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2020-12-16 20:39:40楊子居25:03 1.5萬
聲音簡介

《小雅.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mù)止。 

靡室靡家,獫狁(xiǎnyǔn)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 

憂心烈烈,載饑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采薇采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 

王事靡盬,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 

戎車既駕,四牡業(yè)業(yè)。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駕彼四牡,四牡骙骙(kuí)。君子所依,小人所腓(féi。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獫狁孔棘!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讀《禮記 孔子閑居》,講五至、三無。三無是天無私覆地?zé)o私載日月無私照“,”五至“與《詩經(jīng)》息息相關(guān),”志之所至,《詩》亦至焉;《詩》之所至,禮亦至焉;禮之所至,樂亦至焉;樂之所至,哀亦至焉?!?。


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所以志之所至,《詩》亦至焉;由《詩》而興起好善的心,惡惡的心,興于詩便可立于禮,所以《詩》之所至,禮亦至焉;禮貴于井然有序,樂貴于中正和平,沒有序便沒有和,所以禮之所至,樂亦至焉;樂通樂,樂民之所樂,因此能哀民之所苦,所以”樂之所至,哀亦至焉“。


這個哀樂之間的關(guān)系就如一片慈悲之情,如果愿一切眾生都能得到快樂的慈心不曾圓滿的話,那么,不忍任何一個眾生受苦的悲心也不會圓滿。


不從這個高度,從世俗人情來講,親朋好友的歡聚有多么歡快,與他們的離別就有多么悲傷,尤其是逢遇戰(zhàn)爭的漫長的離別,尤其是生離死別,二者本來就是并存的,只想取快樂,不想有悲傷,只想擁有,不想衰損的人生從來就沒有存在過。


想說這番話是因為今天這首詩中的歡樂與悲傷,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對其更有一個流傳至今、廣為人知的評價“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這首詩更喚起我個人在年輕的時候遠(yuǎn)離家鄉(xiāng),獨自漂泊在外的情懷。從18歲到北京讀大學(xué)開始,數(shù)年之中一直被思鄉(xiāng)之情、思親之情所苦,離開故鄉(xiāng)的時候是楊柳依依的盛夏,回來的時候是雨雪霏霏的嚴(yán)冬,學(xué)習(xí)這首詩,內(nèi)心中有柔軟的痛楚,而又由于經(jīng)歷了這么多年的深思與研習(xí),這種痛楚更是蔓延到一切感受這些愛別離之苦的生命身上。


這首詩一共六章,每章八句,我們把前三章放在一起來學(xué)習(xí)。因為三章的前四句有一個共同特點,第一、第三句相同,第二、第四句出現(xiàn)了一個字的變化,反反復(fù)復(fù),卻又不是單調(diào)的重復(fù),看起來是外在風(fēng)物的變化,其實是內(nèi)在情感的累積和增長。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mù)止。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 

采薇采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 ?


我們先從“采薇”開始。歷史上最著名的采薇而食的故事發(fā)生在伯夷叔齊身上。《史記  伯夷叔齊列傳》記載:

“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nóng)、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彼祓I死于首陽山。”


伯夷叔齊由于孔子的贊嘆“求仁得仁,又何怨乎?”而名聞天下古今,后人勢利的有說他們太傻的,正直的有批評天道不公的,比如這篇文字的作者司馬遷就對“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進行了質(zhì)疑。對此我只能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并不是我們表面上看起來那么簡單,像一刀子下去馬上出血那么直接快捷,種子種下去是要經(jīng)歷不同的時間才能成長成熟成莊稼的,善惡果報也是這樣,因果甚深,但絕對不虛。


這個且不說,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采薇而食僅可以暫時果腹,靠其長時間保命恐怕是不行的。我們在《草蟲》篇也學(xué)過“”陟彼南山,言采其薇“,可見,當(dāng)時的人們經(jīng)常采薇聊以充饑。那么,“薇”到底是什么呢?就是野豌豆苗,冬天發(fā)芽,春天長大。從“作止”經(jīng)過“柔止”,再到“剛止”就是薇的生長過程,作止,發(fā)芽冒出地面,柔止,還沒有成熟時很柔嫩的樣子;剛止,由柔嫩而變老了,老了就變硬,所以用“剛止”。一年一年,眼見得薇菜由作而柔而剛,時間一次次從嚴(yán)冬到春天,但是“曰歸曰歸”,說要回家了回家了的心愿或者是允諾卻遲遲沒能實現(xiàn)。

歲亦莫止”,莫,通暮,眼見得又到了歲末,大概就是我們這個時節(jié)吧。

“心亦憂止”,君問歸期未有期,如何能不愁憂滿懷呢?


