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nèi)經(jīng)和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為什么這樣叫黃帝有熊氏、炎帝神農(nóng)氏?
1個回答2024-01-25 16:45

因為在古代姓和氏是不同的。

據(jù)《史記三家注三皇本紀》:“炎帝神農(nóng)氏,姜姓?!?br/>炎帝“長于姜水,因以為姓”,“火德王,故曰炎帝”,“以火名官,揉木為耒,耒耨之用,以教萬人,始教耕,故號神農(nóng)氏”。又“神農(nóng)本起烈山”故號“烈山氏”,《禮記》也稱“厲山氏”。上古姓氏有別,炎帝氏名雖繁,姓“姜”無疑。因此后世姜姓與炎帝有著最直接的關系。但姓氏的傳承不是一成不變的,后世多以國為氏,再后姓氏合一,所以炎帝后裔不唯姜姓而已。
黃帝, 中國古史傳說時期最早的宗祖神,姬姓,號軒轅氏、有熊氏。黃帝為少典之子,有土德之瑞,土色黃,故稱黃帝。相傳黃帝時期有許多創(chuàng)造和發(fā)明,如養(yǎng)蠶、舟車、文字、音律、算數(shù)、醫(yī)學等。黃帝娶西陵氏之女為妻,名嫘祖。黃帝生有二十五個兒子,得姓者十四人,共十二姓。黃帝死后葬于橋山(在今日陜西省黃陵縣)。


華夏族形成后被公認為全族的始祖。上古時期約在姬水一帶(即東起渭水西迄湟水之間今陜甘青地境的古齊家文化區(qū)域)形成的較為先進的黃帝族,即由這位杰出的始祖而得名。黃帝族和住在姜水(在今陜西岐山、武功附近注入渭水)一帶的姜姓炎帝族世代互通婚姻。后黃帝族后裔中的一支進入今山西南部,創(chuàng)造了夏文化,遂稱夏族。夏族進入中原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王朝夏代。再傳就是也生息在陜西境內(nèi)的姬姓的周族。周族推翻商王朝,建立了周王朝,為了追念遠祖黃帝族,就用自己的姓來追呼它。?


《國語·晉語》及《世本》和《大戴禮記》中的《帝系》,都說黃帝是少典之子?!妒酚洝の宓郾炯o》說黃帝“姓公孫,名曰軒轅”,其國號為“有熊”。崔述《補上古考信錄》指出,“公孫”是公之孫,上古時無此稱;“軒轅”是指黃帝居軒轅之丘,依所居以為號,非黃帝名;“有熊”不見于傳、記,不合《帝系》原意。崔述的批評是對的,但既是神話,亦不需深究其是非。值得注意的是,《易·系辭》、《世本·作篇》等各種文獻都盛稱黃帝時期有許多發(fā)明創(chuàng)造。屬于生產(chǎn)技術方面的,有穿井、作杵臼、作弓矢、服牛乘馬、作駕、作舟等;屬于物質生活方面的,有制衣裳、旃冕、扉履等;精神文化方面則有作甲子、占日月、算數(shù)、調歷、造律呂、笙竽、醫(yī)藥、文字等。其中當然有不少是黃帝以后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但也反映了黃帝族獲得的輝煌成就。


文獻中記載的有關黃帝的主要故事,有與蚩尤的涿鹿之戰(zhàn)及對北方葷粥族的斗爭,還訛傳過一個與赤帝的阪泉之戰(zhàn)。《戰(zhàn)國策·秦策》記蘇秦把“黃帝伐涿鹿而禽蚩尤”與堯伐□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湯伐夏,武王伐紂并稱,表明這是黃帝一生中主要的戰(zhàn)績。據(jù)《山海經(jīng)》記載,黃帝與蚩尤曾戰(zhàn)于冀州之野,以應龍、女魃殺蚩尤。而《逸周書·嘗麥篇》則載殺蚩尤于中冀。此所謂中冀、冀州,當均指涿鹿所在。夏族與蚩尤之爭還反映在《尚書·呂刑》中,這一由來已久的歷史傳說,當有史實為背景?!段宓郾炯o》說黃帝“北逐葷粥”,這是他在進入冀州后,為保居住領域的安寧所采取的必要行動。


