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明大德守公德 嚴私德

2021-11-24 07:34:50瑪爾莎03:31 47
聲音簡介

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的老子道德經(jīng) 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 [譯文] 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圣人也是沒有仁愛的,也同樣像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任憑人們自作自息。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虛靜。 因此,“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這句是教誨我們,從心上來講,要修養(yǎng)誠敬謙和的仁德。誠是真誠,敬是恭敬。內(nèi)心有真誠,外面言行都表現(xiàn)得恭敬,敬人、敬事、敬物。自己能夠謙卑,必定能夠跟人和諧相處,這是仁德。有這種誠敬謙和的仁德,自然他就能夠敏于事而慎于言。不用人教,不用刻意,他言語自然就會謹慎。所以這句話實際上是從事上來教我們存養(yǎng)仁心。 《論語》里有一段是“司馬牛問仁”.司馬牛是宋國人,他是孔子的弟子。他的兄長叫司馬桓,這個人不仁。為什么?他想謀反,想把國君(當時是宋景公)謀害了,自己可以當王。司馬牛他跟他的哥哥相反,他是一個很有仁德的人,他不愿意參與到他哥哥謀反的計劃當中。因為弒君篡位這是天下人皆得以誅之,會招來滅族之禍的。所以當時司馬牛也非常地憂慮,憂國憂兄,他是進退兩難。這個時候更需要慎言,說話稍不謹慎,可能會有難以挽回的過失。 說到底,還是一個智慧的問題,什么時候該說,什么時候不該說,這個分寸的把握也要憑智慧。智慧從哪來?心地清凈就有智慧了。人為什么沒有智慧?多半因為有私情。私是自私自利,情就是感情用事?!洞髮W》里面講的,“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就是讓我們心正,要放下私情。 所以《道德經(jīng)》上講:“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敝v話,沒有經(jīng)過深思熟慮,尤其是關(guān)系到國計民生的大事,沒有經(jīng)過再三的思考就說話,那這后果可能是很可怕的.

守中抱一道德經(jīng)第幾章

《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二章講到:“在于根深蒂固,守中抱一而已。

道德經(jīng)從第幾章開始是德篇

道德經(jīng)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jīng)》、下篇《道經(jīng)》,不分章,后改為《道經(jīng)》在前,《德經(jīng)》在后,并分為81章.以前三十七章為《道經(jīng)》,后四十四章為《德經(jīng)》,故有《道德經(jīng)》之名

08《道德經(jīng)》第五章 天地無私 虛靜守中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講的是天地平等的對待萬物,圣人平等的對待百姓,國家的治理不能建立在等級差別的基礎(chǔ)上,而是要平等的對待萬物和萬民,任萬事萬物自然平衡。這就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的意思。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天地之間就像圓形的風箱,虛無地接納了一切,但里面卻有源源不斷的能量?!皠佣觥?,像風箱一樣,你一推動氣流就出來了。其實天地之間、宇宙之中,哪怕到了沒有空氣的外太空,依然有能量存在,依然是“虛而不屈,動而愈出”的。老子很希望執(zhí)政者、治國者,像風箱一樣,能包容一切,滋養(yǎng)一切; “多聞數(shù)窮,不如守于中”,聽多了就容易劃線站隊,偏袒和支持某些人,這樣就會偏離法治,國家治理就會很快進入困境;“不如守于中”,不如就堅守在“中”上,這個“中”是把一切都包容進來的“中空”,也可以理解為“中立”。還有就是公正,不中立就沒辦法公正。 所有的執(zhí)政哲學,如果以某些集團為中心,以某些階級為中心,這都是不公正的,這就失去了天地之間的平等思想。在茫茫宇宙之中,天地、萬物、百姓、芻狗,任何一個存在的事物,都納入在宇宙茫茫無際的虛無之中。這個虛無世界之中,是有能量源源不斷的流出來,來維系宇宙的秩序,維系生命的成長。這才是一個公正、滋養(yǎng)、中立的態(tài)度,才符合天道的自然法則。

老子道德經(jīng)《德篇》第一章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為什么上德不德,但是又有德的呢?到底有沒有

