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漢字來歷的故事不要倉頡的

2024-01-17 08:58

1個回答
關于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F(xiàn)代學者認為,成系統(tǒng)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chuàng)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后發(fā)布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xiàn)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梢哉f,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jù)。
通過系統(tǒng)考察、對比遍布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的100多個遺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xiàn)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作為專業(yè)工作者,他試圖通過科學的途徑比如綜合運用考古學、古文字構形學、比較文字學、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進一步對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從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漢字發(fā)生、發(fā)展的一些頭緒。
然而情況并不那么簡單,除了已有鄭州商城遺址、小雙橋遺址(該遺址近年先后發(fā)現(xiàn)10余例商代早期朱書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號則零星分散,彼此缺環(huán)較多,大多數(shù)符號且與商代文字構形不合。還有一些符號地域色彩較重、背景復雜。
漢字體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區(qū)
王蘊智認為,漢字體系的正式形成應該是在中原地區(qū)。漢字是獨立起源的一種文字體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種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單一的,經過了多元的、長期的磨合,大概在進入夏紀年之際,先民們在廣泛吸收、運用早期符號的經驗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明了用來記錄語言的文字符號系統(tǒng),在那個時代,漢字體系較快地成熟起來。
據(jù)悉,從考古發(fā)掘的出土文字資料來看,中國至少在虞夏時期已經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經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壺上,發(fā)現(xiàn)有毛筆朱書的“文”字。這些符號都屬于早期文字系統(tǒng)中的基本構形,可惜這樣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就目前所知和所見到的殷商文字資料來說,文字載體的門類已經很多。當時的文字除了用毛筆書寫在簡冊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寫在龜甲獸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鑄在青銅器上。商代文字資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銅禮器為主要載體,是迄今為止中國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時期所反映出來的商代文字不僅表現(xiàn)在字的數(shù)量多,材料豐富,還突出地表現(xiàn)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和規(guī)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結體特征可分為四大類:取人體和人的某一部分形體特征為構字的基礎;以勞動創(chuàng)造物和勞動對象為構字的基礎;取禽獸和家畜類形象為構字的基礎;取自然物象為構字的基礎。從構形的文化內涵上來考察,這些成熟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對象與當初先民們的社會生活相當貼近,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性的特征。同時,這些字形所描寫的內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個層面,因而還具有構形來源廣泛性的特征。
