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崔顥:我不出大招,是怕你們傷不起!2

2021-03-07 20:10:13李可的番茄花園04:42 82
聲音簡介

崔顥的簡介

崔顥,人名,現(xiàn)主要指 唐朝著名詩人--崔顥。崔顥 唐開元年間進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寶中為司勛員外郎。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是他那首《黃鶴樓》,據(jù)說李白為之擱筆,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贊嘆?!度圃姟反嫫湓娝氖?。 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這是代表作

崔顥字什么

字不詳,號也不詳 《唐書·崔顥傳》里非常簡略,連他文學上的成就也未提及

崔顥與崔護有什么關系

有關系,崔顥崔護是博陵崔氏家。關系很深。

崔顥的個人簡介

崔顥,汴州(開封)人氏,(公元704?-754年)唐玄宗開元11年(公元723年)進士。他才思敏捷,長于寫詩,系盛唐詩人,《舊唐書·文苑傳》把他和王昌齡、高適、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終不得志

崔顥的詩詞

崔顥是唐朝著名的詩人,《全唐詩》收錄其詩四十二首,他的詩歌作品有《贈懷一上人》《江畔老人愁》《長干曲四首》《行路難》等,他最出名的詩是《黃鶴樓》,連李白都為之嘆服。

崔顥的資料

崔顥,汴州(開封)人氏,(公元704?—754年)唐玄宗開元11年(公元723年)進士。他才思敏捷,長于寫詩,系盛唐詩人,《舊唐書·文苑傳》把他和王昌齡、高適、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終不得志。歷史上對他的記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關他的傳說和故事流傳下來,舊《唐書·崔顥傳》里非常簡略,連他文學上的成就也未提及 崔顥,少年時代居住在開封。關于他離開家鄉(xiāng),赴長安科考,得中進士的時間有多種說法,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九內注,“唐司勛員外郎崔顥開元十年進士”。元辛文房《唐才子傳》說他“開元十一年源少良下及進士第”。明正德十年刻《崔顥詩集》則注“開元十二年姚重晟下進士”。不論哪個說法正確,崔顥中進士時也不過是18歲~20歲。(據(jù)聞一多先生《唐詩大系》的說法,他認為20歲左右中進士已很年輕,18歲左右未免小了一些,所以聞先生說崔顥的生年可上推至公元700年左右。這就是本文開頭將崔顥生年704年打上?的原因。)這也就是說崔顥最遲是20歲離開故鄉(xiāng)汴州去長安趕考的,然后他在外地漫游20年,再到京都西安居官。而在故鄉(xiāng)開封,除青少年時期外,時間是很短的。在他所遺的詩篇中,只有一篇是寫他回鄉(xiāng)的,《晚入汴水》:“昨晚南行楚,今朝北溯河??统钅軒兹眨苦l(xiāng)路漸無多。晴景搖津樹,春風起棹歌。長淮亦已盡,寧復畏潮波?!保ㄔ娭械谝痪涑?,指楚州。唐時楚州,治所在山陽,即今江蘇淮安縣。故由淮安回開封,始有溯汴水而上之說。)從詩意看,崔顥還是思念故鄉(xiāng),并有回鄉(xiāng)歸隱、急流勇退之意的。然終因他功名心切,仍然回到長安,死于唐天寶十三年(754年),未得返回故里。這可能正是崔顥的故事在開封流傳不多的主要原因。但作為開封人,在做大做好文化產業(yè)的今天,我們還是應該對崔顥有一個全面、正確、恰當?shù)恼J識,并給以適當評價的。

崔顥的簡介

崔顥,汴州(開封)人氏,(公元704?—754年)唐玄宗開元11年(公元723年)進士。他才思敏捷,長于寫詩,系盛唐詩人,《舊唐書·文苑傳》把他和王昌齡、高適、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終不得志。歷史上對他的記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關他的傳說和故事流傳下來,舊《唐書·崔顥傳》里非常簡略,連他文學上的成就也未提及 崔顥,少年時代居住在開封。關于他離開家鄉(xiāng),赴長安科考,得中進士的時間有多種說法,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九內注,“唐司勛員外郎崔顥開元十年進士”。元辛文房《唐才子傳》說他“開元十一年源少良下及進士第”。明正德十年刻《崔顥詩集》則注“開元十二年姚重晟下進士”。不論哪個說法正確,崔顥中進士時也不過是18歲~20歲。(據(jù)聞一多先生《唐詩大系》的說法,他認為20歲左右中進士已很年輕,18歲左右未免小了一些,所以聞先生說崔顥的生年可上推至公元700年左右。這就是本文開頭將崔顥生年704年打上?的原因。)這也就是說崔顥最遲是20歲離開故鄉(xiāng)汴州去長安趕考的,然后他在外地漫游20年,再到京都西安居官。而在故鄉(xiāng)開封,除青少年時期外,時間是很短的。在他所遺的詩篇中,只有一篇是寫他回鄉(xiāng)的,《晚入汴水》:“昨晚南行楚,今朝北溯河??统钅軒兹??鄉(xiāng)路漸無多。晴景搖津樹,春風起棹歌。長淮亦已盡,寧復畏潮波?!保ㄔ娭械谝痪涑赋?。唐時楚州,治所在山陽,即今江蘇淮安縣。故由淮安回開封,始有溯汴水而上之說。)從詩意看,崔顥還是思念故鄉(xiāng),并有回鄉(xiāng)歸隱、急流勇退之意的。然終因他功名心切,仍然回到長安,死于唐天寶十三年(754年),未得返回故里。這可能正是崔顥的故事在開封流傳不多的主要原因。但作為開封人,在做大做好文化產業(yè)的今天,我們還是應該對崔顥有一個全面、正確、恰當?shù)恼J識,并給以適當評價的。

崔顥《長干曲》

長干行 崔顥 其一 君家何處???妾住在橫塘。 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xiāng)。 其二 家臨九江水,來去九江側。 同是長干人,自小不相識。 其三 下渚多風浪,蓮舟漸覺稀。 那能不相待?獨自逆潮歸。 其四 三江潮水急,五湖風浪涌。 由來花性輕,莫畏蓮舟重。

崔顥的黃鶴樓的故事.急!

