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虞姬:楚漢爭霸08

2023-05-27 12:00:14大攀說故事03:57 1.3萬
6元開會員,免費聽
購買?|?0.80 喜點/集
聲音簡介

霸王別姬的故事發(fā)生在楚漢之爭的時候,楚漢之爭是

C

楚漢爭鼎中虞姬死了嗎

史書中沒有介紹虞姬的結局,但根據(jù)項羽所作的《垓下歌》推斷她在楚營內(nèi)自刎。

西楚霸王和虞姬的故事

一說: 虞姬乃古越紹興塔石村人,而非江蘇人。塔石村位于美女山下,這里有很多虞姓人家,比鄰西施故里諸暨和書法勝地蘭亭,這里流傳著一代名爰虞姬的傳說,還有虞姬廟,可惜原來的虞姬廟已毀于戰(zhàn)火。 另一說:虞姬(?—公元前202),秦末人,史稱名虞,一說姓虞,今沭陽縣顏集鄉(xiāng)人。該鄉(xiāng)境內(nèi)有虞姬溝蜿蜒半境,此溝因人得名,溝畔有胭脂井、霸王橋、九龍口、點將臺、項宅等史跡。 據(jù)史料記載:虞姬為西楚霸王項羽愛姬,常隨項羽出征。楚漢相爭后期,項羽趨于敗局,于公元前202年,被漢軍圍困垓下(今安徽省靈璧縣南),兵少糧盡,夜聞四面楚歌,哀大勢已去,面對虞姬,在營帳中酌酒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詞蒼涼悲壯,情思繾綣悱惻,史稱《垓下歌》。此際,這位叱咤風云的人物,竟也流露出兒女情長、英雄氣短的哀嘆。隨侍在側的虞姬,愴然拔劍起舞,并以歌和之:“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备枇T自刎,以斷項羽后顧之私情,激項羽奮戰(zhàn)之斗志,希冀勝利突圍。虞姬如此大義凜然、忠于愛情,人民至今傳頌不已。明崇禎年間,虞姬故鄉(xiāng)人民在顏集鎮(zhèn)西首建立虞姬廟,以祭祀這位巾幗英烈。清乾隆年間,鄉(xiāng)人吳九齡、葉祥麟等又為該廟建中殿、后殿,廟貌巍峨,正殿供奉虞姬戎裝塑像,顯示家鄉(xiāng)人民對虞姬的高度崇敬之情。 清代著名文學家、詩人袁枚,曾任沭陽知縣,離任43年后重游沭陽時,特地再到顏集鄉(xiāng)憑吊虞姬,作有“過虞溝游虞姬廟”詩,并自注:“相傳虞故沭人也?!逼湓娫疲?為欠虞姬一首詩,白頭重到古靈祠。 三軍已散佳人在,六國空亡烈女誰? 死竟成神重桑梓,魂猶舞草濕胭脂。 座旁合塑烏騅像,好訪君王月下騎。 民國期間,曾對虞姬廟進行修建??箲?zhàn)期間,因兵燹失修而圮毀。 歷史悠悠,千百年來,沭陽民間關于虞姬的傳說佳話頗多;京劇中也有一出震人心弦的歷史悲劇——《霸王別姬》。 項籍(公元前二三二——公元前二0二),字羽(特別注意一下 項羽本名籍 字羽),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中國古代起義領袖,著名軍事家,中國古代第一武將!人稱西楚霸王。楚國滅亡之后,項氏家族慘遭屠殺,他與弟弟項莊隨叔父項梁流亡到吳中(今江蘇蘇州)。年少時項梁曾請人教他書法詩歌,籍學了沒多久便厭倦了;后梁又請人教他武藝,沒多久又不學了;梁大怒!籍曰:“學文不過能記住姓名,學武不過能以一抵百,籍要學便學萬人敵!”于是梁便教授他兵法。但其學了一段時間后又不愿意學了,梁只好順著他不在管他.籍身高八尺,力能扛鼎(霸王舉鼎一詞的由來),氣壓萬夫,年青時志向便極為遠大。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今錢塘江)時,項羽見其車馬儀仗威風凜凜,便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我可以取代他)?!鼻囟涝辏ㄇ岸?九),陳勝、吳廣在大澤鄉(xiāng)振臂一呼,揭竿而起(即大澤鄉(xiāng)起義),項羽隨叔父項梁在吳中刺殺太守殷通舉兵響應,此役項羽獨自斬殺殷通的衛(wèi)兵近百人,第一次展現(xiàn)了他無雙的武藝!二十四歲的項羽,就這樣被人民起義的急風暴雨推上了歷史舞臺。 項羽的精神 “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手起筆落處,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這不是幾個字的精致組合,不是幾個詞的巧妙潤色。是一種精髓的凝練,是一種氣魄的承載,是一種所向無懼的人生姿態(tài)。那種凜然風骨,浩然正氣,充斥天地之間,直令鬼神徒然變色?!爱斪鳌敝耙酁椤?,一個女子啊!纖弱無骨之手,嬌柔無力之軀,演繹之柔美,繞指纏心,凄切入骨,細膩感人無以復加。透過她一貫的文筆風格,在她以“婉約派之宗”而著稱文壇的光環(huán)映徹下。筆端勁力突起,筆鋒剛勁顯現(xiàn)時,這份剛韌之堅,氣勢之大,敢問世間須眉幾人可以匹敵?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迸~人追思那個叫項羽的楚霸梟雄,追隨項羽的精神和氣節(jié),痛恨宋朝當權者茍且偷安的時政。都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僅一河之遙,卻是生死之界,僅一念之間,卻是存亡之抉。項羽,為了無愧于英雄名節(jié),無愧七尺男兒之身,無愧江東父老所托,以死相報?!安豢稀?!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不是“不去”。一個“不肯”筆來神韻,強過鬼斧神工,高過天地造化。一種“可殺