黃帝與赤帝阪泉之戰(zhàn),可能是涿鹿之戰(zhàn)在傳說中的分化。梁玉繩《史記質疑》指出:“阪泉之戰(zhàn)即涿鹿之戰(zhàn),是軒轅勤王之師,而非有兩事,故《逸周書·史記解》稱蚩尤曰阪泉氏,斯為確證?!卑础端?jīng)·□水注》云:“涿水出涿鹿山……又東北與阪泉合……《魏土地記》曰:“下洛城東南六十里有涿鹿城,城東一里有阪泉,泉上有黃帝祠。”是阪泉與涿鹿實即一地,而蚩尤又有阪泉氏之稱,可證阪泉之戰(zhàn)即涿鹿之戰(zhàn)。
黃帝族經(jīng)過夏、周兩代與其他各族的沖突、交往與融合,到戰(zhàn)國時期形成了統(tǒng)一的華夏族?!妒辣尽芳啊洞蟠鞫Y記》的《帝系》將各族的宗神和祖先編排成黃帝一系的分支,構成了完整的血緣世系。從此人們總把黃帝與炎帝并舉,來表示華夏族從炎、黃開始已有源遠流長的歷史。

神農(nóng)嘗百草的故事簡介神農(nóng)氏是不是炎帝?
1個回答2024-02-25 10:23

神農(nóng)(Shennong),即炎帝,踞今5500年至6000年前生于姜水之岸(今寶雞市境內(nèi)),遠古傳說中的太陽神。神農(nóng),又稱神農(nóng)氏,漢族神話人物,有文字記載的出現(xiàn)時代在戰(zhàn)國以后[1] 。被世人尊稱為“藥王”、“五谷王”、“五谷先帝”、“神農(nóng)大帝”、"地皇"等。華夏太古三皇之一,傳說中的農(nóng)業(yè)和醫(yī)藥的發(fā)明者,他遍嘗百草,有“神農(nóng)嘗百草”的傳說,教人醫(yī)療與農(nóng)耕,掌管醫(yī)藥及農(nóng)業(yè)的神祇,能保佑農(nóng)業(yè)收成、人民健康,更被醫(yī)館、藥行視為守護神。傳說神農(nóng)氏的樣貌很奇特,人身牛首,三歲知稼穡,長成后,身高八尺七寸, 龍顏大唇,身材瘦削,身體除四肢和腦袋外,都是透明的。傳說神農(nóng)。神農(nóng)氏嘗盡百草,只要藥草是有毒的,服下后他的內(nèi)臟就會呈現(xiàn)黑色,因此什么藥草對于人體哪一個部位有影響就可以輕易地知道了。后來,由于神農(nóng)氏服太多種毒藥,積毒太深,不幸身亡。

炎帝簡介,神農(nóng)氏是誰?神農(nóng)嘗百草的故事
1個回答2024-04-18 18:20

  炎帝簡介

? ? ? 炎帝(Yandi;YanEmperor),烈山氏,號神農(nóng)氏,又稱赤帝,華夏始祖之一,與黃帝(Huangdi;YellowEmperor)并稱為中華始祖,中國遠古時期部落首領。距今6000年至5500年左右生于寶雞姜水之岸(一說湖北隨州厲山)。

  炎帝制耒耜,種五谷。立市廛,首辟市場。治麻為布,民著衣裳。作五弦琴,以樂百姓。削木為弓,以威天下。制作陶器,改善生活。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他與黃帝結盟并逐漸形成了華夏族。因此形成了炎黃子孫。

  另有八世炎帝之說,一、二世炎帝均生活于寶雞,并輻射至兩湖(湖南、湖北),八世御液判炎帝生活于湖南株洲炎陵縣,葬于茶陵。傳說中的炎帝人身牛首。

  真實炎帝的應該不單是一個,而是華夏早鎮(zhèn)改期先民在這一時期里對這一華夏族早期主干之部族部落多個突出首領的寄名稱謂,我們經(jīng)常所提的炎帝是指和黃帝同時代的那個早期華族部落首領炎帝:

