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講】中西文化的差異源于家庭教育的不同

2017-02-20 22:00:02余世維頻道08:07 3.5萬
購買?|?198 喜點
聲音簡介

中西方在家庭教育,婚戀方面有哪些差異?

保守和開放。

中美家庭教育差異有哪些

為孩子活著,把孩子的前程當做自己的未來,這是典型的中國父母的心理。他們用未來嚇唬孩子,其實是發(fā)泄自己對未來的焦慮和恐懼。在這種心理的作祟下,父母很容易給孩子造成沉重的心理壓力。 ??拿未來嚇唬孩子,似乎是中國家長們通用的教育手段。我常常聽到中國父母們這樣對孩子說:“你現(xiàn)在不好好學習,將來就站在大日頭下賣冰糕去吧!” “早上總是不能按時醒來,看你將來住了學校怎么辦?” “瞧你邋里邋遢的樣子,將來找工作面試,老板們會看得上你?” 父母們的本意或許是想通過未來可能出現(xiàn)的糟糕境遇對孩子提出警示,使他們現(xiàn)在就引起足夠的重視。事實上,這種妄加推測,不僅毫無積極意義,還很容易激起孩子們的逆反心理。 曾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三位省重點中學的女生,平時在班內(nèi)學習成績都居中游。但她們所在的學校高考升學率卻是百分之百,只要參加高考,她們都至少會被普通高校錄取的。然而,在高考的那天,她們卻相互約定,誰也不進考場,為的就是報復父母。為此,她們還預謀了許久,一切學習和生活都按部就班,不露任何蛛絲馬跡。高考那天,幾乎所有家長都在考場外陪著孩子,這三個女生卻堅決不讓父母去陪。三家父母事后說:“要早知道這樣,我們就是押也要把她們押去考場……”但是聽聽他們的孩子是怎樣說:“我們從小就被逼著學習、學習、學習,他們在乎的只是我們的分數(shù)、好大學和未來前程,根本不管我們的感覺。他們只是拿我們做投資,如果按照他們的愿望考上大學,豈不是叫他們得了逞……” 十多年的教育,父母們在乎的好大學、錦繡前程不僅沒能讓三個重點中學的女生明白,參不參加高考是檢驗自己敢不敢面對挑戰(zhàn),是自己的事,卻被她們當成了反對父母的手段。從孩子的偏執(zhí)難道透視不出父母的偏執(zhí)么?事實上,這種把孩子的前程當做自己未來的偏執(zhí)心理,存在于每一位傳統(tǒng)的中國父母的內(nèi)心中。尤其是年輕時有過夢想而未能如愿的父母,他們總想讓孩子完成自己的心愿。聽聽這三家父母怎樣說:十多年的心血,我們?yōu)樗冻隽硕嗌俨幻咧??夜里陪讀,早晨怕遲到,我們的日日夜夜其實都是為了她,說實在的就是為孩子活著。眼看高考一結束,孩子上了大學,我們就能松一口氣了。誰會想到她們竟做出這么極端不理智、自毀前程、讓我們傷心的事來。為孩子活著,把孩子的前程當做自己的未來,這是典型的中國父母的心理。他們用未來嚇唬孩子,其實是發(fā)泄自己對未來的焦慮和恐懼。在這種心理的作祟下,父母很容易給高三學生造成沉重的心理壓力。 10 月,上海大力神青少年調研中心向參加當年秋季高考的考生進行了電話問卷調查,其中高分考生40名,非高分考生45人。高分考生是指秋季上海卷理科前400 名,文科前200名中的部分學生。調研結果顯示,有八成以上的學生因心理壓力表現(xiàn)出思維障礙——其實上面所述三位女生拒絕高考,也是一種思維障礙的標志。可惜我們的家長們往往只注意到了孩子課業(yè)負擔沉重、身體和腦力的高消耗,而對其思考問題表現(xiàn)出來的思維障礙卻有所忽略。其實,當思考出現(xiàn)“牛角尖”式,或是腦中一片空白時,就是向考生發(fā)出警告,心理壓力已經(jīng)產(chǎn)生,應小心超負荷逆轉。學生本來就擔心考糟以后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擔心未來的前途,如果這時父母再使用“未來”嚇唬孩子,那無疑是雪上加霜。這樣思維障礙就很容易轉化成心理疾病。 相比之下,美國的父母們要放松得多。他們的理念是把孩子看成是天生就有權具有各種情感和愿望的人,他們認為孩子希望自由的愿望是絕對的、不受限制的,孩子所有的一切情感和狂想、思想和愿望以及夢想和欲望,都應該得到承認和尊重,并有權通過適當?shù)木唧w方式表達出來。如果他們的孩子拒絕上考場,他們會了解孩子做出這決定時的想法和感受,而不會認為這是對自己的致命打擊。美國的父母不把自己的命運和孩子的前途捆綁在一起。他們認為:青少年將來要走的路很長,父母是不可能事先替他們安排的。遇到什么麻煩,有什么問題,要放手讓他們自己解決。他們認為:考試失利、失戀、跟朋友絕交、被同伴冷落、受老師苛責等,都是青少年隨時可遇的打擊,父母絕不可能先行替子女消除這些打擊,也沒必要指出他必然會遇到這些打擊?!案改赋聊膼坌模褪菍λ麄冇辛Φ脑??!彼麄儛壅f的口頭禪是:“孩子,行動就有希望。未來是光明的。爸媽相信你?!蔽覀兊拿绹笥褑讨?,女兒大學畢業(yè)后在銀行工作,他為女兒感到自豪;兒子大學畢業(yè)后到一家清潔公司打工洗地毯,他同樣為兒子自豪。他認為他們能夠自食其力、有獨立意識、有責任感就是好樣兒的。美國的孩子們也是這種觀念,他們認為:父母愛他們、尊重他們,就應該放手讓他們自己去闖。父母關心他們的最好的方式應該是忍耐和等待,是對他們的信任。 一個走過彎路又成熟了的大女孩在信中對母親這樣說:“在我的記憶里,您好像什么事都沒有做,可是每當我有事時,您都出現(xiàn)在我身邊。您就像一個港灣,只是靜靜地等在那里讓遠方的游子來????!边€有一位美國母親是這樣,當孩子預測自己運氣不好,前景不妙時,她只是耐心地傾聽,并表示理解:兒子:我的運氣糟透了。母親:你真有這感覺?兒子:嗯。母親:那么你在參加游戲時,心里總會想:“我不會贏?!眱鹤樱菏?,我就害怕輸。母親:上課的時候,你如果知道答案,你就會想:“今天老師一定不叫我?!眱鹤樱菏堑?。母親:可是,如果你準備得不充分,你又會想:“ 老師今天準叫我?!眱鹤樱赫沁@樣。母親:這很有趣,媽媽小時候也有過這樣的情形。以后要是遇到關于運氣的事情,你就說給媽媽聽聽……這種對話,雖然一時不會改變孩子對運氣的看法,但可以給孩子確立這樣一種信念。媽媽理解他,他永遠可以與母親溝通。至少在這一點上他很幸運。當孩子自己用“運氣不好”來嚇唬自己時,這位母親如果說:“千萬別有這想法,這是種失敗情緒。如果這樣真會引來壞運氣?!蹦蔷透鼤槈暮⒆?。這位母親理智地采用了尊重他感覺的做法。她相信自己一定會在某時某地抓住一個契機,使孩子的感覺好起來。在某些時候,接受和理解就是最大的精神援助。孩子們本來對未來就缺乏堅定信念,大人們再用未來嚇唬他,只會加重他的精神負擔。孩子們情緒和行為的扭轉亦需要父母耐心地“催熟”,不要忘記中國人的諺語:瓜熟蒂落。