楚漢傳奇里面的虞姬叫什么

是李依曉小姐演的

《楚漢爭雄》虞姬扮演者是誰

李依曉,從小學京劇的,還演過《狙擊手》《北方有佳人》、《新三國》!

秦漢英雄傳 虞姬死的時候的那首歌叫什么

《生死豪情》 演唱:馬海生 一出生,風鳴云起天地動 我一生,要統(tǒng)領天下英雄 問蒼天,人間帝王可有種 誰伴我,一生與蒼天抗爭 你與天下都在我心中 我心中的你比天下更重 正想與你生死一路同行 再回頭與天抗衡 我用雙手撕開殘陽 看見天空流下血紅 我用刀劈殘月做弓 問天下問天下 誰敢與我爭鋒爭鋒 為了你為了你 我才讀懂生命 失去你失去你 我無法偷生 以后以后我都不再出生 讓天下從此再無英雄 再無英雄

一本小說說的是主人公穿越到楚漢時期,一開始的第一章是穿到了秦始皇的墓你,然后就上了虞姬

尋秦記之戰(zhàn)龍反秦

楚漢驕雄虞姬哪一集死的!

第三十集的時候

楚國不是被秦國滅了么怎么后來又有楚漢爭霸?

這個楚國和那個楚國并不是一個意思,后面的這個楚國是項燕重建的,前面的那個楚國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雖然說也有關系,但是并不是同一個楚國。