漢字來歷的故事:
“被”是一個形聲字兼會意字。如果從形聲字的角度來看,“被”字左邊的“衣”字旁表示意義,說明被子是屬于衣物一類,右邊的“皮”字在造字的時代和“被”的讀音相似,表示這個字的讀音,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皮”和“被”的讀音變得不一樣了,逐漸失去了它表讀音的功能。如果從會意字的角度來看,用皮做的衣物就是“被”。被的最初意義指的是一種小被子,到了后代,在被的本義基礎上又引申出“蒙受”等意義。
在我國的古籍《尚書》中曾有“島夷皮服”的記載,意思是說,當時有海島上的居民向中央進貢由皮做成的衣服。由此可見,我國遠古的先輩們的確有穿獸皮的事實。既然遠古的人們有皮衣,那么當時出現(xiàn)用獸皮做的被子也就不足為奇了。皮在古代是專門用來指有毛的獸皮,如果除去了毛就稱為革了,毛皮溫暖舒適而且比較容易獲得,作為遠占人類的御寒工具是再合適不過了。清代文字學家段玉裁曾解釋道“大被為衾,小被為寢衣”,說的是大小不同的“被”的名稱。“被”在最初是和“衾”對立的概念,“衾”專門用來指大被子,而“被”專門用來指小被子。這可能與被的材質有關系,一張獸皮如果從面積上來看,不正好就是一床小被子嗎?這也可以從一個方面來證明,被在最早的確是用獸皮制成的。
今天的人們?yōu)榱朔奖闱逑幢蛔樱ǔ诒蛔由峡p上被頭,而這種做法早在晉代就有了。西晉文學家左思在他的《嬌女詩》中寫道:“脂膩漫白袖,煙熏染阿錫。衣被皆重池,難與沉水碧?!边@首詩說的是一個年輕的小女孩因為涂抹胭脂粉而把被子和衣服都弄得油膩了,為了便于拆洗,她在被子上罩上了被頭,盡管這樣,被子還是油膩得甚至在水中也沉不下去。這顯然是詩人的一種夸張寫法,但從這首詩中我們還是可以看到,起碼在西晉時,就已經出現(xiàn)了被頭。為了不把被子上下頭弄錯,古人還會在被子的邊緣綴上一條布條,這也是古代被子上的一個部件。古人外出的時候,沒有我們現(xiàn)在的睡袋,所以有時候也會把自己的被子帶上。專門用來裝被子的袋子在當時就被人們稱為“囊”。
相關問答
有關漢字來歷的故事不要倉頡的
1個回答2024-01-18 11:33
關于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F(xiàn)代學者認為,成系統(tǒng)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chuàng)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
全文
漢字的來歷是一個故事像倉頡造字
1個回答2024-01-20 17:52
一、伏羲造字 伏羲造字是漢字起源傳說中最早的。 伏羲是古代傳說中先于黃帝和神農的君主?!妒酚洝穼Ψ说挠涊d是:“人生之始也,與禽獸無異。知有母不知其父,知有愛而不知其禮。臥則吱吱,起則吁吁;饑則求食...
全文
有關漢字的故事不要倉頡造字
1個回答2024-03-04 23:02
王懿榮發(fā)現(xiàn)甲骨文,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文字,統(tǒng)一推行小篆,周朝太史籀創(chuàng)造大篆,也稱”籀文“,顏筋柳骨,柳公權以字諫王。
漢字傳說,簡短,不要倉頡的
1個回答2024-06-03 16:54
王”字原是一把斧逗姿頭的輪廓。那時的大斧是兩面雙刃的,顯示了它的無所不能。于是它的斧口部分,就形成了“王”字上下部分的兩橫,斧柄則形成“王”字中部的一橫。經過長期的演變和發(fā)展,“王”就成為古代隸書和今...
全文
漢字是倉頡造的嗎
3個回答2022-09-29 10:35
不是,早在6000多年前的半坡聚落已有了文字的雛形
漢字由來的小故事 不要倉頡造字的,最好簡短點!
1個回答2024-02-27 20:34
漢字的起源 人類社會之初,生產力極其低下,出于生存的需要,人們不得不聯(lián)合起來,采用原始、簡陋的生產工具,同大自然作斗爭.在斗爭中,為了交流思想,傳遞信息,語言誕生了.但語言一瞬即逝,它即不能保存,也無...
全文
有關漢字的小故事,急呀,我們今天做作業(yè)用,5分鐘發(fā)來?!静灰獋}頡造字呀】
1個回答2024-02-13 11:08
1949年以后,隨著新中國的建立,漢字迎來了它發(fā)展的春天。50年代初期,中央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文字改革的通知,對于一些筆畫過于繁瑣的漢字進行了大膽簡化,使人人都能識漢字、用漢字,這在漢字的發(fā)展史上無疑是...
全文
倉頡造字的故事 倉頡為什么要造字
1個回答2024-01-24 01:15
其實字不是倉頡一個人發(fā)明的.是廣大的人民薯沖,在生產勞動過程中,想要記錄下發(fā)生的事情,便采用象形的者手寬方法進行記錄.倉頡可能是其中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或者這些字是首亮他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啦!
倉頡造字頡是什么神話故事
1個回答2024-01-22 03:02
按國籍:古中國 按民族:華夏族 按類別:文明英雄類
倉頡的意思是什么
1個回答2022-10-15 17:55
倉頡 [cāng jié] 基本釋義 古代傳說中的 漢 字創(chuàng)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