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流才女石評梅有聲小說

石評梅生平
1個回答2024-04-11 06:37
石評梅(1902-1928),中國近現(xiàn)代女作家、革命活動家,“民國四大才女”之一。 原名汝壁,因愛慕梅花之俏麗堅貞,自取筆名石評梅。曾用筆名評梅女士、波微、漱雪、冰華、心珠、夢黛、林娜等。1902年出生于山西省平定縣,1919年在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就讀時即熱心于文學創(chuàng)作,1923年9月在《晨報副刊》連載長篇游記《模糊的余影》,1924年與摯友陸晶清編輯《京報副刊.婦女周刊》,1926年,繼續(xù)與陸晶清合編《世界日報副刊.薔藏周刊》,1928年9月30日因病逝世。
石評梅一生中,創(chuàng)作了大量詩歌、散文、游記、小說,尤以詩歌見長,有“北京著名女詩人”之譽。作品大多以追求愛情、真理,渴望自由、光明為主題。小說創(chuàng)作以《紅鬃馬》、《匹馬嘶風錄》為代表。
在她去世后,其作品曾由廬隱、陸晶清等友人編輯成《濤語》、《偶然草》兩個集子。
石評梅故居的人物簡介
1個回答2024-03-17 17:02

石評梅是中國著名女作家,“民國四大才女”(呂碧城、張愛玲、蕭紅、石評梅)之一。 乳名心珠,學名汝璧。因愛慕梅花之俏麗堅貞,自取筆名石評梅;此外,用過的筆名還有評梅女士、波微、漱雪、冰華、心珠、夢黛、林娜等等。山西省平定縣城里人。石評梅之父石銘(又名鼎丞),系清末舉人;石評梅之母,是父親的續(xù)弦,均視其為掌上明珠。石評梅自幼便得家學滋養(yǎng),有深厚的文學功底:父親為她發(fā)蒙,課之以“四書”、“詩經(jīng)”。除家教外石評梅先后就讀于太原師范附小、太原女子師范,成績優(yōu)異。除酷愛文學外,她還愛好書畫、音樂和體育,是一位天資聰慧、多才多藝的女性。  1919年,“五四運動”將剛剛讀完師范的石評梅召喚到古都北京。她原擬報考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國文系,但由于那年國文系不招生,便改報體育系。在女高師讀書期間,她結識了馮沅君、蘇雪林等,并同廬隱、陸晶清等結為至交。在“五四”高潮的歲月里,她們常常一起開會、演講、暢飲、賦詩,所謂“狂笑,高歌,長嘯低泣,酒杯伴著詩集”,甚是浪漫。盡情分享著精神解放的快意。也正是在此“浪漫”中,她們闖入了文學的門檻。石評梅亦開始在《語絲》、《晨報副刊》、《文學旬刊》、《文學》,以及她與陸晶清參與編輯的《婦女周刊》、《薔薇周刊》等等報刊上發(fā)表大量詩歌、散文、游記、小說,其中尤以詩歌見長,有“北京著名女詩人”之譽。作品大多以追求愛情、真理,渴望自由、光明為主題,小說創(chuàng)作以《紅鬃馬》、《匹馬嘶風錄》為代表。  1923年秋天,石評梅在北京女高師畢業(yè)后,留校任該校附中女子部主任兼國文、體育教員。其間與已有妻室的高君宇相戀,但由于對方已有妻室,她久久拒絕高君宇的愛情。1925年3月,高君宇因過度勞累,一病不起,病逝于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高君宇的死,使評梅痛悔交加,自此,石評梅便常在孤寂凄苦中,前來高君宇墓畔,抱著墓碑悲悼泣訴。  1928年9月18日,評梅猝患腦膜炎,醫(yī)治無效,于9月30日亦死于當年高君宇病逝的協(xié)和醫(yī)院。她死后,友人們根據(jù)其生前曾表示的與高君宇“生前未能相依共處,愿死后得并葬荒丘”的愿望,將其尸骨葬在君宇墓畔。其祖籍地山西省陽泉市郊區(qū)義井鎮(zhèn)小河村建有石評梅紀念館。
交通
平定縣的那個地方坐二路公交車在評梅廣場下車走200米到姑姑寺巷即可,但現(xiàn)在未開放。
陽泉小河村:在陽泉火車站坐30路公交車在終點站【小河】下車,走200米即可。

