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橋
港珠澳大橋圓夢之路
前言:
你好,歡迎收聽由江蘇省全民閱讀活動領導小組推薦的,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紅色經(jīng)典閱讀活動”薦讀圖書。今天跟大家分
享的這本書叫《中國橋-港珠澳大橋圓夢之路》。
2019年10月23日上午,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在廣東珠海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儀式并宣布大橋正式開通。習近平強調(diào),港珠澳大橋的建設創(chuàng)下多項世界之最,非常了不起,體現(xiàn)了一個國家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奮斗精神,體現(xiàn)了我國綜合國力、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體現(xiàn)了勇創(chuàng)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氣。這是一座圓夢橋、同心橋、自信橋、復興橋。
公元1279年12月15日,南宋愛國詩人文天祥在被元軍押解至珠江口時,留下千古絕唱《過零丁洋》: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這篇關于伶仃洋的詩詞讓伶仃洋帶著悲愴感名揚天下。700年后的同一天,同樣是這面海域,2009年12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伶仃洋畔的廣東珠海向全世界宣布:“港珠澳大橋工程開工!”
今天,我們要解讀的《中國橋-港珠澳大橋圓夢之路》,就是要講述這座舉世矚目的大橋歷時30年漫長等待、歷經(jīng)8年艱苦卓絕的建設,承載著香港、珠海、澳門三地人民的期待,終于夢想變成現(xiàn)實的全過程。
這座被英國衛(wèi)報譽為“現(xiàn)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跨海大橋蘊含著史詩般波瀾壯闊的時代背景。從20世紀80年代初發(fā)軔到2018年夢想成真。30年間,建與不建、如何建、誰來建、怎么建,種種爭議屢次讓討論山窮水盡。以港澳回歸為中軸,30年間,一座大橋的出現(xiàn),濃縮的是港澳市民對祖國認同的心路歷程。事實證明:偉大的夢想,只能依靠偉大的祖國來實現(xiàn)。大橋的破繭而出,向世人展示了“一國兩制”的生命活力。
中國本是橋的故鄉(xiāng)。橋,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縮影。橋的歷史也是一部人類征服自然的歷史。歷史的目光再次聚焦到中國這個橋梁古國,聚焦在伶仃洋,是因為港珠澳大橋——世界上最長、投資最大、施工難度最高的大橋。這是一座凝聚幾代人心血、智慧與汗水的跨海蛟龍,閱讀此書,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在閱讀中國橋梁乃至世界橋梁的活生生的歷史。作為這個時代的代表作,港珠澳大橋在人類橋梁發(fā)展史上展現(xiàn)出了讓世界刮目相看的中國力量。
第一部分:情牽夢縈 建橋之路波折滿滿但夢想會披荊斬棘
珠江入??冢瑬|岸是東莞、深圳、香港,西岸是中山、珠海、澳門。在兩岸六城之間,是一片波光粼粼的伶仃洋海域。作為天然屏障,阻隔在???、香港、澳門之間。1983年,香港合和實業(yè)有限公司主席胡應湘就首次提出跨珠江口興建伶仃洋大橋的設想。他的《興建內(nèi)伶仃洋大橋的設想》是最早的關于跨伶仃洋建橋的方案。然當時的港府并未給予正面回應。而幾乎同一時期,時任珠海市市長的梁廣大也有此想法。港商胡應湘是基于一個商人敏銳的自身投資視野的考量,梁廣大則是站在一個城市和區(qū)域戰(zhàn)略發(fā)展的高度。但是,英雄所見略同。胡先生的想法得到了珠海方面的熱烈回應。珠海市全面啟動了伶仃洋大橋的各項研究工作。1992年7月,珠海市委托交通部公路規(guī)劃設計院編制的《伶仃洋跨海工程預可行性研究報告》出爐。1993年3月,廣東省交通廳與珠海市政府聯(lián)合召開論證評審會。10月,國家計委正式批復,要求做好前期項目建議與論證。1992年至1996年,廣東省邀請國際級頂尖橋梁專家前來研討,從技術上、資金方面各方討論、確定。1996年12月17日,國務院辦公廳宣布:原則上同意伶仃洋大橋項目立項。