虞姬和楚霸王的故事…

《史記·項羽本紀》中關於“霸王別姬”故事僅有寥寥數(shù)筆: 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shù)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shù)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有美人名虞”,但是并沒有以后世流傳的“虞姬”其名稱呼;直到唐《括地志》等書才出現(xiàn)“虞姬”其名。當然,“姬”只是代稱,并非虞姬的本名。虞姬其人有姓無名,名早已漶滅在歷史斷裂的黑洞裏了,五代時期的詞牌名則乾脆以“虞美人”呼之。 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說:“司馬遷據(jù)《左氏》、《國語》,采《世本》、《戰(zhàn)國策》,述《楚漢春秋》,接其后事,訖於天漢?!逼渲小冻h春秋》一書乃漢初陸賈所著,至南宋時亡佚。毫無疑問,司馬遷著《史記》時參考過《楚漢春秋》一書:“蓋司馬遷撰《史記》據(jù)《楚漢春秋》,故其言秦、漢事尤詳。”(王利器) 可是,《楚漢春秋》中記載的“美人和之”的和歌,注重細節(jié)兼好奇的司馬遷卻沒有錄入《史記》。唐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從《楚漢春秋》中引錄了這首和歌: 歌曰: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一直以來,就有人懷疑這首和歌是后世的偽作,理由是秦漢沒有如此成熟的五言詩。但是,《漢書·外戚傳》記錄的戚夫人哀歌卻已是相當成熟的五言詩:“子為王,母為虜,終日舂薄幕,常與死為伍!相離三千里,當誰使告女?”酈道元《水經(jīng)注·河水》記錄的秦時民謠也已是相當成熟的五言詩:“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哺。不見長城下,尸骸相支柱。”因此,《楚漢春秋》所錄的這首和歌并非偽作,應無問題。 《楚漢春秋》和《史記·項羽本紀》是“霸王別姬”故事的最早記載。二書都沒有涉及虞姬的結局。以常情度之,虞姬不可能活下來,否則就不會有民間口耳相傳的虞姬自刎情事,就不會至唐時尚有“項羽美人?!钡牡赝轿?。垓下一戰(zhàn),四面楚歌聲中,飲劍楚帳只能是虞姬惟一的結局。 通說以為:“霸王別姬”故事,反映的是虞姬和項羽感天動地的愛情;楚霸王英雄末路,虞姬自刎殉情。這悲情一瞬,已定格在中國文學的字裏行間,定格在中國戲曲的舞臺上,成為中國古典愛情中最經(jīng)典,最蕩氣回腸的燦爛傳奇。 對歷史事件的追根溯源,揭破真相,只能依賴于對原始文本的讀解。仔細玩味虞姬的和歌,我從中發(fā)現(xiàn)了這個愛情故事的疑點。 “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頭兩句是客觀紀實,同時也是虞姬即將抒發(fā)感慨的情境鋪排。虞姬對形勢的判斷和項羽的疑惑是一致的——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笨墒牵钊瞬豢伤甲h的是,虞姬對形勢的判斷居然直接導致了對項羽精神狀態(tài)直至未來命運的否定!大王您繼續(xù)戰(zhàn)斗的意氣已經(jīng)到頭了,我也不愿茍活了。虞姬憑什麼判斷出“大王意氣盡”了?僅僅憑項羽聞楚歌而“夜起,飲帳中”嗎?如果這是激將之辭,以自己不愿茍活激勵項羽繼續(xù)戰(zhàn)斗,那麼項羽和諸將的反應就不應該是“泣數(shù)行下”,“左右皆泣”,而應該是怒發(fā)沖冠,決一死戰(zhàn)。這裏我們可以看出話語的煽動力和傳染性,虞姬精心設計的“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這一情境鋪排所產(chǎn)生的奇妙效果——它真的讓項羽和諸將失去了決戰(zhàn)的意氣! 虞姬的態(tài)度是非常奇怪的。作為項羽最寵愛的女人,當項羽遭逢末路,但尚未完全失敗的時刻,她應該挺身而出,激勵項羽,而不是附和項羽“時不利”的藉口,誘惑項羽在惡劣的形勢面前低頭。畢竟項羽才三十余歲。她深知項羽一生百戰(zhàn),出生入死,也曾有過“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從而擊敗秦軍,起死回生的經(jīng)典戰(zhàn)例,也曾有過以三萬人殺漢卒十余萬人,逼迫劉邦數(shù)十騎逃跑的經(jīng)典戰(zhàn)例;可是此時,虞姬非但不用以前的類似處境鼓勵項羽,恰恰相反,反而哀嘆“大王意氣盡”!