高'君宇與石評梅電影
1個回答2022-12-26 07:41
什么跟什么啊
石評梅簡介
2個回答2022-05-09 17:42
解析晉東才女石評梅的一生 《人物》雜志
陽泉石評梅是誰?
1個回答2022-12-22 04:27
民國四大才女之一的石評梅山,西平定人,原名石汝璧,后來因為她喜愛梅花的純潔抗寒性格,改名為石評梅。
石評梅散文母親 讀后感
1個回答2024-03-15 09:39
全耀的這本散文集,每篇文章的敘事比較完整,人物形象鮮明,所描寫人、景、物傾注了他自己的全部情感。文章里的事件沒有追求情節(jié)完整,也沒有追求曲折變化,而是在敘事的時候飽蘸了自己的真實情感。文中的人物則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進行了精細和巧妙的剪裁和加工,同時也注重了對人物和事件進行寫意式的描繪。
石評梅的故事是怎樣?
1個回答2023-11-25 11:24
  石評梅是中國近現(xiàn)代著名女作家、革命家,被稱為是“民國四大才女”之一。下面是我蒐集整理的石評梅的故事是,希望對你有幫助。
  石評梅的故事
  石評梅從小就聰明好學,父母也非常寵愛她。在她三、四歲的時候,她的父親就開始教她讀書認字,每天晚上都是如此,對于那些她沒有認熟的字,即使是到了深夜,也不允許去睡覺,而是要等到念熟以后才能去睡覺。后來等她讀了小學,白天去學校上課,晚上父親還是教她讀《四書》、《詩經(jīng)》等。

  辛亥革命后不久,她的父親被派到太原的圖書館進行任職,石評梅也跟著父親來到了太原。她在太原師范附屬小學讀書,之后又在太原女子師范學校學習。因為石評梅的天資過人,再加上家庭教育,她的學習成績一直都很突出,學校里被稱為是“才女”。在讀書的期間她就顯露出了反抗的思想,有一次女師風潮,她就是其中的組織者。等到風潮過后,學校要將她開除,但是又覺得可惜了她的才氣,又讓她恢復了學籍。

  1919年,石評梅從中學畢業(yè),考進了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這一步,是考驗石評梅的意志的關鍵,因為那時候的女子一般讀到高中就結束了,但是石評梅卻仍然不斷求學。在她父親的鼓勵和支援下,她選擇了去北京求學。在新思潮的推動下,石評梅一邊學習,一邊開始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

  石評梅和高君宇的愛情故事
  高君宇是石評梅父親的學生,兩人是同鄉(xiāng),石評梅和高君宇是在一次同鄉(xiāng)會上認識的,石評梅多次在自己父親的口中得知高君宇的訊息,還經(jīng)常聽到父親夸獎高君宇。而對于高君宇而言,那時的石評梅已經(jīng)是一個有名氣的女詩人了。所以兩人一見如故,從此書信經(jīng)常往來,從友情逐漸地發(fā)展成了愛情。

  1923年的秋天,石評梅收到了高君宇的來信,一拆開信,里面的香山紅葉飄了出來,在紅葉上寫著兩句詩,主要是表達了高君宇對石評梅的相思之情。但是,石評梅卻沒有接受高君宇的愛意,一個原因是因為石評梅還沒有從之前愛情破滅中走出來,另一個原因高君宇在老家已經(jīng)有一個妻子。所以,石評梅寧愿犧牲自己,也不能破壞別人的婚姻。雖然遭到了拒絕,但是高君宇并沒有死心,他回到家鄉(xiāng)與自己的妻子離了婚。

