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術:周秦漢唐的經(jīng)世之道 020 秦趙之爭--紙上談兵

2024-07-01 16:23:44張一搖08:57 29
6元開會員,免費聽
購買?|?0.20 喜點/集
聲音簡介

周秦漢唐什么意思?

周秦漢唐,意思是指,兩個原因,發(fā)源地是春秋戰(zhàn)國故地,以此為名;覺得人家朝代強大或者自認為是正統(tǒng)延續(xù),歸根結底都是想沾光

眾所周知,紙的出現(xiàn)是在東漢,為何在戰(zhàn)國出現(xiàn)了“紙上談兵”的典故呢?

答:道理其實很簡單,“紙上談兵”的典故說的是戰(zhàn)國趙括慘敗于長平之戰(zhàn)的故事,但“紙上談兵”這個詞兒,卻是產(chǎn)生于明清之交。 不信?請查明朝以前所有講述長平之戰(zhàn)事件的書籍,都不會有“紙上談兵”這個詞兒! 注意,必須是明朝以前的人著作的書喔。 以前,我曾經(jīng)寫過一篇文章,專門論證棉花在我國的種植發(fā)展史,以考古學家在新疆羅布淖爾地區(qū)的古樓蘭國遺址中發(fā)現(xiàn)棉布殘片為依據(jù),把棉花的傳入我國的時間定在西漢張騫使西域時期。 結果,有讀者提出,孔子的時代就有棉衣了。 他給出的理由是:明朝編撰的《二十四孝圖》中有提到,孔門七十二弟子之一的閔子騫,幼時曾受繼母虐待,冬天只能穿單衣,而繼母“以棉絮已所生二子”,給兩個自己生的兒子穿棉衣。 我耐心地跟他解釋,這個故事是明朝人寫的,只能代表明朝時有棉衣,不能代表春秋孔子的時代有棉衣。 該讀者又通過網(wǎng)上查詢,認為“以棉絮已所生二子”這句話最先出版《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他按照我的推理思路,說,由此至少可以證明司馬遷的時代已經(jīng)有棉衣了。 但“以棉絮已所生二子”這句話其實并不出自《史記.仲尼弟子列傳》,那是寫網(wǎng)文的人搞錯了。 仔細查一下便知,《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對閔子騫的記載只有寥寥數(shù)字:“閔損字子騫。少孔子十五歲。孔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不仕大夫,不食汙君之祿?!叭缬袕臀艺?,必在汶上矣?!? 則所謂“單衣順親”、“鞭打蘆花”等等故事,全都是元朝人、明朝人編造出來的。 與此相同,趙括熟讀兵書,好談兵,后人以“紙上談兵”一詞來形容他,并不能代表他那個時代就有紙。 打個比方,如同我寫文章形容當年商鞅得到秦王重用,官位刷刷刷上升,說他就如同從了火箭一樣。那么,能否意味著商鞅的年代已經(jīng)發(fā)明了火箭了?顯然不能。 話說回來,“紙上談兵”這個詞,最早出自哪兒呢? 這個還真難考。 南宋詩人劉過有“不隨舉子紙上學六韜,不學腐儒穿鑿注五經(jīng)”之語;王庭珪也“欲將筆力扛九鼎,紙上有說能平戎”之句,都隱含“紙上談兵”之意,但并不是這四個組合成詞。 蔡戡《定齋集》也有以“孫武之法,紙上空言,不足觀也”之語來批評那些紅口白牙說大話的將領,即使“紙上談兵”之語已經(jīng)呼之欲出,卻終究就是不出。 可查最早出現(xiàn)“紙上談兵”一詞的,應該是明萬歷、天啟年間人喬應甲收錄在《半九亭集》里的一副楹聯(lián)作品:“紙上談兵人有口;軍中索餉灶無煙?!? 這之后,可查這個詞的地方就有很多了。 如清華長卿詩“挾策休談紙上兵,鬢眉豪氣尚縱橫”、黃文暘詩“遂成法家案,豈等紙上兵”、《孽海花》中“論材宰相籠中物,殺賊書生紙上兵”等等。 至于最早把“紙上談兵”一詞與趙括聯(lián)系起來的,可能是1979年由著名語言學家林漢達編寫的少兒通俗歷史讀物《上下五千年》。

為什么我們叫自己為漢人,而不是叫秦人、唐人?