這個“爆炸性”的消息讓珠海沸騰。然而,事情并沒有那么簡單……
首先,當時的香港政府一口否定了該計劃,港督彭定康認為,“2020年后香港才會有類似需求?!被貧w后的1997年,珠海市長梁廣大再次向時任特首董建華提出建議,但“遺憾的是,香港政務司中有人不同意這觀點,反對此項目。事情也就擱置下來?!?/p>
相反,澳門方面對這座大橋非常上心,澳門大學研究中心顧問黃漢強認為,澳門沒有港口,不通鐵路,如果珠海北線聯(lián)通了香港,澳門就成了死角。他牽頭成立了伶仃洋大橋澳門關注小組,時刻緊盯該項目進程,并頻頻發(fā)聲,要求伶仃洋大橋應該將澳門加入考量。在方方面面得不到積極回應的情況下,伶仃洋大橋之路舉步維艱。
從1989年開始算,珠海市政府用了整整8年來研究和論證伶仃洋大橋項目,光是相關資料就有好幾噸,花了幾千萬。跟進相關工作的人員傷感不已。當初風風光光成立的“伶仃洋大橋集團公司”,也在眾說紛紜中不知所終。1998年,珠海市市長梁廣大卸任,頗多抱憾。
萬里海疆,潮起潮落。胡應湘先生一直沒有忘記他的夢想,從40幾歲的壯年,等待近20年。2001年,他被任命為香港港口及航運主席,又開始提出他的動議。2002年2月,他又將《關于興建由香港大嶼山至澳門、珠海的港珠澳大橋的建議》帶到了北京。再次掀開了伶仃洋跨海大橋的蓋子。一時間,香港各大財團口水戰(zhàn)起,同意與反對派各執(zhí)己見,爭論不休。港府態(tài)度也越發(fā)具體,至此情況已經(jīng)明朗:大橋之爭,并非在橋,而是在港。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香港人意識到,香港經(jīng)濟的發(fā)展如果脫離廣東,會被邊緣化。香港要保持繁榮穩(wěn)定,必須與珠江三角洲、與祖國內(nèi)地緊密相連。香港的反對派漸漸改變口風。
與此同時,三地學者專家紛紛獻計獻策,建橋方案一個又一個,“單Y”方案雛形,就是那時提出。也算是后來港珠澳大橋的“鼻祖”。
2003年8月,國務院正式批準開展港珠澳大橋前期準備工作,同意粵港澳三地成立“港珠澳大橋前期工作協(xié)調(diào)小組”,明確由香港方作為召集人,三方各派代表為成員。兜兜轉(zhuǎn)轉(zhuǎn)談了20年的建橋計劃終于有望“坐實”。而博弈才剛剛開始。各方利益、各場暗戰(zhàn)打得硝煙四起、針鋒相對。光是“港珠澳大橋”名字的排序,就能扯出無數(shù)對決。面對珠三角的“龍頭之爭“,讓香港人意識到,三地和則共贏,反之將被邊緣化。而廣東和澳門方面也有自己的考量,這一切關系到未來經(jīng)濟發(fā)展走向,誰都想爭取最大利益。于是,各種大大小小的”爭論“,一方面讓一切撲朔迷離,一方面也在推進目標的前進。港珠澳大橋的最佳方案達成,主要不是技術問題,而是三地不同的管理模式、通關模式與機構隸屬關系。在大橋設計方案終于確定之后,資金方案又開始無窮盡的磨皮與膠著,起起伏伏,最終終于算基本解決,報國家批準。
2008年8月,港珠澳大橋的融資方案發(fā)生了戲劇性的變化,國家公布的批準結果出人意料:方案最終決定不考慮“唯利是圖“的財團投資,放棄企業(yè)投資加政府補貼方案,改由政府投資建設。2011年,全部融資問題解決。為孕育了四分之一世紀的龐大的港珠澳大橋工程計劃掃除了最后的障礙。
書看到這里,真是驚心動魄的開場,步步維艱,卻又步步通關。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信念是不屈不撓的意志,而強大的祖國是最有力的支撐。
