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61 明史-河渠一(4)
河渠書的介紹
《河渠書》出自《史記卷二十九·河渠書第七》,作者司馬遷。《河渠書》是中國第一部水利通史,《河渠書》簡要敘述了從上古至秦漢的水利發(fā)展情況,表明了司馬遷對治水重要性的明確認(rèn)識和深切關(guān)注?!逗忧肥侵袊谝徊克ㄊ?,記述從禹治水開始,延續(xù)到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黃河瓠子堵口,及其以后各地區(qū)倡興水利,開渠引灌等史實,共13段,25事。其中防洪6事、航運3事、灌溉11事、航運兼灌溉5事,所敘河流有黃河、長江、淮河、濟水、淄水、漳水等。它是系統(tǒng)介紹古代中國水利及其對國計民生影響的權(quán)威性記錄。司馬遷在此書篇末,歷敘他閱歷過的江淮河濟等眾多水系和地區(qū),從而歸結(jié)為一個概念:“甚哉,水之為利害也!”深刻地反映他對水的可為利又可為害的兩面性認(rèn)識和對水利問題的重視與關(guān)切?!逗忧肥且院髿v代史書撰述河渠水利專篇的典范。
河流中有水渠是什么成語
水到渠成,水流到的地方自然開形成一條水道了
關(guān)于靈渠的歷史人物是誰
六王畢四海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六國、平定中原后,立即派出三十萬大軍北伐匈奴;接著又揮師五十萬南下,平定“百越”為盡速征服嶺南,秦始皇下令開鑿靈渠。 B秦始皇
歷史上真正的羋月和義渠王生孩子了嗎?
他倆確實有交集,且在羋月做了太后以后,收義渠王30多年,為他生兩子。最后也是在甘泉宮殺了義渠王。史書記載寥寥幾十字,沒有詳細(xì)記載。其他全靠小說作者和編劇想象。
渠縣的歷史文化
三匯彩亭 渠縣三匯彩亭會在全國都屬獨一無二的民間藝術(shù),它融鐵工、木工、刺繡、縫紉、建筑于一體,匯文學(xué)、繪畫、雕刻、力學(xué)于一爐,結(jié)構(gòu)巧妙,造型奇特,色彩絢麗,工藝精湛,頗富特色,是川東地區(qū)民間藝術(shù)瑰寶。 渠縣漢闕 四川渠縣漢闕是中國現(xiàn)存手地面上時代早且保存完整的仿木結(jié)構(gòu)建筑遺存。全國僅存29處漢闕中,渠縣就有6處7尊,分布在土溪巖峰兩鄉(xiāng)不足10公里的古驛道旁,素有“漢闕之鄉(xiāng)”的美稱。 劉氏竹編 作為國家級非遺生產(chǎn)性保護成果項目,具有“提花編織、以竹作畫”的特點,以編工精細(xì)見長,散發(fā)出濃郁的民族風(fēng)格和地方特色。 呷酒釀造技藝 歷在渠縣素有“九月九,做呷酒”的說法。因為閑暇的農(nóng)家婦女習(xí)慣在九月初九這天,將高粱浸泡蒸煮,然后撒入曲藥密封貯藏在陶瓷器皿中釀酒。據(jù)《華陽國志》、《后漢書》等古代文獻(xiàn)記載:呷酒與中華文明同步,起源于秦漢前、古都車騎城(現(xiàn)四川渠縣土溪城壩村),賨人建立了賨國,發(fā)明、釀造了醇和怡暢的呷酒。公元前314年,秦滅巴蜀置宕渠郡,秦王賜賨人進(jìn)貢的“清酒”為宮廷御酒。秦末漢初,賨人助劉邦滅秦,漢高祖品呷酒,觀巴渝舞,欣然封呷酒為漢朝貢酒,年年進(jìn)獻(xiàn)。
安化渠江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渠江,長江支流嘉陵江左岸最大支流,也稱渠河,古稱“潛水”,又名巖渠水,兩晉時稱巴江、巴水,宋以后定名為渠江。 據(jù)《水經(jīng)》記載:“潛水出巴郡宕渠縣,南入(長)江”,《漢志》亦記:巴郡宕渠縣“潛水西南入江”。因潛水縱貫宕渠縣境,此后即稱為渠江或渠河。
鄭國渠的歷史作用
