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這個寓言故事的視頻

《矛與盾》和《自相矛盾》是同一個寓言故事嗎?
1個回答2024-01-20 00:50
問:《矛與盾》和《自相矛盾》是同一個寓言故事嗎?
答:是的
寓言矛與盾中,賣矛和盾的人說的兩句自相矛盾的話是
1個回答2024-02-22 09:49
我的矛鋒利的很,什么盾都能擊破

我的盾結(jié)實的很,什么矛都刺不破
有關(guān)“矛與盾”的問題~1.什么是寓言?1.“矛”指什么?“盾”指什么?3.課文講...
1個回答2024-01-20 02:08
1.什么是寓言:1、由來:「寓言」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寓言》篇:「寓言十九,藉外論之」,與〈天下篇〉「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前者指出寓言假借外物以立論的技巧,后者則視寓言為傳達意念的工具.
2、異稱: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寓言」一詞并未成為此種文體的共同名稱.如《韓非子》稱「儲說」,劉向《別錄》稱「偶言」,魏晉南北朝稱「譬喻」;個別作者借其他文體形式創(chuàng)作寓言,則有「戒」(如柳宗元〈三戒〉)、「傳」(如〈中山狼傳〉)、「說」(如《艾子雜說》)等別稱.
3、定義:寓言為文學(xué)體裁的一種.是含有諷喻和教育意義的故事.故事中的主角可以是人,可以是動物,也可以是無生物.其表達方式,或借古喻今、或借物喻人,或借小喻大,或借此喻彼,皆透過具體淺顯的故事,寄寓深奧的道理.
4、發(fā)展:中國古代寓言源遠流長,在先秦時期已具雛形.先后經(jīng)歷了先秦的說理寓言、兩漢的勸戒寓言,魏晉南北朝的嘲諷寓言、唐宋的諷刺寓言和明清的詼諧寓言等五個階段.
(2)"矛”指的是古代的兵器
“盾”指的是古代的一種防御的東西
(3)課文講了一個楚國人說話前后不一致的可笑之舉.道理:告訴我們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不要言過其實,自相矛盾.
(4)鬻:賣的意思,其他可以自己查字典
(5)我先賣完矛,等過了幾天之后再來賣盾.
(6)比如:(網(wǎng)上有很多啊)
(7)小孩子,中年人,老年人,商人,賣矛與盾的人
古代寓言<<矛與盾>>中那個賣矛又賣盾的人自相矛盾的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個回答2024-02-18 00:22
原文:"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



譯文:“我的盾牌非常堅固,什么東西都刺不進去。”;“我的矛鋒利極了,什么東西都能刺穿?!?/div>
自相矛盾的意思和寓意 自相矛盾的意思和寓意是什么
1個回答2023-12-13 18:37
1、自相矛盾,漢語成語,拼音是zì xiāng máo dùn。意思是指的是一個人說話、行動,前后抵觸,不一致。矛:進攻敵人的刺擊武器;盾:保護自己的盾牌。

2、從前,楚國有一個人,他在街上賣矛和盾,他夸自己的矛說:“我的矛很銳利,沒有什么盾牌它刺不破?!贝蠹野胄虐胍桑瑳]有人理他。他見沒有反應(yīng),就把矛收起來,拿出一塊盾牌來,又說大話:“我的盾很堅固,沒有什么武器能刺破它?!边@時候,有人質(zhì)問他:“如果用你無堅不摧的矛,來刺你堅不可摧的盾,結(jié)果會怎么樣呢?”那個人聽了這番話,覺得自己吹牛吹的太大了,只好滿臉尷尬地走開了。

3、寓意是說話辦事要說實話,辦實事,不要違背了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自己先說服不了自己。
古代寓言<<矛與盾>>中那個賣矛又賣盾的人自相矛盾的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個回答2024-03-01 20:52
原文:"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

