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居樂富春山居看房

什么樣的房能稱為雅居
2個回答2023-08-18 18:51
有文化底蘊的地方,通常把文人墨客聚會場所叫軒 ,軒宅雅居:很靜謐的,房屋結構很高雅的,周圍風景很好的意思。
通常就是說位置好,環(huán)境好都可以叫雅居
雅居是什么意思
1個回答2023-08-16 23:10
有文化底蘊的地方,通常把文人墨客聚會場所叫軒 ,軒宅雅居:很靜謐的,房屋結構很高雅的,周圍風景很好的意思。
通常就是說位置好,環(huán)境好都可以叫雅居
名人雅居的名字有哪些
1個回答2024-03-15 05:51

名人雅居的名字及其分類:

1、齋

據(jù)史料記載,齋號起源晉唐,盛行明清,至今歷傳不衰。我們把書房稱為書齋,是因為“齋”本義是齋戒的意思。古人認為讀書是件清心凝神的事,該抱著一種虔誠的態(tài)度,因而書房以多“齋”命名。

如王安石的“昭文齋”、劉鶚的“抱殘守闕齋”、周作人的“苦雨齋”。

2、堂

堂,許慎《說文解字》:“堂,殿也?!逼涮卣魇歉叽蟆挸?、明亮,所以文人學者起齋名用“堂”者頗多。也有種說法,“堂”有學堂之意,書齋名里頭帶著“堂”的,有不少是在里面教學生的。敢以“堂”為名,自然是大方之家,兼有老師的身份了。

如紀曉嵐的“閱微草堂”、張大千的“大風堂”等。

3、閣

閣,原本指置放物品的架子,宮廷里收藏圖書,便以“閣”為宮之名,藏書家所造的樓也用“閣”命名?!伴w”因此也就有了“樓”的意思。

如唐伯虎的“魁星閣”、劉海粟的“存天閣”、吳青霞的“篆香閣”等等。

4、軒

軒,從車旁,原指有帷幕的車子。由其形引申為有窗戶的長廊或小屋。

如歸有光的“項脊軒”、辛棄疾的“稼軒”。柳宗元的“西軒”

5、居

居,是居住的意思,書齋乃是文士生活起居的中心,因而文人書房不乏用“居”。

如葉圣陶的“未厭居”、啟功的“堅凈居”等。

6、屋

屋,本義是古代半地下穴居的頂部,漢代起引申為房屋。文人書房用“屋”“書屋”命名,平實樸素,自有韻味。

如鄭板橋的“青藤書屋”、夏丏尊的“平屋”等。

雅居是什么?
3個回答2022-07-13 17:17
雅居:
1、有文化底蘊的地方,通常把文人墨客聚會場所叫軒 ,軒宅雅居:很靜謐的,房屋結構很高雅的,周圍風景很好的意思。
2、通常就是說位置好,環(huán)境好都可以叫雅居。
富春山居講的什么
1個回答2024-03-15 01:11

《富春山居圖》這幅長卷描繪了浙江富陽的山水景色和生活場景;是中國宋代文人黃公望的作品,被認為是中國繪畫史上的經(jīng)典之一。

《富春山居圖》通過精致的筆墨和細膩的構圖展現(xiàn)了黃公望對自然山水的獨特感受和表達。畫卷上呈現(xiàn)了山岳起伏、溪流淙淙、樹木蔥蘢的自然景觀,同時也描繪了人物、房屋、船只等生活元素,展示了當時鄉(xiāng)村山水的寧靜與和諧。

這幅作品以澄碧清透的墨色和淡雅的山水風格為特色,充分展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人畫的審美理念和情趣。《富春山居圖》傳遞出了對自然山水的熱愛與追求,并通過細膩的描繪和墨色的變化傳達了藝術家對人生哲理和內心情感的思考。總體而言,這幅作品是一幅山水畫中的經(jīng)典之作,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中的審美情趣和智慧境界。

黃公望簡介

黃公望(1269年-1354年),字宗翰,號萬壑居士,是中國宋代末至元代初的文人、畫家和政治家。黃公望出生在浙江富陽,他以文學才華和繪畫技藝聞名于世。他對山水畫有深入研究,并且以其山水畫風格開創(chuàng)了“富春山水”的藝術傳統(tǒng)。

