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懷古跡五首·其一

《詠懷古跡五首·其五》原文翻譯賞析,詠懷古跡五首·其五全詩的意思
1個回答2024-01-24 03:02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jù)紆籌策,萬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

【譯文】:

諸葛亮的大名永遠留在天地間,他的遺像清高讓人肅然起敬。

為了三分天下周密地籌劃策略,萬代好像鸞鳳高翔,獨步青云。

伊尹、呂尚難分伯仲,不相上下,指揮軍隊作戰(zhàn)鎮(zhèn)定從容,讓蕭何曹參都為之失色。

漢朝帝位轉移是因為運氣,諸葛亮也難以復興,但他意志堅決,因軍務繁忙而鞠躬盡瘁。

【注釋】:

⑴宗臣:后人崇拜的大臣。

⑵羽毛:指鸞鳳。

⑶身殲:身滅。

【賞析】:

“諸葛大名垂宇宙”,上下四方為宇,古往今來為宙,“垂于宙”,將時間空間共說,給讀者以“名滿寰宇,萬世不朽”的具體形象之感。首句如異峰突起,筆力雄放。次句“宗臣遺像肅清高”,進入祠堂,詩人瞻望諸葛遺像,不由肅然起敬,遙想一代宗臣,高風亮節(jié),更添敬慕之情?!白诔肌倍郑傤I全詩。

  接下去進一步具體寫諸葛亮的才能、功績。從藝術構思講,它緊承首聯(lián)的進廟、瞻像,詩人看了各種文物后,自然地對其豐功偉績作出高度的評價:“三分割據(jù)紆籌策,萬古云霄一羽毛?!奔u,屈的意思。紆策而成三國鼎立之勢,好比鸞鳳高翔,獨步青云,奇功偉業(yè),歷代敬仰。然而詩人用詞精微,一個“紆”字,突出諸葛亮委屈地處在偏僻的地方,經世懷抱只能算“百施其一”而已,三分功業(yè),也只不過是“雄鳳一羽”罷了?!叭f古云霄”句形象有力,議論達情,情托于形,是議論中高于其他詩人之處。

  詩人聯(lián)想起諸葛亮超人的才智和膽略,如同見到了他那羽扇綸巾、一掃千軍萬馬的瀟灑風度。感情所至,詩人不由呼出“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的贊語。伊尹是商代開國君主湯的大臣,呂尚輔佐周文王、武王滅商有功,蕭何和曹參,都是漢高祖劉邦的謀臣,漢初的名相,詩人盛贊諸葛亮的人品與伊尹、呂尚不相上下,而胸有成竹,從容鎮(zhèn)定的指揮才能卻使蕭何、曹參為之黯然失色。這一方面是表現(xiàn)了對武侯的極度崇尚之情,同時也表現(xiàn)了作者不以事業(yè)成敗持評的高人之見。劉克莊說:“臥龍沒已千載,而有志世道者,皆以三代之佐許之。此詩儕之伊呂伯仲間,而以蕭曹為不足道,此論皆自子美發(fā)之?!秉S生說:這一評論,“區(qū)區(qū)以成敗持評者,皆可廢矣。”讀者可見詩人這一論斷的深遠影響。

  最后,“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痹娙吮Ш逎h朝“氣數(shù)”已終,長嘆盡管有武侯這樣稀世杰出的人物,下決心恢復漢朝大業(yè),但竟未成功,反而因軍務繁忙,積勞成疾而死于征途。這既是對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高尚品節(jié)的贊歌,也是對英雄未遂平生志的深切嘆惋。

  這首詩,由于詩人以自身肝膽情志吊古,所以能滌腸蕩心,浩氣熾情動人肺腑,成為詠古名篇。詩中除了“遺像”是詠古跡外,其余均是議論,不僅議論高妙,而且寫得極有情韻。三分霸業(yè),在后人看來已是赫赫功績了,而對諸葛亮來說,輕若一羽:“蕭曹”尚不足道,那區(qū)區(qū)“三分”就更不值得掛齒。詩句寫得這樣曲折跌宕,處處都是抬高了諸葛亮。這首詩通篇議論但不空泛,句句含情,層層蓄勢,到詩的尾聯(lián)達到高潮:“志決身殲軍務勞?!薄娋徒Y束于這里的最強音上。