  由于長期的奔波,高君宇因為急性腸胃炎在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逝世。高君宇的死讓石評梅非常懊悔,并且總是責備自己。自此之后,石評梅在孤寂中度過了自己的一生,在她死后,她的朋友們根據(jù)她之前的遺愿將她安葬在了高君宇的身邊,從此他們就可以永遠在一起。
  石評梅的作品有什么特點
  石評梅的作品不僅有纏繞不清的哲學臆病和清冷的悲哀色彩,而且在感情的層面上也表現(xiàn)得脆弱和哀苦,通篇充滿了"冷月、孤墳、落花、哀鳴、殘葉"等冷艷的詞匯,她的作品仿佛是一串串淚珠匯成,可謂滿紙辛酸淚。然而她的善感與抑郁的氣質(zhì)并不妨礙她對女性命運和人生的思考,反而使她能夠從悲觀主義的角度循著情感的悲哀邏輯進行思辯與覺悟,表現(xiàn)一種極熱烈又悲哀至極的吶喊。廬隱曾評價她說,石評梅注定了她是悲劇中的主角。她經(jīng)歷了從幻想到現(xiàn)實痛苦,從虛幻、失望、渴望到仇恨、反抗、破壞的連續(xù)悲劇起落的過程。她的散文就她自身的情感苦旅和這中間巨大的思考時空的真實記錄。

  石評梅的作品無論是對光明的渴望、愛情的追求,還是對婦女和社會的解放的渴望,都充滿著柔弱女性奮力掙扎和不斷追求真理的執(zhí)著精神。她的作品呈現(xiàn)了其思想發(fā)展過程中從充滿時代悲哀的嘆息到對理想追求執(zhí)著精神的轉變過程;她充滿了對既崇敬又心愛的人的緬懷,也表現(xiàn)了對真摯愛情的執(zhí)著追求;同時,她深深地理解中國勞動婦女以及全民族的悲慘命運和對黑暗的抗爭,從而使爭取自由和解放的執(zhí)著精神也赫然紙上。
民國才女石評梅怎么死的?
2個回答2022-12-26 21:35
思念戀人憂傷過度而亡。在天愿為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鄧友梅,石評梅,誰男誰女,各自代表作分別是什么?
2個回答2022-09-09 14:33
鄧友梅50年代的代表作是 《在懸崖上》,80年代是《那五》和《煙壺》
梅花與王安石的故事是什么?
1個回答2024-01-19 05:50

  梅花   王安石   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注釋]   

1.凌寒:冒著嚴寒?! ?/p>

2.遙:遠遠的。  

3.為:因為。  

4.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解說]   墻角有幾枝梅花冒著嚴寒獨自開放?! 槭裁催h看就知道潔白的梅花不是雪呢?那是因為梅花隱隱傳來陣陣的香氣?! 賞析]   這首小詩意味深遠,而語句又十分樸素自然,沒有絲毫雕琢的痕跡。在古人吟唱梅花的詩中,有一首相當著名,那就是在作者之前,北宋詩人林逋的《山園小梅》?! ∮绕涫窃娭小笆栌皺M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兩句,更被贊為詠梅的絕唱。  林逋這人一輩子不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個人住在西湖畔孤山山坡上種梅養(yǎng)鶴,過著隱居的生活。所以他的詠梅詩,表現(xiàn)的不過是脫離社會現(xiàn)實自命清高的思想?! ∽髡叽嗽妱t不同,他巧妙地借用了林逋的詩句,卻能推陳出新。你看他寫的梅花,潔白如雪,長在墻角但毫不自卑,遠遠地散發(fā)著清香。  詩人通過對梅花不畏嚴寒的高潔品性的贊賞,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潔,又用“暗香”點出梅勝于雪,說明堅強高潔的人格所具有的偉大的魅力。  作者在北宋極端復雜和艱難的局勢下,積極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獨心態(tài)和艱難處境,與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

熱門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