他的畫作注重筆墨的運用,追求表現(xiàn)自然山水的神韻和意境,擅長運用墨色的深淺來描繪山川河流、云霧山林等景物。他的繪畫風格深受后世文人畫派的影響,也對后來的山水畫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除了在繪畫領域有杰出的成就外,黃公望還從政并擔任過一些重要職位。他曾任桂州知州、江西提點刑獄等職務,以清廉正直和賢能出眾而著稱。他辭官后隱居山水之間,以詩文、繪畫和讀書為樂,與同道交游,被尊稱為“萬壑居士”。

黃公望在文學、繪畫和政治領域都有杰出的成就,他的藝術作品對后世影響深遠。他的山水畫風格被許多后來的文人畫家所模仿,并且《富春山居圖》更是被譽為中國繪畫史上的經(jīng)典之作之一。黃公望以其卓越的才華和藝術成就,成為中國宋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大學生同居的事兒中的房東是誰???
1個回答2024-02-12 23:24
我也從來沒看到過。那個人總是 一個杯子。
天機富春山居圖里這個女的誰演的
1個回答2022-09-22 10:30
不知大概是人
富春山居圖里的美女名字
1個回答2022-08-16 19:20
愛新覺羅.啟星
誰知道有關《富春山居圖》的故事呀?
1個回答2024-05-26 00:02
  清朝順治年間,《富春山居圖》到了江蘇宜興人吳洪裕的手中,視畫如命的他臨終前決定,讓畫陪伴自己而去。侄兒吳靜庵將畫作從大火中救了出來:開頭的一部分被燒毀,剩下部分成了兩段。前段“剩山圖”存于浙江博物館,后段“無用師卷”1948年底被運到臺灣后,一直館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而《剩山圖》作為浙江省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留在了杭州。

  關于《剩山圖》如何被收入浙江省博物館,還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民國27年,上海汲古閣主人曹友卿攜一張破舊的《富春山居圖》(剩山圖卷)請吳湖帆(此人閱畫無數(shù),鑒畫無數(shù),被收藏界尊為權威)鑒定。吳湖帆一見,眼睛發(fā)亮,當即請求曹友卿轉讓。精通生意經(jīng)的曹友卿見吳湖帆如此看重此畫,堅決不賣。吳湖帆幾次登門求畫,曹友卿則漫天出價。最終,吳湖帆以家中祖?zhèn)鞯纳讨芮嚆~鼎商彝與曹友卿換回了此畫。吳妻潘靜淑隨即用正楷在畫上題寫“梅景書屋第一珍品”,視為鎮(zhèn)室之寶。

