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舞蹈

羌族舞蹈的羌族簡介
1個回答2024-03-02 19:00

羌族生活在中國的四川省岷江流域,有古老的文化傳統(tǒng)。羌族舞蹈在民風(fēng)習(xí)俗和群眾生活中有重要的意義,每逢年過節(jié)、婚喪嫁娶、種植、收割、放牧、狩獵、蓋房、治病等活動,羌族人民都要跳舞。從流傳至今的羌族舞蹈藝術(shù)中,還反映出羌族文化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與漢族、藏族文化的相互影響和傳統(tǒng)的淵源關(guān)系。羌族民間舞蹈的形式,大致可分為兩大類,即以巫表演為主的祭祀舞──巫舞和“鍋莊”(羌語稱鍋莊為“灑朗”)。

羌族舞蹈羌族有哪些特別的民族舞蹈?
1個回答2023-12-10 15:55


仁木宋娜襪


“強”就是“尊重客人,對人有禮貌”。這是一種迎送客人的禮儀舞蹈,主要由老年人表演。演出中,幾名男女舞者站成扇形,面向來賓,用小手指夾住兩邊的腰帶,緩慢地載歌載舞,用贊美歌詞表達全村人對來賓的尊敬。進入高潮時,只有男舞者在伴奏下演唱,女舞者雙腳著地,以臀部為軸,從右向左重復(fù)“繞體”動作。他們的舞蹈端莊優(yōu)雅。羌族民間舞蹈形式雖少,但特色鮮明,給人一種親切感。這些舞蹈形式在古拙羌族生活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起到了團結(jié)和激勵人們奮進的作用,體現(xiàn)了古代重文輕武、真誠寬厚、好客之風(fēng)。今天的羌族受地理和歷史條件的限制,經(jīng)濟生活和民間舞蹈的發(fā)展與周邊民族相比還不夠快。從民間舞蹈文化的特殊性來看,古代羌族創(chuàng)造的農(nóng)牧文化遺產(chǎn)中蘊藏著豐富的羌族民間舞蹈,對研究我國舞蹈發(fā)展史具有重要意義。


舞蹈盔甲


羌族稱“克蘇公克蘇德”,又稱“鎧甲舞”、“大葬舞”。這種舞蹈最初是由功勛士兵在葬禮上表演,后來也在普通葬禮上表演。舞者為男性,身穿生皮甲,頭戴皮盔,身披山雞毛或麥秸,手持武器。在表演中,首先唱挽歌和祭祀歌,講述死者的利益,表達對他的懷念。然后揮舞武器,搖動鎧甲,在“哈哈哈”的喊聲中穩(wěn)步起舞。堅定的腳步,鏗鏘的鎧甲,悲壯的吶喊,匯成一種力量,一種莊嚴(yán)的氣氛。最后,舞者雙手舉在空中搖著肩膀,最后爆發(fā)出一陣強烈的笑聲。羌人自古驍勇善戰(zhàn)。他們認為他們?yōu)閲业臓奚院?。這種舞蹈是古代戰(zhàn)爭舞蹈的遺跡。


逐步地


“羌”的意思是“宴會上的舞蹈”,即在葬禮或祭祀宴會后表演的舞蹈??偟膩碚f,沒有固定的程序,娛樂性很強。舞法和節(jié)奏與“薩郎”相似,但根據(jù)活動目的和歌詞的不同有明顯的區(qū)別。例如,在“錫伯陀”舞蹈中,當(dāng)一位有聲望的老人去世時,舞者們手牽手載歌載舞。他們的腳交替向前邁,沉重而有力,膝蓋微微顫抖,慢慢向前移動。有些歌詞是古代流傳下來的,按照傳統(tǒng)來唱。他們的含義不清楚,但為死者的靈魂祈禱和安慰家人的氣氛非常濃厚。“洗布”祭祀神靈,祈求風(fēng)調(diào)雨順。為了人類和動物的安全,它充滿了虔誠和真誠的氣氛,體現(xiàn)了人們的無限希望。表達高興的心情時,在領(lǐng)導(dǎo)的手勢中,放開牽手跳舞,多做對稱動作。“流暢變化”和“胴體扭環(huán)”的姿勢頻頻出現(xiàn),溫暖而精彩。


《西布措》有一首歌叫《莫里安篩子》。舞蹈中有一個勞動的形象:舞蹈者左腿跪著,蹲下,拉著裙子做“尸體運動”,很像在干枯的糧田里篩糧的動作。另一首名為《石魁玉魁》的歌舞,表現(xiàn)了舞蹈時舞者服飾的精美裝飾,歡快有趣。








羌族舞蹈的羌族簡介
1個回答2023-12-11 12:41

羌族生活在中國的四川省岷江流域,有古老的文化傳統(tǒng)。羌族舞蹈在民風(fēng)習(xí)俗和群眾生活中有重要的意義,每逢年過節(jié)、婚喪嫁娶、種植、收割、放牧、狩獵、蓋房、治病等活動,羌族人民都要跳舞。從流傳至今的羌族舞蹈藝術(shù)中,還反映出羌族文化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與漢族、藏族文化的相互影響和傳統(tǒng)的淵源關(guān)系。羌族民間舞蹈的形式,大致可分為兩大類,即以巫表演為主的祭祀舞──巫舞和“鍋莊”(羌語稱鍋莊為“灑朗”)。

