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通"避",下同)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由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譯文:
魚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么我就只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大義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樣?xùn)|西不能同時都具有的話,那么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大義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但我所喜愛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災(zāi)禍我不躲避。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樣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逃避災(zāi)禍的壞事,哪一樁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zāi)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見,他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yán)重的事那就是“不義”。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不過賢人能夠不喪失罷了。
一碗飯,一碗湯,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會餓死??墒禽p蔑地、呵叱著給別人吃,過路的饑民也不肯接受;用腳踢著或踩著給別人吃,乞丐因輕視而不愿意接受。
——節(jié)選自《孟子》
“魚我所欲也”中的“欲”是什么意思?
欲的意思是喜愛
亦我所欲也,魚我所欲也。的意思?
翻譯上面就是 意思 大概就是犧牲小我 顧全大局 這得要從個人的角度看 什么是比較重要的 就舍棄比較不重要的 文章中有舍生取義 有時有的也可叫 君子成人之美
魚,我所欲也。所是啥意思
用在做定語的主謂結(jié)構(gòu)的動詞前面,表示中心詞是受事。例如,我所認(rèn)識的人,大家所提的意見
魚我所欲也
此指代的是:接受萬種的行為(即為宮室之美為之,為妻妾之俸為之,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讀《魚我所欲也》有感
讀《魚我所欲也》有感 據(jù)《夢子。告子上》記載《魚我所欲也》流傳出一句經(jīng)典名言:“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義者也?!泵献与x我們時代非常悠遠(yuǎn),但他的思想?yún)s連續(xù)影響了好多代人,孟子的仁道分為四個主要思想:一是指側(cè)隱之心;二指羞惡之心;三指恭敬之心;四指是非之心。無論是哪方面,學(xué)透足以修身行天下。 在歷史長河中,諸多名相將士有著舍生取義的精神,他們?yōu)樽约核霌碛械模氡Wo的,不惜一切的付出所有乃至生命。 古有文天祥的壯志豪情,“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饼徸哉涞臓奚?,“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蓖醪g的堅忍不拔,“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李賀的慷慨激昂,“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當(dāng)今社會亦有舍生取義的時代先驅(qū)者。文花枝的舍己為人唯有劉楨的:“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可以形容;任長霞的忌惡如仇唯有韓愈的:“欲為圣明除蔽事,肯將衰朽惜殘年”可以概括;叢飛的關(guān)愛奉獻唯有朱熹的;“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可以比擬;鐘南山的大仁大義唯有陶淵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可以神會。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xiàn)世紀(jì),那股精神的源泉依然在世間奔流不息,孟子的“仁道主義”堪稱奇跡。在遠(yuǎn)古,他的講說平息了多場惡戰(zhàn);在當(dāng)今,他的思想鑄就了幾代圣人。 寫的好不?給我加分啊
魚我所欲也中的典故?
"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成語典故是"嗟來之食"春秋時齊國發(fā)生饑荒,有人在路上施舍飲食,對一個饑餓的人說“嗟,來食”,饑餓的人說,我就是不吃“嗟來之食”。終于不食而死(見于《禮記·檀弓》)。后泛指帶有侮辱性的施舍。
魚我所欲也
魚是我想要的
《魚我所欲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魚我所欲也, 什么意思
魚,是我想要的。這是一個比喻 完整的是: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意思就是,魚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但是兩個不能都得到,那么就不要魚,要熊掌
魚我所欲也中的典故?
"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成語典故是"嗟來之食" 春秋時齊國發(fā)生饑荒,有人在路上施舍飲食,對一個饑餓的人說“嗟,來食”,饑餓的人說,我就是不吃“嗟來之食”。終于不食而死(見于《禮記·檀弓》)。后泛指帶有侮辱性的施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