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中庸》章節(jié)

讀《中庸》第一章
1個回答2023-12-01 07:04
近日,我一直在讀中庸這本書。以前沒有讀這本書之前,對儒家的中庸之道,一直有所耳聞,但不求甚解,這次在讀《中庸》的時候,給了我全新的認知和學習。

在這章里,我對其中的有些句子的學習理解,對其中的道理,非常的認同和受益匪淺。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就是說君子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也是謹慎的,在別人聽不見的地方,也是有所畏懼戒慎。君子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聽不到的地方,也一定嚴格要求自己,依照中庸之道來做事。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有人說:“閑人生是非!”其實說的就是一些人在自己閑暇獨處的時候,不嚴厲要求自己,放松了自己的心靈品質建設,做出一些有違中庸之道的事非問題。

君子慎獨,任何時候依照良知,依照天理,來掌握做事做人的準則,就不會偏離大道方向。

“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說的就是我們要控制好自己的喜怒哀樂的情緒,表現(xiàn)出來的情緒附合節(jié)度,才能夠做到中和的人生恣態(tài)。

在我年輕的時候,我特別佩服的一種人,就是在別人無論對他如何的大發(fā)雷霆,粗暴無禮的時候,他依然能夠云淡風清,禮貌而有節(jié)制的對別人溫婉一笑,以四兩撥千斤的態(tài)勢,溫和又有力的解決了一個刺手的問題。

那時候,相當不能理解這些人為什么能夠做到這樣!學習到這里,才知道其實他們就是一個具有大智慧的人,他們用一種中和的態(tài)度來做事情,體現(xiàn)了他們的的大格局和高能量水平。

可惜年少的時候,一直沒有讀過這本書,有很多道理,都是經(jīng)過摸打滾爬,見識的多了,才探索出其中的道理?,F(xiàn)在其實挺后悔的,如果在青少年的時候,能夠學到這些道理,也許不會走那么多彎路,更不會摸索那么長時間,才明白一個道理。

我從小學到高中畢業(yè),從來沒有涉獵過《中庸》課程。沒有上過,大學,所以也就沒學過這些課程,所以遲遲才明白一些道理。現(xiàn)在退休了,閑暇時間才開始學習這些傳統(tǒng)文化知識。

希望在今后的學習中,學好中庸之道,來讓自己晚年的生活啊,心態(tài)啊,更加的平和,安靜。
我看了網(wǎng)下的金庸小說《雪山飛狐》看到八章就沒有了
1個回答2022-06-02 10:23
這說得不錯,的確如此
《大學》和《中庸》是《 》中的兩個篇章
3個回答2023-02-10 11:33
是《禮記》,不是《論語》?!洞髮W》、《中庸》、《論語》、《孟子》合稱為“四書”。《大學》、《中庸》是《禮記》中的二篇。
大學 中庸 是什么中的兩個篇章
3個回答2022-08-26 16:10
是《禮記》中的兩個篇章
《大學》.《中庸》是《 》中的兩個篇章?
1個回答2022-08-30 05:35
四書

四書是指《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
<中庸>中庸章句,誰會翻譯為白話?
1個回答2022-12-21 11:28
這個應很通俗了 已經(jīng)
子程子說 不偏的叫中 不改變的叫庸
中庸章句右第十章原文是?
1個回答2022-09-13 03:54
右第十章。

子曰:“素隱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素,按漢書當作索,蓋字之誤也。索隱行怪,言深求隱僻之理,而過為詭異之行也。然以其足以欺世而盜名,故后世或有稱述之者。此知之過而不擇乎善,行之過而不用其中,不當強而強者也,圣人豈為之哉!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廢,吾弗能已矣。遵道而行,則能擇乎善矣;半涂而廢,則力之不足也。此其知雖足以及之,而行有不逮,當強而不強者也。已,止也。圣人于此,非勉焉而不敢廢,蓋至誠無息,自有所不能止也。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見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不為索隱行怪,則依乎中庸而已。不能半涂而廢,是以遯世不見知而不悔也。此中庸之成德,知之盡、仁之至、不賴勇而裕如者,正吾夫子之事,而猶不自居也。故曰唯圣者能之而已。
《大學》《中庸》是《 》中的兩篇文章
3個回答2022-10-07 00:29
《大學》和《中庸》都是“四書”之一。
“四書五經(jīng)”是四書和五經(jīng)的合稱,四書指的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而五經(jīng)指的是《詩經(jīng)》《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簡稱為“詩、書、禮、易、春秋”,在之前,還有一本《樂經(jīng)》,合稱“詩、書、禮、樂、易、春秋”,這六本書也被稱做“六經(jīng)”,其中的《樂經(jīng)》后來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經(jīng)?!端臅褰?jīng)》是南宋以后儒學的基本書目,儒生學子的必讀之書。
大學中庸是什么中的兩篇文章?
3個回答2023-02-11 11:50
<<大學>>和<<中庸>>是《禮記》中的兩個篇章。
四書是《論語》、《大學》、《中庸》、《孟子》的合稱。 南宋 理學家 朱熹 注《論語》,又從《禮記》中摘出《中庸》、《大學》,分章斷句,加以注釋,配以《孟子》,題稱《四書章句集注》,“四書”之名始立,后用作學習的入門書。 元 皇慶 二年定考試課目,必須在“四書”內出題,發(fā)揮題意規(guī)定以 朱熹 的《集注》為根據(jù)。 明 清 相沿不改。 元 方回 《古齋箴》序:“近世 朱 氏‘四書’,吾服膺焉?!眳⒁姟?四子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