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強講張良】02 劉邦眼里的張良:智慧的代言人

2024-01-31 21:00:02大呂說書04:05 3731
6元開會員,免費聽
購買?|?66.60 喜點
聲音簡介

張良是誰推薦給劉邦

漢初三杰之一的張良。張良出身韓國貴族,國滅后隱姓埋名以求復(fù)國。博浪沙一擊后,他于圯下遇黃石老人,得《太公兵法》十三篇,精研后,入漢王劉邦幕下。自此“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連劉邦亦自嘆不如。漢定天下后,張良又獻計鞏固了太子漢惠帝的地位,得到呂后的感激。功勛之巨,恐不讓蕭何、韓信。封侯時,他自甘退讓,婉拒萬戶侯,只受留縣一地(張、劉二人初次相遇之地),劉邦封其為留侯——在關(guān)鍵時刻與劉邦拉起了友誼,真是一頭老狐貍。讀《史記·留候世家》的感覺就是震撼,這簡直是一個超越時代的人物,劉邦的謀士群中不乏聰明絕頂之人,但在戰(zhàn)略眼光上卻無一人可達到張良的高度。 在司馬遷的筆下,劉邦與張良非常投緣,兩人出道的時間差不多,但劉邦的氣象一開始就比張良大。《留侯世家》稱(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但沒搞出什么名堂,而劉邦與秦作戰(zhàn)已是連戰(zhàn)皆捷,對秦作戰(zhàn)取得了全勝,甚至擊斃秦泗川守的戰(zhàn)績,這是史載戰(zhàn)場上喪命的秦國最高官銜者。張良在投奔楚假王景駒的路上,在留遇沛公,兩人一見如故,沛公拜良為廄將。尤其是“良數(shù)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而此前張良也為他人說過這些,但都如石沉大海。所以張良說:“沛公殆天授?!?《留侯世家》說:“故遂從之,不去見景駒?!睂嶋H上劉張二人還是去見了景駒,張良找到劉邦是找到了依靠,但劉邦找景駒的目的不是投靠,而是借兵收復(fù)被雍齒占領(lǐng)的豐,所以劉張相遇無助于解決劉的問題,見景駒還是免不了的節(jié)目。

張良是劉邦的老師嗎?

張良當(dāng)然不是劉邦的老師,但可以做老師的事,實際也是這樣,張良幫助教導(dǎo)劉邦,為他出謀劃策,使劉邦覺悟了帝王之術(shù),成就帝業(yè)。

張良為什么要幫劉邦爭天下?

張良是秦末漢初時期最重要的謀士之一,與蕭何、韓信并稱為漢初三杰。張良的先輩本是韓國人,不過請大家不要誤會,這個韓國是中華大地上戰(zhàn)國時期的韓國。秦朝滅亡韓國以后,張良圖謀復(fù)國,投入到反抗秦始皇的斗爭當(dāng)中。 他結(jié)交刺客,在博浪沙狙擊秦始皇未成,更名改姓后藏匿在下邳遇到了名師黃石公,得到他親傳的太公兵法。兵法大成以后,聚眾投奔劉邦,成為劉邦手下的主要謀士之一。在楚漢爭霸時期,張良提出不立六國后代,結(jié)交英布,彭越等人,重用韓信的策略,在主張追擊項羽和殲滅楚軍中做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為劉邦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 張良的機智謀劃、文韜武略在民間廣為流傳,其中劉邦對他的一句贊美“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更是家喻戶曉。在漢朝建立,整個天下即將承平之后,張良功成身退,成為千古流芳的一代名臣。 關(guān)于張良的籍貫,史學(xué)界曾經(jīng)有過很多的爭論,許多河南人和安徽人都認(rèn)為張良是自己這里的人。不過在司馬遷的史記和班固的漢書當(dāng)中記載,張良的先祖是戰(zhàn)國時期的韓國人,但令人遺憾的是,只記載了他先祖的出處,卻沒有記錄他本人的出生地。 陳勝吳廣大澤鄉(xiāng)起義之后,張良也拉起了一支百人的隊伍,在準(zhǔn)備投奔楚假王景駒的路上遇到了劉邦,兩人一見投緣,于是張良便成了劉邦手下的一個謀士。在劉邦大軍進入咸陽,看到大量的奇珍異寶時,還是張良保持了冷靜的頭腦,勸說劉邦召集縣老豪杰,并且約法三章,采取了一系列的安民政策,讓秦地的百姓從而成了劉邦堅定的支持者。 鴻門宴上,又是張良的大智大勇,挽回了劉邦的生命危機。而楚漢爭霸的過程中,劉邦聽從張良的建議,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與韓信一明一暗,這種珠聯(lián)璧合的手段,成為歷史上一段膾炙人口的民間佳話。更讓人驚嘆的是張良的明哲保身之道,自從劉邦地位穩(wěn)固以后,張良也就逐漸淡出朝堂,并且摒棄人間萬事,假借修道成仙明哲保身,從而得到了善始善終,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能知進退的俊杰!明朝時的劉伯溫也是不如他多矣。

