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凜冬的寒風(fēng)凍得嗅覺麻木,但鼻腔里依然能聞到過年的味道。舊歷的年底畢竟最像年底,回家過年的返鄉(xiāng)潮卷走了一座座辦公樓里平日的人流,空曠的樓層里,昔日被咖啡香氣遮掩的積年塵土味道,頭一次能如此清晰地聞到?;疖囌局校胶0銢坝康娜肆鳎l(fā)著南來北往的不同氣味。焦香馥郁的臘肉味來自于楚山湘水之間,醬香濃厚的熏貨則來自秦晉燕趙之地。簇新的衣服散發(fā)著第一次與人體接觸所特有的青澀味道,車廂里的泡開的方便面和著被暖氣蒸騰的鞋襪汗水,散發(fā)著一股特有的酸香。
如是說來,年味兒與日常的味道并無不同,只是過年的信號,將平日習(xí)以為常的味道放大了百倍千倍。但年味兒不僅僅限于味覺與嗅覺,它并非具體的某種味道,而是一種眼耳鼻舌身意的通感。關(guān)于這一點,早在一個世紀(jì)前,一份著名八卦小報《北洋畫報》就對年味兒有了精辟的定義:“年味,蓋不僅指口之所觸而言,凡耳聞,目睹者,亦皆屬之。吃年糕,飲屠蘇,年味也;聞爆竹聲,空竹聲,年味也;見穿紅衣之小姑娘,關(guān)公讀書之年畫,亦年味也;然須三者兼之,方覺年味濃厚”。
年糕、屠蘇酒、爆竹、空竹、穿紅衣之小姑娘與關(guān)公讀書之年畫,一個世紀(jì)前的年味兒代表,雖然世殊時異,然而余味兒依然悠長,至今依稀可聞——過年本就是這樣,平日里沉睡的古老靈魂,借著過年的時候復(fù)蘇過來,將古老又古老的色聲香味,尋空插隙滲進此時此刻的當(dāng)下,也只有在此時,那些來自古遠的味道,才顯得不那么突兀,才顯得如此自然而然,宛如這年味兒原本就一直徘徊在這里,只是在那過去忙碌而嘈雜的十一個月里,偶爾遺忘了,直到此時此刻,才又聞到了那為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千百年來醞釀出的熟悉的年味兒。
磨豆腐
提起年味兒,總是讓人想起殺豬宰羊的葷腥味兒,過年的宴席上,煎炒烹炸的各種肉食,自是必不可少。但嘗盡了肉食滋味,素凈的豆腐,最是能滌蕩掛滿了油水的腸胃。
“臘月二十五,家家磨豆腐”,這句俗語著實不知從何而來,因為吃豆腐似乎是一年四季的事情,算不上大典。豆腐坊也隨處可見。磨漿的磨子、賣漿的鍋、吊漿的布兜,都干干凈凈。盛豆腐的木格刷洗得露出木絲。什么東西都好像是新置的?!蓖粼鞴P下豆腐坊的場景,至今在一些小城中依然得見,只是大多數(shù)豆腐坊屋子里都是黯淡的光景,四壁黑魆魆的,除了做豆腐的器具被豆腐水日復(fù)一日刷洗得干干凈凈,算是豆腐坊里一抹亮色。好的豆腐坊,清晨路過時,總能仰鼻聞到一股子熱騰騰的豆香味兒,混著微微發(fā)酵的豆腥,像夏日的雨后一般清新而溫暖。豆腐吃起來,也頗為簡便,切小蔥加細鹽,便是一道能上臺面的清口菜。即使是用水白煮,也是入得了名家法眼。一如朱自清筆下兒時冬日里的白煮豆腐:
“水滾著,像好些魚眼睛,一小塊一小塊豆腐養(yǎng)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鍋在‘洋爐子’上,和爐子都熏得烏黑烏黑,越顯出豆腐的白?!?/p>
豆腐是窮苦大眾的恩物,但出身卻被攀附到了那位傳說雞犬升天的漢代皇族貴胄劉安身上,多少有些令人慨嘆。其實這說法,不過是來自南宋朱夫子《豆腐》詩中的一句話“早知淮南術(shù),安生獲泉布”,并無更多確鑿的實據(jù)。河南密縣打虎亭村東漢墓中發(fā)現(xiàn)的畫像石上庖廚場景,被有心的考古學(xué)家解釋為豆腐作坊,說圖中浸豆、磨豆、濾漿、點漿、榨水幾個主要過程一應(yīng)俱全,只欠煮漿一個環(huán)節(jié)。這似乎離著淮南王劉安發(fā)明豆腐的傳說邁進了大大的一步,但無法解釋為何自漢至唐數(shù)百年來,豆腐從未見于任何記載。直到五代宋初,才在《清異錄》中露了一面。但無論豆腐出身為何,生于何時,它如今已成為大眾最日常的飲食,一道豆腐,可與百味搭配,上至鮑參翅肚,下至青菜韭蔥,兼收并蓄,無所不包。冬日里的凍豆腐,更是借了凜冬寒氣,變得更加耐人尋味。晚清文人王培荀在《聽雨樓隨筆》中言凍豆腐“得味外味焉”,所言甚是。
忽而想起幾天前,正是臨近春節(jié)的凜冬黃昏,路過菜市場時,見豆腐坊擺出來的豆腐,在寒風(fēng)中放了一天,竟然外面也凍上了,里面猶是嫩豆腐的凝脂玉體,外面卻已然是蜂窩滿布的老皮老臉,辭舊迎新之況味,豆腐亦復(fù)如是。
舞獅子
