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 月光奏鳴曲

47.5萬

埃米爾·吉列爾斯(EmilGrigoryevich Gilels )1916年10月19日出生于奧德薩(Odessa)。1985年10月14日逝世于莫斯科。1938年參加伊薩伊國際比賽獲一等獎,1946年獲斯大林獎,1955年成為戰(zhàn)后第一位到美國演奏的鋼琴家,獲一致好評,1961年獲列寧勛章,1967年法國授予他巴黎文化勛章。

? ?? 吉列爾斯的演奏柔和明亮、表情細致,與里希特并譽為俄羅斯鋼琴學派的傳人。1954年獲人民藝術家稱號,還曾獲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匈牙利布達佩斯音樂學院名譽音樂博士學位。吉列爾斯的演奏特色是"鋼鐵般的觸鍵",由此而形成幅度與力度。吉列爾斯演奏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其力度變化上,被認為是施納貝爾之后的最好選擇。



c小調第八號鋼琴奏鳴曲《悲愴》Op.13

第一樂章是宏偉的奏鳴曲式。極緩板,轉輝煌的快板,c小調。開頭是一段相當長的充滿悲愴情緒的極緩板,后轉為快板,依舊悲愴的旋律中透露出一絲堅定。重板的引子充滿古希臘式的悲劇氣氛,雄辯的語調具有巨人的氣概,絕無兒女情長似的纏綿悱惻,對命運的激憤之情和身處絕境卻剛毅不屈的氣度使聽者熱血沸騰。

第二樂章如歌似的慢板,降A大調,2/4拍子。溫馨而虔敬,如同抒情的無詞歌。本樂章的主題是人們非常熟悉的一段旋律, 它曾被現(xiàn)代輕音樂隊改編為輕音樂曲,成為通俗音樂中的精品。貝多芬對生命、對人類的愛就像阿波羅的陽光一樣,明澈地閃耀在每一個音符上。

第三樂章是回旋奏鳴曲式,快板,c小調,2/2拍子。樂章主題與第一樂章主題動機有相通之處,優(yōu)美的旋律中帶有欠穩(wěn)定的游移情緒,似乎處于一種徘徊不定的心態(tài)之中。一開頭便是如雨珠傾瀉而下的連奏,主部主題洋溢著青春的明快和不可抑制的生命活力,而在歡笑的背后,是微微的不安和騷動。大調的副部主題雖然明朗,卻也以急速的運動暗示著心態(tài)的不穩(wěn)定。插部以一種宣言式的堅定語調表達了真正堅強穩(wěn)定的意志。

? ?? ?貝多芬的“悲愴”奏鳴曲可以說是完美的音樂典范————它是日記式的生活狀態(tài)的反映,而貝多芬在他的音樂聲中告訴我們,他已超越了現(xiàn)實,擺脫了塵世的困苦,在精神上他是勝利者。 有人曾將這首奏鳴曲與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相比較,指出在這兩部作品中,存在著共同的“青春的哀傷感”。 可能人們是從這個標題出發(fā),將它和當時德國社會中普遍存在的一種情緒相對應而作出這種結論的。確實,在歌德的 《少年維特之煩惱》中,在莫扎特的g小調第40交響曲中,都彌漫著類似的情緒。但貝多芬畢竟有其獨特的個性,實際上,他的作品中彌漫著的是一股蓬勃的生命力,同時也彌漫著一種對無限、對理想的渴望。他已經(jīng)超越了自己的肉體上和生活中的種種痛苦、恐懼、忍讓、敬畏,他感悟到了生命的升華。正如E·T·A·霍夫曼所說:“人的心在塵世之物中感悟超塵世之物。”?



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又名“月光奏鳴曲”和“月光曲”

第一樂章,持續(xù)的慢板,升c小調,2/2拍子,三部曲式。為奏鳴曲形式的幻想性的、即興性的柔和抒情曲。一反鋼琴奏鳴曲的傳統(tǒng)形式,貝多芬在本曲的首樂章中運用了慢板,徐緩的旋律中流露出一種淡淡的傷感。

第二樂章,小快板,降D大調,3/4拍子,三部曲式。貝多芬在這一樂章中,又一次“反其道而行之”,改變了傳統(tǒng)鋼琴奏鳴曲中一向作為慢板樂章的第二樂章,而采取了十分輕快的節(jié)奏,短小精悍而又優(yōu)美動聽的旋律與第一樂章形成鮮明的對比。本樂章起到了十分明顯的“承前啟后”作用,第一樂章與第三樂章在此銜接得非常完美。

第三樂章,激動的急板,升c小調,4/4拍子,奏鳴曲式。本樂章?lián)碛芯傻慕Y構與美妙的鋼琴性效果和充實的音樂內容,急風暴雨般的旋律中包含著各種復雜的鋼琴技巧,表達出一種憤懣的情緒和高昂的斗志。直到全曲結束之前,還是一種作“最后沖擊”的態(tài)勢。

? ?? ?幾乎沒有一首名曲像這首奏鳴曲一樣,因“月光”這一俗稱而名滿天下、家喻戶曉?!对鹿狻愤@一名的由來眾說紛紜,但最多的是源于德國詩人路德維?!だ谞柺┧迹?799-1860)形容這首樂曲的第一樂章為“如在瑞士琉森湖那月光閃耀的湖面上一只搖蕩的小舟一樣”。


唱片編號:

DG400036-2


聲音9評價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