鄭國渠的作用不僅僅在于它發(fā)揮灌溉效益的100余年,而且還在于首開了引涇灌溉之先河,對后世引涇灌溉發(fā)生著深遠(yuǎn)的影響。秦以后,歷代繼續(xù)在這里完善其水利設(shè)施:先后歷經(jīng)漢代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豐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廣惠渠和通濟渠、清代的龍洞渠等歷代渠道。漢代有民謠:“田於何所?池陽、谷口。鄭國在前,白渠起后。舉鍤為云,決渠為雨。涇水一石,其泥數(shù)斗,且溉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狈Q頌的就是引涇工程。 1929年陜西關(guān)中發(fā)生大旱,三年六料不收,餓殍遍野。引涇灌溉,急若燃眉。中國近代著名水利專家李儀祉先生臨危受命,毅然決然地挑起在鄭國渠遺址上修涇惠渠的千秋重任。在他本人的親自主持下,此渠于1930年12月破土動工,數(shù)千民工辛勞苦干,歷時近兩年,終于修成了如今的涇惠渠。1932年6月放水灌田,引水量16立方米/秒,可灌溉60萬畝土地。至此開始繼續(xù)造福百姓。 新中國成立以來,按照邊運用、邊改善、邊發(fā)展的原則,對新老渠系進(jìn)行了3次規(guī)模較大的改善調(diào)整與挖潛擴灌。1949年-1966年為第一階段,1966年-1983年為第二階段,80年代后至1995年為第三階段。 為繼續(xù)解決灌區(qū)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減問題,1989年涇惠渠被列入關(guān)中三大灌區(qū)改造之一,開展了以更新改造、完善配套和方田建設(shè)為主要內(nèi)容的灌區(qū)建設(shè),共安排8項工程和方田38.7萬畝。主要項目有:渠首加壩加閘和除險加固、總干渠險工段整治與石渠坡腳砌護,南干渠改善,干、支、斗渠襯砌與翻修,重點建筑物加固改造,排水干溝整修以及通訊線路更新改造等,完成工程投資1571萬元,建成渠、井、電、路、樹相配套的方田面積41.8萬畝,至1993年完成項目任務(wù),1995年8月通過竣工驗收。1995年,渠首引水能力為50立方米每秒。全灌區(qū)共有干渠5條,長80.42公里,已襯砌67公里,支渠20條,長297.49公里,已襯砌78公里;斗渠527條,長1206公里,已襯砌630公里;配套機井1.4萬眼;抽水站22處,裝機1824千瓦;設(shè)施、有效灌溉面積分別為134.04萬畝(其中抽水灌溉面積37.2萬畝)和125.99萬畝。
家鄉(xiāng)的母親河--渠江河
我們的家鄉(xiāng)渠縣美名為“黃花之鄉(xiāng)”,這里風(fēng)景秀麗,物產(chǎn)豐富,是個可愛的地方,城市東邊有一條河,叫渠江,江面上有一座雄偉、壯觀的大橋——渠江大橋。 渠江大橋猶如一道彩虹,連接著東西兩岸,橋上車水馬龍,人來人往,好不熱鬧。每當(dāng)夜幕降臨,橋上就成了燈的海洋,光的世界,一盞盞路燈就像巨人一樣守衛(wèi)著我們的城市。 河的東面是正在開發(fā)的東城半島,一座座高樓正在拔地而起,噴泉伴著音樂,好像正在演奏一首首渠江河的贊歌;西邊的濱河路變得更加熱鬧非凡,人們悠閑地散著步,聊著天,老爺爺們在放風(fēng)箏,一只只風(fēng)箏迎著三月的春風(fēng),飄飛在渠城的上空。 美麗的渠江河是那么綠,綠得像是被周圍的綠樹和綠草染過似的,河是那么深,又是那么清,清得能看見河底的石頭。 渠江河最有趣的當(dāng)然是釣魚了,魚兒成群地在水底游來游去,偶爾會把頭探出來欣賞河面的風(fēng)景,河的兩岸有許多正在釣魚的人們,有的是白發(fā)蒼蒼的老爺爺,有的是年青的叔叔,還有的是活潑折小孩子呢。這些釣魚的人雖然年齡不同,但釣魚的神態(tài)和舉止都是相似,一個個全都全神貫注,目不轉(zhuǎn)晴地盯著水面,這時,一位老爺爺?shù)母∑瘎恿耍唬~兒上釣了,老爺爺喜出望外,看那個樣子比吃了蜜還甜。 這就是美麗的渠江河,這就是生我養(yǎng)我的渠江河。
渠縣的歷史沿革
秦國統(tǒng)一蜀、巴、賨后,于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公元前314年)推行郡縣制,置宕渠縣(隸巴郡),治地賨城(今土溪鄉(xiāng)城壩村)。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統(tǒng)一全國后,仍置巴郡宕渠縣。 東漢和帝永元年間(89年~105年),析宕渠縣之東置宣漢縣(治今達(dá)州市),析宕渠縣之北置漢昌縣(治今巴中市)。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劉備鑒于巴西多事,又為拒曹要地,乃分巴西郡宕渠舊地置宕渠郡。 南齊(479~502年),梁州南宕渠郡仍置,治地同前。 