中美家庭教育的差異

中美家庭教育的差異: 一、美國家長對孩子鼓勵多于保護、中國家長是過度保護多于鼓勵 美國家長鼓勵孩子做各種嘗試,既培養(yǎng)能力、興趣,又注重樹立自信心。 中國家長是過度保護,造成了孩子對父母的依賴,使孩子懷疑或失去對自我價值、自我能力的正確認識和評價,一切要依靠父母。家長.怕孩子受傷、受欺負,家長認為很多事隋或活動危險等,都不讓孩子參與。 二、美國家長對孩子引導多于灌輸、中國家長是說教多于引導 美國家長注重引導孩子通過實踐甚至是碰壁后,自己取得經(jīng)驗和教訓、得出結論。常對孩子說:“你自己決定吧。”“你去試試吧?!薄拔矣X得……可能會好些吧?”“我的建議是……”等等。 中國家長則喜歡直接把自己的經(jīng)驗教訓告訴孩子,以求孩子少走彎路。常對孩子說:“你還小,要聽大人的話?!薄澳悴欢?,按我說的做沒錯。”“我告訴你……你怎么不聽呢?”“錯了吧,你看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聽我的,我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都多”等等。 三、美國家長對孩子要求全面發(fā)展、中國家長常常以學習好代替一切 美國家長鼓勵孩子參加學校、社區(qū)的公益活動,并且家長還充當活動的參與者、組織者、服務者,要求孩子每周做2次義工。但對孩子學琴、學畫、學舞蹈,美國家長卻不做要求,全憑孩子自愿。 中國家長只注重孩子學習,所有家務父母包攬,更談不上讓孩子做義工了。如沒有加分評優(yōu),連班干部也不愿意讓孩子擔任。但對孩子學琴、學畫、學舞蹈卻從不放松,甚至是強迫,周末全天候陪同。 四、美國家長樹立孩子的自信心、中國家長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美國家長對孩子說: “你是最棒的。但我知道,你還能做得更好,我了解你?!薄拔蚁衲氵@么大的時候可比你差遠了?!?“這次考得不好沒關系,我相信你下次肯定行?!? 中國家長說:“你真笨,這么簡單的題目都不會?!薄澳憧慈思业暮⒆佣急饶銖??!薄昂湍阏f過多少遍了,就是記不住?!边@些有意無意常掛在嘴邊的話,極大地打擊和摧毀了孩子的自信心。