舞獅子一直有種讓人滑稽想笑的感覺,那么大的頭,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忽閃忽閃地,嘴巴也一開一合,分明一副憨態(tài)可掬的樣貌,卻又有著痩條的身子,上躥下跳,如許靈活,當(dāng)真是獅不可貌相。比起動物園中總是懶洋洋曬太陽的所謂百獸之王,舞獅子更有活力,更有人情味,更能讓人感到歡愉——似乎它原本就是為了讓人笑而誕生的。
從某種意義上說,舞獅子在中國的起源,確實是一種娛樂,無論是《漢書·樂志》中提到的宮廷樂舞中的“象人”是不是曹魏孟康在注釋中所說的“若今戲魚、蝦、師子者也”;還是《洛陽伽藍記》中洛陽長秋寺佛像出行時,有“辟邪、獅子,引導(dǎo)其前”,都足以證明,舞獅子是在樂舞游行中帶來歡愉效果的表演。到了唐代,獅子舞更是盛行一時,《樂府雜錄》把獅子舞列入龜茲部,唐代立部伎中的《太平樂》即根據(jù)《五方獅子舞》改編而成,成為上百人集體表演的大型樂舞?!锻ǖ洹分杏涊d的“五方獅子舞”更是歡樂非凡,五頭獅子分青赤黃白黑五色,由一百四十人圍繞獅子“歌太平樂舞”,宏大而熱烈——獅子舞惹人歡笑,自是自然。
“貞元邊將愛此曲,醉坐笑看看不足。娛賓犒士宴監(jiān)軍,獅子胡兒長在目”,白居易在《西涼伎》中如此描寫封疆官將對獅子舞的樂此不疲,但在笑鬧酣醉的樂舞歡宴中,他卻將目光落在了一個年已七旬的普通士兵身上,如此歡樂的獅子舞并未讓他一同發(fā)出笑聲,反而是低面而泣。因為這看似歡樂的獅子舞,講述的卻是一段邊疆哀史,那“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的“假面胡人假獅子”,實際上正是當(dāng)年涼州尚未陷沒于吐蕃時,安西都護進貢給長安唐廷的最后幾頭獅子,當(dāng)他們行在半途,卻聽聞了涼州陷沒的消息:
“須臾云得新消息,安西路絕歸不得。泣向獅子涕雙垂,涼州陷沒知不知?獅子回頭向西望,哀吼一聲觀者悲?!?/p>
故土淪陷,有家難回的泣淚悲劇,就這樣被演繹成了一出讓人歡笑的喜劇,這恐怕也是身處歷史塵沙中的胡人與獅子所未想到之事。不過歷史的塵沙自然能掩蓋哀嘆淚水,中國的傳統(tǒng)也能用遺忘將悲泣替換成喜極而泣。七個世紀(jì)后,身逢明清易代之際的顧景星,發(fā)現(xiàn)湖北蘄州居然還在上演這場時空遠隔千載萬里的唐代獅子舞,只是與當(dāng)?shù)氐膬畱蛉跒橐惑w,表演者“著黃袍、遠游冠,曰唐明皇,左右青面涂金粉、金銀兜鍪者三,曰太尉”,周圍環(huán)繞著數(shù)十徒眾,“列幛歌舞,非詩非詞,長短成句,一唱眾和”,不久,有兩個人持碟上前,一只由人扮演的大獅子“首尾奮迅而出”,蠻奴問獅子從何而來,答道“涼州來!”于是“相與西向而泣”。
“千秋事已往,此舞胡為乎?”看完這場獅子舞后,顧景星發(fā)出如是感慨,昔日愉悅晚唐將士的樂舞,如今又博得明末士民歡笑,傳統(tǒng)就是有著如此強盛的生命力。
今天觀看獅子舞的人,不會有人追尋獅子舞的古老故事,畢竟時間有著淡化一切的魔力,唐代沙塵,明代烽煙,終歸都已經(jīng)被時間掃卻,只有那歷史傳來的歡快笑聲,宛如舞獅子的面具一樣,活靈活現(xiàn)地裝點在每一張年味兒十足的歡樂臉上。
放爆竹
爆竹是一種神奇的物什,仿佛天然洋溢著一種孩子氣,放爆竹是小孩子過年時最喜歡的玩樂,縱然是大人,點燃爆竹時的躲閃跳躍,又活像個小孩子,暗夜中紅色黃色連綿不斷的火光,噼噼啪啪地閃動著,映得每個人臉上都是一股孩子氣的笑容??諝饫锷⒙鴨苋说幕鹚幬?,弄得人鼻子一聳,更像是個孩子。
說來也是怪哉,爆竹的初衷,本是極嚴(yán)肅的儀式。南朝梁宗慷《荊楚歲時記》大抵是關(guān)于爆竹最早的記載,正月初一那天,“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臊、惡鬼”。所謂的“山臊”,根據(jù)《神異經(jīng)》中的記載,乃是西方深山中一種身長尺余的一足袒身小人,這種小人“捕蝦蟹。性不畏人,見人止宿,暮依其火,以炙蝦蟹。伺入不在,而盜入鹽,以食蝦蟹”。
明明是山臊主動侵?jǐn)_人類,但是人類如果反擊它,卻“犯之令人寒熱”。爆竹是唯一能夠驅(qū)趕它的法寶,“人以竹著火中,爆撲而出”,山臊便會“驚憚”。
如此惡鬼,只要爆竹的響聲便可以輕易驅(qū)離,隨著火藥發(fā)明,噼啪作響之聲,更勝過以竹著火中發(fā)出的聲響百倍,想必這種山臊惡鬼恐怕連肝膽都要被震碎了吧?