宕渠從先秦建縣起,共歷835年。其中建郡300年左右,荒不成治和僑理他處各50余年。 梁普通三年(522年),置流江縣。同時置北宕渠郡。領(lǐng)流江、始安(治今廣安)2縣。 大同三年(537年)置渠州,為渠縣建置史上設(shè)州之始。今渠江鎮(zhèn),時為州、郡、縣治地。 北周武成元年(559年),改北宕渠郡置流江郡。渠州領(lǐng)流江、景陽二郡外,另撤鄰州所屬2郡歸渠州。 隋開皇三年(583年),以原流江、鄰山和容山容川三郡(今墊江)合置渠州。 大業(yè)三年(607年),渠州改名宕渠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宕渠郡為渠州。 天寶元年(742年),改渠州為鄰山郡。 乾元元年(758年)復(fù)為渠州。 南宋末,渠州徙治流江縣東北80里之禮義山逾20年之久。 蒙古中統(tǒng)元年(1260年)即置渠州軍民總管府。 至元十一年(1274年)改置渠州“安撫司”。至元二十年(1283年)還治舊城,罷安撫司,改置渠州。 從梁到明初854年(522年~1375年)中,流江建郡為地方二級政區(qū)25年(559年~583年),在縣治設(shè)州839年(537年~1375年)。 明洪武九年(1376年)撤渠州,改流江縣置渠縣。 清宣統(tǒng)三年(1911年)十月二十二日(12月11日),渠縣宣布獨立,脫離清朝統(tǒng)治,接受四川軍政府領(lǐng)導(dǎo)。 民國五年(1916年),渠縣成立護國軍,脫離袁世凱統(tǒng)治。 1949年12月12日,渠縣解放,建立渠縣解放委員會。12月25日,渠縣人民政府成立。 從定名渠縣到2007年,歷時632年。從先秦建縣起,歷時2331年。
“河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河水來”出自哪里?
朱熹的《觀書有感》
- 3962 明史-河渠一(5)大呂文化AI電子書013:24
- 3961 明史-河渠一(4)大呂文化AI電子書012:12
- 3983 明史-河渠六(5)大呂文化AI電子書010:07
- 3982 明史-河渠六(4)大呂文化AI電子書013:00
- 3981 明史-河渠六(3)大呂文化AI電子書012:29
- 3981 明史-河渠六(3)大呂文化AI電子書012:29
- 3980 明史-河渠六(2)大呂文化AI電子書012:27
- 3980 明史-河渠六(2)大呂文化AI電子書012:27
- 3979 明史-河渠六(1)大呂文化AI電子書012:39
- 3979 明史-河渠六(1)大呂文化AI電子書012:42
- 3978 明史-河渠五(4)大呂文化AI電子書011:47
- 3977 明史-河渠五(3)大呂文化AI電子書012:49
- 3974 明史-河渠四(3)大呂文化AI電子書006:07
- 3975 明史-河渠五(1)大呂文化AI電子書012:58
- 3971 明史-河渠三(4)大呂文化AI電子書013:18
- 3971 明史-河渠三(4)大呂文化AI電子書013:20
- 3969 明史-河渠三(2)大呂文化AI電子書013:13
- 3966 明史-河渠二(4)大呂文化AI電子書012:00
- 3965 明史-河渠二(3)大呂文化AI電子書013:19
- 3965 明史-河渠二(3)大呂文化AI電子書013:18
- 3964 明史-河渠二(2)大呂文化AI電子書012:29
- 3959 明史-河渠一(2)大呂文化AI電子書012:34
- 3959 明史-河渠一(2)大呂文化AI電子書012:36
- 3983 明史-河渠六(5)大呂文化AI電子書010:07
- 3982 明史-河渠六(4)大呂文化AI電子書013:04
- 3978 明史-河渠五(4)大呂文化AI電子書011:49
- 3977 明史-河渠五(3)大呂文化AI電子書012:49
- 3976 明史-河渠五(2)大呂文化AI電子書013:07
- 3975 明史-河渠五(1)大呂文化AI電子書012:57
- 3976 明史-河渠五(2)大呂文化AI電子書013:09
- 3974 明史-河渠四(3)大呂文化AI電子書006:08
- 3973 明史-河渠四(2)大呂文化AI電子書0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