此刻項羽身邊尚有八百余騎,俱是精兵良將,無不以一當十,即使打不過劉邦,起碼可以保護項羽全身而退,以圖東山再起。事態(tài)的發(fā)展也驗證了這一點。項羽突圍而出,到了烏江邊: 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shù)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 可見項羽不是沒有渡江生息的機會,只是項羽固執(zhí)地認為“天之亡我”,不愿渡河,“乃自刎而死”。虞姬為什麼不等所有的機會都用盡,再無生路時殉情,就這麼匆匆忙忙就判了項羽的死刑呢? 虞姬這首被人贊譽為“堅貞愛情結晶”以及我國最早的五言詩(南宋王應麟《困學紀聞》)的和歌,就這樣散發(fā)出了可疑的氣息。我甚至懷疑她是劉邦效法西施而派往項羽身邊的美女間諜。以劉邦的智力和行事風格,以項羽的“婦人之心”和不聽勸諫剛愎自用的性格,這是完全可能的。可是史籍漫漶,不僅劉邦、項羽、虞姬的籍貫之間找不出絲毫的蛛絲馬跡,就連虞姬最早追隨項羽的時間也無可考了,只好作為一樁笑談吧。 有多少歷史的秘密,就這樣湮沒在歷史斷裂的黑洞之中了?!肮沤穸嗌偈?,都付笑談中”的豁達,歷史循環(huán)論的切膚之痛,不過都是這種歷史斷裂的后果罷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史記·項羽本紀》中關於“霸王別姬”故事僅有寥寥數(shù)筆: 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shù)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shù)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有美人名虞”,但是并沒有以后世流傳的“虞姬”其名稱呼;直到唐《括地志》等書才出現(xiàn)“虞姬”其名。當然,“姬”只是代稱,并非虞姬的本名。虞姬其人有姓無名,名早已漶滅在歷史斷裂的黑洞裏了,五代時期的詞牌名則乾脆以“虞美人”呼之。 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說:“司馬遷據(jù)《左氏》、《國語》,采《世本》、《戰(zhàn)國策》,述《楚漢春秋》,接其后事,訖於天漢?!逼渲小冻h春秋》一書乃漢初陸賈所著,至南宋時亡佚。毫無疑問,司馬遷著《史記》時參考過《楚漢春秋》一書:“蓋司馬遷撰《史記》據(jù)《楚漢春秋》,故其言秦、漢事尤詳?!保ㄍ趵鳎? 可是,《楚漢春秋》中記載的“美人和之”的和歌,注重細節(jié)兼好奇的司馬遷卻沒有錄入《史記》。唐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從《楚漢春秋》中引錄了這首和歌: 歌曰: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一直以來,就有人懷疑這首和歌是后世的偽作,理由是秦漢沒有如此成熟的五言詩。但是,《漢書·外戚傳》記錄的戚夫人哀歌卻已是相當成熟的五言詩:“子為王,母為虜,終日舂薄幕,常與死為伍!相離三千里,當誰使告女?”酈道元《水經(jīng)注·河水》記錄的秦時民謠也已是相當成熟的五言詩:“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哺。不見長城下,尸骸相支柱?!币虼?,《楚漢春秋》所錄的這首和歌并非偽作,應無問題。 《楚漢春秋》和《史記·項羽本紀》是“霸王別姬”故事的最早記載。二書都沒有涉及虞姬的結局。以常情度之,虞姬不可能活下來,否則就不會有民間口耳相傳的虞姬自刎情事,就不會至唐時尚有“項羽美人?!钡牡赝轿?。垓下一戰(zhàn),四面楚歌聲中,飲劍楚帳只能是虞姬惟一的結局。 通說以為:“霸王別姬”故事,反映的是虞姬和項羽感天動地的愛情;楚霸王英雄末路,虞姬自刎殉情。這悲情一瞬,已定格在中國文學的字裏行間,定格在中國戲曲的舞臺上,成為中國古典愛情中最經(jīng)典,最蕩氣回腸的燦爛傳奇。 對歷史事件的追根溯源,揭破真相,只能依賴于對原始文本的讀解。仔細玩味虞姬的和歌,我從中發(fā)現(xiàn)了這個愛情故事的疑點。 “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頭兩句是客觀紀實,同時也是虞姬即將抒發(fā)感慨的情境鋪排。