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村希音服飾有限公司地址

古希臘的服飾特點是什么 急用
1個回答2023-01-07 14:21
輕紗,開胸長裙
北城村的文化遺址
1個回答2024-03-18 03:59

北城村北部,有一長寬各160米古城遺址。1950年代,四面城墻殘跡多處可見,城門朝東,門外是一緩坡,北側(cè)有水井。1960年代遭破壞,現(xiàn)僅存南、北城墻殘部共計130余米,高0.6~6米,寬0.7~5米。城墻由夯土和碎石層相迭而成。在墻內(nèi)采集到陶制磚瓦和器具碎片及一件鐵制夯頭。經(jīng)考證,認定該遺址為漢唐時期修筑。村以此古城命名。
村西部有一東西長150米、南北寬50米的古文化遺址,文化層厚0.8~3米,采集到的文物有古耜、石刀、石鐮、石網(wǎng)墜、陶鬲、陶豆、陶罐等,因該遺址處于北城村西大山腳下,故稱西大山遺址。根據(jù)考證,為新石器時期到西周、東周至東漢時期的遺存。
村北部還有一東西長400米、南北寬110米的古文化遺址。據(jù)考古專家考證,認定該遺址包含4個時期的文化遺物,延續(xù)3900余年。一期與北莊遺址一、二期類型相同,二期為龍山文化,三期為岳石文化,最晚的一期為西周時期。出土的文物有石斧、石矛、石磨棒、陶器等。
村西部有一東西長110米、南北寬80米的古墓群。墓葬多為小墓,土坑豎穴。出土文物有青銅鼎、陶鼎、陶罐、陶豆等。經(jīng)考古專家斷定,該墓群屬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早期墓葬。

知子羅村遺址介紹?
1個回答2024-05-08 21:12

從清末開始,知子羅就是怒江地區(qū)的行政中心,是溝通瀾滄江和怒江的交通要道。1975年前,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首府駐地。上世紀八十年代,隨著瓦貢公路建成通車,怒江州府搬遷至六庫,撤銷了原碧江縣建制,原來的縣城就空寂了下來,現(xiàn)在是知子羅村委會駐地。因為被半廢棄,也就保留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風(fēng)貌,讓人感覺時間就靜止在了這里。

大河村遺址的介紹
1個回答2024-05-08 05:51

大河村遺址,位于河南省鄭州市的東北部12公里處、107國道和連霍高速交匯處的東南隅,面積約40萬平方米,包含有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商代文化三個不同歷史時期的內(nèi)容。1972年—1987年遺址曾先后發(fā)掘21次,出土大量房基、窖穴和墓葬,出土各類珍貴文物3500多件。發(fā)掘表明,先民們曾經(jīng)在此延續(xù)居住長達3300多年。2001年定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河村遺址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殘存的房屋建筑,目前已發(fā)掘出房基30多座,建筑方式各異,有著明顯的時代特征。其中一號房基的墻壁高達1米,距今約有5000年,屬新石器時期仰韶文化晚期建筑,為目前國內(nèi)該時期僅存的房基。這里出土有許多陶器,主要有紅陶黑彩和白衣彩陶,在彩陶片上還繪有各種天文圖像,如太陽紋、月亮紋、星座紋、日珥紋等。這一發(fā)現(xiàn),對研究仰韶文化的農(nóng)業(yè)和古代天文學(xué)的關(guān)系具有重要意義。

土司遺址有什么故事?
1個回答2024-03-30 15:23

10“土司”一詞已存在了一千余年。中國封建王朝采取“以夷治夷”、“以蠻治蠻”政策,利用當?shù)厍蹰L以其勢力管轄所及的區(qū)域,分別授予官職,準其子孫相繼承襲,形成中國歷史上的“土司制度”。由于這一制度沿續(xù)了千余年,因而形成了中國獨有的“土司文化”。石柱土司馬氏,據(jù)其家譜記載,祖籍是陜西扶風(fēng),系漢伏波將軍馬援第三十九代孫馬定虎的后裔。

當家裝飾怎么樣,當家裝飾公司簡介
1個回答2024-01-29 09:01
怎樣選擇裝修公司:
1)貨比三家:多走幾家看看,比較比較他們的優(yōu)勢和劣勢,并詢問一下價格如何,有沒有格外一些隱形收費在其中。并詳細了解一下公司規(guī)模較大并且具有資深裝修經(jīng)驗、有固定辦公地點的公司,比比裝修質(zhì)量與價格后再作決定。
2)選擇材料:材料的選擇最好與設(shè)計師共同選擇。該投入的地方不吝嗇,能節(jié)約的地方必須節(jié)省。并且在這之前了解一下這些產(chǎn)品的市場行情,預(yù)算一下大致的價格。
3)專業(yè)設(shè)計師設(shè)計:在裝修前應(yīng)請專業(yè)人員進行統(tǒng)一設(shè)計,不要想到哪設(shè)計到哪,這樣既浪費材料又多花工錢
4)看樣板房:目的就是挑選施工人員。確認該樣板房是該公司施工的,確認該樣板房的施工人員,場容是否整齊。
大河村遺址的遺址概況
1個回答2024-05-15 17:26

