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

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fā),憤,悱什么意思
3個回答2022-11-05 05:27
詞 目 不憤不啟
發(fā) 音 bù fèn bù qǐ
釋 義 憤:心里想弄明白而還不明白。 啟:啟發(fā)。指不到學生們想弄明白而還沒有弄明白時,不去啟發(fā)他。這是孔子的教學方法。

詞 目 不悱不發(fā)
發(fā) 音 bù fěi bù fā
釋 義 悱:心里想說而說不出來。發(fā):啟發(fā)。指不到學生想說而說不出來時,不去啟發(fā)他。這是孔子的教學方法。
不悱不發(fā)和不憤不啟哪個現(xiàn)在常用的成語
1個回答2024-01-19 02:31
都不是很常用了。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
出自《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br/>譯文:孔子說:“不到學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時,先不要去開導他;不到學生心里明白,卻又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時,也不要去啟發(fā)他。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進行了?!?br/>宋代理學家朱熹解釋:“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狀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啟,謂開其意;發(fā),謂達其辭。”
“舉一隅”三句:舉出一個角為例來告訴學習的人,而他不能推斷其他三個角如何,就不用再教他了,因為他沒有用心思考。
名句“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說的是:學生如果不是經(jīng)過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時,就不去啟發(fā)他;如果不是經(jīng)過思考并有所體會,想說卻說不出來時,就不去開導他。
學生如果不經(jīng)過思考并有所體會,想說卻說不出來時,就不去開導他;如果不是經(jīng)過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時,就不去啟發(fā)他。經(jīng)常用來說明對學生要嚴格要求,先讓學生積極思考,再進行適時啟發(fā)。
“憤”就是學生對某一問題正在積極思考,急于解決而又尚未搞通時的矛盾心理狀態(tài)。這時教師應對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適時給以指導,以幫助學生開啟思路,這就是“啟”?!般笔菍W生對某一問題已經(jīng)有一段時間的思考,但尚未考慮成熟,處于想說又難以表達的另一種矛盾心理狀態(tài)。這時教師應幫助學生明確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質(zhì)屬性,然后用比較準確的語言表達出來,這就是“發(fā)”。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是什么意思?
1個回答2024-02-26 23:35
??????01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意思是要等對方實在無法想明白的時候再去開導他,只有在對方心里明白但不知如何表達時再去開導他?!安粦嵅粏ⅲ汇话l(fā)”出自《論語· 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br/>

??????孔子說:“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fā)他。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復地給他舉例了。”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說又不知道怎么說?!芭e一隅”三句:舉出一個角為例來告訴學習的人,而他不能推斷其他三個角如何,就不用再教他了,因為他不用心思考。宋代理學家 朱熹解釋:“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狀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啟,謂開其意;發(fā),謂達其辭?!?br/>

??????名句“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說的是:學生如果不經(jīng)過思考并有所體會,想說卻說不出來時,就不去開導他;如果不是經(jīng)過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時,就不去啟發(fā)他。“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經(jīng)常用來說明對學生要嚴格要求,先讓學生積極思考,再進行適時啟發(fā)。

??????“憤”就是學生對某一問題正在積極思考,急于解決而又尚未搞通時的矛盾心理狀態(tài)。這時教師應對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適時給以指導,以幫助學生開啟思路,這就是“啟”。“悱”是學生對某一問題已經(jīng)有一段時間的思考,但尚未考慮成熟,處于想說又難以表達的另一種矛盾心理狀態(tài)。這時教師應幫助學生明確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質(zhì)屬性,然后用比較準確的語言表達出來,這就是“發(fā)”。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是什么意思?
2個回答2022-12-11 17:05

釋義: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用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經(jīng)常用來說明對學生要嚴格要求,先讓學生積極思考,再進行適時啟發(fā)。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是什么意思?
4個回答2022-09-02 12:12