  姓:伊耆,也姓姜

  氏:烈山氏

  號:神農(nóng)(神農(nóng)也是氏,可能是這一部落區(qū)別于其他部落的稱呼,神農(nóng)氏即對該部落或部落首領的稱呼)

 埋罩 名:石年(石年這名極有可能是后世之人所加)

  誕辰:農(nóng)歷四月二十六日

  出生地:姜水之岸(今陜西省寶雞市境內(nèi))

  生母:任姒(名女登,有嬌氏之女,有熊氏少典之正妃)

  神農(nóng)嘗百草的故事簡介:神農(nóng)鞭藥嘗百草的故事,是一則著名的中國古代漢族神話傳說。

  神農(nóng)氏本是三皇之一,出生在烈山的一個石洞里,傳說他牛頭人身。由于他的特殊外形和勤勞勇敢,長大后被人們推為部落首領,因為他的部落居住在炎熱的南方,稱炎族,大家就稱他為炎帝。有一次他見鳥兒銜種,由此發(fā)明了五谷農(nóng)業(yè),因為這些卓越的貢獻,大家又稱他為神農(nóng)。

  我們的古人,世世代代都用草藥治病。可是人們怎樣曉得各種草藥具有不同的藥性呢?這也要歸功于我們的祖先神農(nóng)氏了,他不但是一位偉大的農(nóng)業(yè)之神,還是一位令人可歌可敬的醫(yī)藥之神。

  神話故事中,神農(nóng)親自上山采藥,親口嘗過各種各樣的草藥,為了辨別藥性,他曾經(jīng)在一天內(nèi)中毒70次,都被他那玲瓏玉體內(nèi)的肝肺腸胃給化解了。他還有一條叫做“赭鞭”的神鞭,用它來鞭打各種各樣的草藥。這些草藥經(jīng)赭鞭一抽打,有毒無毒,是寒是溫,各種藥性自然表現(xiàn)出來了。

  神農(nóng)就根據(jù)各種草藥的藥性,去給人們治病,為人們解除痛苦。所以“神農(nóng)嘗百草”的故事成為美麗動人的佳話,千百年流傳至今。

  可是不幸的事情終于發(fā)生了。一次,神農(nóng)在山中嘗到了一種有劇毒的斷腸草,他的腸子一截一截爛斷了。這位偉大的醫(yī)藥之神,為了解除人民的痛苦,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人民自然不會忘記他的大恩大德,世世代代紀念著他。傳說山西太原附近有個神釜岡,那里還存放著神農(nóng)嘗藥時用過的鼎。又說在咸陽的山中,還可以看到當年神農(nóng)鞭藥的地方,那地方名叫“神農(nóng)原”或“草藥山”。

  這篇神話故事,據(jù)古籍中有關材料編寫?!痘茨献印ば迍沼枴吩疲骸吧褶r(nóng)嘗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晉·干寶《搜神記》卷一云:“神農(nóng)以赭鞭鞭百草,盡知其平毒寒溫之性……”梁·任昉《述異記》卷下云:“太原神釜岡中,有神農(nóng)嘗藥之鼎存焉。咸陽山中,有神農(nóng)鞭藥處?!庇捎谟羞@些可歌可泣的事跡,神農(nóng)便成了醫(yī)藥之祖,受到人民的愛戴。

  人們?yōu)榱思o念他的恩德和功績,奉他為藥王神,并建藥王廟四時祭祀。在我國的川、鄂、陜交界傳說是神農(nóng)嘗百草的地方,稱為神農(nóng)架山區(qū)。