譯文:“我的盾牌非常堅固,什么東西都刺不進去?!?“我的矛鋒利極了,什么東西都能刺穿。”
如何處理與同學(xué)間的小矛盾視頻
1個回答2024-02-09 10:33
 同學(xué)間發(fā)生矛盾,往往是因為一些學(xué)習(xí)生活中的雞毛蒜皮的小事,有時就是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小磕碰、一次小接觸,或一個道聽途說,許多時候還是誤會造成的。
  與同學(xué)之間交往時,難免會產(chǎn)生這樣或那樣的小磨擦,小碰撞,俗話說的好:時間長了,哪有勺子不碰鍋沿的。那么面對這些矛盾,如何正確處理同學(xué)們之間的矛盾呢?
  學(xué)會心理換位
  在人際交流上具有這樣一種心理特征:他們一方面渴望得到別人的理解,但同時又很少主動地去理解別人,在對待老師方面,這一心理特征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作為班主任,平時就應(yīng)該指導(dǎo)學(xué)生學(xué)會理解他人,而在處理師生關(guān)系問題上,則應(yīng)該學(xué)會理解老師,其具體的做法是“心理換位”,把自己當作老師,學(xué)著用老師的觀點去分析看待問題,從老師的工作性質(zhì)、工作目標出發(fā),來理解老師這樣做的理由,這樣,許多矛盾便會被化解、消散了。
  用理智戰(zhàn)勝情感的沖動
  遏制矛盾進一步深化的處理辦法就是靜下心來與其交談,可能在你先心平氣和之后對方也不好意思在爭吵下去,也會轉(zhuǎn)“仇敵”為友好,與你聊起來?;蛟S在這其中你和對方還會成為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呢!不打不相識嘛! 當發(fā)生矛盾時,矛盾的雙方要保持冷靜。
  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就是這個道理,冷靜是處矛盾的最佳方式。冷靜會使人們變得理智,冷靜會化解一切矛盾的煙云,從而使人們成功度過矛盾的危機,從矛盾之中解脫出來。同學(xué)們,解決矛盾的方法還有許多,這需要我們在日常的學(xué)習(xí)和生活中去摸索和實踐。矛盾無時不有,無處不在。同時,愿我們珍惜彼此之間的友誼,別讓“哥兒們義氣”害了自己,只有同學(xué)間做到正確相處,我們的生活才會變得更加美好。我們就會永遠快樂地生活在集體里
矛與盾的寓言故事及其寓意是什么?
1個回答2024-01-24 01:54
《自相矛盾》的譯文:
有個楚國人同時賣盾和矛。他贊譽自己的盾,說:“我的盾堅固無比,沒有什么東西能夠穿透它?!庇挚湟拿f:“我的矛十分鋒利,沒有什么堅固的東西不能穿透?!庇腥藛査骸叭绻媚拿棠亩?,結(jié)果會怎么樣呢?”那人張口結(jié)舌,一句話也回答不上來。

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與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時存在于這個世界上。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應(yīng)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注釋
矛:古代用來刺殺敵人的長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狹葉、闊葉、長葉、葉刃帶系和凹口骹式等。
盾:盾牌,古代作戰(zhàn)時遮擋刀劍用。
譽:贊譽,夸耀。
曰:說,講。
吾:我。
陷:穿透、刺穿的意思。

或:有人。
以:使用;用。
子:您,對人的尊稱。
何如:怎么樣。
應(yīng):回答。
利:鋒利,銳利。
其:助詞。這里指那個賣矛和盾的人。
弗能:不能。弗,不。
之:的。
鬻(yù):賣。
者:...的人。
莫:沒有什么。
夫:用在句首,引起議論。
自相矛盾這篇寓言的寓意?
1個回答2024-03-05 20:32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 吾盾之堅 , 物莫能陷也 ?!庇肿u其矛曰:“ 吾矛之利 , 于物無不陷也 ?!被蛟唬骸?以子之矛 , 陷子之盾 , 何如 ?” 其人弗能應(yīng)也 。
譯文:
楚國有個賣矛和盾的人,夸贊自己的盾說:“我的盾十分堅固,任何東西都不能穿透它。”又炫耀自己的矛說:“我的矛十分鋒利,什么東西都能穿透。”有人問:“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么樣呢?”那個人回答不出來了。

寓意是說話辦事要說實話,辦實事,不要違背了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自己先說服不了自己。
比喻自己說話做事前后抵觸。

希望幫得上忙喔!~
矛與盾的寓意
3個回答2023-12-06 03:45
《矛與盾》說的是一個人同時夸耀自己所賣的矛與盾,因為互相抵觸而不能自圓其說,告誡人們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不要言過其實,自相矛盾。
矛盾:指的是為了保護某方面的利益而失去了其他的利益,造成的嫌隙、隔閡。 《矛與盾》的寓意是說話辦事要說實話,辦實事,不要違背了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自己先說服不了自己;也比喻自己說話做事前后矛盾或抵觸。 出自《韓非子·難一》。
熱門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