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方論》 (58)
《金匱要略》主要論述了什么?
《金匱要略》,古傳本之一名《金匱玉函要略方》,北宋改名為《金匱要略方論》,簡稱《金匱要略》。全書共3卷,25篇,262方。本書主要論述內(nèi)、外、婦等科雜病,而以內(nèi)科雜病為主。他提出:“千般疢難,不越三條:一者,經(jīng)絡受邪入臟腑,為內(nèi)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以此詳之,病由都盡?!睂碗s的病因概括為三大類,書中并闡述了三類不同的病因與雜病發(fā)生的關系,這可稱為中醫(yī)學中最早的比較明確的病因學說。篇中還依據(jù)五行傳變的原理,以臟腑病變之“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為例,強調(diào)了“上工治未病”的原則,提倡疾病之預防和早期治療的思想。
《金匱要略》主要論述的是什么?
《金匱要略》,古傳本之一名《金匱玉函要略方》,北宋改名為《金匱要略方論》,簡稱《金匱要略》。全書共3卷,25篇,262方。本書主要論述內(nèi)、外、婦等科雜病,而以內(nèi)科雜病為主。他提出:“千般疢難,不越三條:一者,經(jīng)絡受邪入臟腑,為內(nèi)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以此詳之,病由都盡?!睂碗s的病因概括為三大類,書中并闡述了三類不同的病因與雜病發(fā)生的關系,這可稱為中醫(yī)學中最早的比較明確的病因學說。篇中還依據(jù)五行傳變的原理,以臟腑病變之“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為例,強調(diào)了“上工治未病”的原則,提倡疾病之預防和早期治療的思想。
論傷寒論和金匱玉函經(jīng)和金匱要略的關系
《傷寒雜病論》是漢·張仲景寫的一本醫(yī)學書,而后人在學習中將它分成了《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其中的《金匱要略》又有人稱《金匱玉函經(jīng)》,即《金匱要略》跟《金匱玉函經(jīng)》是一本書的不同名字而已。
傷寒論 金匱要略 哪個版本的好
本人覺得桂林古本和湘古本都比較好。
《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的區(qū)別
醫(yī)圣張仲景撰《傷寒雜病論》后來原著失傳,經(jīng)后世醫(yī)家收集整理成書《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傷寒論》是以六經(jīng)辨證,《金匱要略》則是以臟腑辨證的,《傷寒論》主講傷寒《金匱要略》主論雜病。
《金匱要略》所論雜病,與《傷寒論》的區(qū)別有:
《金匱要略》一書的內(nèi)容主要以內(nèi)傷雜病為主,其中也有一些婦人妊娠、產(chǎn)后、急救中毒等療法?!秱摗芬粫饕钦撌鐾飧袩岵〉膶V!秱摗芬粤?jīng)辨證為主,《金匱要略》以臟腑辨證為主。據(jù)《傷寒論》自序里說“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并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可知兩書原為一體,但傷寒是感邪為患,故變化較多,內(nèi)傷則是本臟自病,故傳變較少,因此,治傷寒是以祛邪為主,祛邪也即安正,治內(nèi)傷以扶正為主,扶正也即祛邪 答案:ABCDE
《傷寒雜病論》有白文版的嗎?傷寒論 和金匱要略都要! 謝謝推薦!
附近不動產(chǎn)地方基本
怎么背誦傷寒論和金匱要略?
你得先弄明白原文的意思,理解了就好背了.我上學的時候就是這么背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和中醫(yī)方劑學的聯(lián)系很密切,你應該注意到啊!中醫(yī)方劑學有很多都是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的,你可以聯(lián)系的背,我上學的時候就這么學的.我老師是咱們都是經(jīng)方派,就是學的用的大多數(shù)都是傷寒論和金匱要略里的方:)你方劑學沒問題的話,背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也不難.好好理解原文.
《金匱要略》本書主要論述什么內(nèi)容?
《金匱要略》,古傳本之一名《金匱玉函要略方》,北宋改名為《金匱要略方論》,簡稱《金匱要略》。全書共3卷,25篇,262方。本書主要論述內(nèi)、外、婦等科雜病,而以內(nèi)科雜病為主。他提出:“千般疢難,不越三條:一者,經(jīng)絡受邪入臟腑,為內(nèi)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以此詳之,病由都盡?!睂碗s的病因概括為三大類,書中并闡述了三類不同的病因與雜病發(fā)生的關系,這可稱為中醫(yī)學中最早的比較明確的病因學說。篇中還依據(jù)五行傳變的原理,以臟腑病變之“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為例,強調(diào)了“上工治未病”的原則,提倡疾病之預防和早期治療的思想。
“金匱要略”的“匱”的讀音是什么?
guì,金匱要略中“匱”同“柜”,金匱,銅制的柜子,古時用于放文獻書籍。
- 《金匱要略方論》 (59)玉竹小棧177543:12
- 《金匱要略論注》眉塢老農(nóng)3801:55
- 29人紀-金匱要略學成名醫(yī)1.2萬29:41
- 53人紀-金匱要略學成名醫(yī)1萬30:38
- 43人紀-金匱要略學成名醫(yī)1.1萬30:10
- 20人紀-金匱要略學成名醫(yī)1.5萬29:55
- 63人紀-金匱要略學成名醫(yī)928530:23
- 45人紀-金匱要略學成名醫(yī)1.1萬30:44
- 19人紀-金匱要略學成名醫(yī)1.5萬30:53
- 36人紀-金匱要略學成名醫(yī)1.1萬29:04
- 30人紀-金匱要略學成名醫(yī)1.2萬30:11
- 55人紀-金匱要略學成名醫(yī)1萬30:12
- 18人紀-金匱要略學成名醫(yī)1.4萬29:41
- 38人紀-金匱要略學成名醫(yī)1.1萬29:40
- 17人紀-金匱要略學成名醫(yī)1.4萬30:37
- 15人紀-金匱要略學成名醫(yī)1.4萬29:58
- 21人紀-金匱要略學成名醫(yī)1.4萬29:55
- 64人紀-金匱要略學成名醫(yī)842722:32
- 74人紀-金匱要略學成名醫(yī)521929:04
- 27人紀-金匱要略學成名醫(yī)1.3萬30:16
- 66人紀-金匱要略學成名醫(yī)795631:37
- 46人紀-金匱要略學成名醫(yī)1萬29:45
- 50人紀-金匱要略學成名醫(yī)1萬28:50
- 51人紀-金匱要略學成名醫(yī)1萬31:04
- 67人紀-金匱要略學成名醫(yī)719429:25
- 73人紀-金匱要略學成名醫(yī)558730:19
- 57人紀-金匱要略學成名醫(yī)999630:43
- 16人紀-金匱要略學成名醫(yī)1.3萬23:08
- 62人紀-金匱要略學成名醫(yī)959730:03
- 34人紀-金匱要略學成名醫(yī)1.1萬30:53
- 61人紀-金匱要略學成名醫(yī)970430:36
- 32人紀-金匱要略學成名醫(yī)1.1萬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