劉邦與張良合作的事例

劉邦與張良的相識是在劉邦起兵初期雍齒造反的時候,那時候劉邦因失了根據(jù)地狼狽不堪四處借兵,在路上遇到了要投韓的張良,兩人一見如故大談天下大勢,張良折服。之后張良為劉邦獻計與楚地借兵攻豐,張良略施小計雍齒即破。之后范增懼怕二人設(shè)計使得二人分別,后劉邦西進在中途偶遇張良得知原來張良入韓后極其艱難韓王被項羽暗中所殺而所得韓地也是得而復(fù)失最終無奈只得帶著僅存的手下流亡知劉邦前來特來拜會。從此張良正式效忠劉邦,一路獻計使得西行之路暢通無阻,終于項羽之前取得關(guān)中。秦亡之后項羽擺下鴻門宴遇害劉邦,張良利用他的智謀與膽量終化險為夷。之后項羽使張良和劉邦分離不讓二人再有合作的機會,張良趁此時機為高祖遍尋天下英杰最終挑中韓信使得其終背楚投漢從而創(chuàng)造了一代名將。劉邦環(huán)定三秦正式反項之后張良再次投劉邦帳下。楚漢戰(zhàn)爭末期張良使計離間范增項羽終讓項羽失去了最后的智囊,天下從此盡握囊仗。劉邦稱帝之后張良拒絕封賞正式隱退死后被追封文成侯史稱謀圣

突出張良智慧的故事。

謀圣”張良。張良,秦末漢初杰出的謀士,助劉邦平定天下建立西漢,與韓信、蕭何并稱“漢初三杰”,“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這期,我們分享一個《智囊》里張良的智慧故事。   西漢都長安,建立西漢之初,劉邦曾在洛陽南宮住過幾個月,在洛陽南宮發(fā)生了一件事情。   原來劉邦當(dāng)了皇帝,僅兩個月內(nèi)就分封了功臣20多人,但還沒被封賞的就老大不樂意了。一天,劉邦在洛陽南宮與張良說事,偶爾向外一看,發(fā)現(xiàn)外面三五成群地坐著些武官,大家嘀嘀咕咕的。   劉邦就問張良:“怎么回事?”張良看了看嚴(yán)肅地說:“他們要謀反!”劉邦驚問:“你怎么知道?”張良答:“陛下,這些人有功,可還沒有得到封賞,不平則鳴矣!所以要謀反!”劉邦搓著手說:“這可怎么辦?”   張良想了想后問劉邦:“您說出一個人來。這個人是您最厭惡的,而且群臣都知道您最恨他。”   劉邦說:“那就是雍齒了!”雍齒是劉邦的老鄉(xiāng),是個典型的“墻頭草”:他先跟隨劉邦起義,后來見項羽勢力大,就跟了項羽,還在幾次戰(zhàn)斗中差點結(jié)果了劉邦。不久他看劉邦干得不錯,又歸順劉邦。雖然雍齒戰(zhàn)功不凡,但劉邦對他始終心懷怨恨,大家對此心知肚明。   張良就對劉邦說:“請陛下馬上封賞雍齒吧。”劉邦第二天就封雍齒為什邡(fāng)侯。果然,那些想鬧事的將軍一看雍齒都被封了侯,就說:“雍齒都能封侯,我們就不用急了,封侯是早晚的事?!?  張良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僅僅是幫助劉邦平眾怒嗎?不是!他是想提醒劉邦一條治國安邦的“黃金法則”——治國一定要講究公平、公正,如此才能服眾。這也是管理工作中的“黃金法則”。   而且張良給領(lǐng)導(dǎo)提意見的方法也很有智慧。古代給皇帝進諫的方式有三種:直諫、勸諫和諷諫。直諫,直接講,像魏征對唐太宗;勸諫,勸告,口氣就委婉了,像管仲對齊桓公;還有就是諷諫,是用語言來暗示,像戰(zhàn)國時鄒忌諷諫齊威王。張良就是采取了第三種方法。