背景: 武昌城里有一座聞名古今的黃鶴樓。黃鶴樓飛檐斗拱、富麗堂皇,位于長江之濱的黃鶴磯頭。凡是來到武昌的人,都要登臨此樓,放眼眺望煙波浩渺的長江,同時,還要聽一聽有關黃鶴的故事呢。 古時候,蛇山一直伸到江水里,臨江的石壁象刀削斧砍的一樣,被稱為黃鶴磯。人們都喜歡登上黃鶴磯觀賞長江的風光,每天游人如織,十分熱鬧。 有個姓辛的寡婦,見這里好作生意,就東拼西湊借了些錢,在黃鶴磯頭開了一家酒店。盡管酒店的陳設簡單,但是坐在店里可以一邊飲酒,一邊觀賞江上風光,游人到了這里,誰不想來飲上幾杯呢。辛氏的生意日漸興隆,她常常暗中感謝神仙保佑了她。 有一天,一個老道走進酒店向她討酒喝。辛氏見他衣衫破爛,骨瘦如柴,很是可憐,就笑臉相迎,以禮相待,給他端來了好酒好菜。誰知道老道吃飽喝足以后,連個招呼都不打就揚長而去了。 第二天,老道又找上門來,辛氏仍然用好酒好菜招待他。以后每天如此,辛氏從來不要他一文錢。 不知不覺過了一個多月,一天,老道喝完酒對辛氏說:“我要到遠方去云游了。蒙你一向照料,不能不謝?!闭f著,拿起一塊桔皮,在墻壁上畫了一只黃鶴,他說:“這黃鶴送給你了,以后有客人來喝酒,你只要招招手,黃鶴就會下來跳舞。”他又指指店后的水井說:“那水也會變成酒,怎么都打不完的?!毙潦险葜x,那老道卻忽然不見了。 自從出了這樣奇怪的事,誰都想到酒店來看黃鶴跳舞,嘗嘗仙酒的滋味,黃鶴磯上整日里人山人海。辛氏賺的錢像潮水般涌來,簡直成了一步登天的活財神。 天長日久,辛氏變得越來越貪心,再也不把窮苦人放在心里,甚至把老道也忘記了。 誰知,有一天老道突然回來了。辛氏見到老道,始終沒提黃鶴和酒井給她帶來的好處,還要求老道再給她變出些好東西來。老道沉思片刻,掏出一只笛子,用笛聲喚下墻上的黃鶴說:“這里不宜久留,我們走吧。”黃鶴展開雙翅,馱著老道,飛向了遙遠的天邊。 黃鶴飛走了,酒井里的酒也還原成了水。辛氏后悔不迭,決心痛改前非,就用全部家產在黃鶴磯頭建了一座高樓,供游人登臨觀賞,也以此紀念老道和黃鶴。這樓就是著名的黃鶴樓。 關于2首詩: 黃鶴樓被中國歷代許多著名詩人吟詩頌贊,享有“天下絕景”的盛譽。歷代名士崔顥、李白、白居易、賈島、陸游、楊慎、張居正等,都先后到這里吟詩作賦,其中崔顥的《黃鶴樓》詩更使黃鶴樓名揚天下。 崔顥《黃鶴樓》詩: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傳說天寶三年,李白也到黃鶴樓漫游,看到崔顥這首題詩,越看越愛,贊嘆不已。望著長江上下如畫的風景。李白也想再寫一首題黃鶴樓的詩,但想來想上,總是跳不出崔顥詩的意境。于是丟筆嘆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彪S后,他便獨自乘船到江南一帶漫游去了。

崔顥的黃鶴樓的故事是什么?

傳說李白壯年時到處游山玩水,在各處都留下了詩作。當他登上黃鶴樓時,被樓上樓下的美景引得詩興大發(fā),正想題詩留念時,忽然抬頭看見樓上崔顥的題詩: 崔顥《黃鶴樓》詩: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這首詩前寫景,后抒情,一氣貫注,渾然天成,即使有一代“詩仙”之稱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得連連贊嘆,覺得自己還是暫時止筆為好。為此,李白還遺憾得嘆氣說:“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雖然如此,李白一直記著這件憾事,總想有機會寫首詩和崔顥的那首比一比。后來,李白在游金陵鳳凰臺(即今南京紫金山一帶)的時候,仿效崔顥的詩,寫了一首《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永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這首詩的意思是:鳳凰臺上曾經有鳳凰游憩,鳳凰飛走后只剩下鳳凰臺,但長江依然奔流不息,吳國王宮里,野花雜草埋沒了僻靜的小路,東晉時代的王公貴族們都死去了,只留了一座座荒涼的墳墓,從鳳凰臺上遠望,三山隱沒于煙霧之中,似有似無,位于江心的白鷺洲把水分開來,天上的浮云遮蔽了太陽的光輝,望不見長安,使人心中無限憂愁。 李白的這首詩也成為歷代傳誦的名作,在詩壇上兩“鳥”比翼齊飛,嚶嚶相鳴,留下一段佳話。

接下來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