要說的話,意思或許是“擁有上等的德的人沒有德的概念,因為他本身就是德的化身,意識不到德的存在。”

德國的一部電影(好像是上個世紀的),講的是一個四十多歲的男的,和他的私生子一個八歲的女兒的故事,比

希特勒的名單

王爾德的《自私的巨人》寫的是什么意思

這則童話講訴的是一個自私的巨人回到家發(fā)現(xiàn),很多小朋友在他家園子里玩耍,便把他們趕了出去,由于孩子們走了,春天,鮮花,綠樹等一些美好的事物也都離開了巨人的園子,秋天也不再給予巨人豐收,過了很長時間,巨人發(fā)現(xiàn)孩子們又回來了,春天也跟著孩子們一起回來了,巨人突然頓悟,意識到自己過去太過于自私,這時他看到一個小男孩因個子小而爬不到樹上,巨人就幫助了小男孩,小男孩親吻了巨人,之后小男孩卻再沒出現(xiàn)在巨人的園子里,直到有一年冬天,年邁的巨人再一次看到小男孩,在滿園冰雪中,唯獨小男孩身邊春意盎然,光輝華麗,巨人發(fā)現(xiàn)小男孩手腳都有釘子孔,問及,小男孩說是愛的烙印,巨人再一次頓悟,第二天,孩子們發(fā)現(xiàn)巨人倒在了冰雪的花園中。 這則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愛是相互的,愛可以將愛繼續(xù)傳續(xù)”,與人為善,與己方便,巨人開始時候因自私而趕走了正在開心玩耍的孩子們,孩子們失去了開心了樂園,巨人的園中也因沒有了孩子的嬉戲而失去了歡聲笑語,鳥兒不再歌唱,樹木也沒了精神,這樣,原本美好的園子變成了毫無價值的荒地,另一方面,自私的人同樣得不到他人的慷慨,秋天看到了巨人的自私,于是決定不再將豐收降給巨人的園子,除了冰雪暴風,已經(jīng)沒有誰愿意眷顧巨人的園子。愛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每個人都會犯錯,但只要及時改過,上帝永遠不會拋棄任何人,巨人意識到自己過去太自私,于是不再驅(qū)趕孩,而是與孩子們玩在一起,讓不開心的孩子開心起來。天堂的大門向每一個懂得愛的人敞開,愛是人與人之間最寶貴的情感,懂得愛,要善于將美好的事物與大家共同分享,巨人頓悟,將自己的園子與孩子們分享,與孩子們共同嬉戲玩耍,許多年,巨人也得到了無數(shù)的歡樂,在巨人即將死去的時候,巨人最愛的那個小男孩再次出現(xiàn),并將在受難中手腳留下的釘子孔示與巨人,告訴巨人那是愛的烙印,巨人更加深刻的理解的愛的真諦,于是主耶穌基督將巨人帶去了天堂。 愛,這樣簡單的字眼,又有誰能真正領(lǐng)悟,王爾德以一則童話故事,向我們闡述了什么是愛,愛是相互的,沒有付出就沒有回報,不會與人為善,永遠得不到他人的關(guān)愛。愛沒有大小之分,只要心中有愛,就會得到回報,巨人只是允許孩子們在他的院子里玩,便得到了上帝的肯定?,F(xiàn)實生活中,關(guān)于愛,我們又能做到多少呢,有人說當你有一鍋飯吃不了了,而給他人,這不叫愛,當你有一碗飯,還有分給他人一半,這才叫愛,我認為這種觀點是很片面的,只要將心中的愛付諸行動了都是愛的體現(xiàn),坐公交,多少人會給需要的人讓座,見有人問路,自己又知道,多少人會主動告知,多少人會主動幫他們拿重物。 在《THE SELFISH GIANT》中,有個很重要的意向是圍墻,看似可有可無,其實不然,圍墻正是巨人自私的最佳體現(xiàn),更是阻礙人與人溝通的巨大阻礙,不要把心靈的圍墻筑的太高,愛需要心與心的交流,巨人開始不讓孩子們在園子里玩耍,因而在四周建起了高高的圍墻,將孩子們與樂園隔開,也正是這座圍墻,將園子內(nèi)外劃分開來,自私者的園內(nèi)不再有春天,到處充斥著冰雪寒霜,孤單與無助。當巨人醒悟以后,不再自私,圍墻被推倒了,是被巨人推倒的,也是被愛推倒的,愛在巨人還孩子們之間傳遞,即便有圍墻,也只不過是有形的虛設(shè)而已。不要把心靈的圍墻筑的太高,不要將心靈的鎖鎖的太牢,我們生活在社會中,就要學會互助互愛,如果封閉自己,最終必然和自私的巨人一樣,被所有人拋棄。 天堂也許是虛幻的,我們將愛傳遞也并不是想要索取什么,像巨人一樣,在允許孩子們在園子里完的同時,巨人也同樣得到了春天,得到了開心。難道我們與人為善只是為了相信好人又好報的引導,不,其實,我們在關(guān)愛他人的同時,我們已經(jīng)收獲了快樂,已經(jīng)得到了心靈的滿足,我們已經(jīng)到達了天堂。