詠懷古跡三個故事?
1個回答2024-01-18 18:12

《詠懷古跡五首》是唐代大詩人杜甫于唐代宗大歷元年(766)在夔州(治所在今重慶奉節(jié))寫成的組詩。這五首詩分別吟詠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等人在長江三峽一帶留下的古跡和故事,贊頌了五位歷史人物的文章學問、心性品德、偉績功勛,并對這些歷史人物凄涼的身世、壯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顛沛流離的身世之感,抒發(fā)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

詠懷古跡其三講哪個古人的古時古事?
1個回答2024-05-19 08:44

第三首詩因桐燃昭君村而哀嘆其人的遭遇。詩人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歿于塞外,去國之怨凱閉,難以言表,于是借詠昭君村、懷念王盯輪裂昭君來抒寫自己的懷抱。

詠懷古跡五首其五講解,翻譯
1個回答2024-01-23 05:00
杜甫



  諸葛大名垂宇宙, 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jù)紆籌策, 萬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 指揮若定失蕭曹。

  運移漢祚終難復, 志決身殲軍務勞。



  這是《詠懷古跡五首》中的最末一篇。當時詩人瞻仰了武侯祠,衷心敬慕,發(fā)而為詩。作品以激情昂揚的筆觸,對其雄才大略進行了熱烈的頌揚,對其壯志未遂嘆惋不已!



  “諸葛大名垂宇宙”,上下四方為宇,古往今來曰宙,“垂于宙”,將時間空間共說,給人以“名滿寰宇,萬世不朽”的具體形象之感。首句如異峰突起,筆力雄放。次句“宗臣遺像肅清高”,進入祠堂,瞻望諸葛遺像,不由肅然起敬,遙想一代宗臣,高風亮節(jié),更添敬慕之情。“宗臣”二字,總領全詩。



  接下去進一步具體寫諸葛亮的才能、功績。從藝術構思講,它緊承首聯(lián)的進廟、瞻像,到看了各種文物后,自然地對其豐功偉績作出高度的評價:“三分割據(jù)紆籌策,萬古云霄一羽毛?!奔u,屈也。紆策而成三國鼎立之勢,此好比鸞鳳高翔,獨步青云,奇功偉業(yè),歷代敬仰。然而詩人用詞精微,一“紆”字,突出諸葛亮屈處偏隅,經世懷抱百施其一而已,三分功業(yè),亦只雄鳳一羽罷了。“萬古云霄”句形象有力,議論達情,情托于形,自是議論中高于人之處?!?/div>
詠懷古跡其三原文及翻譯
1個回答2024-01-22 04:53

詠懷古跡其三原文及翻譯如下:

詠懷古跡?·?其三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huán)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譯文:

千山萬壑逶迤不斷奔赴荊門;此地還遺留生長明妃的山村。

一別漢宮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著黃昏。

憑看圖漢元帝豈識月貌花容?昭君佩帶玉飾徒然月夜歸魂。

千載流傳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傾訴的分明是滿腔悲憤。

注解

1、明妃:即王嬙、王昭君,漢元帝宮人,晉時因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君,后人又稱明妃。昭君村在歸州(今湖北秭歸縣)東北四十里,與夔州相近。

2、尚有村:還留下生長她的村莊,即古跡之意。

3、一去句:昭君離開漢宮,遠嫁匈奴后,從此不再回來,永遠和朔漠連在一起了。紫臺:猶紫禁,帝王所居。江淹《恨賦》:“明妃去時,仰天太息。紫臺稍遠,關山無極。”朔漠:北方沙漠,指匈奴所居之地。

4、畫圖句:意謂元帝對著畫圖豈能看清她的美麗容顏。

5、環(huán)佩句:意謂昭君既死在匈奴不得歸,只有她的魂能月夜歸來,故曰“空歸”。應上“向黃昏”。環(huán)佩:婦女裝飾品,指昭君。

? ? ? ? ? ?