羌族舞蹈的巫舞
1個回答2024-02-14 19:28

羌族巫舞是巫覡祭祀活動中的舞蹈。原始社會早期,由于生產(chǎn)力低下,人類對宇宙間物質(zhì)運動的規(guī)律、自然現(xiàn)象等不能作出科學(xué)的解釋,冥冥中好像有一種超自然的力量在支配世界,于是神鬼的概念產(chǎn)生了。巫覡則是被認為能與神鬼交往、代表它們說話、執(zhí)行它們意志的人。 巫舞約有以下幾種形式: 是祭祀山神、祈求豐收的舞蹈,來源于古西羌風(fēng)俗。舞者戴鳳、獅、虎、豹、牛、羊、豬等面具,以鳳領(lǐng)頭碎步入場。舞蹈中有傳統(tǒng)的套路動作,分“充柱”、“甘柱”、“央柱”3套,以鳥為祭。此種遺風(fēng)在茂汶縣羌族中仍有流傳,每年十月初一,青壯年手執(zhí)羽毛,到山上唱歌跳舞以娛神。 i [ 1
   是為老人舉行喪事所跳的舞蹈。在喪事之后,死者的親朋都參加舞蹈,一般在室外曠地表演。伴唱的內(nèi)容主要是歌頌死者生前的高貴品德和表示懷念之情。舞蹈氣氛低沉。舞時男在前,女在后,拉手成弧形或圓圈,動作沉穩(wěn)、緩慢。各地憂事鍋莊風(fēng)格特點不盡相同,有的步伐單一,反復(fù)跳動,有的舞步活躍。

羌族舞蹈 羌族禮儀舞蹈《克西格拉》
1個回答2023-11-12 02:57

遠古時代以游獵為生的氐羌部族,主要分布在我國北部和西北部的廣大地區(qū)。在5000余年的民族變革中,它經(jīng)歷了中華大地各部族間的征戰(zhàn)、吞并、分裂,以及在不斷的遷徙中與多方地域的土著氏族或部落進行融合,由此出現(xiàn)了目前我國半數(shù)以上的民族具有羌族成分的事實;另一方面形成,變原來地域廣闊、人口眾多的氐羌部族,為如今只存于四川松潘以北岷山地區(qū)、人口稀少的羌族。

任何一個民族原有的古老文化和習(xí)俗,都會伴隨著歲月的演變更替、民族間的交流融合而日益豐富。羌族是一個具有民族語言而沒有文字,保留著許多古 *** 俗的民族。但由于居住區(qū)長期與藏族毗鄰,使某些生活方式、歌舞稱謂和祭祀崇拜等方面受到藏族風(fēng)俗習(xí)慣與宗教的影響。但即使是這樣,屬于羌民族自身無論在建筑、祭祀形式、傳說、民間工藝、歌舞等方面,仍然遺留下諸多閃耀歷代輝煌,保留著充滿古拙而濃厚羌風(fēng)遺韻的人文景象,令人瞠目、贊嘆而流連忘返。

四川是個山多、河流多,地形復(fù)雜的省份。若想深入川北羌族地區(qū),去親眼目睹充滿異域風(fēng)采的民俗歌舞活動,那必須從成都出發(fā)先到四川藏族羌族自治州首府茂縣,然后再奔赴岷山之中的各個羌族集聚地。

要想考察羌族古老的禮儀舞蹈《克西格拉》,就必須花上將近一天時間,在高山疊嶂的重重包圍中駛過漫長的柏油路、石子路、土路和用腳踩出來的羊腸小路,當(dāng)?shù)仄骄€上出現(xiàn)了座座矗立于高山之顛、樸實無華的羌寨“邛籠”時,那距離目的地岷山深處的西爾地區(qū)麻窩鄉(xiāng)西爾瓜子寨就不遠了。

出于古羌人之手,高聳挺拔和造型不一的“邛籠”建筑,不但在我國56個民族中是唯一的,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而且它作為古老羌族的文化符號,擁有著高度的建筑科技水平和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

早在《后漢書·西南夷傳》中,就對古羌部族冉駹人的住所“邛籠”有“依山居止,壘石為室,高者至十余丈”的記載。匍匐于這些守衛(wèi)山寨“邛籠”之下的,便是羌民的居所 — 依山而立、鱗次櫛比、古樸而凝重的灰白色石頭房子。一掛掛晾曬在不同高度屋頂上或垂落在石室窗下的火紅辣椒和金光燦燦的玉米棒子,賦予了蔚藍天空下每座石頭房子無限的生機。