“歲亦陽止”,陽,陽月,夏歷四月以后,也就是說,從歲暮到四月,小半年時間又過去了?!对娂瘋鳌分薪忉專骸?span>陽、十月也。時純陰、用事嫌於無陽。故名之曰陽月也?!?,“爾雅”也說“十月為陽”,所以這個“陽”到底是四月還是十月呢?其實具體的時間是無關(guān)緊要的,緊要的是日日月月在流逝,而歸期依舊邈邈。


就如同關(guān)于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也有各種說法,有說是周文王之時,也有說是周懿王之時,還有說周宣王之時的,因為在這幾個朝代都有過與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戰(zhàn)爭。但是,無論怎樣的時代背景都已經(jīng)遠(yuǎn)去,而戍人之思卻是長久的,所以方玉潤說得很有道理:“大抵遣戍時世難以臆斷,詩中情景不啻目前,又何必強不知以為知耶!”


第一章后四句: 

靡室靡家,獫狁(xiǎnyǔn)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


如此這般漂流在外,像個沒有妻室的單身漢一樣(靡室靡家),連安居休息一下的時間都沒有(不遑啟居),原因是什么呢?“玁狁之故”。獫狁就是位于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北狄,相當(dāng)于后來的匈奴人。


《詩集傳》中解釋這幾句:

“然凡此所以使我舍其室家、而不暇啓居者,非上之人故爲(wèi)是以苦我也。直以玁狁侵凌之故,有所不得已而然耳。蓋敘其勤苦悲傷之情、而又風(fēng)以義也。程子曰,毒民不由其上,則人懷敵愾之心矣?!?/span>

不是因為朝廷的逼迫才受這份苦,所以這里面有一種同仇敵愾的心。


第二章后四句:

憂心烈烈,載饑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烈烈,如火一般地焚燒著,憂心如焚;載饑載渴,漫漫征途,饑渴交加的情況屢見不鮮;


同時由于戍守的地方還沒有得到安定,所以沒辦法派人回家問訊家人是否平安。“靡使歸聘”。


第三章后四句:

王事靡盬,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唐風(fēng)·鴇羽》:“王事靡盬,不能蓺黍稷?!?,王事沒有個停歇的時候,怎么能夠安居一下呢?與第一章的“不遑啟居”是一個意思。


由于王事而無法顧及家事,長久在外無法歸回,因此對遠(yuǎn)離的家人充滿憂思與歉疚?!皯n心孔疚,我行不來”。《詩集傳》說:“此見士之竭力致死,無還心也?!?,這里面有家國情懷,也有深明大義,國家不安定,誓不回還。


第四章: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戎車既駕,四牡業(yè)業(yè)。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這一章里有常棣之華,有路,有車,有馬,還有戰(zhàn)爭的捷報,它們之間是什么關(guān)系呢?理解這個“路”字比較關(guān)鍵,“路”不是道路,而是指車,這種用法我們在《魏風(fēng) 汾沮洳》中學(xué)過:“彼其之子,美無度。美無度,殊異乎公路!”。


這樣我們就明白了,拋卻兒女私情,為家國大義而戍守征戰(zhàn)的將士們也有很多凱歌高唱、氣宇軒昂的時分。以沿途盛開的常棣花來起興將帥之車馬服飾之盛,也就是“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的含義。


戎車既駕,戎車就是兵車,一車四馬,配甲士十人,三人立在車上,七人在車旁步行,步兵十五人隨在車后,另外還有步兵無人保護輜重,所以一輛兵車上下前后要有三十人。


由車而馬,四牡業(yè)業(yè),業(yè)業(yè),是高大雄壯的樣子。


“豈敢定居”與前面的“不遑啟居”、“不遑啟處”也相呼應(yīng),隨著戰(zhàn)場的變動而遷移,一個月傳來三次捷報,看來離結(jié)束戰(zhàn)爭的日子越來越近了。


第五章:駕彼四牡,四牡骙骙(kuí)。君子所依,小人所腓(féi)。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獫狁孔棘!