意思是學生如果不經(jīng)過思考并有所體會,想說卻說不出來時,就不去開導他;如果不是經(jīng)過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時,就不去啟發(fā)他。

語出《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是孔子論述啟發(fā)式教學的重要名言,對后世影響非常深遠。

創(chuàng)作背景

《論語》成書于春秋戰(zhàn)國之際,是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所記錄整理。到漢代時,有《魯論語》(20篇)、《齊論語》(22篇)、《古文論語》三種《論語》版本流傳。東漢末年,鄭玄以《魯論語》為底本,參考《齊論語》和《古文論語》編校成一個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釋。

鄭玄的注本流傳后,《齊論語》和《古文論語》便逐漸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釋《論語》的版本主要有:三國時魏國何晏《論語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論語義疏》,宋代邢晏《論語注疏》、朱熹《論語集注》,清代劉寶楠《論語正義》等。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這句話的意思
3個回答2022-11-09 09:00

解釋:不到學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時,先不要去開導他;不到學生心里明白,卻又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時,也不要去啟發(fā)他。

出自戰(zhàn)國 孔子《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譯文:孔子說:“不到學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時,先不要去開導他;不到學生心里明白,卻又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時,也不要去啟發(fā)他。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進行了。”

擴展資料:

這一章孔子繼續(xù)談他的教育方法問題,在這里,他提出了“啟發(fā)式”教學的思想。從教學方面而言,他反對“填鴨式”、“滿堂灌”的作法。要求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在學生充分進行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對他們進行啟發(fā)、開導,這是符合教學基本規(guī)律的,而且具有深遠的影響,在今天教學過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鑒。

《論語·述而》本篇共包括38章,也是學者們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時引述較多的篇章之一。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學習態(tài)度,孔子對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疇的進一步闡釋,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張。

請教“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是什么意思?
1個回答2022-12-07 10:30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的意思是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fā)他。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經(jīng)常用來說明對學生要嚴格要求,先讓學生積極思考,再進行適時啟發(fā)。

一、出處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出自《論語·述而篇》。

二、原文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不悱不啟,悱的意思
2個回答2022-09-18 15:54
悱:想說又不知道怎么說。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是什么成語原型
1個回答2024-01-15 03:30
奮發(fā)圖強
fèn fā tú qiáng
【解釋】圖:謀求。振作精神,以求強盛。

【出處】郭沫若《科學的春天》:“我祝愿中年一代的科學工作者奮發(fā)圖強,革命加拼命,勇攀世界科學高峰。”

【結(jié)構(gòu)】連動式。

【用法】含褒義。一般作謂語、狀語、定語。

【正音】強;不能讀作“jiànɡ”。

【辨形】奮;不能寫作“憤”。

【近義詞】發(fā)憤圖強、奮發(fā)有為

【反義詞】自暴自棄

【辨析】~與“發(fā)憤圖強”在意義上有細微差別:“發(fā)憤圖強”強調(diào)“下定決心”;~側(cè)重“振奮精神”。

【例句】我祝愿新一代的科學工作者~;勇攀世界科學高峰。
翻譯論語“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
4個回答2022-09-13 09:36

意思:不到學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時,先不要去開導他;不到學生心里明白,卻又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時,也不要去啟發(fā)他。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p>

譯文:孔子說:“不到學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時,先不要去開導他;不到學生心里明白,卻又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時,也不要去啟發(fā)他。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進行了?!?/p>

賞析:

“憤”就是學生對某一問題正在積極思考,急于解決而又尚未搞通時的矛盾心理狀態(tài)。這時教師應對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適時給以指導,以幫助學生開啟思路,這就是“啟”。

“悱”是學生對某一問題已經(jīng)有一段時間的思考,但尚未考慮成熟,處于想說又難以表達的另一種矛盾心理狀態(tài)。這時教師應幫助學生明確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質(zhì)屬性,然后用比較準確的語言表達出來,這就是“發(fā)”。

熱門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