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海洋行駛

南洋理工大學的歷史沿革
1個回答2024-01-21 15:44

1955年,東南亞第一所中文大學南洋大學由民間發(fā)動籌款運動而創(chuàng)辦起來,云南園校址由新加坡福建會館慷慨捐贈。
1980年,南洋大學和新加坡大學合并,成立新加坡國立大學。
1981年,新加坡政府在南洋大學校址成立南洋理工學院,為急速騰飛的新加坡經(jīng)濟培育工程專才。
1985年,南洋理工學院被英聯(lián)邦工程理事會評為世界上最杰出的工程學院之一。
1987年,成立會計與商業(yè)學院,現(xiàn)已發(fā)展成為享譽國際的南洋商學院。
1988年,成立應用科學學院。
1991年,南洋理工學院進行重組,將國立教育學院納入旗下,更名為南洋理工大學,成為該校的自主學院。
1992年,成立傳播學院。
1995年,會計與商業(yè)學院更名為南洋商學院。
1996年,南洋大學校友錄轉入南洋理工大學保存。
2000年,應用科學學院進行重組,成立計算機工程學院和材料工程學院。
2001年,設立生物科學學院,同年,土木與結構工程學院更名為土木與環(huán)境工程學院。
2003年,九層樓高的科技大廈落成,是校園內點燃創(chuàng)意火花的科研溫床,共設有4個跨領域科技研究走廊和6個科研中心;與斯坦福大學建立戰(zhàn)略聯(lián)盟,合辦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研究課程;推出新制度,讓初級學院學生可以提早加入該校。
2004年,推出本科生在校研究計劃,讓以學術學習為主的本科生有機會參與各種研究項目;采取自主招生標準,有招收10%新生的自主權;與新加坡體育學校落實計劃,為體校生策劃突破性的直通車綜合課程;設立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開辦經(jīng)濟學榮譽文學士學位課程,并推出中文、英文、經(jīng)濟學、心理學和社會學副修課程;開辦三項全新本科課程:化學與生物分子工程學位課程、計算機科學學位課程以及海事研究學位課程;設立中國策略處與印度策略處;與康奈爾酒店管理學院簽約,設立康奈爾-南洋款待管理學院,提供聯(lián)合碩士學位課程。
2005年,慶祝創(chuàng)校50周年;在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全球200最佳大學排行榜中再次躋身50強,名列第48位;在全球科技大學當中名列第26位;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推出全面的學位課程;藝術、設計與媒體學院和理學院學位課程開班;機械與制造工程學院更名為機械與宇航工程學院,新設立的宇航工程系開辦新加坡首個宇航工程學位課程;材料工程學院更名為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附屬工程學院的生物工程系和化學與生物分子工程系合并為化學與生物醫(yī)學工程學院;設立高等研究所;在北京中關村和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qū)設立辦公室;與歐洲最大規(guī)模公營研究機構——法國國家科研中心簽署合作協(xié)議。
2006年,該校正式自主,從法定機構轉為非盈利企業(yè);在中國舉辦首次海外畢業(yè)典禮,慶祝中國學員圓滿畢業(yè);將12所學院重組為工、理、商、文四大學院;設立楊振寧精英計劃;推出全球暑期學習計劃;坐落于新加坡科研新區(qū)中心地帶的該校緯壹校區(qū)正式啟用;傳播與信息學院正式易名為黃金輝傳播與信息學院;新設立的拉惹勒南國際關系學院是該校第13所院校,也是該校一所自主的研究學院,高級智囊機構 - 國防與戰(zhàn)略研究院,將繼續(xù)歸屬為拉惹勒南國際關系學院旗下的主要研究機構。
2007年,該校第二個校區(qū)該校緯壹校區(qū)和校友俱樂部正式開幕。該校計劃在新校區(qū)內設立研究生院;設立環(huán)境與水源研究院;“該校優(yōu)秀畢業(yè)生獎”正式推出;設立本科教育委員會;在雅加達、孟買、上海、北京與山東設立該校校友會;全國研究基金提供該校2000萬的資金,以提升環(huán)保水源凈化的研究與提供新一代電子科技發(fā)展的媒介;“南洋助理教授”計劃設立;該??鬃訉W院開幕。

西洋鎮(zhèn)的歷史沿革
1個回答2024-03-08 11:39

1957年建西洋則孝搜鄉(xiāng),孫歷1958年改公社慎困,1984年建鎮(zhèn)。1997年,面積338.7平方千米,人口1.9萬

北洋的歷史沿革
1個回答2024-04-30 09:09

北洋之說最早出現(xiàn)在宋朝,主要指黃海、渤海區(qū)域。后來在清朝1791到1821年間,以上海吳淞口為界,長江以北的均為北洋,是包括江蘇、山東、直隸等各口岸的地域概念。
北洋的存在源于其政治因素,正是如李鴻章、袁世凱等人的存在以及其勢力范圍而被約定俗成。
北洋海師軍隊照片