教育心理學,什么是個體差異,學生的個體差異有何意義?

個體差異,也稱個別差異、個性差異,是指“個人在認識、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動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相對穩(wěn)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點”,它表現(xiàn)在“質和量兩個方面”,“質的差異指心理生理特點的不同及行為方式上的不同,量的差異指發(fā)展速度的快慢和發(fā)展水平的高低”。一般來說,人的心理活動或行為特點的方方面面都存在著個體差異。正是由于這種“全面”的差異性,才使得人與人之間各有千秋,千差萬別。但另一方面,個體差異又是有限的,人與人之間,特別是教育教學情景中學生與學生之間只是在部分心理特征上有明顯的或根本的差異。主要有能力、思維、興趣、性格和氣質。

教育心理學 什么是個體差異,學生的個體差異有何意義

個體差異,也稱個別差異、個性差異,是指“個人在認識、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動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相對穩(wěn)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點”,它表現(xiàn)在“質和量兩個方面”,“質的差異指心理生理特點的不同及行為方式上的不同,量的差異指發(fā)展速度的快慢和發(fā)展水平的高低”。 一般來說,人的心理活動或行為特點的方方面面都存在著個體差異。正是由于這種“全面”的差異性,才使得人與人之間各有千秋,千差萬別。但另一方面,個體差異又是有限的,人與人之間,特別是教育教學情景中學生與學生之間只是在部分心理特征上有明顯的或根本的差異。 主要有能力、思維、興趣、性格和氣質。

急!中美家庭教育差異

我不愿浪費口舌,因為這是中國,目前來說沒有意義,如果教育部開始關注的話,我愿意說出自己的想法,并愿意奉獻自己的一切

教育心理學的群體差異和個體差異各指的是什么

群體差異是指同一行為在不同群體中存在的差異,這種群體可以是根據(jù)年齡、性別等等進行區(qū)分,是對于群體與群體之間的概括性表征。 個體差異是指個體受遺傳和環(huán)境的交互影響,在生理、心理和社會等方面表現(xiàn)出的相對穩(wěn)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特點。 一類是個性傾向性差異,包括興趣、愛好、需要、動機、信念、理想、世界觀等方面的差異;另一類是個性心理特征差異,包括能力、氣質與性格等方面的差異。

中西教育有差異嗎

談及中西方教育的差別,我有一些感受。我沒有去過國外,對西方教育的了解主要是從書中和各種媒體中獲得。我眼中的中西方教育的顯著差異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 因材施教。雖然在我國每天都在提因材施教,但并沒有幾個人理解因材施教的真諦。反而是西方的教育在這方面體現(xiàn)的較好,更適合學生的發(fā)展,把學生的潛力挖掘出來。 二. 賞識教育。在中西方都有賞識教育,中國的賞識教育比較模糊籠統(tǒng),對孩子做的比較好的地方往往是用一句“你真棒”加以贊賞,而西方是把棒在哪里告訴孩子。中國家長有耐心的少,光心里著急是不夠的。 三. 懲罰教育。在中西方都有懲罰教育,在中國孩子受到懲罰都是以大人的眼光來判斷,比如孩子把東西拆壞了,家長往往要打罵孩子,而在西方家長認為孩子并沒有錯,反而鼓勵孩子多動手。

孩子與我不親怎么辦? 那沒關系,小孩子的發(fā)育成長是由個體差異的

每天多陪他玩,每晚給他講故事片,讓他習慣聽到媽媽的聲音入睡,我們家也這樣,去年在外婆家呆了一年,兩個月前才從外婆家回來,開始親都不讓親呀!更不說和他睡了,我也是每天陪他玩,慢慢地他就要我了,還每天粘著我講故事呢!試試吧!愿所有寶寶都能健康快樂?。?!.

中西方育兒差異

中西方育兒的差異應該是比較大的,有一些我們認為約定俗成的習慣,但是他們那里并不認可,比如蓋被子,我們這里應該是大人就會從小就給他們蓋被子,但是他們那里一周歲以后的孩子就不管了。

接下來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