大河村遺址位于河南省鄭州市東北郊107和310國道交匯處的東南隅,發(fā)現(xiàn)于1964年,是一處包含有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和夏商文化的大型古代聚落遺,距今 6800--3500年,面積40萬平方米。
大河村遺址遺址中部是仰韶先民的居住區(qū),房基相疊、窖密集:兩處仰韶文化晚期的氏族公共墓地分別位于遺址的東北部和西部。龍山文化遺存主要分布在遺址的四周邊沿地帶,夏商時期的遺存主要集中在遺址的西南部。其中仰韶文化遺存最為豐富,文化層最厚處達成12.5米。
遺址一、二期遺存近于廟地溝類型或與之相當。三、四期遺存為秦王寨類型,有人稱之為大河村類型。這種遺存有四組連間建筑和大量陶器等遺物、墓葬,其中尊、背壺和鍋顯示了與大汶口或屈家?guī)X文化的交流關(guān)系。五期遺存是早期龍山文化,六期遺存為河南龍山文化。
1972年--1987年先后發(fā)掘21次,出土房基47座、窖穴 297座、墓葬354座,出土各類珍貴文物3500多件。遺址中出土的木骨整塑陶房F1-4,是目前我國出土同時期房屋中保存最好的一處。發(fā)掘時,1號房基北墻殘高近1米。據(jù)碳14測定距今5040±100年。它是一組兩面坡式的排房建筑,它的出現(xiàn),奠定了中國北方傳統(tǒng)居民建筑的基本形制。
遺址中還出土了大量精美的彩陶,色彩絢麗、圖案豐富,在仰韶文化中獨樹一幟。彩陶雙連壺造型獨特,被譽為中國史前最美麗的彩陶。彩陶中的太陽紋、日暈紋、星座紋等天象圖案,是目前我國已知最早的天文學(xué)實物資料。此外,遺址中還出土有山東大汶口文化、湖北屈家?guī)X文化的遺物。