以賦的方式直接摹寫上一章的四牡戎車。四牡骙骙,與業(yè)業(yè)相同,還是強壯的意思。四牡翼翼,排列得非常整齊,一看就是兵強馬壯,訓(xùn)練有素的一只隊伍。以兵車為中心,它是將帥所依,因為將帥要站在車上指揮戰(zhàn)斗,又是普通士卒所賴以庇護之處。兵士以車為掩護?!靶∪怂琛?,這個“腓”本義是小腿肚,要讀成庇護的庇也可以,因為這里就通庇字,同樣的意思在《大雅  生民》中也有:“誕實之隘巷,牛羊腓字之”。


象弭魚服,是寫武器裝備。象弭,兩端用象骨裝飾的弓。弓有有緣的有無緣的,這個“緣”是指弓的兩端用絲線纏繞之后用漆涂上,不纏絲線,只用象骨裝飾的就叫弭。


魚服,是用鯊魚皮做的箭袋。


行列齊整,武器精良,而且日日夜夜不敢懈怠,“豈不日戒”?處在警覺狀態(tài)當(dāng)中。為什么呢?因為“玁狁孔棘”,玁狁之難甚急。誠不可以忘備也。


第六章: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最為深情,最為著名、最為優(yōu)美、最為感傷的就是第六章。

無須解釋,反復(fù)吟詠之中,自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懷縈繞,且盤旋不去。


我們再來看王夫之《姜齋詩話》的“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楊柳依依,春光正好,卻是離別之時;雨雪霏霏,冬日肅殺,卻是回歸之日。百感交集,盡在這外在的風(fēng)物之中。


日后此一句含義有頗多模仿,比如曹植的“始出嚴(yán)霜結(jié),今來白露晞”(《情詩》),顏延之的“昔辭秋未素,今也歲載華”(《秋胡詩》之五)等等,卻到底只是模仿,而無有出其右者。


舞劇《孔子》中有一段《采薇》的舞蹈,輕歌曼舞,妖嬈多姿,美得勾魂攝魄。但是呢,原詩中那樣一種厚重的責(zé)任感,揮之不去的思鄉(xiāng)思親之情演變成了貴族們宴樂之時的賞玩,搔首弄姿的誘惑,厚重變得這么輕薄,深情變得這么廉價,這就是當(dāng)今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弘揚,不過是媚俗而已。夫子若看到這一段舞蹈,真不知當(dāng)作何想啊。

由此聯(lián)想到詩中的“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啟居,玁狁之故”,拋開那段時代背景,令我們無始時來流浪漂泊、不得安息的并不是玁狁之故,而是我執(zhí)之故啊,由我執(zhí)而見色求色,聞聲求聲,迷醉在如這段舞蹈一般非常浮華表面的華美之中,其本質(zhì)卻是“憂心烈烈,載饑載渴”。


又聯(lián)想到那樣一種回歸故土的渴望,昔我往矣,過去的就如夢幻般徹底過去;今我來思,我早已非昔日之我,故土也早已非昔日之故土,其實根本就沒有過我,也沒有一個要來要去的地方。當(dāng)我們徹底了悟這一點,無論置身何處,都是真正的歸鄉(xiāng)了。



以上便是我對這首《采薇》的解讀。

《詩經(jīng)·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思念、感慨、無奈

詩經(jīng) 采薇中昔我往昔我往,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的意思

出門時是春天,楊樹柳樹依依飄揚,而回來時已經(jīng)是雨雪交加的冬天。在一年的當(dāng)兒,他經(jīng)歷了什么已經(jīng)盡在不言中了。 “以哀景寫樂”是指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情景反襯手法,這種手法具有獨特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效果,那就是“一倍增其哀樂”?!恫赊薄吩娭小拔粑彝樱瑮盍酪?;今我來思,雨雪霏霏”4句運用了這種手法,但并不具有對應(yīng)關(guān)系。運用對比的方式。將時序之“今——昔”,物候之“柳——雪”,人生之“往——來”剪接融匯,創(chuàng)造出超越現(xiàn)實的典型畫面。短短4句詩,看似平淡,娓娓道來,卻充滿了強大的藝術(shù)感染力。同一個“我”,但有“今昔”之分,同一條路,卻有“楊柳依依”與“雨雪霏霏”之別,而這一切都在這一“往”一“來”的人生變化中生成。

詩經(jīng)《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回想當(dāng)初出征時,楊柳依依隨風(fēng)吹。如今回來路途中,大雪紛紛滿天飛。 是《詩經(jīng)?采薇》的句子。

詩經(jīng)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什么意思

當(dāng)年我離開時,楊柳正茂密,隨風(fēng)搖曳。如今當(dāng)我回想這些時,(鎮(zhèn)守的邊塞)正下著紛繁的大雪。

詩經(jīng)·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對故鄉(xiāng)、親人的思切

昔往我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是什么意思?