雖然古籍中對山臊惡鬼的描述仿佛確有其物,而后世筆記野乘又樂于添油加醋,讓它的形象由獨腳小人,變成猴面人身,再轉(zhuǎn)化為江南地區(qū)俗信的五通神,但它的本質(zhì),恐怕并非是惡作劇的小人,而是犯之令人寒熱的瘟疫。
先民或許正是觀察到了某些可以由野生動物傳染給人類的瘟疫,因此想到了用焚燒爆竹的響動來驅(qū)趕野外動物的方法。畢竟,對古人來說,凜冬季節(jié)本就是最難熬的時節(jié),冬春之交,正是瘟疫易于流行的時候。秦漢時期在臘月舉行的大儺,穿著玄衣朱裳,披著熊皮,戴著黃金四目的面具,執(zhí)戈揚盾的方相氏,便是人類為驅(qū)逐瘟疫惡鬼而創(chuàng)造出的鬼神,用比疫鬼更可怖猙獰的面目來嚇跑疫鬼。大儺儀式上的方相與元旦燃放的爆竹用意相同,只是一個用面孔,一個用聲響?!对铝顝V義》所謂“除夕爆竹,所以震發(fā)春陽,消除邪癘”,正是此意。
《月令廣義》已是明人的著作,但自唐宋以來,逮及明清,爆竹早已脫去了驚嚇山臊的初意,成為了一種過年的習(xí)俗。從宋人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fēng)送暖入屠蘇”到清人的“一聲爆竹除殘臘,換盡桃符逐祟回。 且緩?fù)捞K守歲飲,聽他萬戶震天雷”。爆竹也從往火里放幾根竹子,變得花樣繁多,晚明《宛署雜記》記載燕京爆竹種類,即有“響炮起火、三級浪、地老鼠、沙鍋兒、花筩、花盆諸制”,爭奇斗艷,不光是聽聲響,更有炫目煙火,在耳鼓間震動,在瞳孔中搖曳。
爆竹,是喧嚷的,就像汪曾祺筆下的故鄉(xiāng)陰城的那場煙火盛會“人們尋親訪友,說短道長,來來往往,親親熱熱。陰城的草都被踏倒了。人們的鞋底也叫秋草的濃汁磨得滑溜溜的。忽然,上萬雙眼睛一齊朝著一個方向看。人們的眼睛一會兒睜大,一會兒瞇細;人們的嘴一會兒張開,一會兒又合上;一陣陣叫喊,一陣陣歡笑;一陣陣掌聲?!币只蚴囚斞浮蹲8!分泄枢l(xiāng)魯鎮(zhèn)的爆竹,“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間時時發(fā)出閃光,接著一聲鈍響,是送灶的爆竹;近處燃放的可就更強烈了,震耳的大音還沒有息,空氣里已經(jīng)散滿了幽微的火藥香?!?/p>
震動天地的聲響,襯托著那個融化在萬千因年味兒到來而歡笑喜樂的喧嚷中小小身影,仿佛這爆竹聲響過,真?zhèn)€是與舊時告別,投入新年的懷抱。但時間流逝自古至今,并不會為這人造的震天聲響而割斷,一如昨日的腳印會被夜雪覆蓋,但今天身處的此處,卻已證明了走過的道路。
“我在朦朧中,又隱約聽到遠處的爆竹聲連綿不斷,似乎合成一天音響的濃云,夾著團團飛舞的雪花,擁抱了全市鎮(zhèn)。我在這繁響的擁抱中,也懶散而且舒適,從白天以至初夜的疑慮,全給祝福的空氣一掃而空了,只覺得天地圣眾歆享了牲醴和香煙,都醉醺醺地在空中蹣跚,豫備給魯鎮(zhèn)的人們以無限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