白洋鎮(zhèn)的歷史沿革
1個回答2024-05-13 03:12

考古學家從白洋柳林大堰灣的丘陵坡頂?shù)[石中,發(fā)掘出土了距今約5億年的寒宣武紀瓣腮類貝殼化石,足以證明在地質時代早寒武紀時白洋屬海浸區(qū),生息著大西洋動物群;考古人員在趙家鋪發(fā)現(xiàn)的尖狀器和在善溪沖發(fā)現(xiàn)的石斧,足以證明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白洋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由此可見,白洋到處都是古人類的家園。
有史記載和文字考證,白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楚文化的發(fā)祥地之一,屬于大溪文化關廟山類型。
白洋原名白羊,鎮(zhèn)東江邊有一巨石,色白,形同羊狀,故名。南宋大詩人陸游于1171年曾來到白羊,他的《入蜀記》載:“(乾道六年十月)五日,過白羊市,蓋峽州宜都縣境上”(見光緒十年《荊州府志》)。后因濱臨濤濤江水,常年的暴雨內漬或江河洪汛,白羊所在地一片汪洋,遂演變?yōu)榘籽蟆?br/>白洋交通十分便利,水陸通道是東下荊州、西至川蜀的必經(jīng)之路,為古今軍事要道;從東漢時起,白洋就成為官府傳遞官文和官方巡視各地的驛站,被歷史上稱之為長江驛道上的一個個驛站。
東漢末年,白洋曾是三國古戰(zhàn)場,至今還留存著三國時代的烽火臺,古冢包,據(jù)考證,“火燒連營七百里”就是從白洋的楊家嘴開始起火的。將軍臺、跑馬崗因此得名。
北宋時,宰相張商英曾隱居白洋,死后葬于白洋的四陵坡,有陪葬品石人石馬為證。明代的宰相張居正的曾祖父張?zhí)仆嵩诎籽?,曾孫張居正曾到白洋為曾祖父樹碑立傳。
傳說,白洋后山葬有四個皇帝,此山名為“四陵坡”,《荊州府志》載:“直至清末,四陵坡還駐有御林軍”,四陵真否,又在何處?尚待考證?,F(xiàn)四陵坡被市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對象。白洋還有“五陽之地”、“青獅白象之地”等之說。
清順治年間,宜都縣志部喬遷白洋。北山書院在白洋,鄂城書院在白洋,書院的設立,為白洋人創(chuàng)建了成才的場所。 白洋---一個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鎮(zhèn), 積淀了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西漢烽火臺、宋代古墓群、亟等解密的由四陵坡、明代的北山書院都給這塊古老的土地留下了無數(shù)動人的故事。如今的白洋,轄15個村,4萬余人,版圖面積133平方公里。

洋中鎮(zhèn)的歷史沿革
1個回答2024-04-28 14:44

唐開元二十九年(741年)始建尤溪縣,因境內有尤溪而得名。
宋朝,尤溪分為四鄉(xiāng)八里,洋中隸屬興文鄉(xiāng),其中洋賀巖中大部分為長安里,后樓附近村落屬安福里。
明洪武年間,全縣劃分為50個都,洋中為15都部分,16都,17都。
50都制一直沿用至民國。
民國23年,全縣劃分為六個區(qū),洋中隸屬第三區(qū)西洋區(qū)。
民國25年,全縣改為四個區(qū),洋中隸屬第二區(qū)西洋區(qū),含洋中,桂峰,官洋,后樓四個鄉(xiāng)。
民國29年,全縣合并為25個鄉(xiāng)鎮(zhèn),洋中為雍后鄉(xiāng)部分,桂洋鄉(xiāng),香湖鄉(xiāng)部分。
民國32年,撤區(qū),鄉(xiāng)鎮(zhèn)數(shù)目縮減至19個,洋中為雍后鄉(xiāng)部分,桂洋鄉(xiāng),香湖鄉(xiāng)部分。
民國34年,全縣又改為13個鄉(xiāng)鎮(zhèn),洋中隸屬西溪鎮(zhèn),公所駐地西洋村。
1949年7月5日尤溪縣和平解放。
1953年,全縣先后設立11個區(qū)、125個鄉(xiāng)。洋中為第十區(qū),公所駐地洋中村,第十區(qū)含:洋中、康林、后樓、官洋、本洋、際口、桂峰、龍洋、官圳皮旅、白漈等11鄉(xiāng)。
1955年,第十區(qū)并入第三區(qū),洋中隸屬第三區(qū)西洋區(qū)。1958年初,禪握御撤區(qū)并鄉(xiāng)(鎮(zhèn)),全縣劃分為11個片、65個鄉(xiāng)(鎮(zhèn)),洋中隸屬洋中片區(qū),含洋中、后樓、桂峰、官洋四鄉(xiāng)。
1958年9月起,撤片、鄉(xiāng)(鎮(zhèn)),設立人民公社,洋中隸屬上游人民公社,公社駐地洋中村。
1959年6月,各人民公社改以駐地名稱命名。洋中為洋中人民公社,下含:洋中、后樓、桂峰、官洋、官圳、康林、康甲、坎兜、龍洋、際口、丹坑、落洋、劉溪、洋邊、貴同、際頭、深度、仙嶺、洋頭19個生產(chǎn)大隊。
1959年12月,撤消洋中人民公社,并入西洋人民公社。
1961年10月,全縣改劃為32個人民公社,有洋中,后樓,桂峰三個人民公社。
1962年底,三個人民公社又合并為洋中人民公社,公社駐地洋中村。
而后基本沒有變化.
1986年,公社改鄉(xiāng),名為洋中鄉(xiāng),鄉(xiāng)政府駐地洋中村。
1994年,撤鄉(xiāng)建鎮(zhèn),名為洋中鎮(zhèn),鎮(zhèn)政府駐地洋中村。

