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諸葛亮遇險賞析全集

關于諸葛亮的人物賞析(急用!)
1個回答2022-08-24 03:51
個人認為可以從幾方面入手
1*諸葛亮的事跡
2、諸葛亮的能力
3*諸葛亮的計謀
出師表(諸葛亮)的譯文!~ 和 賞析 !~
1個回答2023-12-15 05:40
出師表
賞析

《出師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帥給君主上的奏章。這種表,或表明報國之心,或呈獻攻城掠地之策。歷來以戰(zhàn)名世者甚眾,以表傳后者頗少。惟獨諸葛亮的《出師表》不僅存之典冊,而且粲然于文苑。

諸葛亮上《出師表》是在蜀漢后主建興五年(227),率兵北伐之時。這時蜀偏居一隅,國力疲敝,又“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諸葛亮為了實現(xiàn)劉備振興漢室、一統(tǒng)天下的遺愿,“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平定了南方,有了較鞏固的后方,并抓住了曹魏兵敗祁山、孫吳兵挫石亭的時機,揮師北伐,擬奪取魏的涼州(今甘肅部分地區(qū)),向后主劉禪上了兩道表文,“前表開守昏庸,后表審量形勢”,即出名的《前出師表》《后出師表》。這里談的是《前出師表》。

諸葛亮自劉備于公元207年“三顧茅廬”后,即忠心耿耿地輔佐劉備,以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經(jīng)過長期奮戰(zhàn),使寄寓荊州的劉備,一躍而為與魏、吳對峙的蜀漢之主,雄踞一方,到公元221年劉備即帝位。公元222年吳蜀彝陵之戰(zhàn)后,劉備敗逃白帝城,次年病死。劉備“白帝托孤”時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業(yè)。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睂χT葛亮無比信賴。諸葛亮回答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jié),繼之以死?!眲浞愿绖⒍U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劉禪繼位,即后主。劉禪黯弱昏庸,親信宦者,遠避賢能,胸無大志,茍且偷安,是個“扶不起的阿斗”。諸葛亮主張出兵擊魏,侃侃陳詞,力排眾疑,申明大義以拯其愚,吐露忠愛以藥其頑,既有政治家的眼光,又有軍事家的頭腦,且嚴守人臣下屬的身份。

《出師表》前半部分是臨行時的進諫,后半部分乃表明此行奪勝的決心。劉禪雖為蜀主,而蜀之安危成敗,實系于諸葛亮之身,因而率眾出征時,當促使后主保持清醒的頭腦,具備正確的觀點,采取得力的措施,才能保證前方順利進軍;同時表明自己忠貞死節(jié)之心,既是自勉自勵,也是預防小人惑主。

諸葛亮向后主提出三項建議:廣開言路,執(zhí)法公平,親賢遠佞。這三項建議,既是安定后方的措施,也是施政的正理。為了治愚醫(yī)頑,作者在行文上頗費深思。

由勢入理,起筆崢嶸。表文第一節(jié)向后主提出“開張圣聽”的建議,可是卻從形勢敘起,這能起振聾發(fā)聵的作用,又能激發(fā)繼承遺志的感情。表文開筆即言“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深痛劉備壯志未酬身先死,深誡后人繼承父業(yè)不可廢,以追念先帝功業(yè)的語句領起,至忠至愛之情統(tǒng)領了全文。繼而以“今天下三分”,點明天下大勢,逐鹿中原,尚不知鹿死誰手;復直言“益州疲敝”,自身條件很差,地少將寡,民窮地荒;進而大聲疾呼:“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大有危在旦夕之勢,如不救亡存國,將會出現(xiàn)國破身亡的慘局,筆勢陡峭,崢嶸峻拔。在凸顯形勢的情況下,墊以“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nèi),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他們不忘先帝恩德,不改對后主的忠心,轉危為安,化險為夷還是有依傍的,有力量的,有希望的。在這樣的基礎上,提出“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的建議,規(guī)勸不可“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表文將是否廣開言路,從關系國家存亡的角度來談,從關系忠于先帝的高度來說,使人聞之驚心,思之動心。如果表文只是一般地申述廣開言路的意義,平平道來,那對一個昏聵愚鈍的君主來說,顯然是不會有多大觸動的。

