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論·半夏瀉心湯之注釋277—279頁

2021-04-08 16:55:11易初嘉禾12:26 382
聲音簡介

半夏瀉心湯的附注

化裁方比較 生姜瀉心湯即半夏瀉心湯減干姜二兩,加生姜四兩而成。方中重用生姜,取其和胃降逆,宣散水氣而消痞滿,配合辛開苦降、補益脾胃之品,故能用治水熱互結(jié)于中焦,脾胃升降失常所致的痞證。甘草瀉心湯即半夏瀉心湯加重炙甘草用量而成,方中重用炙甘草調(diào)中補虛,配合辛開苦降之品,故能用治胃氣虛弱,寒熱錯雜所致的痞證。黃連湯即半夏瀉心湯加黃連二兩,并以黃芩易桂枝而成,本方證為上熱下寒,上熱則欲嘔,下寒則腹痛,故用黃連清上熱,干姜、桂枝溫下寒,配合半夏和胃降逆,參、草、棗補虛緩急。全方溫清并用,補瀉兼施,使寒散熱清,上下調(diào)和,升降復(fù)常,則腹痛嘔吐自愈。 綜上諸方,或一二味之差,或藥量有異,雖辛開苦降,寒熱并調(diào)之旨不變,而其主治卻各有側(cè)重。正如王旭高所說:“半夏瀉心湯治寒熱交結(jié)之痞,故苦辛平等;生姜瀉心湯治水與熱結(jié)之痞,故重用生姜以散水氣;甘草瀉心湯治胃虛氣結(jié)之痞,故加重甘草以補中氣而痞自除?!敝劣邳S連湯寒熱并調(diào),和胃降逆,則治上熱下寒的腹痛欲嘔之證。由此可見,方隨法變,藥因證異,遣藥組方必先謹守病機,方能應(yīng)手取效。

半夏瀉心湯

“升”是東漢末年的劑量單位。并不是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水幾升,那個“升”。對于一“升”是多少,歷來有一點爭議,但不存在劑量上的差異,只要對癥下藥就可以了。(這不是外人討論的范圍) 就參考這個就行了:半夏(9克) 黃芩(6克) 干姜(6克) 人參(6克) 炙甘草(6克) 黃連(3克) 大棗(4枚) 但最好按醫(yī)生的指導(dǎo)用藥,加減變化也會導(dǎo)致克數(shù)的不一樣

半夏瀉心湯

兩者的病機基本相同,都是脾胃氣虛,熱壅氣滯。但生姜瀉心湯的病機除上外,尚有水食停滯。所以治療以和胃降逆,散水食,消痞氣為主。而半夏瀉心湯的治療則以甘溫益氣,苦泄辛開為主 在臨床中,生姜瀉心湯證有明顯的食滯,噯氣帶有食臭味,不難分辨

半夏瀉心湯的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F(xiàn)代用法:水煎服。

半夏瀉心湯的用量

半夏15g,黃芩、干姜、人參、炙甘草各9g,黃連3g,大棗4枚。

半夏瀉心湯里的半夏是法半夏姜半夏還是……?

半夏的炮炙一般以姜汁炮炙最好。你可以到藥店問一下價格,姜半夏要比法半夏價格貴很多。你提的問題里半夏一般都用姜半夏。也有醫(yī)生根據(jù)病人的經(jīng)濟負擔(dān)開出法半夏的。要論效果,還是姜半夏好。僅供你參考!

半夏瀉心湯和生姜瀉心湯,甘草瀉心湯的異同?

半夏瀉心湯,生姜瀉心湯和甘草瀉心湯三方,均治胃氣呆滯,濕濁中阻,升降失常之心下痞硬,均體現(xiàn)了瀉心消痞之治。半夏瀉心湯是其基本方,水氣偏重者,表現(xiàn)以水飲犯胃之干噫食臭、腹中雷鳴為主,用生姜瀉心湯,方中重用生姜以和胃散飲。胃虛偏重者,表現(xiàn)以下利頻繁、完谷不化為主,用甘草瀉心湯,方中重用炙甘草以補中焦脾胃之虛。

中醫(yī)辯“生姜瀉心湯”和“半夏瀉心湯”

兩者的 病機 基本相同,都是 脾胃氣虛 ,熱壅氣滯。但 生姜瀉心湯 的病機除上外,尚有水食停滯。所以治療以和胃降逆,散水食,消痞氣為主。而 半夏瀉心湯 的治療則以甘溫 益氣 ,苦泄辛開為主 在臨床中,生姜瀉心湯證有明顯的食滯, 噯氣 帶有食臭味,不難分辨

半夏瀉心湯的組成

半夏、黃連、黃芩、干姜、甘草、大棗、人參。

半夏瀉心湯的組成有哪些?

半夏瀉心湯,中醫(yī)方劑名。為和解劑,具有調(diào)和肝脾,寒熱平調(diào),消痞散結(jié)之功效。主治寒熱錯雜之痞證。心下痞,但滿而不痛,或嘔吐,腸鳴下利,舌苔膩而微黃。臨床常用于治療急慢性胃腸炎,慢性結(jié)腸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屬中氣虛弱,寒熱錯雜者。 組成:半夏、黃連、黃芩、干姜、甘草、大棗、人參。 用量:半夏15g,黃芩、干姜、人參、炙甘草各9g,黃連3g,大棗4枚。 主治 寒熱錯雜之痞證。心下痞,但滿而不痛,或嘔吐,腸鳴下利,舌苔膩而微黃。

接下來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