第二部分:風正揚帆接受挑戰(zhàn),建設者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做世上維艱之事,攻天下難攻之橋。港珠澳大橋初步設計總設計師、中交公路規(guī)劃設計院副院長孟凡超,帶領他的團隊,開啟了“將一個夢想變成現(xiàn)實”的征程。公規(guī)院設計過許多世界級橋梁作品,50年間完成過50多座大橋、特大橋的設計,有一批高精尖人才。然而,面對變幻莫測的伶仃洋,港珠澳大橋的設計困難嚴峻。橋的位置、登陸點、技術標準、造價,這些基本要素,綜合三地的不同訴求,交通、地質(zhì)、水文、工程技術等領域,碰撞出無數(shù)火化?!稙閷W》開篇講道,“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斑@是一道延綿55公里的難題。沒完沒了的論證、設計了一稿又一個稿。無數(shù)方案否定之后,終于定稿:橋島隧集群。然后,論證海底隧道的架構方式:沉管。這6.7公里的沉管海底隧道,如何保障能在這莫測的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與臺風頻發(fā)區(qū)經(jīng)受住考驗?另外,大橋的走向、海洋地質(zhì)勘探、航空限高、白海豚保護……一系列的技術問題的解決,其實也是解決粵港澳三地政策體制的不同的問題。經(jīng)過多次的協(xié)商,最終決定在重大技術標準上采取”就高不就低“原則,舉個例子,中國橋隧設計壽命是按照100年來設計的,但英標建筑壽命要求120年。港珠澳大橋打破內(nèi)地的”百年慣例“,就把這個壽命標準提高到120年。技術標準也全部就高不就低,這就解決了三地政府的需求,也解決了社會的需求?!比貐f(xié)調(diào)機制“成功開啟。而“就高不就低的120年橋隧建設‘’,實際工作中是巨大的挑戰(zhàn)。用孟凡超的話來說就是,“難度直逼工程和技術的極限?!?/p>
這期間,是專家團隊們“五加二,白加黑”的夜以繼日的工作,一個一個難關的攻克。工程技術人員的心血,換來了一個又一個的驚艷成績:國內(nèi)首次實現(xiàn)的海上大規(guī)模鋼箱連續(xù)梁橋;大型鋼圓筒圍島快速成島法;隧道基礎建設;沉管結構設計零漏水;全國第一個雙壁鎖口鋼圍堰;鋼箱梁在制造過程中實現(xiàn)無馬焊接;大直徑預應力粗鋼筋及波紋管定位成套技術和預制構件的豎向干接縫匹配模具技術……超級工程背后是艱難的國家創(chuàng)新之路??蒲屑夹g、工程建設工作可謂“過了一關又一關”,但嶄新的成果也是不負辛勞、關關向著前方推進。
8年的港珠澳大橋建設,8年的科技創(chuàng)新,在這些世界級別的工程難題下,是中國設計師與工程建設者們迎難而上的一一攻破,創(chuàng)新比重前所未有的占到總工程技術的15%,填補了多項技術空白,其中新技術創(chuàng)新65項,發(fā)明專利100多項。
在設計所的墻壁上,掛著一幅蒲松齡的對聯(lián):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意志、擔當、堅持,是每一個大橋建設者的信念。這些“大國重器”,包含著他們的智慧與汗水,為港珠澳大橋工程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也使我國由過去的橋隧大國,變成“橋隧強國”。
葉建洲是東莞預制項目經(jīng)理,大橋的橋墩由他們提供。他2年來長期駐扎工地,帶領他的團隊傾力打造了港珠澳大橋“第一墩”。他的團隊討論方案、研究措施,論證、實驗、實踐、改進優(yōu)化……運用新技術、新工藝,將整座大橋的“基座”打造得纖毫不差。高精度、高難度、高風險的開合,他們做到了。
他說,“一個人的能力有限,但只要心中有責任,夢想便能實現(xiàn) ?!边@,也是所有大橋建設者的心聲。
第三部分: 云水激蕩砥礪前行,大國工匠托起國家重器
港珠澳大橋是世界橋梁屆的“珠穆朗瑪峰”,擁有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世界首條海底深埋沉管隧道、世界最大海中橋隧工程……
而完成這些壯舉的建設者們,他們都遭遇了些什么?