小學生守則 小學生守守德啊新版內(nèi)容?

《小學生守則》是中國小學生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guī)范。教育部于 1955年制訂并發(fā)布。1963 年、1979年和1981年先后三次修訂。1981年 8月發(fā)布的內(nèi)容共10 條。 2015制定了最新版。 日前,教育部印發(fā)《小學生守則(2015年修訂)》。新版《守則》共9條,282字,涵蓋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基本要求。 小學生守則 1、愛黨愛國愛人民。了解黨史國情,珍視國家榮譽,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產(chǎn)黨。 2、好學多問肯鉆研。上課專心聽講,積極發(fā)表見解,樂于科學探索,養(yǎng)成閱讀習慣。 3、勤勞篤行樂奉獻。自己事自己做,主動分擔家務(wù),參與勞動實踐,熱心志愿服務(wù)。 4、明禮守法講美德。遵守國法校紀,自覺禮讓排隊,保持公共衛(wèi)生,愛護公共財物。 5、孝親尊師善待人。孝父母敬師長,愛集體助同學,虛心接受批評,學會合作共處。 6、誠實守信有擔當。保持言行一致,不說謊不作弊,借東西及時還,做到知錯就改。 7、自強自律健身心。堅持鍛煉身體,樂觀開朗向上,不吸煙不喝酒,文明綠色上網(wǎng)。 8、珍愛生命保安全。紅燈停綠燈行,防溺水不玩火,會自護懂求救,堅決遠離毒品。 9、勤儉節(jié)約護家園。不比吃喝穿戴,愛惜花草樹木,節(jié)糧節(jié)水節(jié)電,低碳環(huán)保生活。

尊德守禮 ,還是遵德守禮?

尊德守禮。尊德是一種層次更高的要求,尊重道德的約束,是一種主動地行為,發(fā)自公民內(nèi)心的一種自然而然的行為。 "君子尊德行而道問學"出自《中庸》,朱熹、陸九淵在教人為學功夫方面的分歧在于如何處理道德涵養(yǎng)與經(jīng)典研究之間的關(guān)系.陸九淵認為學的目的只是實現(xiàn)道德的境界,經(jīng)典的學習或外物的研究都不能直接有助于這個目的,人的本心就是道德的根源,因此只要擴大、完善人的良心結(jié)構(gòu),就能夠?qū)崿F(xiàn)這個目的.求放心、存心的工夫不須要以讀書窮理為手段.人若一字不識仍可堂堂正正地作個人,即作一個真正的人、道德的人.這里以“尊德性”為本,道問學為末。

