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jié)閩南歌曲兒歌

閩南語 最后一句是 我愛你春夏秋冬
1個回答2022-06-11 04:27
愛你春夏秋冬
閩南語歌曲 學習閩南語
1個回答2024-03-06 05:26
拼才贏、歡喜、車站、迷魂香、手情、世界第等、雨水我問、才知痛……些歌曲相點吧異啦我剛始候幾首
閩南的中秋諺語、民間故事。
1個回答2024-01-09 18:49
  “中秋”一詞,始見于《周禮》。但當時注重的是氣候的寒暑,并沒提及月。中秋節(jié)的起源與古代的月神崇拜有關(guān)。根據(jù)古籍記載,我國先秦時就有關(guān)于秋暮或中秋之夜祭月的禮制,但為天子所專有。漢魏時期,出現(xiàn)了賞月、玩月之風,其后漸盛。唐代時,上自皇帝,下至庶民,均有賞玩月景之舉。至北宋太宗在位年間(976~997年),始定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jié)”。中秋節(jié)至今仍是人們社會生活中一個重要的傳統(tǒng)佳節(jié)。
  每逢中秋節(jié),家家祭祀祖先。人們認為中秋月圓人團圓,也是吉祥的節(jié)日。但祀祖供品卻很簡單,只有月餅、番薯、芋頭等。無月餅的人家則煎“甜芋餅”代之,祭祀完畢,即以這些供品作午餐。俗語有“飽脹中秋,漏屎(拉肚子)五月節(jié)”,番薯吃下容易發(fā)酵飽脹;五月節(jié)(端午節(jié))吃“煎(饣追)”油膩,口渴喝下茶水,與油膩不調(diào)和,經(jīng)受不了就要拉肚子了。泉州人把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習俗與元末人民反抗蒙古貴族專制統(tǒng)治的起義聯(lián)系在一起。傳說當時泉州漢人要三家合養(yǎng)一名元兵,稍有侍候不周,即遭毒打辱罵,大家忍無可忍,于中秋節(jié)這天發(fā)動起義,殺死所養(yǎng)元兵。起義前就是通過在月餅餡里密藏紙條,約定起義時間。至今泉州民間還流傳著一句俗語:“二家養(yǎng)一元,一夜殺完全(即全殺完)?!标P(guān)于中秋節(jié)吃番薯和芋頭的習俗,民間也有一個相似的傳說,只不過朝代改為清代。但有說番薯內(nèi)黃,芋頭內(nèi)白,寓有包金包銀、發(fā)財致富的美好愿望。上述傳說于史難考,或許是附會之說,但故事本身卻豐富了中秋節(jié)食俗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在安溪湖頭,過中秋節(jié)時要特制質(zhì)量較好的“芋包”,分贈親鄰,受贈者要故意用“今年芋包做不好”或“不好吃”等貶語“回敬”。嫌的人越多,送的人就越高興,因為這意味著他家今年會有好運氣。故當?shù)厮渍Z有“芋包皮,包肉餡;貼人吃,貼人罵?!?br/>  中秋節(jié)月餅除了做供品、食品外,還有其他功能,如風行于閩南的中秋節(jié)“卜狀元餅”習俗。這種習俗的出現(xiàn),在民間說法不一。一說是元末時的一年中秋節(jié),人們借玩餅的形式聚集在一起,以放鞭炮為起事信號,同時行動,反抗元朝統(tǒng)治者。以后,這一玩餅形式就在民間逐漸演化為中秋節(jié)“卜狀元餅”的習俗。這個傳說當是前面所提到的中秋節(jié)吃月餅有關(guān)傳說的變異。又一說是鄭成功收復臺灣后,為淡化及化解部下的鄉(xiāng)愁,特令一位部將,設(shè)計出一套玩餅的游戲,讓官兵們在中秋節(jié)盡情戲玩,后來這套玩餅的游戲,便逐漸在臺灣和閩南民間流傳開來。但也有一種說法,中秋節(jié)玩餅的游戲,是早在鄭成功駐軍廈門時,由部將洪旭等人設(shè)計的。這些傳說未見于地方文獻記載,未必是歷史真實,但卻是當時人們深沉的民族感情的流露,并通過傳說故事的形式附會在這一習俗上?!安窢钤灐钡臅r間一般都在中秋節(jié)夜晚,參加者舊時都是青少年,但也有不服氣的閨女,她們說:“難道狀元或秀才就只有男人的份,女人不也有狀元孟麗君嗎?”
  “卜狀元餅”時,共需63個大小有別的月餅,稱“全盒”。內(nèi)分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六式,其中狀元餅只有一個,大如碗面,秀才餅多達32個,小如銅錢,也有另加貢生、童生、白丁餅的。玩時以6枚骰子,每人輪流擲彩,卜取各式月餅。1紅者得秀才餅一個,4紅者得狀元餅;一擲5紅者可得狀元、榜眼、探花各餅(若已先被他人所得,可奪回),以全部大小月餅卜光為完局,若未完局,后得者可奪回先得者;6紅者則全部月餅歸他所得。若是4枚相同而非紅者,謂之“四進”;5枚相同而非紅者,曰“五子登科”;6枚相同而非紅者,日“六合同春”;6枚順序有一、二、三、四、五、六者,日“六六大順”。這后四樣亦可比照得大彩。早期參加“卜狀元餅”者多為讀書人,可見此俗的出現(xiàn)與封建時代的科舉制度有關(guān)。在其后的沿襲過程中,又沉積著封建時代讀書人“十年寒窗,金榜題名”的文化心態(tài)。今天,“卜狀元餅”作為一項男女老少皆宜的游藝節(jié)俗,仍頗受歡迎。它使人感受到一種在激烈競爭中戰(zhàn)勝對手的喜悅。泉州人俗稱月餅為狀元餅,即與卜餅習俗有關(guān)。
  中秋節(jié)賞月,是一項極富詩情畫意的節(jié)俗活動。古時祭月曾是十分嚴肅虔誠的,后來儀式簡化,演變?yōu)槊耖g的拜月習俗。賞月是拜月儀式結(jié)束后隨即進行的。到了后來,人們賞月重于拜月.但選擇八月十五夜賞玩月景,大概始于唐代。泉州歷史上第一個進士,后來客死長安的歐陽詹性卒年不詳,約為中唐時期人)曾作《長安玩月詩》,并在其詩序中對八月十五夜玩月的緣由加以解釋。泉州人中秋賞月,最有名的當推“筍江泛月”了。據(jù)說是夜三更時分,筍江橋的每個橋孔都映出一輪皓月,江中可見清源、紫帽兩山的倒影(但據(jù)說只有福氣的人才能看到,很不容易)。其時南音幽雅,管弦悠揚,賞月者自乘輕舟自金雞橋沿江而下,經(jīng)筍江橋至順濟橋,與橋上兩岸成群結(jié)隊的游人,共賞江天月色。“雙江(即筍江、浯江,為奇跡流經(jīng)泉州城南的兩段江名)泛月”歷來是泉州詩人中秋佳節(jié)吟詠的主題之一,泉州刺桐吟社社員何世銘先生(1919~ 1987年,惠安人)輯《溫陵近代詩抄》中,即有許多首有關(guān)該題材的詩作。
  對小孩子來說,八月十四日至十五日這兩天晚上最受歡迎的活動,當為“造塔仔”。小塔仔是用撿來的碎瓦一圈圈、一層層造成的。所造的塔仔,城鄉(xiāng)有所不同,城鎮(zhèn)一般是疊成五層或七層,貼飾彩花紙簽,各層內(nèi)置泥偶,塔內(nèi)點燃燈燭;農(nóng)村疊造的是不加裝飾、不分層次的粗錐形空心尖塔,內(nèi)放柴草燃燒,故又稱“燒塔仔”。是時紅光透出塔仔小孔,閃閃忽忽,燦燦斑斑,小孩子們高興得圍著塔仔歡呼雀躍,一片童心稚氣。據(jù)傳“燒塔仔”之俗的由來,也與元末人民反抗蒙古貴族專制統(tǒng)治的斗爭有關(guān)。即以“燒塔仔”舉火為號,舉行武裝起義。
  泉州中秋節(jié)之夜,還有放“孔明燈”之俗,這是中青年們的樂事?!翱酌鳠簟钡闹谱?,是先以上等棉仔紙糊制一個一人高(甚至更高,寬度亦相當)的密封大紙罩,再粘合在一個以鉛線制成的底框,底框正中扎有一個反復浸煤油、松油且曝曬多次的“油枝”。至節(jié)日之夜于廣場點燃燈中油枝放飛,其時但見一盞紅燈隨風徐徐而上,光芒四射,幾與皓月爭輝。正在觀望的村民們即燃放鞭炮,慶祝升空的“孔明燈”為本村帶來福氣。
  與元宵夜一樣,泉州中秋夜亦有婦女聽香習俗。清道光《金門志》在敘述該縣中秋節(jié)俗時,也提及聽香:婦女拈香于墻壁間,竊聽人語,以卜休咎,與上元同。
浙南閩語的蒼南閩語
1個回答2024-03-08 01:53

