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東陵公園——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陵墓

2019-03-31 17:00:01文旅之聲09:43 4.5萬
聲音簡介

《聽遍中國·遼河之聲》專輯內(nèi)容來自“文旅之聲”公共數(shù)字文化專題。

專輯從遼寧省歷史文化故事、名勝古跡、人文景觀、旅游景點等,

深入挖掘各地的人文歷史、自然景觀、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飲食文化等,

為您演繹一場身未到、心已遠的聲音旅行。

沈陽永陵是誰的墓

福陵位于沈陽東郊的東陵公園內(nèi),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孝慈高皇后葉赫那拉氏的陵墓,因地處沈陽東郊,故又稱東陵。 清昭陵位于沈陽,是清朝第二代開國君主太宗皇太極以及孝端文皇后博樂濟吉特氏的陵墓。 永陵滿語稱"恩特和莫蒙安",坐落在新賓縣城西21公里啟運山腳下的蘇子河畔。是大清皇帝愛新覺羅氏族的祖陵,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父親、祖父、曾祖、遠祖及伯父、叔叔等皇室親族的陵墓。

位于沈陽的昭陵和福陵分別是誰的陵墓?

昭陵就是北陵,埋的皇太極福陵埋的是皇太極的爸爸,努爾哈赤

清東陵和清西陵包括了哪些陵墓

清東陵的有 惠陵 景陵 定陵 裕陵 孝陵 。 清西陵泰陵 崇陵慕陵還有昌陵3座后陵。 其他的忘記了。

清東陵哪個陵墓沒被盜

只有順治帝的孝陵沒有被盜

定陵是誰的陵墓?

定陵是明神宗和他兩個皇后的陵墓,經(jīng)6年才建成,規(guī)模較大,但是地面上的建筑幾乎破壞無存,只剩下后面的方城明樓與寶頂兩個部分。定陵地宮位于寶頂下面27米深處,由前、中、后殿及左右兩間配殿組成,共5個墓室。

中山陵是誰的陵墓

中山陵是孫中山的陵墓。 中山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區(qū)紫金山南麓鐘山風(fēng)景名勝區(qū)內(nèi),是中國近代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寢及其附屬紀(jì)念建筑群,陵寢面積8萬余平方米,于1926年春動工,至1929年夏建成。 中山陵前臨平川,背擁青嶂,東毗靈谷寺,西鄰明孝陵,整個建筑群依山勢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主要建筑有博愛坊、墓道、陵門、石階、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風(fēng)格,從空中往下看,像一座平臥在綠絨毯上的“自由鐘”。中山陵建筑融匯中國古代與西方建筑之精華,莊嚴(yán)簡樸,別創(chuàng)新格。 中山陵的陵寢建筑 中山陵墓道,由博愛坊至陵門,全長440米,寬36米,分辟三道,中間的一條寬12米,為鋼筋水泥路面,左右兩條道路,各寬4.6米,植檜柏各二行。在墓道兩側(cè)之間,由南相北,對稱地排列了五對長方形的花池。 中山陵第六平臺繼續(xù)拾級攀至第七層平臺,此大平臺上布置了一對仿銅石獅子。此為福建著名雕刻鋪蔣源成的第三代傳人蔣文子所制,雕刻藝術(shù)極為奇妙,在兩只石獅的口中,各有一只圓球,能在口中自由轉(zhuǎn)動而不會掉出。

漢陽陵是誰的墓地?

 陽陵是漢景帝劉啟及其皇后王氏同塋異穴的合葬陵園,位于今陜西游李省咸陽市渭城區(qū)正陽鎮(zhèn)張家灣、后溝村北的顫桐咸陽原上, 地跨咸陽市神洞遲渭城區(qū)、涇陽縣、高陵縣三縣區(qū)。

沈陽的東陵和北陵是什么關(guān)系?

北陵(皇姑區(qū))和東陵(東陵區(qū))離的挺遠的~~北陵埋葬的是皇太極,東陵是努爾哈赤(好像是吧~我記不太清了!)