道德經(jīng)精講第十四章

章旨 本章河上公《老子道德經(jīng)河上公章句》命名本章為“贊玄”,熊春錦《校注》命名本章為“道紀”。本章主旨通過對道基本特征的描述,來如何知曉運用“道”的綱紀。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繳,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夷”“?!薄拔ⅰ边@三個名詞都是用來形容感官所不能把捉的'道”。《河上公注》:“無色曰夷,無聲曰希,無形曰微。"意思就是說看它看不見名叫“夷”,聽它聽不到名叫“?!?,摸它摸不著名叫“微”。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詰”是追問,究問,反問的意思, 致詰”就是究詰,追究。意思就是說無論是夷、希還是微,這三者形象是無法追究的,所以是混沌一體的。 其上不繳,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于無物 :, 繳, 明亮、清晰。昧,陰暗、模糊。繩繩,連綿不絕。名,名狀,描繪。復歸于無物,和第十六章“復歸其根”的意思相司?!皬蜌w”即回歸?!盁o物”指我們的感官不能知覺的,沒有任何形象的“道”。意思是說,它上面不顯得明亮,它下面也不顯得陰暗,它連綿不絕而不可名狀,一切的運動都會回歸于沒有物體的狀態(tài)。即無形無象,混沌不分的狀態(tài)。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惚恍,若有若無,閃爍不定的樣子。這是沒有形狀的形狀,不見物體的形狀,叫它做“惚恍”。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 :迎著它,看不見它的頭。追隨它,看不見它的后面在哪。 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執(zhí),依據(jù)、根據(jù)。古之道,古來就存在的“道”。御,駕馭。有,指具體的事物。這里的古"不是名詞“古代”的意思,而是形容詞“古老的”。這里的“有”字,和第一章“有”“無”的“有”不同,那個“有”是稱呼"道”的,這個“有”是稱呼具體事物的。本句意思是能把握自古以來早已存在的道,來駕馭現(xiàn)在的具體事物。把握亙古存在的道理,把它應用于處理現(xiàn)在的事情。就是 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古始,宇宙的原始或道的端始?!暗馈钡木V紀,即“道”的規(guī)律。能夠知曉道的端始,這便可說抓住了道的綱紀。 延伸 本章的“執(zhí)古之道”,在帛書《老子》田、乙,本都作“執(zhí)今之道”。一字之差,意思正好相反,怎么來理解?對此學術(shù)界頗有爭議。有人說通行本的“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可見老子堆崇古代,不屑現(xiàn)今,有復古主義傾向。他以“古之道”凌駕于“今之有”,以古統(tǒng)今,是一種“拘泥古法,復古為用”的固執(zhí)守舊。有人說“執(zhí)今之道,以御今之有“正體現(xiàn)了道家“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的順應自然?!芭c時遷移,應物變化”出自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旨》中對道家的評價:“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 與時遷移,是說道家之術(shù)隨著天下時勢的變化而發(fā)生遷移。應物變化,是說道家之術(shù)應對不同的事物使用不同的方法。立俗施事,是說道家之術(shù)根據(jù)現(xiàn)有的風俗習慣而制定措施。無所不宜,是說道家之術(shù)因為有“順勢變遷”的核心,所以無所不為。司馬談對于道家思想應該是是符合道家的基本特征的。 如果換成了 “執(zhí)今之道,以御今之有", 就是說把握住道在當下顯現(xiàn)出來的樣貌,用來駕馭當下的現(xiàn)實事情。我的看法是道是超越時空,亙古永在,所以就沒有古、今之道之分。如果道分為古今,那么就有兩個“道”,這實際上不符合老子的思想。所以古今一道,所以道沒有過時不過時。所以我們通過學習《道德經(jīng)》,領(lǐng)悟大道的玄妙,用亙古永在的道武裝我們的頭腦,用道的智慧駕馭當代面臨的世事風云,這才是掌握大道的關(guān)鍵。 “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還強調(diào)“執(zhí)道御有”,“執(zhí)道御事”,道和有和事不是在一個層次的,我們以大道的智慧指導我們處理現(xiàn)實生活中復雜多變的事情。 總結(jié):上一章講寵辱若驚,貴身愛身,這就需要“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第六章和第八章,老子分別以山谷和水比喻道的虛空和柔弱,本章以“夷”“?!薄拔ⅰ眮砻枋龅荔w的三個基本特征: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是一種無狀之狀,無物之象的混沌狀態(tài)。它連綿不絕,不可名狀:無窮無盡,無始無終,不可思議。這些都超越了人類一切感覺知覺的作用,是我們感官所無法認識的,所以要通過知曉道的端始,來把握道的綱紀。

接下來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