而且別于他族的是,這里每座房子的屋角上,都疊放著大小不一的白色石塊,但這絕非出于“裝飾”而是來自在遠古時期羌族祖先與外族交戰(zhàn),在寡不敵眾、面臨民族存亡的危急時刻,得到白石神的搭救而使羌族綿延至今的傳說。此后,羌族對白石神的崇拜和敬仰便留存至今,至使羌民們以通過在屋角堆放白石的形式來表達自己對白石神的崇拜,同時獲得神靈的保佑。

羌族是個性情豪爽、喜愛歌舞的民族。羌族的歌舞主要分為兩大類:祭祀舞蹈和自娛性舞蹈。羌族自古篤信萬物有靈而崇拜多神,認為亡靈對生者有著重大的影響而對喪葬禮儀尤為重視。

這里要談及的《鎧甲舞》便是祭祀中的一種禮儀性舞蹈,是古代將士出征前或為村寨中德高望重的老人、民族英雄舉行追悼、超度亡靈時所舉行的歌舞活動,羌語稱之為《克西格拉》。

羌族舞蹈最有名的是莎朗舞,它的由來是什么?
4個回答2023-12-14 17:23
羌族舞蹈最有名的是莎朗舞,“莎朗”意為“唱起來、搖起來”的歌舞,是一種典型的羌族鍋莊舞蹈。
羌族舞蹈的介紹
1個回答2023-12-13 02:53

羌族普遍信仰萬物有靈和崇拜祖先的原始宗教,他們在祭祀時以舞蹈娛神。在各種類型的祭祀舞蹈中又都以巫為組織者和領(lǐng)導(dǎo)者,因此統(tǒng)歸為巫舞。

羌族舞蹈羌族的羊皮鼓舞和薩朗是什么樣的?
1個回答2023-12-10 16:24


靈感羊皮


羌族語言“莫納沙”最初是由女巫表演的祭祀舞蹈,用于祭神、驅(qū)鬼、祈福、許愿、送死者靈魂上天。羌族巫是各種信仰的專職巫,不脫離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根據(jù)祭祀活動的需要,法定舞蹈由1-2名或以上的巫師表演。在大型法會活動中,一個有威望的巫師會戴上金絲猴皮帽,手持魔杖和鈴鐺,先念一段咒語,然后揮舞法器,后面跟著6-8個巫師,一個手持單面羊皮鼓柄,另一個揮舞鼓槌,敲鼓跳舞,做一些簡單的隊形。


開始時鼓聲沉悶,鐘聲輕快,舞步單一緩慢,形成一種虔誠神秘的氣氛,祈求神靈降臨人間。節(jié)奏變快后,他們的動作變強,蹲、跳、轉(zhuǎn)、跳,情緒高漲,表示獲得了神力,趕走了鬼魅。羌寨可保平安。表演中的許多鼓樂舞蹈粗獷、穩(wěn)定、嫻熟。消除了迷信色彩后,逐漸發(fā)展成為一種大眾自娛自樂的舞蹈。其中,“上陽跳腿鼓”、“扭腰鼓”和一些蹲跳鼓是優(yōu)秀的技術(shù)。


薩朗


羌族意為“唱搖”,是一種自娛自樂的舞蹈?!皳u晃”等“身體運動”是其特點。演出中舞蹈演員演唱的歌曲內(nèi)容豐富,歌詞豐富。它反映了舞蹈名稱“唱”和“搖”的含義。


當(dāng)人群跳起“薩朗”舞時,男女站成一排,全國形成一個圓圈。跳舞前,先唱男舞曲,然后是女歌手。接著,一位男性舞蹈專家?guī)ьI(lǐng)眾人載歌載舞。跟歌詞和舞蹈沒有直接關(guān)系,只是烘托氣氛而已。


節(jié)奏變快后,領(lǐng)舞者加快舞步,變換動作,或交替跺腳,或左右旋轉(zhuǎn)。男女舞者與他共舞,經(jīng)常在熱烈的氣氛中舉行比賽。當(dāng)舞蹈達到高潮時,男團大喊“啊,你好”。最后,團隊報出“學(xué)習(xí),你好”。然后換了一首新歌重新開始。








鍋莊是哪個族的舞蹈?藏族還是羌族
1個回答2024-02-12 16:17
鍋莊——藏族的民間舞蹈。在節(jié)日或農(nóng)閑時跳,男女圍成圓圈,右而左,邊歌邊舞?!肮馈薄伹f舞,早期與西藏奴隸社會和盟誓活動有關(guān),后逐步演變成為歌舞結(jié)合,載歌載舞的圓圈歌舞形式了。 (應(yīng)該說主要是藏族的)

羌族貌似也有鍋莊。

“羌寨鍋莊”,即沙朗,也是一種“鍋莊”舞蹈,是羌族人祭祀時必跳,后經(jīng)發(fā)展,這種祭祀舞蹈被慢慢取消,但每逢羌族人節(jié)日的時候人們還是會跳起“羌寨鍋莊”這種舞蹈,然后邊吃邊舞。以慶祝重要的節(jié)日。隨后這種形式被用于羌人招待重要的賓客。
  每當(dāng)夜幕降臨,羌寨的男女老少就會聚集在篝火廣場上一同跳起鍋莊舞,慶祝一天的勞動收獲。
  
熱門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