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鶴雀樓古詩朗讀

《登鶴雀樓》
1個回答2023-11-02 12:58
王之渙·《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登鶴雀樓》是什么?
1個回答2024-02-20 13:36
那個你字打錯了



登鸛雀樓

唐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登鶴雀樓,代詩人是誰?
1個回答2024-06-20 12:45
《登鸛雀樓》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登鶴雀樓故事
1個回答2024-02-13 00:36
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yuǎn)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fù),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jìn)取精神。 其中,前兩句寫所見?!鞍兹找郎奖M”寫遠(yuǎn)景,寫山,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寫得景象壯觀,氣勢磅礴。這里,詩人運(yùn)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jìn)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而后人在千載之下讀到這十個字時,也如臨其地,如見其景,感到胸襟為之一開。首句寫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這是天空景、遠(yuǎn)方景、西望景。   次句寫目送流經(jīng)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yuǎn)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這是由地面望到天邊,由近望到遠(yuǎn),由西望到東。這兩句詩合起來,就把上下、遠(yuǎn)近、東西的景物,全都容納進(jìn)詩筆之下,使畫面顯得特別寬廣,特別遼遠(yuǎn)。就次句詩而言,詩人身在鸛雀樓上,不可能望見黃河入海,句中寫的是詩人目送黃河遠(yuǎn)去天邊而產(chǎn)生的意中景,是把當(dāng)前景與意中景溶合為一的寫法。這樣寫,更增加了畫面的廣度和深度。而稱太陽為“白日”,這是寫實(shí)的筆調(diào)。落日銜山,云遮霧障,那本已減弱的太陽的光輝,此時顯得更加暗淡,所以詩人直接觀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黃河”。當(dāng)然也是寫實(shí)。它宛若一條金色的飄帶,飛舞于層巒疊嶂之間。   詩人眼前所呈現(xiàn)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輝的壯麗圖畫。這幅圖畫還處于瞬息多變的動態(tài)之中。白日依山而盡,這僅僅是一個極短暫的過程;黃河向海而流,卻是一種永恒的運(yùn)動。
登鶴雀樓的哲理
1個回答2024-05-04 01:24
是鸛雀樓



呵呵 后二句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yuǎn)】這一生活哲理



ps

“詩的前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寫得景象壯闊,氣勢雄渾?!瓘暮蟀胧自?,可推知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所見,而詩人還想進(jìn)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yuǎn)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和一登樓的過程,而含義深遠(yuǎn),耐人思索。這里有詩人的向上進(jìn)取的精神、高瞻遠(yuǎn)矚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的遠(yuǎn)的哲理?!薄?



這是直接把這首詩歸入哲理詩的見解。賞析文字中這樣贊嘆:

“像這首詩,把道理與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無縫,使讀者并不覺得它在說理,而理自在其中。這是根據(jù)詩歌特點(diǎn)、運(yùn)用形象思維顯示生活哲理的典范?!薄?

“此詩不僅刻畫了祖國的壯麗山河,而且寫出了登高遠(yuǎn)望的襟懷。向西遠(yuǎn)看,夕陽貼著高山落下,黃河滾滾流向大海。要想看到千里之遠(yuǎn),就得再登上一層高樓。后二句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yuǎn)這一生活哲理,成為不朽的名句?!薄?

“《登鸛雀樓》它不僅僅是一首詩,可以讓人領(lǐng)略昔日大唐王朝詩人王之渙壯志凌云的胸懷走進(jìn)他的夢幻世界,和他一起感受世間的蒼穹;名而它更像一幅不老的國畫:西下夕陽的余暉、奔騰黃河的水流、迭宕起伏的山脈、水天一色的景象。那樣富有感染力,那樣迷人,讓人流連忘返;它也是一壇千年老酒,喝一口品下,醇香四溢回味無窮,陶醉在其中,其樂無窮;更像人生一個前行的座右銘,是自勤勉勵,奮發(fā)向上,登高望遠(yuǎn)的一曲華章?!薄?



再看看文學(xué)史研究專家的意見:

“前兩句在遼闊無垠的畫面上,以白日運(yùn)轉(zhuǎn)、河海奔流為生生不息的世界灌注了無限生氣。后兩句由實(shí)入虛,升華為不懈追求、進(jìn)取不息的感情境界。通篇對偶而不覺其偶,用筆疏朗而氣勢恢宏?!薄?

想想也是,當(dāng)下許多人不都是這么熱中于引用這首詩的后面兩句嗎?“更上一層樓”幾乎已經(jīng)成為“百尺竿頭,更進(jìn)一步”的同義語了。然而,這真的就是我國哲理詩的開山之作嗎?沒有誰可以告訴我們,作為詩的形象主體,“白日”和“黃河”是怎么與詩歌的哲理聯(lián)系起來的,是用這宏大的景象起興嗎?作者又是為什么無端地發(fā)起這樣的議論來了呢?

我相信,只要我們肯耐下心來,不帶任何先入為主的念頭去讀這首詩,也許就會發(fā)現(xiàn),這哪里是什么哲理詩,分明就是一首邊塞將士思念家鄉(xiāng)的抒情詩杰作!



