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

記承天寺夜游作者蘇軾
1個回答2023-06-06 16:20
你想問什么?
記承天寺夜游中蘇軾夜游的原因是什么
1個回答2023-03-05 01:10
思鄉(xiāng),尋訪友人
根據(jù)蘇軾傳和記承天寺夜游看出蘇軾是個怎樣的人
1個回答2023-01-20 04:57
清閑、不問世事的人
記承天寺夜游中蘇軾為什么稱自己為閑人?
1個回答2022-10-10 23:15
被貶后的無奈
《記承天寺夜游》蘇軾
1個回答2022-10-12 20:15
首先,該句處處都寫?zhàn)嵉脑鹿?,卻沒有出現(xiàn)一個“月”字,這個表里澄澈的月的世界,完全是由喻體來完成的。其次,句中所用比喻完全擺脫了陳俗的舊套。一般人寫月光,總是寫月光如水,這雖準確但顯陳舊,而蘇軾將它與錯覺,視覺,懸念,聯(lián)想結(jié)合起來,給人耳目一新之感。第三,動靜相乘,給月色增添了許多詩意。“積水空明”是一種靜謐之美;“藻荇交橫”是一種動態(tài),搖曳之美。動靜相乘,給我們勾畫出一個淡雅而又風(fēng)韻獨特的透明世界。。
蘇軾 記承天寺夜游
1個回答2023-04-09 13:55
月,并非夜夜明,竹柏,并非處處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卻時時可覓,處處可現(xiàn),只要心胸開闊,就會發(fā)現(xiàn),大自然的神奇,這也正是蘇軾保持樂觀開朗的原因.
蘇軾的詞《記承天寺夜游》
1個回答2023-02-04 21:27
原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héng),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譯文  元豐六年(不可解釋為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開衣服準備睡覺,皎潔的月光照進了窗(門戶)戶,(我)高興地起來走動。(我)想到?jīng)]有可以交談取樂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尋找我的好友,張懷民。(張)懷民也沒有睡覺,我們便一起在院子里漫步。
月光照在院子里,宛如一泓積水那樣清澈透明。水中有水草交錯縱橫,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哪一個晚上沒有月亮?哪一個地方?jīng)]有竹子和柏樹?只是缺少像我們倆一樣清閑的人罷了。
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怎么寫的
1個回答2023-01-29 10:14
  第一部分(前三句)記敘:首句點明夜游的時間,為美好的月色而心動,遂起夜游之意。第二部分(第四句)描寫:運用比喻的手法描繪庭院皎潔的月光。第三部分(第五句)議論:兩個反問句引人深思。作者抒發(fā)面對月光產(chǎn)生的感觸,表達了作者安適的心情。

  原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橫(héng),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譯),(我)脫下衣服準備睡覺時,恰好看見月光透過窗戶灑入屋內(nèi),(于是我)高興地起床出門散步。想到?jīng)]有(可以與我)共同游樂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尋找張懷民。張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滿著月光,像積水充滿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橫錯雜,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啊。哪一個夜晚沒有月光?(又有)哪個地方?jīng)]有松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從容流連光景)清閑的人罷了。
蘇軾《記承天寺夜游 》的詩
1個回答2022-08-25 18:15
蘇軾《記承天寺夜游 》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ハ氯绶e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橫(héng),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蘇軾的 記承天寺夜游 翻譯
1個回答2023-01-16 22:35
原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清澈透明),水中藻荇交橫(héng),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罷了)。
譯文:
元豐六年(不可解釋為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開衣服準備睡覺,皎潔的月光照進了窗戶(門戶),(我)高興地起來走動。(我)想到?jīng)]有可以交談取樂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尋找我的好友,張懷民。(張)懷民也沒有睡覺,我們便一起在院子里漫步。
月光照在院子里,庭院中宛如充滿了水一樣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錯縱橫,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哪一個晚上沒有月亮?哪一個地方?jīng)]有竹子和柏樹?只是缺少像我們倆一樣清閑的人罷了。
寫于慶歷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