下洋村的歷史沿革
1個回答2024-03-10 01:22

營前曾名瀛前、瀛洲、營田后改稱為營前。原隸屬閩縣,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設營前縣丞廳,俗稱營前分縣。民國二年(1913年),閩縣與侯官兩縣合并閩侯縣,營前隸屬閩侯縣。舊時的營前,北沿閩江,西自峽兜,東至浮岐,西南通福清,東南與長樂縣河陽港(即太平港)相接,中通上下洞江。范圍包括閩侯縣轄屬第十三區(qū)(即營前區(qū))的光俗、江左、高詳、至德、欽仁、紹惠6個里,大小77個村莊,近4萬人口,4萬余畝耕地。民國23年(1934年)劃歸長樂管轄,增設為長樂第七區(qū),下轄17個鄉(xiāng)鎮(zhèn)。民國24年(1935年)改區(qū)設署,又并入第四區(qū),轄有7聯(lián)保、101保、1037甲。民國32年(1943年秋)改為鎮(zhèn)。1949年11月改為營前區(qū),1955年8月營前區(qū)管轄營前、洋嶼、霞洲、籌東、長安、馬頭、洞頭、下洋、黃石、石龍、泮野、龍門、石屏、十洋、勝德、東關、西關村等。1958年9月改稱營前公社,轄有13個大隊。1984年9月撤公社建制為鎮(zhèn)建制。2005年11月撤鎮(zhèn)改為街道。

東大洋村的歷史沿革
1個回答2024-04-06 23:05

東大洋村原稱“大洋村”,明清期間隸屬即墨縣里仁鄉(xiāng)陰島社。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淪為德國租借地,1914年又淪為日帝手。1922年中國政府收回,劃為膠州商埠海西區(qū)。1930年劃為青島市特別區(qū),國民黨統(tǒng)治期,稱青島市陰島區(qū)。
1949年5月,陰島解放后,劃歸即墨縣成立陰島區(qū)。1950年11月,改稱為第八區(qū),1955年11月改稱陰島區(qū),1956年3月,陰島區(qū)、馬哥莊區(qū)、河套鄉(xiāng)合并,組建陰島區(qū)公所,1956年11月,即墨縣撒區(qū)并鄉(xiāng),陰島設高家、韓家、曉陽三個鄉(xiāng),東大洋隸屬曉陽鄉(xiāng)。
1958年9月成立陰島人陸手民公社,1961年陰島公社劃歸嶗山郊區(qū),同年10月5日,改稱嶗山縣陰島公社,東大洋隸屬之,稱東大洋生產(chǎn)早凱嫌大隊。1967年1月,陰島改孫友稱“紅島”,1969年2月成立紅島公社革命委員會。1981年1月,撤銷公社革委會,成立紅島公社管理委員會,1984年6月,撤銷公社管委會,成立嶗山縣紅島鎮(zhèn)人民政府,1994年6月,青島市區(qū)劃,紅島歸城陽區(qū),2001年5月撤鎮(zhèn),設立城陽區(qū)紅島街道辦事處,村的名稱不變。

湖洋鎮(zhèn)的歷史沿革
1個回答2024-03-15 04:49


1958年置湖洋公社,1984年改鄉(xiāng),1988年建鎮(zhèn)。1997年,面積143平方千米,人口4.2萬,轄 湖城村、吳嶺村、上坂村、龍山村、溪西村、溪東村、清白村、美蓮村、桃源村、桃美村、錦鳳村、錦龍村、蓬萊村、高坪村、玉柱村、白云村、石厝村、 17個村委會。