《黃帝內(nèi)經(jīng)》中的黃帝是誰?
1個回答2024-03-17 03:09
黃帝內(nèi)經(jīng)中的皇帝是軒轅,傳說中的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曾與岐伯等論醫(yī)學。 黃帝,少典之子,本姓公孫,長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軒轅之丘(在今河南新鄭西北),故號軒轅氏,出生、創(chuàng)業(yè)和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鄭),故亦稱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他首先統(tǒng)一中華民族的偉績而載入史冊。他播百谷草木,大力發(fā)展生產(chǎn),創(chuàng)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車,發(fā)明指南車,定算數(shù),制音律,創(chuàng)醫(yī)學等,是承前啟后中華文明的先祖。傳說中遠古時代中華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岐伯與黃帝在何處講成黃帝內(nèi)經(jīng)
1個回答2024-03-16 10:58
  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
  咳論篇第三十八
  黃帝問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對曰: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帝曰:愿聞其狀。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于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內(nèi)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咳。五藏各以其時受病,非其時,各傳以與之。人與天地相參,故五藏各以治時,感于寒則受病,微則為咳,甚者為泄為痛。乘秋則肺先受邪,乘春則肝先受之,乘夏則心先受之,乘至陰則脾先受之,乘冬則腎先受之。
  帝曰:何以異之?岐伯曰:肺咳之狀,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心咳之狀,則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痹。肝咳之狀,咳則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轉則兩胠下滿。脾咳之狀,咳則右脅下下痛,陰陰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劇。腎咳之狀,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
  帝曰:六府之咳奈何?安所受???岐伯曰:五藏之久咳,乃移于六府。脾咳不已,則胃受之,胃咳之狀,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肝咳不已,則膽受之,膽咳之狀,咳嘔膽汁,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大腸咳狀,咳而遺失。心咳不已,則小腸受之,小腸咳狀,咳而失氣,氣與咳俱失。腎咳不已,則膀胱受之,膀胱咳狀,咳而遺溺。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三焦咳狀,咳而腹?jié)M,不欲食飲,此皆聚于胃,關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浮腫者治其經(jīng)。帝曰:善。
方正黃草_GBK和黃草簡字庫區(qū)別
1個回答2024-12-01 06:36
一般輸入法的字庫有以下幾種:

1.GB2312標準,可輸入6763個常用漢字;

2. 國標GBK,可輸入21003個簡繁體漢字輸入;

3. 國標GB18030,可輸入全部27533個簡繁體漢字;

4. 方正超大字符集,除了能輸入全部27533個簡繁體漢字外,還增加了其他偏癖漢字,共可輸入6萬4千多漢字。

所以方正黃草_GBK和黃草簡字庫區(qū)別應該是方正黃草_GBK能輸入國標GBK的21003個簡繁體漢字輸入,而方正黃草簡字庫只能輸入6763個常用漢字,不能輸入繁體字,即字體是方正黃草,但前者的字庫大于后者。
《黃帝的新裝》講的是一個怎樣的故事?
1個回答2024-01-23 13:47
一位奢侈的國王每天只顧著穿衣服,不管其他任何事,最后竟然還受騙,什么都沒穿去游行!沒有人去揭穿謊言,甚至還夸耀,最后一個孩子天真的一句話才結束了這場鬧劇。
黃帝的傳奇故事
1個回答2024-01-26 04:33

有很多的版本???去網(wǎng)上找個

黃帝的傳說故事
1個回答2024-01-29 21:14
軒轅黃帝是中國古史傳說時期最早的宗祖神,華夏族形成后被公認為全族的始祖。上古時期約在姬水一帶(即東起渭水西迄湟水之間今陜甘青地境的古齊家文化區(qū)域)形成的較為先進的黃帝族 ,即因這位杰出的始祖而得名 。黃帝族和住在姜水(在今陜西岐山、武功附近注入渭水)一帶的姜姓炎帝族世代互通婚姻。后黃帝族后裔中的一支進入今山西南部,創(chuàng)造了夏文化,遂稱夏族。夏族進入中原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王朝夏代?!秶Z?晉語》及《 世本 》 和《 大戴禮記 》中的《帝系》,都說黃帝是少典之子?!妒酚?五帝本紀》說黃帝“姓公孫 ,名曰軒轅” ,其國號為“有熊” ?!兑?系辭》、《世本?作篇》等各種文獻都盛稱黃帝時期有許多發(fā)明創(chuàng)造。屬于生產(chǎn)技術方面的,有穿井、作杵臼、作弓矢 、服牛乘馬、作駕、作舟等;屬于物質生活方面的,有制衣裳、旃冕 等;精神文化方面則有作甲子、占日月 、算數(shù)、調歷、造律呂、笙竽、醫(yī)藥、文字等。其中當然有不少是黃帝以后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但也反映了黃帝族獲得的輝煌成就。《戰(zhàn)國策?秦策》記蘇秦把“黃帝伐涿鹿而禽蚩尤”與堯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湯伐夏,武王伐紂并稱,表明這是黃帝一生中主要的戰(zhàn)績。黃帝族經(jīng)過夏、周兩代與其他各族的沖突、交往與融合,到戰(zhàn)國時期形成了統(tǒng)一的華夏族。傳說軒轅黃帝入主中原后就活動在禹州具茨、萁山一帶,在這里留下了大批古跡和動人的傳說。比如在大鴻寨的練兵場,藏兵洞,在逍遙觀一帶的修道庵以及他辭別群臣的散駕之地散駕村。而他群臣的封地也多在這一帶。比如風后的封地封后頂,力牧的封地稱力牧場、方雷的封地方山,雍氏的封地雍城,以及他在這里見大隗,廣成子的地方等等。所以,史志上也稱禹州是黃帝的故里。而其后代夏禹建立的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就在大禹的封地夏(即今禹州),因此,禹州又稱“華夏第一都”。
黃帝故事的成語
1個回答2024-01-18 10:35
1、龍去鼎湖