明朝服飾的服飾分類
1個回答2024-03-04 12:15

明代婦女的服裝,主要有衫、襖、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樣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為右衽,恢復(fù)了漢族的習(xí)俗。其中霞帔、背子、比甲為對襟,左右兩側(cè)開衩。成年婦女的服飾,隨隨各人的家境及身份的變化,有各種不同形制,普通婦女服飾比較樸實,主要有襦裙、背子、襖衫云肩及袍服等。明代背子,有寬袖背子、有窄袖背子。寬袖背子,只在衣襟上,以花邊作裝飾,并且領(lǐng)子一直通到下擺。窄袖背子,則袖口及領(lǐng)子都有裝飾花邊,領(lǐng)子花邊僅到胸部。
明豎領(lǐng)(新出現(xiàn)的服裝部件)
明代出現(xiàn)的立領(lǐng)服飾,最早出現(xiàn)于明朝中期,到了明朝后期的 中原和 江南已經(jīng)廣泛流行,當時明朝正經(jīng)歷千年不遇的小冰河時期,氣候異常寒冷,立領(lǐng)應(yīng)運而生。滿族入關(guān)后,在“男從女不從”的服制規(guī)定下,漢族婦女得以沿襲使用明式立領(lǐng)襖和褙子等所謂“漢裝”。
百子衣
百子,歷來是中國吉祥話(畫)的題材之一,意喻多子多福。 元代楊緋楨《六宮戲嬰圖》詩:“百子圖開翠屏底,戲弄碰扭未生齒?!都t樓夢》第五十一回:鳳姐兒看襲人……身上穿著桃紅百子刻絲銀鼠襖子,蔥綠盤金彩繡綿裙,外面穿著青緞灰鼠褂。鳳姐兒笑道:這三件衣裳都是太太賞你的,倒都是好的。
明朝定陵出土的孝靖皇后王氏的“紅素羅繡平金龍百子花卉方領(lǐng)女夾衣”和“紅暗花羅繡‘萬壽’字過肩龍百子花卉方領(lǐng)女夾衣”是兩件難得的刺繡藝術(shù)精品和藝術(shù)瑰寶。這兩件百子衣,均方領(lǐng),對開襟、上綴金屬紐扣(或盤扣)。從圖案的設(shè)計看,所繡百子畫面精彩生動。各組畫面上的童子從1至6人數(shù)不等,共組成40余個場面。每個場面兒童的嬉戲方式和神情各不相同,有的斗蟋蟀、戲金魚,有的練武、摔跤、踢毽子,有的爬樹摘果,有的站凳采桃,有的放風(fēng)箏、玩陀螺,有的放爆竹、捉迷藏,有的扮作教書先生處罰弟子,有的學(xué)武松打虎姿態(tài)揪打花貓……兒童天真活潑的神情刻畫得惟妙惟肖、淋漓盡致。此外,兩衣的前后襟及兩袖還以金線繡有九龍,其姿態(tài)有升、有行、有坐,富于變化,體現(xiàn)出了明代宮廷藝術(shù)中龍的造型特點。百子圖案之間,則點綴以象征吉祥如意的金錠、銀錠、方勝、古錢、寶珠、犀角、珊瑚、如意等雜寶圖案,以及由桃花、月季、牡丹、荷花、菊花、梅花等花卉組成的春、夏、秋、冬四季景。整個圖案變化多彩,寓意著皇家子孫萬代、多福多壽。衣料的配色尤見匠心獨運。整體色調(diào)以正色為主,在朱紅色的地上配以棗紅、水紅、粉紅、普藍、藏青、淺藍、月白、艾綠、黃綠、茶綠、孔雀綠、中黃、宮黃、駝黃、山茶黃、駝灰、淺褐、牙白等不同色調(diào),取得了金彩奪目的藝術(shù)效果。從兩衣的刺繡技術(shù)上看,其針法的運用,包括有穿絲針、搶針、網(wǎng)繡、鋪針、平金、斜纏、盤金、松針、打籽、扎針、擻和針等11種,豐富多變的針法大大加強了刺繡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力。 比甲是一種無袖、無領(lǐng)的對襟兩側(cè)開叉及至膝下的馬甲,其樣式較后來的馬甲要長,一般長至臀部或至膝部,有些更長,離地不到一尺。這種衣服最初是宋朝的一種漢服款式,無袖長罩衫,又叫做“背心”。后來傳入蒙古。
在邊關(guān)的少量兵士中,在邊疆地區(qū)需要進行大量勞作的婦女中,甚至在宮中(明神宗萬歷皇帝的皇后,就有一件比甲,陳列于明十三陵的定陵)都有出現(xiàn),穿“比甲”的人占到了明朝總?cè)丝诘?%,婦女可達到1.5%從形象資料來看,元代婦女著比甲的確不太多。直到明代中葉,才形成一種風(fēng)氣,大多也是青年婦女所穿著。明末清初人所作的《燕寢怡情》圖中,就有這種樣式。到了清代,除了在家里的老婦人怕冷穿棉比甲外,比甲一般都不穿了。 明代軍士服飾有一種胖襖,其制:“長齊膝,窄袖,內(nèi)實以棉花”,顏色所為紅,所以又稱“紅胖襖”。騎士多穿對襟,以便乘馬。作戰(zhàn)用兜鍪,多用銅鐵制造,很少用皮革。將官所穿鎧甲,也以銅鐵為之,甲片的形狀,多為“山”字紋,制作精密,穿著輕便。兵士則穿鎖字甲,在腰部以下,還配有鐵網(wǎng)裙和網(wǎng)褲,足穿鐵網(wǎng)靴。
明代罩甲
明 劉若愚 《酌中志·內(nèi)臣佩服紀略》:“罩甲,穿窄袖戎衣之上,加此束小帶,皆戎服也。” 明 顧炎武 《日知錄·對襟衣》:“今之罩甲,即對襟衣也。《戒菴漫筆》云,罩甲之制,比甲稍長,比襖減短, 正德 間創(chuàng)自 武宗 ,近日士大夫有服者。” 明代較為流行的服飾之一,自元代辮線襖演變而來。短袖或無袖者稱袴褶,長袖者稱衤曳衤散。前身分裁,打馬
面褶子,后身通裁,無褶;身側(cè)有擺。明中后期,服飾花樣翻新,眾彩紛呈,縉紳士大夫很熱衷于創(chuàng)新服飾新式樣。士大夫閑居,出現(xiàn)了衤曳衤散、程子衣、道袍三種式樣,總稱“袴褶”。 明代曳撒又稱“一撒”,為“一色”變音,來自蒙語“質(zhì)孫”。明代曳撒服至為質(zhì)孫服別稱。

陜縣西張村文物遺址
1個回答2024-03-11 23:36
西張村遺址,位于中國河北省石家莊市西張村,為石家莊市元氏縣的一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類型為古遺址,西張村遺址的歷史年代為商周。
馬莊村的馬莊古城遺址
1個回答2024-05-06 08:33

村落舊時曾為方正格局,四周有外磚內(nèi)夯的城墻護衛(wèi)(現(xiàn)村中仍有城墻遺存),村中有方正的十字大街,各家族宅院以及多處大小不一的廟宇祠堂。今村北部仍留有李氏宗祠的北廈遺存,據(jù)村民回憶,李氏家家族在明代曾有人官拜閣老,族中曾保留有御賜牌匾(墨綠底鎏金字書“稠德稀齡”)。村外在南門外和西門外也曾有規(guī)模較大的廟宇,東門外與慈恩禪寺相鄰,可惜在戰(zhàn)爭期間與解放初期均已毀損。該村地勢整體為北高南低,東高西低,過去在村子南面有大片湖泊,可種植稻米與蓮藕菱角等,后因水位下降逐漸干涸。村西有汾河干渠通過。
在慈恩禪寺遺址以東有舉世聞名的“侯馬晉國遺址”重要組成部分——馬莊古城遺址。
遺址位于馬莊村東北,由東大西小兩個相鄰的小城組成,城墻已被地表覆蓋.東城南北長350米,東西寬213米;西城南北長250米,東西寬60米,墻寬約4.3米,西城東北角有高于地表的大型夯土臺基,為晉國晚期晉卿所擁有。

熱門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