沙洋縣的歷史沿革
1個回答2024-03-17 12:22

沙洋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是一座文化燦爛的城市。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就在這片熱土辛勤耕作,繁衍生息。
沙洋城區(qū)原為漢津古鎮(zhèn),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公元前十二世紀,商朝分封武丁后裔于漢西建權國,取水(現(xiàn)竹陂河)而名,在馬良筑權城。公元前十一世紀,周王室封宗室于江漢間,建邦國(今十里鋪)。公元前1027-770年,西周時期,荊門北部為鄀國。東部為權國。春秋時期,楚武王克權,遷權于那處(今拾回橋),設權縣,荊門屬為楚地。公元前278年,秦昭襄王二十九年,戰(zhàn)國時,白起伐楚,占領江漢間,在郢都(今荊州城)設南郡,荊門全境屬之。
沙洋在漢代名漢津口,是漢江水運的重要港口。南北朝西魏恭帝(535-556 年)在沙洋城區(qū)設綠麻縣,隋煬帝大業(yè)元年(公元 605 年)綠麻縣廢更名為章山縣,唐代省章山縣入長林縣,漢津改稱長林鎮(zhèn)。唐貞觀八年(634年)唐尉遲恭(敬德)在靠漢津口的瓊臺山修建“沙洋堡”,沙洋之名始于此。
五代十國南平王高季興于開平年(907年)據(jù)江陵,荊邑盡屬轄治要害百余里筑堤捍之,自沙洋到潛江三江口中,統(tǒng)名“高氏堤”。
宋代沙洋曾設守城。宋史載:原蒙古兵圍攻襄陽,共筑十城,新城(今沙洋縣李市鎮(zhèn)新城村)就在其中。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設荊門鎮(zhèn)。南宋高宗紹興四年(1134年)8月,南宋招討使岳飛在荊門的鴉坡(今沙洋縣五里鎮(zhèn)友聯(lián)村)的小丘陵拓置城堡,進駐岳家軍8年,故名岳飛城。紹興十四年(1144年),荊門鎮(zhèn)移新城(今沙洋縣李市新城村)。元代筑綠麻縣城。同時在縣城北部建有麻城鋪。該鋪為東南道,(荊門到沙洋)中的驛站。是古綠麻縣城高在綠麻同(今沙洋鎮(zhèn))的引伸。元文宗天歷元年(1328年)長林縣遷到沙洋西南藻湖,于今后港建元長林保盈倉。
元代,沙市、漢津(今沙洋)等15處設水驛站。
明洪武九年(1376年)廢長林縣入荊門縣,沙洋設巡檢司。明成化元年(1465年),沙洋巡檢司移駐新城。明代天啟年間,沙洋為玉州,屬古荊門。
清順治三年(1646年)改承天府為安陸府(今鐘祥市),荊門屬之。十二年(1655年),安陸府設同知公所于沙洋。乾隆時期(1736-1795年),荊門州設同州公所于沙洋,新城的巡檢司遷回沙洋。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荊門州為直隸州,在沙洋設分府行署,與沙洋巡檢司兩級并存。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荊門直隸州改荊門縣設縣佐公所于沙洋,沙洋仍設巡檢司。民國三年(1914年)沙洋改稱第二區(qū)、后港、拾回橋、四方鋪、建陽驛、柴家集分設三、四、五、六、七區(qū)。民國十六年(1927年),荊門直屬省、沙洋鎮(zhèn)上設二個聯(lián)保辦公處。
民國十七年(1928年)至二十九年(1940年),沙洋第一次建市,轄沙洋鎮(zhèn),國民黨湖北省政府把沙洋列為縣、市單位,與漢口、沙市、宜昌、樊城、老河口、新堤、武穴并列為湖北省八大重鎮(zhèn)。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到三十四年(1945年),被日軍侵占。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5月1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克沙洋。1949年初,沙洋第二次建市,同年9 月撤市復鎮(zhèn),直屬荊門縣。1960年3月29日,國務院批準沙洋鎮(zhèn)與沙洋農(nóng)場管理局合并,成立沙洋市,隸屬荊州專員公署,沙洋第三次建市。1961年12月31日撤市復為鎮(zhèn),仍歸屬荊門縣。1985年5月成立荊門市轄沙洋區(qū)(縣級),1998年12月,沙洋撤區(qū)設縣至今。

洋河鎮(zhèn)的歷史沿革
1個回答2024-03-10 02:02

明清時期,洋河分屬徐州府宿遷縣和淮安府桃源(今泗陽)縣,交界處立有柵欄和石碑,碑額勒有“東臨淮郡,西障彭城”字樣。1948年8月11日,原屬宿遷縣的洋河鎮(zhèn)劃屬泗陽縣。2004年行政劃分將其劃歸宿遷市宿城區(qū)管轄,2011年成立洋河新城(獨立成為副處級行政單位)。2013年成立洋河新區(qū),洋河鎮(zhèn)隸屬洋河新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