典出《史記·封禪書》:“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涘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后宮從上者七十馀人,龍乃上去。馀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涘,龍涘拔,墮,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胡涘號,故后世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號。”后因以“龍去鼎湖”謂帝王去世。



2、炎黃子孫

在有關大量的神話傳說故事中,本領最大、發(fā)明最多的人是黃帝。傳說他發(fā)明了車、船、鍋、鏡子,制造了弩。又傳說黃帝讓倉頡創(chuàng)造文字,伶?zhèn)愔谱鳂仿?,大撓制定甲子,岐伯寫了醫(yī)書。

據(jù)說,黃帝族和炎帝族,最早居住在陜西。黃帝族最后定居在河北涿鹿附近。炎帝最后到達今山東地區(qū)。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領。九黎族活動的地區(qū),主要在今山東、河南和安徽一帶。相傳炎帝族和九黎族為了爭奪黃河流域一塊肥沃的土地,發(fā)生了一次戰(zhàn)爭。炎帝族戰(zhàn)敗,向黃帝族求援。黃、炎兩族合并。

根據(jù)以上的神話傳說,可以看到,黃帝族、炎帝族和九黎族三個部落,逐步以黃帝族為主,相互融合,黃帝就成了我國多民族國家的共同祖先。后來,各族都認為是黃帝的后代,稱為“炎黃子孫”。



3、魑魅魍魎

約四千多年以前,炎黃二帝爭天下,炎帝之子蚩尤被俘后,做了黃帝的一名隨從,后來找機會逃了出來,回到炎帝的身邊去,力勸炎帝重起戰(zhàn)事,洗雪阪泉之恥。但是,炎帝已經(jīng)年邁力弱,又不忍因自己發(fā)動戰(zhàn)爭而讓百姓遭殃,沒有聽從蚩尤的建議。蚩尤只好去發(fā)動他的兄弟們,又召集了南方的苗民,以及山林水澤間的魑魅魍魎等鬼怪,率領大軍,打著炎帝的旗號,向黃帝發(fā)起了挑戰(zhàn)。黃帝聽到蚩尤發(fā)動大軍也不禁大吃一驚,他想施以仁義感化蚩尤,但蚩尤并未被感化,雙方在逐鹿展開了大戰(zhàn)。蚩尤使用魔法,擺出了毒霧陣,把黃帝的軍隊圍困起來。但是,黃帝駕著謀臣風后發(fā)明的指南車,指揮軍隊沖出了毒霧陣。蚩尤又派魑魅魍魎去作戰(zhàn),黃帝則叫兵士們用牛角軍號吹出了龍的聲音,嚇跑了這些鬼怪們。

由此可見魑魅魍魎不管在古時還是現(xiàn)在都是指一些雜牌小妖,據(jù)說魑魅魍魎專吃美女,外表大多以高大、紅身、尖耳、頭長角為主要特征,民間傳說在荒野無人的深山,山下四野又多古老的森林。走長途的人,尤其是走夜路的,常常遇上山魈鬼怪、魑魅魍魎,都是木、石、禽、獸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