  當時任史部主任的沙孟海獲悉《富春山居圖》(剩山圖卷)被吳湖帆收藏,幾次到滬與吳湖帆商洽轉讓。吳湖帆開始堅辭,沙孟海遂請錢鏡塘、謝稚柳等名家?guī)妥稣f客。吳湖帆被沙孟海的至誠之心感動,終于同意割愛。1956年,《富春山居圖》(剩山圖卷)易主,從此成為浙江省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
《富春山居圖》典故是什么?
1個回答2024-03-15 13:25
典故?“富春疑案”嗎?
《富春山居圖》是元朝畫家黃公望的作品,是黃公望為無用師所繪,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全圖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干濕并用,極富于變化,是黃公望的代表作,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明朝末年傳到收藏家吳洪裕手中,吳洪裕極為喜愛此畫,甚至在臨死前下令將此畫焚燒殉葬,險在吳洪裕的侄子從火中搶救出,但此時畫已被燒成一大一小兩段。前段稱《剩山圖》,現(xiàn)藏浙江省博物館;后段較長稱《無用師卷》,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2011年5月18日,《剩山圖》點交儀式在京舉辦,于6月1日在臺北故宮與《無用師卷》合展。
據(jù)記載,黃公望三十一歲開始作畫,由于際遇的坎坷,到五十歲左右,也就是出獄后才專心從事山水畫創(chuàng)作。由于他熱愛自然,有較全面的文化修養(yǎng),早期又在臨摹眾多的古代名家作品中練就了深厚的功力,胸中積累博大精深,使之一起步便顯示了藝術上的高格調。他以北宋大畫家董源的畫法為基礎,吸取其他名家的長處,融合在師法造化中獲取的營養(yǎng),逐漸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藝術面貌。他的山水畫大致有兩種風格:一作淺絳色,山頭多巖石,筆勢雄偉;一作水墨,皴紋較少,筆意簡遠逸邁,充分體現(xiàn)出“寄興于畫”的思想和“渾厚華滋”的筆墨效果。黃公望與同時代的王蒙、倪瓚、吳鎮(zhèn)交往密切,詩畫互贈,切磋探討,常以合作山水畫為樂。他們不但都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獨特繪畫風格,并致力于意境章法及詩文與繪畫的有機結合,共同把中國文人畫推進到一個嶄新的天地,因此獲得 “元季四大家”的殊榮。而黃公望尤以卓越的成就兀立頂峰,對后世畫壇產(chǎn)生巨大影響,被推為“元四家之首”。 黃公望與富陽有著不解之緣。他遍游名山大川,卻獨鐘情于富春山水,晚年結廬定居富春江畔的筲箕泉(今富陽市東郊黃公望森林公園內),在這里度過了他人生最輝煌的時期,留下了一大批杰作。從此,黃公望的名字與美麗的富春江緊密地聯(lián)結在一起,富春江是造就他成為一代大師的搖籃,而他也為美麗的富春江增添了奪目的光彩?! 陡淮荷骄訄D》是黃公望七十九歲高齡時開始創(chuàng)作的。這幅縱33厘米,橫636.9厘米的長卷,是他生活在富陽,又以富春江為題材推出的力作。為了畫好這幅畫,他終日不辭辛勞'奔波于富春江兩岸,觀察煙云變幻之奇,領略江山釣灘之勝,并身帶紙筆,遇到好景,隨時寫生,富春江邊的許多山村都留下他的足跡。深入的觀察,真切的體驗,豐富的素材,使《富春山居圖》的創(chuàng)作有了扎實的生活基礎,加上他晚年那爐火純青的筆墨技法,因此落筆從容。千丘萬卷,壑,越出越奇,重巒迭嶂,越深越妙,既形象地再現(xiàn)了富春山水的秀麗外貌,又把其本質美的特征揮灑得淋漓盡致。這件宏幅巨制直到他謝世前不久才告完成,前后傾注了大約七年的心血,這是畫家與富春山水情景交融的結晶。展開畫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是富春江一帶秋初景色:丘陵起伏,峰回路轉,江流沃土,沙町平疇。云煙掩映村舍,水波出沒魚舟。近樹蒼蒼,疏密有致,溪山深遠,飛泉倒掛。亭臺小橋,各得其所,人物飛禽,生動適度。正是“景隨人遷,人隨景移”,達到步步可觀的藝術效果。這幅山水畫長卷的布局由平面向縱深展寬,空間顯得極其自然,使人感到真實和親切,筆墨技法包容前賢各家之長,又自有創(chuàng)造,并以淡淡的赭色作賦彩,這就是黃公望首創(chuàng)的“淺絳法”。整幅畫簡潔明快,虛實相生,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之妙,集中顯示出黃公望的藝術特色和心靈境界,被后世譽為“畫中之蘭亭”。時至今日,當人們從杭州逆錢塘江而入富陽,滿目青山秀水,景色如畫,就會自然地聯(lián)想到《富春山居圖》與兩岸景致在形質氣度上的神合,從心底里贊嘆作者認識生活,把握對象的神髓,進而提煉、概括為藝術形象的巨大本領。 元代以來,歷代書畫家、收藏家、鑒賞家,乃至封建帝皇權貴都對《富春山居圖》推崇備至,并以能親眼目睹這件真跡為榮幸,使得這卷寶圖既備受贊頌,也歷盡滄桑。在輾轉流傳過程中,曾引發(fā)出乾隆年間有趣的“富春疑案”,弄得弘歷皇帝神魂顛倒,誤判真?zhèn)危灰苍蚴詹丶业目釔鄱夥贌龤葜疄?。如今,它的前段珍藏于浙江博物館,后段藏于臺灣。
熱門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