開頭兩句的句眼是什么?是“依”字,是“入”字。太陽那么自在地依偎在大山的懷抱,黃河那么急迫地向著大海奔流,因?yàn)槟巧骄褪翘柕募?,大海就是黃河的家啊!“白日”與“黃河”都在昭示著歸家的喜悅與激動,也都在強(qiáng)烈地觸動著遠(yuǎn)在邊塞的將士們那渴盼著歸家的心弦。



“千里目”也是個容易喚起讀者聯(lián)想的詞匯?!澳繕O千里兮傷春心”○8家園何在,在千里萬里之外,那里也許有鬢發(fā)蒼蒼的雙親在倚閭盼望,那里也許有樓頭少婦在殷殷盼望,那里也許有閨中少女在佇立守候,那里也許還有牙牙學(xué)語的子女在等待著父親的歸來。邊塞的戰(zhàn)士何嘗不是這樣的思念著家鄉(xiāng)的親人啊?“欲窮千里目”,這正是思鄉(xiāng)情的真切流露。目中盡處是青山,家園更在青山外,青山還被暮云遮……種種難堪的情懷,都在這“欲窮”的凝眸之中。于是,“更上一層樓”,希望能把遠(yuǎn)在千里之外的家園納入自己的視野。鸛雀樓啊,這邊塞之上高聳的建筑,寄托著多少戰(zhàn)士對家鄉(xiāng)對親人的依戀和思念!
登鶴雀樓全詩?
2個回答2022-09-02 13:10

登鸛雀樓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登鶴雀樓故事
    1個回答2024-01-04 16:55
    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yuǎn)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fù),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jìn)取精神。 其中,前兩句寫所見?!鞍兹找郎奖M”寫遠(yuǎn)景,寫山,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寫得景象壯觀,氣勢磅礴。這里,詩人運(yùn)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jìn)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而后人在千載之下讀到這十個字時,也如臨其地,如見其景,感到胸襟為之一開。首句寫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這是天空景、遠(yuǎn)方景、西望景。 次句寫目送流經(jīng)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yuǎn)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這是由地面望到天邊,由近望到遠(yuǎn),由西望到東。這兩句詩合起來,就把上下、遠(yuǎn)近、東西的景物,全都容納進(jìn)詩筆之下,使畫面顯得特別寬廣,特別遼遠(yuǎn)。就次句詩而言,詩人身在鸛雀樓上,不可能望見黃河入海,句中寫的是詩人目送黃河遠(yuǎn)去天邊而產(chǎn)生的意中景,是把當(dāng)前景與意中景溶合為一的寫法。這樣寫,更增加了畫面的廣度和深度。而稱太陽為“白日”,這是寫實(shí)的筆調(diào)。落日銜山,云遮霧障,那本已減弱的太陽的光輝,此時顯得更加暗淡,所以詩人直接觀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黃河”。當(dāng)然也是寫實(shí)。它宛若一條金色的飄帶,飛舞于層巒疊嶂之間。 詩人眼前所呈現(xiàn)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輝的壯麗圖畫。這幅圖畫還處于瞬息多變的動態(tài)之中。白日依山而盡,這僅僅是一個極短暫的過程;黃河向海而流,卻是一種永恒的運(yùn)動。
    登黃鶴樓和登鸛雀樓是一首詩嗎
    1個回答2023-10-09 05:15
    登橡兄黃鶴樓和登鸛雀樓不是一首詩。

    《登黃鶴樓》是唐代詩人崔顥創(chuàng)梁卜襲作的一首七言律詩。
    《登鸛弊舉雀樓》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
    登鸛雀樓昰不是關(guān)于黃鶴樓的詞
    1個回答2024-03-08 05:13
    不是吧。鸛雀樓:古名鸛鵲樓,因時有鸛鵲棲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濟(jì)市境內(nèi)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黃河岸邊。
    《登鸛雀樓》是不是《登黃雀樓》
    1個回答2024-03-06 03:42
    登鸛雀樓
    [標(biāo)題]:登鸛雀樓

    [作者]:王之渙

    [體裁]:五言絕句

    [格律]:

    ○平聲●仄聲⊙可平可仄△平韻▲仄韻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 ○○●●△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 ⊙●●○△

    [原文]:

    白 日 依 山 盡,

    黃 河 入 海 流。

    欲 窮 千 里 目,

    更 上 一 層 樓。

    [譯文]: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
    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風(fēng)光景物看夠,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注釋]:

    1.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jì)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陽。

    3.依:依傍。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

    4.窮:盡。

    [寫作背景]:

    鸛雀樓,又名鸛鵲樓,據(jù)《清一統(tǒng)志》記載,樓的舊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濟(jì)縣,唐時為河中府)西南,黃河中高阜處,時有鸛雀棲其上,遂名。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述:“河中府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唐人留詩者甚多?!蓖踔疁o的這首五絕是“唐人留詩”中的不朽之作。此詩描寫作者登樓遠(yuǎn)眺,眼前展現(xiàn)一幅遼闊的圖景:落日西沉,黃河奔騰,詩人不禁詠出含有哲理的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夢溪筆談》中曾指出,唐人在鸛雀樓所留下的詩中,“惟李益、王之渙、暢當(dāng)三篇,能狀其景”。李益的詩是一首七律;暢當(dāng)?shù)脑娨彩且皇孜褰^,也題作《登鸛雀樓》。全詩如下:“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痹娋骋埠軌验?,不失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渙的這首詩在前,比較之下,終輸一籌,不得不讓王詩獨(dú)步千古。
    熱門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