因為唐人秦人都是被譽為漢人的后人的,這是一個整個的大的體系,所以我們才會有這樣的結果

我們?yōu)槭裁唇小皾h人”,而不叫“唐人、秦人”?

其實漢人也包含了唐人、秦人。所以漢人是很大一部分漢族的意思。

紙上談兵"的故事 趙王怎樣

出 處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zhàn)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后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zhàn)中。只知道根據(jù)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 文言文 趙括自少時①學兵法,言兵事②,以天下莫能當③。嘗與其父奢④言兵事,奢不能難⑤,然不謂善。括母問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⑥,而括易言之⑦。使趙⑧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 趙括既代廉頗⑨,悉更約束⑩,易置(11)軍吏。秦將白起聞之,縱奇兵(12),佯敗走,而絕(13)其糧道,分斷其軍為二,士卒離心。四十余日,軍餓,趙括出銳卒自搏戰(zhàn),秦軍殺趙括。括軍敗,數(shù)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坑(14)之。 (選自《史記》) 注釋 ①少時;小時候。 ②言兵事:議論用兵打仗的事。 ③以天下莫能當:認為天下沒有人抵得過他的。 ④奢:趙奢,趙括之父,趙國良將。 ⑤難:駁倒。 ⑥兵,死地也:用兵打仗,本是危險的場合。 ⑦易言之:把它說得很輕易。 ⑧趙:趙國。 ⑨廉頗:趙國良將。廉頗對秦作戰(zhàn),根據(jù)實際情況,采用深溝高壘的防御戰(zhàn)。后趙王中了秦的離間計,用趙括代廉頗。 ⑩悉更約束:全部改變原有的紀律和規(guī)定。 (11)易置:撤換。 (12)縱奇兵:調(diào)遣派出變化莫測的軍隊。 (13)絕:截斷。 (14)坑(kēng):活埋。 譯文 趙括從小時候起就學習兵法,講用兵打仗的事,認為天下沒有人能抵得上他的。曾經(jīng)跟他的父親趙奢議論過用兵打仗的事,趙奢不能駁倒(他),然而(趙奢)不說他好。趙括的母親問趙奢其中的原因,趙奢說:“用兵打仗,本是生死所關的場合,但是趙括把它說得輕而易舉。假使趙國不給趙括做將軍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擔任將軍,(那末)毀掉趙國軍隊的一定是趙括了?!薄? 趙括代替廉頗(擔任抗秦大將)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紀律和規(guī)定,撤換軍官。秦將白起聽到了這些事,派了變化莫測的軍隊,假裝敗退,截斷了趙軍運輸軍糧的道路,把趙國的軍隊一切為二,(于是)軍心離散。經(jīng)過四十多天,軍中兵士饑餓,趙括帶領精銳的兵士親自上陣戰(zhàn)斗。(結果)秦軍射死了趙括。趙括的軍隊大敗,數(shù)十萬兵士便投降了秦國,秦國把他們?nèi)炕盥窳恕? 趙王很悲劇……趙奢很痛苦…… 也很活該

秦漢政治的一大變局指什么?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秦漢爭鳴內(nèi)容介紹?

對秦漢兩個朝代歷史進行對伍如比和分虧皮析。 作者是中國歷史學家、教育家、文化名人錢穆先生(1907年-1998年),江蘇南京人?!肚貪h爭鳴》通過對秦漢兩個朝代的歷史進行比較和分析,探討了秦漢之間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的差異和發(fā)展。展示了錢穆先生對中國歷史的獨到見解和深刻思考,被銷橘差譽為中國歷史研究的經(jīng)典之作。

為何我們叫“漢人”而不是"秦人"、“唐人”?

因為我們都是漢族人,這是由種族決定的,所以我們叫“漢人”而不是"秦人"、“唐人”。

為何我們叫漢人而不是秦人,唐人?

因為漢朝很強大,漢王朝從西漢到東漢,這段時間長達4000多年,當時與少數(shù)民族經(jīng)常交流,這也為此奠定了基礎。

有《隋唐演義》,為什么沒有《秦漢演義》?

太久遠了不好寫

接下來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