212天外海成島。刷新了鋼圓筒運輸里程、單體體量、振沉精度、振沉速度這四項“中國速度”。讓我們認識這個名字:上海振華重工集團。他們完成了120個直徑22米,高40米,重量450噸,相當于一個籃球場那么大的鋼圓筒結構的制造和運載。5萬公里風雨路,從上海長興島,到珠江口伶仃洋??偤匠炭衫@地球一圈。一次運載順利的話,六天六夜。這期間,海上風云變化,工程先后8次與臺風、熱帶風暴較量。2011年12月21日,鋼圓筒振沉完工。從第一個鋼圓筒到第120個鋼圓筒,島隧建設者們僅用了212天。這一年,一系列報道賺足國內(nèi)外傳媒眼球:天下第一錘、世界最大鋼圓筒、千分之一精確記錄……
然后,深海沉管安裝。對于海底雙向六車道的海底隧道,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總經(jīng)理、總工程師林鳴的要求是:對接滴水不漏,南北向偏差控制在5厘米以內(nèi)。在過去的4年里,他率領的團隊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33節(jié)巨型沉管浮運安裝。而僅剩下的12米出現(xiàn)了17厘米橫向偏差,但是結構并未受影響,仍舊滴水不漏。要不要重新來過?國外專家并不主張。但是,這12米決定了此前7年多建設長跑的關鍵和成敗,林鳴決定不留遺憾,壯士斷腕!再來一次“拔出線頭,深海穿針”。近40個小時的連續(xù)施工后,數(shù)據(jù)出來了:南北偏差2.5毫米,東西偏差0.8毫米,比精調(diào)之前的誤差降低60倍。而此前的全球各地管沉安裝,都是裝下去就萬事大吉,出現(xiàn)漏水就想辦法堵。而我們,實現(xiàn)了精度達到毫米級的零漏水。次日,世界沉管隧道領域的頂級公司荷蘭隧道工程咨詢公司發(fā)來賀信:“最終接頭方案帶來沉管隧道最終接頭設計和施工創(chuàng)新、高效的理念,是對沉管隧道技術的重大貢獻,將來中國和世界隧道行業(yè)都可從這個項目受益?!绷挚傉f了一句話,“心滿意足了!”從2013年5月2日首節(jié)沉管安裝,到2017年最后一節(jié)對接成功,突破一個個技術盲區(qū):深水深槽、大徑流,強回淤,隨時發(fā)生的臺風。1400個背水一戰(zhàn)的日日夜夜,堪比“神九”與“天宮一號”對接的沉管安裝,順利完工。
這就是中國力量。
隨后,在港珠澳大橋橋梁段,機械化吊裝大面積展開。建設者們像拼接積木一般,用大國工法將堅硬的鋼鐵化作珠江口上壯觀的彩虹,搭建一條架接港珠澳三地的海上天路。主題橋梁工程開始,鋼箱梁、組合梁一節(jié)一節(jié)向前鋪設。讓我們再記住這個名字:中鐵大橋局。沿線大橋7座不同造型的標志性塔橋的全部就位,是大橋人排除萬難、另辟蹊徑,采用國內(nèi)橋梁從未使用的“豎轉(zhuǎn)提升”技術,完成的吊裝。現(xiàn)在在大橋上看到的那青州航道橋上熠熠生輝的“中國結”,江海直達船航道橋上的飛躍的“海豚”,九州航道橋揚帆起航的“風帆”,背后都是中鐵人的汗水與力量。
接著,港珠澳大橋的極限穿越來了!在珠海往返澳門的拱北口岸,下方不足5米處,港珠澳大橋珠海連接線255米的拱北隧道暗挖段默默開挖了5年,耗資4億。曲線管幕+凍結法、超大斷面、超淺深埋……255米隧道集中了全世界路上橋隧開挖的全部難題。有專家說,這是在“豆腐腦”上動手術。操刀者,是前身為鐵道兵第八師的中鐵十八局。“面對這種項目,作為搞工程的人來說真是三生有幸,百年一遇??!你的職業(yè)生涯哪有那么多的第一次?。磕挠心敲炊嗵魬?zhàn)極限的機會???”中鐵十八局的副總工程師兼港珠澳大橋珠海連接線指揮長潘建立這樣面對挑戰(zhàn)。他和他的團隊攻克一個個難關,創(chuàng)造了許多個施工紀錄。2016年12月28日,這條隧道用世界首創(chuàng)工法刷新了7項技術世界紀錄。世界上最長、斷面最大、國內(nèi)地質(zhì)情況最復雜、管幕根數(shù)最多的曲線管幕隧道——港珠澳大橋拱北隧道順利貫通。
接著,2017年4月17日,港珠澳大橋珠海口岸旅檢A區(qū)鋼結構主題施工全部完成。記住這個名字:中建鋼構公司。他們的技術團隊完成的施工質(zhì)量,僅是美國AISC規(guī)范允許誤差的三分之一。一座橋,三個地區(qū),如意牽手。天幕預制模塊、雙曲面鋼結構,口岸的新地標:云垂海立的橋頭堡,準備好迎接大橋時代的到來。
香港段在錯綜復雜的環(huán)境起起伏伏,然而歷史的車輪誰也無法阻擋。2018年1月20日,“香港終于完成了歷史任務。”香港特區(qū)政府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如釋重負。