賞析

這是杜甫經過昭君村時所作的詠史詩。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歿于塞外,去國之怨,難以言表。因此,主題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開始,“獨留”兩字,是怨的終結。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沈德潛說:“詠昭君詩此為絕唱?!毙湃?。

詠懷古跡其三寫作背景
1個回答2024-01-23 15:31

詠懷古跡其三寫作背景介紹如下:

《詠懷古跡其三》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于唐代宗大歷元年(766年)在夔州(治今重慶奉節(jié))寫成的詩歌。這首詩吟詠了王昭君等人在三峽一帶留下的古跡,贊頌了這位歷史人物的文章學問、心性品德、偉績功勛,并對這些歷史人物凄涼的身世、壯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顛沛流離的身世之感,抒發(fā)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

組詩語言凝練,氣勢渾厚,意境深遠。

這首詩由寫昭君村開始,進而寫昭君的身世遭遇,最后突出昭君的怨恨。表面看來,好像是詠昭君而非詠懷,實際上還是詠古跡以感己懷。在抒寫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杜甫一生,濟世之志甚高,但終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負。肅宗朝雖任職京師,也只不過是一左拾遺。就這,還因憂國惜才,疏救房琯,而觸怒肅宗,差點獲刑。

雖然獲救,卻終被疏遠,終于郁郁辭官,漂泊西南。而昭君也是因漢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而遠嫁異鄉(xiāng),流離而不得歸,身死而遺長恨。二人的遭遇、經歷、處境,不無相似之處。杜甫《詠懷古跡五首》其二所謂“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唐宋詩舉要》所謂“此自喻其寂寥千載之感也”,正是詩中所要傳遞的。

昭君未能見知于君王,詩中對她深寄同情,也有怨君之意。當然更主要的,還是一個遠嫁異域的女子,永遠懷念故土的怨思,這是千百年世代積累的更為普遍的更為深厚的情感。

詠懷古跡其三賞析
1個回答2024-01-24 11:57

  《詠懷古跡五首·其三》一詩通過詠昭君村,表達了詩人對王昭君的遭遇的同情。同時,詩人通過表現(xiàn)王昭君對故國的思念與怨恨,贊美王昭君的愛國精神,也寄托了詩人自己的愛國之情與思鄉(xiāng)之情。

  《詠懷古跡五首·其三》的原詩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huán)佩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譯文:

  成千上萬的山巒山谷連綿不斷,如向荊門奔去一般,王昭君生長的山村還至今留存。

  從紫臺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最后只留荒郊上的一座孤墳對著黃昏。

  糊涂的君王只依憑畫圖識別昭君的容顏,月夜里環(huán)佩叮當是昭君歸魂。

  千載流傳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傾訴的分明是滿腔悲憤。

詠懷古跡其三原文及翻譯賞析
1個回答2024-01-24 23:32

詠懷古跡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huán)佩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折疊詞句注釋

①荊門: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②明妃:指王昭君。

③去:離開。

④紫臺:漢宮,紫宮,宮廷。

⑤朔漠:北方的沙漠。

⑥青冢:指王昭君的墳墓。

⑦省識:略識,省,讀xing(第三聲)

⑧春風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⑨環(huán)佩:古人所系的玉佩,多指婦女所配的玉飾。

折疊白話譯文

千山萬嶺好像波濤奔赴荊門,王昭君生長的鄉(xiāng)村至今留存。

從紫臺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獨留的青墳對著黃昏。

只依憑畫圖識別昭君的容顏,月夜里環(huán)佩叮當是昭君歸魂。

千載琵琶一直彈奏胡地音調,曲中抒發(fā)的分明是昭君怨恨。

《詠懷古跡》 的翻譯誰有?
1個回答2022-12-18 23:52
千山萬壑逶迤不斷奔赴荊門;
此地還遺留生長明妃的山村。
一別漢宮她嫁到北方的荒漠;
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著黃昏。
憑看圖漢元帝豈識月貌花容?
昭君佩帶玉飾徒然月夜歸魂。
千載流傳她作的胡音琵琶曲;
曲中傾訴的分明是滿腔悲憤。
熱門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