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一首詩,品一幅畫,聊一段故事
《山中》王勃
長江悲已滯,
萬里念將歸。
況屬高風晚,
山山黃葉飛。
譯文:長江好似已經(jīng)滯流,在為我不停地悲傷。萬里遠游之人,思念著早日歸鄉(xiāng)。何況是高風送秋的傍晚時分,深山重重,黃葉漫山飄飛。
王勃是初唐詩人,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合稱為“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王勃詩歌擅長五律和五絕,主要文學成就是駢文,無論是數(shù)量還是質(zhì)量,堪稱當時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閣序》等。王勃自幼聰敏好學,他六歲即能寫文章,文筆流暢,被贊為"神童"。九歲時,作《指瑕》十卷以糾正顏師古注《漢書》中的錯誤。十六歲時,幽素科應試及第,授職朝散郎。公元668年,當時王勃擔任沛王李賢的沛府修撰,當時社會風靡斗雞活動,一次,沛王李賢與英王李顯斗雞,年輕的王勃開玩笑地寫了《檄英王雞》,討伐英王雞,為沛王雞助興。唐高宗看了文章后大怒,認為王勃的文章會導致諸王之間產(chǎn)生矛盾,當即下詔廢除王勃官職,斥出沛王府。之后,王勃歷時三年游覽巴蜀山川景物,創(chuàng)作了大量詩文。這首詩創(chuàng)作于公元672年,是王勃旅蜀后期時的作品。王勃本想借著蜀地山水名勝以消解胸中的積憤,實際上,南國風物也為詩人增添了不少的鄉(xiāng)思和煩憂。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王勃自交趾探望父親返回時,不幸渡海溺水,驚悸而死。
詩的前兩句是一聯(lián)對句“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滯(zhì):停滯,不流通。萬里:形容歸程之長。念將歸:有歸鄉(xiāng)的愿望。第一句寫出了詩人的感覺,長江本不會悲傷,也一直川流不息,不會停滯,之所以說悲和滯都是詩人的感受。詩人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呢?第二句就道出了原因,是因為他遠離家鄉(xiāng)滯留于此地山中已太久太久,想到盼望已久的萬里歸程而深深感嘆。這兩句中“長江”和“萬里”是從空間上表述自己遠在外地他鄉(xiāng),歸家的路途遙遠?!耙褱焙汀皩w”是從時間上表明詩人長期滯留他鄉(xiāng),還沒有歸去。
后兩句“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況屬:何況是。高風:山中吹來的風。一說即秋風。這兩句看上去是單純是寫景,但其實是通過寫景,表達自己內(nèi)心因思鄉(xiāng)而產(chǎn)生的凄楚的心情。詩人看到了山中秋風蕭瑟、黃葉飄零之景,想到了秋天的萬物衰落,頓感內(nèi)心凄涼,更增添了他思鄉(xiāng)的愁緒。此二句沒有一個直接表現(xiàn)感情的字眼,但卻滲透了詩人濃厚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