虞姬對形勢的判斷和項羽的疑惑是一致的——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笨墒?,令人不可思議的是,虞姬對形勢的判斷居然直接導致了對項羽精神狀態(tài)直至未來命運的否定!大王您繼續(xù)戰(zhàn)斗的意氣已經(jīng)到頭了,我也不愿茍活了。虞姬憑什麼判斷出“大王意氣盡”了?僅僅憑項羽聞楚歌而“夜起,飲帳中”嗎?如果這是激將之辭,以自己不愿茍活激勵項羽繼續(xù)戰(zhàn)斗,那麼項羽和諸將的反應就不應該是“泣數(shù)行下”,“左右皆泣”,而應該是怒發(fā)沖冠,決一死戰(zhàn)。這裏我們可以看出話語的煽動力和傳染性,虞姬精心設計的“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這一情境鋪排所產(chǎn)生的奇妙效果——它真的讓項羽和諸將失去了決戰(zhàn)的意氣! 虞姬的態(tài)度是非常奇怪的。作為項羽最寵愛的女人,當項羽遭逢末路,但尚未完全失敗的時刻,她應該挺身而出,激勵項羽,而不是附和項羽“時不利”的藉口,誘惑項羽在惡劣的形勢面前低頭。畢竟項羽才三十余歲。她深知項羽一生百戰(zhàn),出生入死,也曾有過“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從而擊敗秦軍,起死回生的經(jīng)典戰(zhàn)例,也曾有過以三萬人殺漢卒十余萬人,逼迫劉邦數(shù)十騎逃跑的經(jīng)典戰(zhàn)例;可是此時,虞姬非但不用以前的類似處境鼓勵項羽,恰恰相反,反而哀嘆“大王意氣盡”!此刻項羽身邊尚有八百余騎,俱是精兵良將,無不以一當十,即使打不過劉邦,起碼可以保護項羽全身而退,以圖東山再起。事態(tài)的發(fā)展也驗證了這一點。項羽突圍而出,到了烏江邊: 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shù)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 可見項羽不是沒有渡江生息的機會,只是項羽固執(zhí)地認為“天之亡我”,不愿渡河,“乃自刎而死”。虞姬為什麼不等所有的機會都用盡,再無生路時殉情,就這麼匆匆忙忙就判了項羽的死刑呢? 虞姬這首被人贊譽為“堅貞愛情結晶”以及我國最早的五言詩(南宋王應麟《困學紀聞》)的和歌,就這樣散發(fā)出了可疑的氣息。我甚至懷疑她是劉邦效法西施而派往項羽身邊的美女間諜。以劉邦的智力和行事風格,以項羽的“婦人之心”和不聽勸諫剛愎自用的性格,這是完全可能的。可是史籍漫漶,不僅劉邦、項羽、虞姬的籍貫之間找不出絲毫的蛛絲馬跡,就連虞姬最早追隨項羽的時間也無可考了,只好作為一樁笑談吧。 有多少歷史的秘密,就這樣湮沒在歷史斷裂的黑洞之中了?!肮沤穸嗌偈拢几缎φ勚小钡幕磉_,歷史循環(huán)論的切膚之痛,不過都是這種歷史斷裂的后果罷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史記·項羽本紀》中關於“霸王別姬”故事僅有寥寥數(shù)筆: 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shù)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shù)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有美人名虞”,但是并沒有以后世流傳的“虞姬”其名稱呼;直到唐《括地志》等書才出現(xiàn)“虞姬”其名。當然,“姬”只是代稱,并非虞姬的本名。虞姬其人有姓無名,名早已漶滅在歷史斷裂的黑洞裏了,五代時期的詞牌名則乾脆以“虞美人”呼之。 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說:“司馬遷據(jù)《左氏》、《國語》,采《世本》、《戰(zhàn)國策》,述《楚漢春秋》,接其后事,訖於天漢?!逼渲小冻h春秋》一書乃漢初陸賈所著,至南宋時亡佚。毫無疑問,司馬遷著《史記》時參考過《楚漢春秋》一書:“蓋司馬遷撰《史記》據(jù)《楚漢春秋》,故其言秦、漢事尤詳。”(王利器) 可是,《楚漢春秋》中記載的“美人和之”的和歌,注重細節(jié)兼好奇的司馬遷卻沒有錄入《史記》。唐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從《楚漢春秋》中引錄了這首和歌: 歌曰: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一直以來,就有人懷疑這首和歌是后世的偽作,理由是秦漢沒有如此成熟的五言詩。