清西陵、清東陵墳?zāi)贡姸?,為什么只有孝陵、泰陵、昌陵、慕陵保存完好?/h3>

因為這幾座陵墓盜墓者不敢或不想去盜,不敢是因為有的是在解放區(qū),不想是因為他們知道陵墓里面沒有寶貝。

清太祖努爾哈赤簡介

??努爾哈赤(清太祖)即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年—1626年)清王朝的奠基者,通滿語和漢語,喜讀《三國演義》。二十五歲時起兵統(tǒng)一女真各部,平定中國關(guān)東部,明神宗萬歷四十四年,建立后金,割據(jù)遼東,建元天命。薩爾滸之役后,遷都沈陽。之后席卷遼東,攻下明朝在遼七十余城。1626年兵敗寧遠城之役,同年四月,努爾哈赤又親率大軍,征蒙古喀爾喀,七月中旬,努爾哈赤身患毒疽,不久去世,葬于沈陽清福陵。清朝建立后,尊為清太祖,謚曰承天廣運圣德神功肇紀(jì)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yè)高皇帝。 出身豪門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2月21日),努爾哈赤出生于建州左衛(wèi)蘇克素護部赫圖阿拉城(后改稱興京,今中國遼寧省撫順市新賓縣)的一個滿族奴隸主塔克世的家中。努爾哈赤出生時期,正值16世紀(jì)后半期,那時統(tǒng)治中國明朝雖然依然政權(quán)穩(wěn)固,但已漸漸走向衰落。努爾哈赤的先人都非等閑之輩,從六世祖猛哥帖木兒開始受到明朝冊封。祖父覺昌安(明代譯作叫場)、父塔克世(明代譯作他失)為建州左衛(wèi)指揮,母為顯祖宣皇后。 在當(dāng)時的東北地區(qū),最主要的軍事力量是遼東總兵李成梁的部隊。他利用女真各部落之間以及和其他民族部落之間的矛盾縱橫捭闔努爾哈赤簡介,以控制局勢。明朝建州右衛(wèi)指揮使王杲(努爾哈赤的外祖父)于萬歷二年(1574年)叛明被李成梁誅殺。王杲的兒子阿臺章京得以逃脫,回到古勒寨(今新賓上夾河鎮(zhèn)古樓村)。阿臺之妻是覺昌安的孫女。 統(tǒng)一女真 明萬歷十一年(1583年),李成梁攻打古勒寨。覺昌安、塔克世進城去勸降,因戰(zhàn)事緊急被圍在寨內(nèi)。建州女真蘇克素滸河部圖倫城的城主尼堪外蘭在李成梁的指揮下誘阿臺開城,攻破古勒寨之后屠城,覺昌安、塔克世也未能幸免,家中只剩努爾哈赤一人幸存,從此立下復(fù)仇誓言:殺死尼堪外蘭。努爾哈赤和他的弟弟舒爾哈齊在敗軍之中,因儀表不凡,被李成梁的妻子放走。努爾哈赤歸途中遇到額亦都等人擁戴,用祖、父所遺的13副甲胄起兵,開始統(tǒng)一建州女真各部的戰(zhàn)爭。他回到建州之后,派人質(zhì)問明朝為什么殺害其祖父、父親。明朝歸還努爾哈赤祖、父遺體,并給他“敕書三十道,馬三十匹,封龍虎將軍,復(fù)給都督敕書”。 建立大金 明萬歷十一年(1583年)五月,努爾哈赤率領(lǐng)部眾去攻打尼堪外蘭,攻克圖倫城,尼堪外蘭逃走到鵝爾渾。 明萬歷十二年(1584年)正月,努爾哈赤向李岱駐守的兆佳城(今遼寧新賓下營子趙家村)發(fā)動攻擊,取勝并生擒李岱。 明萬歷十四年(1586年),努爾哈赤攻克鵝爾渾,尼堪外蘭逃到明朝領(lǐng)地。努爾哈赤請求明邊吏押還尼堪外蘭,并將他處死。 明萬歷十四年(1586年),在“建州老營”的廢址上建城,該城在天命六年(1621年)后金遷都遼陽后被稱為佛阿拉,即“舊老城”(今新賓縣永陵鎮(zhèn)二道村)。 據(jù)《滿洲實錄》,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努爾哈赤采用了蒙古文字而為滿語配上了字母。 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去北京向明朝朝貢。 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遷都到赫圖阿拉。 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覆育列國英明汗”,國號“大金”(史稱后金),成為后金大汗。此時的努爾哈赤已經(jīng)攻占了大部分女真部落。 征討明廷 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4月13日,努爾哈赤在盛京“告天”誓師,宣讀了與明朝結(jié)有的七大恨的討明檄文。 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三月,明廷征集十四萬軍隊討伐努爾哈赤。努爾哈赤掌握有利戰(zhàn)機,集中兵力,“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在薩爾滸之戰(zhàn),大敗明軍,殺明軍約六萬人,取得勝利。