~。
近反義詞
反義詞
針鋒相對鋒兄
典 故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腔困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經(jīng)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么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chǎn),晉國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愿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fā)生戰(zhàn)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zhàn)?!彼哪旰?,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zhàn)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xiàn)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后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后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zhàn)的勝利。故事銀圓襲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退避三舍原文?
1個回答2024-02-16 06:08

子玉①怒,從②晉師。晉師退。軍吏曰:“以君辟臣,辱也。且楚師老矣,何故退?”子犯③曰:“師直為壯,曲為老,豈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④辟⑤之,所以報也。背惠食言,以亢其仇,我曲楚直,其眾素飽,不可謂老。我退而楚還,我將何求?若其不還,君退、臣犯,曲在彼矣。”退三舍。楚眾欲止,子玉不可。(《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退避三舍故事典故
1個回答2024-02-25 08:53
退避三舍

“退避三舍”出自左傳?!踞屃x】舍:古代行軍時以三十里為一舍。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亡十幾年。經(jīng)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酒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么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chǎn),晉國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愿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fā)生戰(zhàn)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zhàn)。”
?

所以,退避三舍原意是主動退軍九十里,比喻主動退讓和回避,避免沖突,后來解釋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退避三舍的翻譯和原文
1個回答2024-02-27 04:34
原文
及楚,楚子①饗之,曰:“公子若返晉國,則何以報不谷?”對曰:“子女玉帛,則君有之;羽毛齒革,則君地生焉;其波及晉國者,君之余也.其何以報君?”曰:“雖然,何以報我?”對曰:“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若不獲命,其左執(zhí)鞭弭,右屬櫜鞬 退避三舍,以與君周旋.”子玉請殺之.楚子曰:“晉公子廣而儉,文而有禮.其從者肅而寬,忠而能力.晉侯無親,外內(nèi)惡之.吾聞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將由晉公子乎.天將興之,誰能廢之.違天必有大咎.”乃送諸秦.
譯文
(當時背景: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異母兄長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亡十九年.) 
到了楚國,楚成王設宴招待重耳,并問道:“如果公子返回晉國,拿什么來報答我呢?”重耳回答說:“男女仆人、寶玉絲綢,您都有了;鳥羽、獸毛、象牙和皮革,都是貴國的特產(chǎn).那些遍及到晉國的,都是您剩下的.我拿什么來報答您呢?”楚王說:“即使這樣,總得拿什么來報答我吧?”重耳回答說:“如果托您的福,我能返回晉國,一旦晉國和楚國交戰(zhàn),雙方軍隊在中原碰上了,我就讓晉軍退避九十里地.如果得不到認可,我就只好左手拿著馬鞭和弓梢,右邊掛著箭袋和弓套奉陪您交戰(zhàn).”楚國大夫子玉請求成王殺掉公子重耳.楚成王說:“晉公子志向遠大而生活儉樸,言辭文雅而合乎禮儀.他的隨從態(tài)度恭敬而待人寬厚,忠誠而盡力.現(xiàn)在晉惠公沒有親近的人,國內(nèi)外的人都憎恨他.我聽說姓姬的一族中,唐叔的一支是衰落得最遲的,恐怕要靠晉公子來振興吧?上天要讓他興盛,誰又能廢除他呢?違背天意,必定會遭大禍.”于是楚成王就派人把重耳送去了晉國.
退避三舍的故事?
1個回答2024-03-03 00:20

起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國發(fā)生的一則故事:晉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國,楚成王在接待他時問,你如果回到晉國的話,將怎樣報答我?重耳說,楚國遍地是人杰,到處物產(chǎn)豐饒,比晉國富多了,我拿什么報答您呢?楚成王又說,那你還是報答一下我吧。重耳說,若以您的賢明,讓我回國,以后如果晉楚會師中原,交起戰(zhàn)來,我將率兵后退九十里地,如果您認為這樣還不足以報答,我將只好與您戰(zhàn)斗下去!聽了重耳的話,楚成王認為重耳很了不起,老天一定會讓他復興晉國,違反天意是要闖大禍的。于是以禮相待,并把重耳送到了秦國。后來重耳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在晉楚城濮之戰(zhàn)中他果然率兵退避了九十里。雖然晉楚城濮之戰(zhàn)時的真實情況是:晉國對于楚國的行軍迅速不及準備戰(zhàn)陣,為了避免失敗,晉軍不得不后撤,以每天退一舍計,等于是退了三舍。鑒于有些軍吏表示異議,晉大夫狐偃對晉軍說:這是大王先前允諾了要用來報答楚王的。對此,后世多信以為真。人們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還是用“退避三舍”來比喻對人讓步或有所回避,以避免沖突。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答應別人的事一定要做到,說明我們信守承諾,不能輕易許諾,答應的就必須做到,這是一種信用度。雖然楚國和晉國打仗,曾經(jīng)答應要避退三舍,但是我們說到做到,最后還是巧妙地利用敵人的弱點給別人擊敗了,不要輕易答應別人,答應了就要做到。

退避三舍出處
1個回答2024-03-06 18:53
退避三舍
[拼音] [tuì bì sān shè]
[釋義] 春秋時,晉國同楚國在城濮(在今山東鄄城西南)作戰(zhàn),晉文公遵守以前的諾言,把軍隊撤退九十里(見于《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舍:古代行軍三十里為一舍)。后用來比喻對人讓步,不與相爭。
[出處]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戰(zhàn)國時晉國國君重耳在與楚軍交戰(zhàn)中;信守當年立下的諾言開戰(zhàn)前先退軍九十里?!?br/>典 故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亡十幾年。經(jīng)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么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chǎn),晉國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愿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fā)生戰(zhàn)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zhàn)。”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zhàn)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xiàn)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后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后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zhàn)的勝利。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有誰知道退避三舍的故事?
1個回答2024-03-15 15:03
起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國發(fā)生的一則故事:晉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國,楚成王在接待他時問,你如果回到晉國的話,將怎樣報答我?重耳說,楚國遍地是人杰,到處物產(chǎn)豐饒,比晉國富多了,我拿什么報答您呢?楚成王又說,那你還是報答一下我吧。重耳說,若以您的賢明,讓我回國,以后如果晉楚會師中原,交起戰(zhàn)來,我將率兵后退九十里地,如果您認為這樣還不足以報答,我將只好與您戰(zhàn)斗下去!聽了重耳的話,楚成王認為重耳很了不起,老天一定會讓他復興晉國,違反天意是要闖大禍的。于是以禮相待,并把重耳送到了秦國。后來重耳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在晉楚城濮之戰(zhàn)中他果然率兵退避了九十里。(舍:古時行軍以三十里為一舍,“三舍”即九十里)雖然晉楚城濮之戰(zhàn)時的真實情況是:晉國對于楚國的行軍迅速不及準備戰(zhàn)陣,為了避免失敗,晉軍不得不后撤,以每天退一舍計,等于是退了三舍。鑒于有些軍吏表示異議,晉大夫狐偃對晉軍說:這是大王先前允諾了要用來報答楚王的。對此,后世多信以為真,人們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還是用“退避三舍”來比喻對人讓步或有所回避,以避免沖突。

“退避三舍”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是使用得非常廣泛的,晚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四十二回:“我說姊姊不過,只好退避三舍了?!?/div>
熱門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