劉邦為什么不殺張良?

簡單的說,1,劉邦需要張良的計策2,張良對劉邦夠不成威脅

劉邦和張良的故事概括?

劉邦與張良在投奔景駒的路上相遇,覺得相見恨晚,張良放棄了投奔景駒的想法,跟著劉邦,劉邦任命他為廄將,后來,劉邦聽從張良的建議,為劉邦立下了許多戰(zhàn)功。劉邦當(dāng)皇帝后,張良就靜居行氣,不吃糧食,閉門不出,說“我蒙皇帝信任,當(dāng)軍師,足夠了,我只想脫離人間俗事,追隨仙人松子去神游。”

張良 怎么看上劉邦了?

所謂人以類聚,物以群分。我想大概張良之所以看上劉邦應(yīng)該就叫做臭味相投吧。

張良的人生智慧(一)上曾士強老師是用什么角度講的?

張良的智慧集中地表現(xiàn)在以下兩點: ? ? ? ?高超的政治智慧。張良少時幸遇黃石公,得以學(xué)習(xí)《太公兵法》。他成熟、沉穩(wěn)、機智、多謀。張良的政治智慧有兩次展示:一次是諫止復(fù)立六國;一次是迎四皓以解太子危。在這兩次重大的歷史事件中,張良充分地表現(xiàn)出了他高超的政治智慧。張良的政治智慧表現(xiàn)在:向君主進諫時,能將自己置于一個恰當(dāng)?shù)奈恢?,既雄辯,又不張揚;既指明利害,又不置君主于尷尬之地。他知己知彼、把握分寸、剛?cè)嵯酀?,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很懂得批評藝術(shù)。我們都知道中國人是很看重面子的,尤其是當(dāng)領(lǐng)導(dǎo)者。如何恰如其分地向領(lǐng)導(dǎo)進言而又不使自己陷于被動境地,這的確是一個值得琢磨的大問題。張良在這一點上有著他高超的智慧,這是他得以保全自己的一個重要原因。 ? ? ? 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這幾成規(guī)律。由于劉邦生性多疑、用人又防人,因此張良也面臨著同樣的結(jié)局。令人慶幸的是,張良是一個清醒的智者。他深知劉邦是一個只可共患難,不能同享福的人。因此不待劉邦動手他就向劉邦請辭:“我家世代是韓國的丞相,韓國滅亡之后,我不惜萬貫家財,為向秦國報仇,天下都為之震動。如今我憑借三寸不爛之舌,卻成了您的老師,封地萬戶,位至列侯,對于一個平民,這已經(jīng)是盡頭了。我張良能有今天已經(jīng)很心滿意足了。從今我將拋棄人間俗事,要學(xué)那神仙去了?!庇谑菑埩嫉靡陨平K。歷史上有多少忠臣賢良因為沒能適時功成隱退而慘遭殺戮。急流勇退盡管從理論上講是有一些消極,但他卻是特定條件下保全自我的一個上上策。急流勇退是需要勇氣的。它是一個割舍名利和靈魂掙扎的過程。能夠急流勇退的人是勇者,更是智者。

美貌、智慧與善良

一半一半。 三者都分的話,我希望智慧最多。

接下來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