之后,智取開原和鐵嶺,使明朝在遼東地區(qū)失去了御守后金西去的屏蔽。明人評曰:鐵嶺、開原,為遼重蔽,既并陷賊,則河?xùn)|已在賊握中。 明天啟元年即金天命六年(1621年),努爾哈赤遷都遼陽,興建東京城。 天啟二年即金天命七年(1622年),努爾哈赤大敗遼東經(jīng)略熊廷弼和遼東巡撫王化貞,奪取明遼西重鎮(zhèn)廣寧(今遼寧北鎮(zhèn)市)。 明天啟五年(1625年)三月,努爾哈赤遷都沈陽。在統(tǒng)治遼東期間,多次在征戰(zhàn)中進行血腥殺戮。 明天啟六年(1626年)一月,努爾哈赤發(fā)起寧遠之戰(zhàn),明朝守將袁崇煥以葡萄牙制的紅夷大炮擊敗之,兵退盛京(沈陽)。同年四月努爾哈赤簡介,努爾哈赤又親率大軍,征蒙古喀爾喀,“進略西拉木輪,獲其牲畜”。五月,明將毛文龍進攻鞍山,努爾哈赤回師盛京。 患病駕崩 明天啟六年(1626年)七月中旬,努爾哈赤身患毒疽,七月廿三往清河湯泉療養(yǎng),八月初七,大漸,十一日,乘船順太子河而下,病死于叆(ài)福陵隆恩門雞堡(今沈陽市于洪區(qū)翟家鄉(xiāng)大挨金堡村),終年六十八歲。努爾哈赤葬于沈陽福陵(今沈陽東陵),廟號“太祖”。 死亡之謎 關(guān)于努爾哈赤的死因,史學(xué)界一直眾說紛紜,而爭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他是被袁崇煥的炮火所傷,郁憤而死,還是因為身患毒疽,不治身亡。 病死說出自《清史稿》,據(jù)記載,在天命十一年七秋七月“上不豫”,至“八月丙午,上大漸,乘舟回。庚戌,至愛雞堡,上崩”。 而重傷致死出自朝鮮人李星齡所著的《春坡堂日月錄》,據(jù)該書記載,朝鮮譯官韓瑗隨使團來明時,碰巧與袁崇煥相見,袁很喜歡他,寧遠之戰(zhàn)時曾把他帶在身邊,于是韓瑗得以親眼目擊這次戰(zhàn)役的全過程。寧遠戰(zhàn)事結(jié)束后,袁崇煥曾經(jīng)派遣使臣帶著禮物前往后金營寨向努爾哈赤“致歉”(實為冷言譏諷),說“老將(按:指努爾哈赤)橫行天下久矣,今日見敗于小子(按:指袁崇煥),豈其數(shù)耶!”努爾哈赤“先已重傷”,這時備好禮物和名馬回謝,請求約定再戰(zhàn)的日期,最后終于“因懣恚而斃”。這條史料明確記載努爾哈赤是在寧遠之戰(zhàn)中受了“重傷”,并由于寧遠兵敗,精神上也受到很大的創(chuàng)傷,整日悒悒不自得。在肉體和精神受到雙重創(chuàng)傷的情況下,這位沙場老將終于郁郁而終。 但清史專家李鴻彬在《滿族崛起與清帝國建立》一書中,卻對努爾哈赤炮傷而死論者的關(guān)鍵證據(jù)《春坡堂日月錄》提出了質(zhì)疑,并提出第三種觀點“憤懣致死”說。 疑點一:既然朝鮮譯官韓瑗都知道努爾哈赤“先已重傷”,那么守衛(wèi)寧遠的最高統(tǒng)帥袁崇煥就應(yīng)更加清楚,何況袁崇煥還曾派遣使臣前往后金營中察看過呢。如果努爾哈赤確實身負(fù)“重傷”,這當(dāng)然是袁崇煥的特大功勞,也是明軍的重大勝利,不僅袁崇煥本人,而且朝廷上下、文武百官都將對此事大書特書,以便激勵軍民的士氣。但是,無論是袁崇煥本人報告寧遠大捷的折奏,還是朝廷表彰袁崇煥的圣旨抑或朝臣祝賀袁崇煥寧遠大捷的奏疏,其中都只字不提努爾哈赤受傷之事,顯然是后人附會之說。 疑點二:努爾哈赤戰(zhàn)敗于寧遠,是1626年正月,至八月二十日死,其間八個多月。從大量史料記載看,在這八個多月中,努爾哈赤并沒有去治病,而是“整修舟車,試演火器”,并且到“遠邊射獵,挑選披甲”,積極準(zhǔn)備再進攻寧遠,以復(fù)前仇。四月,親率大軍,征蒙古喀爾喀,“進略西拉木輪,獲其牲畜”。五月,毛文龍進攻鞍山,后方吃緊,這才回師沈陽。六月,蒙古科爾沁部的鄂巴洪臺吉來朝,他親自“出郭迎十里”,全不像“重傷”之人。 因此,李鴻彬認(rèn)為,努爾哈赤在寧遠之戰(zhàn)中有沒有身受“重傷”,是不是“懣恚而斃”,很值得懷疑。 李鴻彬認(rèn)為,努爾哈赤回到沈陽以后,一則由于寧遠兵敗,赫赫有名的沙場老將敗在初歷戰(zhàn)陣的青年將領(lǐng)手中,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創(chuàng)傷,整日心情郁忿;二則因為年邁體衰,長期馳騁疆場,鞍馬勞累,積勞成疾。同年七月中,努爾哈赤身患毒疽,并非炮傷,二十三日往清河湯泉療養(yǎng)。到了八月七日,他的病情突然加重。于五日之后,八月十一日,便乘船順太子河而下,轉(zhuǎn)入渾河時,與前來迎接大妃烏拉那拉氏相見后,行至離沈陽四十里的叆雞堡逝世。????

接下來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