但是,《漢書·外戚傳》記錄的戚夫人哀歌卻已是相當成熟的五言詩:“子為王,母為虜,終日舂薄幕,常與死為伍!相離三千里,當誰使告女?”酈道元《水經(jīng)注·河水》記錄的秦時民謠也已是相當成熟的五言詩:“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哺。不見長城下,尸骸相支柱?!币虼?,《楚漢春秋》所錄的這首和歌并非偽作,應無問題。 《楚漢春秋》和《史記·項羽本紀》是“霸王別姬”故事的最早記載。二書都沒有涉及虞姬的結局。以常情度之,虞姬不可能活下來,否則就不會有民間口耳相傳的虞姬自刎情事,就不會至唐時尚有“項羽美人?!钡牡赝轿弧[蛳乱粦?zhàn),四面楚歌聲中,飲劍楚帳只能是虞姬惟一的結局。 通說以為:“霸王別姬”故事,反映的是虞姬和項羽感天動地的愛情;楚霸王英雄末路,虞姬自刎殉情。這悲情一瞬,已定格在中國文學的字裏行間,定格在中國戲曲的舞臺上,成為中國古典愛情中最經(jīng)典,最蕩氣回腸的燦爛傳奇。 對歷史事件的追根溯源,揭破真相,只能依賴于對原始文本的讀解。仔細玩味虞姬的和歌,我從中發(fā)現(xiàn)了這個愛情故事的疑點。 “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頭兩句是客觀紀實,同時也是虞姬即將抒發(fā)感慨的情境鋪排。虞姬對形勢的判斷和項羽的疑惑是一致的——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可是,令人不可思議的是,虞姬對形勢的判斷居然直接導致了對項羽精神狀態(tài)直至未來命運的否定!大王您繼續(xù)戰(zhàn)斗的意氣已經(jīng)到頭了,我也不愿茍活了。虞姬憑什麼判斷出“大王意氣盡”了?僅僅憑項羽聞楚歌而“夜起,飲帳中”嗎?如果這是激將之辭,以自己不愿茍活激勵項羽繼續(xù)戰(zhàn)斗,那麼項羽和諸將的反應就不應該是“泣數(shù)行下”,“左右皆泣”,而應該是怒發(fā)沖冠,決一死戰(zhàn)。這裏我們可以看出話語的煽動力和傳染性,虞姬精心設計的“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這一情境鋪排所產(chǎn)生的奇妙效果——它真的讓項羽和諸將失去了決戰(zhàn)的意氣! 虞姬的態(tài)度是非常奇怪的。作為項羽最寵愛的女人,當項羽遭逢末路,但尚未完全失敗的時刻,她應該挺身而出,激勵項羽,而不是附和項羽“時不利”的藉口,誘惑項羽在惡劣的形勢面前低頭。畢竟項羽才三十余歲。她深知項羽一生百戰(zhàn),出生入死,也曾有過“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從而擊敗秦軍,起死回生的經(jīng)典戰(zhàn)例,也曾有過以三萬人殺漢卒十余萬人,逼迫劉邦數(shù)十騎逃跑的經(jīng)典戰(zhàn)例;可是此時,虞姬非但不用以前的類似處境鼓勵項羽,恰恰相反,反而哀嘆“大王意氣盡”!此刻項羽身邊尚有八百余騎,俱是精兵良將,無不以一當十,即使打不過劉邦,起碼可以保護項羽全身而退,以圖東山再起。事態(tài)的發(fā)展也驗證了這一點。項羽突圍而出,到了烏江邊: 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shù)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 可見項羽不是沒有渡江生息的機會,只是項羽固執(zhí)地認為“天之亡我”,不愿渡河,“乃自刎而死”。虞姬為什麼不等所有的機會都用盡,再無生路時殉情,就這麼匆匆忙忙就判了項羽的死刑呢? 虞姬這首被人贊譽為“堅貞愛情結晶”以及我國最早的五言詩(南宋王應麟《困學紀聞》)的和歌,就這樣散發(fā)出了可疑的氣息。我甚至懷疑她是劉邦效法西施而派往項羽身邊的美女間諜。以劉邦的智力和行事風格,以項羽的“婦人之心”和不聽勸諫剛愎自用的性格,這是完全可能的??墒鞘芳瘢粌H劉邦、項羽、虞姬的籍貫之間找不出絲毫的蛛絲馬跡,就連虞姬最早追隨項羽的時間也無可考了,只好作為一樁笑談吧。 有多少歷史的秘密,就這樣湮沒在歷史斷裂的黑洞之中了。“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的豁達,歷史循環(huán)論的切膚之痛,不過都是這種歷史斷裂的后果罷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浪·愛問]?2006版權所有 參考資料:完顏康康

接下來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