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回想當(dāng)初出征時,楊柳依依隨風(fēng)吹;如今回來路途中,大雪紛紛滿天飛。 昔:指出征時。 依依:茂盛貌。一說,依戀貌。 思:語末助詞。 霏霏:雪大貌。 昔我往矣 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 雨雪霏霏 這是詩經(jīng)里一個著名的句子,它象一幅畫,把一個出門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出門時是春天,楊樹柳樹依依飄揚,而回來時已經(jīng)是雨雪交加的冬天。在一年的當(dāng)兒,他經(jīng)歷了什么已經(jīng)盡在不言中了。 我們可以想象,他的妻子在家等著他。我們可以想象他的戀人在故鄉(xiāng)等著他。即便是一年中受盡苦難,也要等到相見的一天。 大雪中有一個人在獨行,遠(yuǎn)處有一盞燈在為他亮著。那是他全部希望所在,是他活著的動力。為了楊柳依依,他可以忍受雨雪霏霏。整篇充滿著人性的美。古代人的交通不便,造就了人們思維的發(fā)達,把人的想象力發(fā)揮到極致。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的意思

回想當(dāng)初出征時,楊柳依依隨風(fēng)吹;如今回來路途中,大雪紛紛滿天飛。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钡囊馑?/h3>

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回想當(dāng)初出征時,楊柳依依隨風(fēng)吹;如今回來路途中,大雪紛紛滿天飛。 昔:指出征時。 依依:茂盛貌。一說,依戀貌。 思:語末助詞。 霏霏:雪大貌。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的意思

回想當(dāng)初出征時,楊柳依依隨風(fēng)吹;如今回來路途中,大雪紛紛滿天飛。 這是詩經(jīng)里一個著名的句子,它象一幅畫,把一個出門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出門時是春天,楊樹柳樹依依飄揚,而回來時已經(jīng)是雨雪交加的冬天。在一年的當(dāng)兒,他經(jīng)歷了什么已經(jīng)盡在不言中了。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是什么意思?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的意思是:回想當(dāng)初出征時,楊柳依依隨風(fēng)吹。如今回來路途中,大雪紛紛滿天飛。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四句詩被后人譽為《詩經(jīng)》中最好的句子。這是寫景記時,更是抒情傷懷。這幾句詩句里有著悲欣交集的故事,也仿佛是個人生命的寓言。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出自先秦作家佚名的《采薇》。 原文選段: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譯文: 回想當(dāng)初出征時,楊柳依依隨風(fēng)吹。如今回來路途中,大雪紛紛滿天飛。道路泥濘難行走,又饑又渴真勞累。滿腔傷感滿腔悲,我的哀痛誰體會!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采薇》是出自《詩經(jīng)·小雅·鹿鳴之什》中的一篇。歷代注者關(guān)于它的寫作年代說法不一。但據(jù)它的內(nèi)容和其它歷史記載的考訂大約是周宣王時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從《采薇》的內(nèi)容看,當(dāng)是將士戍役勞還時之作。詩中唱出從軍將士的艱辛生活和思?xì)w的情懷。 這首詩的主題是嚴(yán)肅的。獫狁的兇悍,周朝軍士嚴(yán)陣以待,作者以戍役軍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將帥、遣戍役,守衛(wèi)中國,軍旅的嚴(yán)肅威武,生活的緊張艱辛。作者的愛國情懷是通過對獫狁的仇恨來表現(xiàn)的。 憂傷的情調(diào)并不降低本篇作為愛國詩篇的價值,恰恰相反是表現(xiàn)了人們的純真樸實,合情合理的思想內(nèi)容和情感,也正是這種純正的真實性,賦予了這首詩強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這一首詩與《詩經(jīng)》中的其它篇章如《擊鼓》《東山》《無衣》對讀,可以讀出更完整的故事,更真切的生命感受。如果我們可以想象,這個戍卒,是那位吟出“死生契闊,與子成悅。 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士兵,也是那唱著昂揚的戰(zhàn)歌“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行”的士兵,同時還是那位在蒙蒙的細(xì)雨里唱著歸鄉(xiāng)的“我徂東山,滔滔不歸。

接下來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