港珠澳大橋是粵港澳三地共同合作的超級工程。每一方都在親身參與當中收獲良多的經(jīng)驗與感悟?,F(xiàn)在,所有塵埃均已落地。港珠澳大橋就要脫繭化蝶。
第四部分:與橋同行 大橋人圓一個世紀夢
擔當是一種責任。從前期籌備的6年,到后期建設的8年,從前期的工作協(xié)調(diào)小組辦公室到港珠澳大橋管理局,這個強有力的機構與大橋風雨兼程,面對種種困難與挫折。他們不負使命,一起走過坎坷14年。他們中的許多人,都舍棄了自己當時擁有的打拼出來的職位與前途,他們筑夢,他們逐夢。他們的堅強意志化作一道穿江過海的絢麗彩虹,見證這個超級工程的誕生。
這些名字會被大橋記住。他們的眼界與堅持,他們的努力與胸懷。被歷史機遇垂青的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的團隊表現(xiàn)出來的活力與魄力,是這個超級工程的“中樞”。他們把模糊的設想變得清晰,他們提綱挈領提出宏達愿景:為一國兩制三地的伶仃洋海域建設一座融合經(jīng)濟、文化、心理之橋梁,使得香港、廣東、澳門成為世界級的區(qū)域中心。
他們秉承“世紀工程,質(zhì)量第一”的宗旨,在建橋初期就成立了質(zhì)量管理委員會,發(fā)布《質(zhì)量管理體系文件》,包括19個管理制度。實行“正度監(jiān)管、發(fā)軔管理、社會監(jiān)理、企業(yè)自檢”的質(zhì)量保證體系。港珠澳大橋的文化基因包含了三個特點:一是敢為天下先,設計理念、管理模式敢于創(chuàng)新,工程技術、工藝工法敢于突破。二是廉潔透明,每個決策都擺上臺面,決策的過程和結果清晰、公開、透明。三是最重要的,那就是責任感和使命感。
為了120年的承諾,深海鉗工、吊裝俠、焊神……一批大橋技工彰顯大國工匠風采。家國情懷和敬業(yè)精神,讓他們耐得住這份漂泊與寂寞,為超級工程保駕護航恪盡職守。若干年后,這座橋連同這段獨特的職業(yè)履歷會給每一個海事人留下深刻的人生回憶,足以讓他們驕傲一生。
這里,還有個關于海洋大熊貓——白海豚保護的故事。和青藏鐵路修建中的藏羚羊保護一樣,港珠澳大橋建設期的白海豚保護也備受世界矚目。這一環(huán)保命題也是一個世界級難題。在大橋建設初期36個課題研究中,有6個課題涉及白海豚保護。為此,整個工程團隊做足功課,盡最大努力力求讓“白海豚不搬家”。為了達到這個愿望,花費3.4億元。最終數(shù)據(jù)顯示:港珠澳大橋8年工程換來的是海洋環(huán)境“零污染”,中華白海豚“零傷亡”!大橋人做到了!
2018年10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珠海宣布,大橋正式開通??缭揭粐鴥芍迫兀傞L55公里,一條巨龍飛騰在湛藍的伶仃洋海面。預示著這一片區(qū)域,將迎來經(jīng)濟與人文,雙重騰飛。
8年時間,從協(xié)調(diào)到管理,從設計到科研,從施工到監(jiān)理。港珠澳大橋匯集了中國乃至世界的橋梁建設經(jīng)營團隊,超過100家建設單位5萬多名建設者為之奮斗了3000個日日夜夜,書寫了世界橋梁建設的“中國名片”,圓了一個世紀夢。
結語:
至此,我將整本書的脈絡與主要內(nèi)容為讀者梳理了一遍。書中大量非常專業(yè)的工程項目與高精尖的科技引用,專業(yè)解讀留待大家回到書里細細品讀。大國重器不是說說就行的,需要先進技術與詳實數(shù)據(jù)的支撐。在寫作中,作者牢牢把握住了這一點。以一個門外漢為起點,潛移默化,由淺入深的表述了港珠澳大橋的恢弘過人之處。大國工匠也不是說說就行的。他們是真正的國家建設的靈魂。
這本書,可以作為港珠澳大橋的百科全書,作者歷時5年,采訪了130余人,將一個民族的百年夢想,以全景式方法展現(xiàn)出來。從大橋論證到立項,從動工到開通,作者為讀者也架起了一座聯(lián)結建設者與大時代相通的精神橋梁。讓讀者身臨其境,與大橋人同體驗、共經(jīng)歷。
最后,人民的福祉必須有強大的國家的支撐。國富民強也不是說說的,靠的是我們每一個人對祖國的信賴與支撐。兩者榮辱與共,不可或缺。
希望今天的分享也能給你一些啟發(fā),讓你在看書的時候也會多做一些思考,多去探尋作品背后的故事,我想這會打開我們的眼界與格局,對我們家國情懷,對大國重器,對科技創(chuàng)新,對腳踏實地,這些關鍵詞,有更深入的思考,更深刻的理解,未來在自己的學習與生活中會有一些促進作用。
(薦讀者:周水欣 播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