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們在分析“朋友圈里秀自律”這件事的時候,使用了一個專門的詞匯叫做“熟人社會”。這個詞來自一本著名的書,這本書是出版于1948年的費孝通先生所創(chuàng)作的社會學著作,題目叫《鄉(xiāng)土中國》。大家如果想了解中國農(nóng)村基層社會它的存在方式、內(nèi)部結構和運行狀態(tài),那就一定不要錯過這本書。
這是一本很有特色、很有深度的社會學著作。這里邊的篇章,包括鄉(xiāng)土本色、文字下鄉(xiāng)、家族、男女有別、禮制秩序、無為政治、長老政治、地緣和血緣、差序格局等等。在這本書的一開篇,費孝通先生就總結了中國鄉(xiāng)土社會的特點,主要就是留戀泥土、安土重遷。
人口是固定的,關系是不流動的。人們世世代代長時間地聚集在一起,人和人、家庭和家庭、家族和家族彼此之間都特別地熟悉。一個人如果身處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當中,你就會發(fā)現(xiàn)你周圍的每一個人都是你的熟人,而且他們不光跟你熟悉,跟你的親人朋友也都特別熟悉。
在這種熟人社會,關系是最重要的。找到了熟人,找到了關系,你又有了資源,你就有了機會。而在這樣的熟人社會,文字和文本并不重要,大家交往主要是依據(jù)關系的遠近,建立感情認同,進行口頭承諾。
而在這個過程當中,輿論監(jiān)督變得特別地重要。男人要面子,女人要名聲,一旦有一個人做了點違規(guī)出格、占便宜的事情,那么他的名聲就敗了,他的面子就沒了。那么從今以后,周圍所有人都會疏遠他以及他的家庭,接下來他就沒法混了。
所以大家看到了在鄉(xiāng)下,人和人保持著一種親密的認同,大家在口頭上就能達成協(xié)議,互相之間一定要有個你來我往,你幫我,我?guī)湍恪?/span>你去村口大柳樹底下買油、鹽、醬、醋都可以賒賬,很多時候只要刷臉,只要憑關系就可以。
熟人社會就是一個人情社會,就是一個關系社會。但是城市就不一樣,它是個生人社會。你這樓道里對面屋里住的是什么人,你都不知道。大家相互之間是完全不熟悉的。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要講規(guī)則,講秩序。人們在與他人合作的時候,就特別重視契約的文本,而且特別重視風險防范。
比如說每次我要跟別人簽合同的時候,都要認認真真地、一句話一句話地摳一摳,仔仔細細地想一想,提前就要進行風險防范。而且你身邊如果有人對你進行口頭承諾,跟你拉關系、套近乎,這種行為在生人社會基本上是不被輕易信任的,大家基本上也是不接受的。
我們借助“熟人社會”和“生人社會”這兩個概念可以解釋很多事情,比如說高考報志愿的時候,研究生報志愿的時候。老家的父母總希望能找到關系,找到熟人,他們覺得這樣比較可靠,比較有把握。但是到北京找到專家了,人家會給你講規(guī)則,講規(guī)范。然后問問你這個成績?nèi)绾危瞄L什么。
拉關系,找熟人,這是熟人社會的辦事方式;而講規(guī)范,研究規(guī)則,這是生人社會的辦事方式。為什么很多人從老家來到北京就覺得不適應,很多人都覺得大城市鋼筋水泥、高樓林立,特別地冰冷。其實這個問題的本質就是你在熟人社會待慣了,一旦進入生人社會,有相當多的不習慣,有相當多的不適應。
現(xiàn)代社會從本質上講就是一個生人社會。從小區(qū)的鄰居到互聯(lián)網(wǎng)上認識的人,這些人他的背景、他的來龍去脈你都不太了解,這些人都屬于生人。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就不要太相信甜言蜜語和山盟海誓。凡事都要立規(guī)矩,講規(guī)范,要重視文本承諾。有什么話都要落實到白紙黑字,隨時隨地要防范風險,不能夠感情用事。
不過即使在生人社會里邊,人們也是離不開熟人,離不開身邊人。所以現(xiàn)在流行圈層文化,講究圈子。這個建立小圈子,其實就是建立一個熟人社會,大家相互之間還是要面子的,講感情的,還是可以山盟海誓、壯懷激烈、熱血沸騰的。只要是有了感情程度和感情認同,資源是可以共享的。
那么從這個角度分析,我們就能理解微博它是一個生人社會,微信它是一個熟人社會。你想一想加你微信的人都是跟你非常熟悉的人,在熟人社會里邊要有甜言蜜語,要樹立個人形象,要重感情,要講面子。而微博不一樣,它是一個生人社會,那上面大多數(shù)人你都是不認識的。所以在這里就要重承諾,講契約,講規(guī)范,進行風險評估;而且有時候可以暴露點真實想法。沖動了在雪地上撒點野也沒有關系。
那么總結起來講,微信就是鄉(xiāng)土,微博就是城市;微信是熟人社會,微博是生人社會;在微信上要樹形象,講面子;在微博上要守規(guī)矩,控風險;在微信上我們可以找到真實的關系,在微博上我們可以找到真實的自己。
好了,今天內(nèi)容我們就講到這兒。平講平說,咱明天接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