蒼南縣境內(nèi)的浙南戚敬閩語,主要分布在中部、西部和南部,說浙南閩語的約有57.4萬人,占凳仔友全縣總棗槐人口54.4%。

小孩子有必要學習閩南語么為什么小朋友要學閩南語?
1個回答2024-01-22 02:14

現(xiàn)在家長們都為了讓孩子在入學時能學得更快,與他人相處得更容易,都只教小孩普通話了。所以目前小孩子越來越少說了。個人認為小孩子可以由奶奶爺爺帶,這樣的早教其實更好。而我們也在大力傳承著閩南語,諸如歌曲比賽,講古等。

福建閩東、閩南、閩北、閩西,各指哪些地方?
3個回答2022-05-05 02:26
閩東:寧德市及轄區(qū)。
閩南:泉州市、廈門市、漳州市及轄區(qū)。
閩北:南平市及轄區(qū)。
閩西:龍巖市、三明市及轄區(qū)。
閩中:福州市、莆田市及轄區(qū)。
福建閩東、閩南、閩北、閩西,各指哪些地方?
1個回答2022-12-05 09:41
閩東:寧德市及轄區(qū)。
閩南:泉州市、廈門市、漳州市及轄區(qū)。
閩北:南平市及轄區(qū)。
閩西:龍巖市、三明市及轄區(qū)。
閩中:福州市、莆田市及轄區(qū)。
熱門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