由主而次,肌理縝密。以情動人,更要以理服人。說理應主次分明,先后有序。表文主要是向后主進言的,因而首揭“開張圣聽”,以打開進言之路。在打通了忠諫之路的前提下,再言執(zhí)法公平、親賢遠佞兩項。談執(zhí)訟公平,又先總提“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繼而就宮中、府中兩方面分述之。分述時,又切緊“開張圣聽”的精神,宮中之事,向郭攸之、費、董允這些志慮忠純之士請教,而且要“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則“必能裨補缺漏,有所廣益”。對于府中之事,向“性行淑均,曉暢軍事”的向寵請教,“營中之事,悉以咨之”,也“必能使行陣和睦,優(yōu)劣得所”。最后提出“親賢臣,遠小人”的問題。三項建議,既可獨立成項,又相互關聯(lián)。廣開言路,是開的忠諫之路,而非為讒邪開方便之門。親賢臣遠小人,才能廣納郭攸之、向寵等人的良言,才能“昭平民之理”,不讓奸邪得勢,造成內(nèi)外異法,賞罰不明。君主昏庸,主要就在于貪于私欲,蔽于視聽,昧于事理,因而忠奸不分,賢愚不辨,是非不清,賞罰不當。諸葛亮針對后主寵信宦官黃皓,無視創(chuàng)業(yè)勛臣的毛病,對癥施藥,又說得委婉深曲,入情合理。所列三項,廣開言路是前提,執(zhí)法公平是關鍵,親賢遠佞是核心。嚴密的說理,再愚的人也會得到啟發(fā)。

由近及遠,思路開闊。表文為了說明親賢遠佞的利弊,以先漢的“興隆”和“傾頹”的歷史事實,作為前車之鑒,并以先帝嘆息痛恨桓帝、靈帝昏庸誤國為告誡,促使后主親信賢臣,并以“漢室興隆,可計日而待”為鼓勵,由近及遠,借古鑒今,成敗并舉,顯得衢路交通,經(jīng)緯成文。

諸葛亮因為后主是個“妄自菲薄,引喻失義”的昏庸之徒,理要說得明,語又不可用得重,既要循循善誘地開導,又要不失臣下尊上的分寸。因而以“形勢”使對方震動,明示已臨“危急存亡之秋”,如不勵精圖治,勢必國破身亡;以“情感”打動對方,連呼先帝,聲聲熱淚,其業(yè)系先帝首創(chuàng)之業(yè),其臣為先帝簡拔之臣,其將為先帝稱能之將,怎不光先帝之遺德,竟先帝之遺業(yè);以“措施”教之,告知治國理政的具體辦法,切實可行,行必有效;以“事業(yè)”勵之,告誡后主要完成“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的業(yè),使天下歸一,漢室興隆,促使他有遠大的抱負,完成千秋大業(yè)。表文從各個方面規(guī)箴后主,情真理足,詞婉心切,因而雖屬奏章表文,卻感人至深。

表文的第二部分,由敘自己生平而至言伐魏的意義,進而表明自己“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的決心,也寫得慷慨深沉,動人心魄。

由人到己,文勢跌宕。表文從第一部分的進諫,到第二部分,忽以“臣本布衣”起筆,另入蹊徑,別開生面。敘寫自己二十一年來的情況,歷數(shù)先帝之殊遇,——一是三顧茅廬使之出山效命,一是傾覆之際使之出任丞相,使之由布衣身份一躍而為極位重臣,由躬耕隱士一舉而成三軍主帥。這一節(jié)敘述,好像是逸枝衍蔓,與上下文聯(lián)系不緊。其實,它與上下文貌分神合,明疏實密。這是因為:第一,追溯二十一年的殊遇,披露感恩戴德之情,說明以上進言純屬忠諫,叫后主聽來覺得舒徐入耳。第二,以自身不負先帝殊遇舍命驅馳,作為后主不忘先人之業(yè)的榜樣,進一步啟發(fā)后主奮發(fā)圖強。第三,二十一年不平凡歷程,說明創(chuàng)業(yè)艱難,激勵其不可半途而廢,更不能前功盡棄。第四,寫出先帝的榜樣,不以孔明“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茅廬,事不分大小,悉以咨之,于敗軍之際,危難之間,仍委以重任,可見他任人唯賢,唯才是舉,叫后主效法先帝知人善任。第五,表明自己二十一年如一日,竭忠盡智,今后仍一如既往,忠心不改,余力不遺,使后主托之以討賊興復之任,且可免因率師北伐,小人進讒而不予信任,壞了大局。諸葛亮的這段敘述,系進一步打動后主的心,樂于接受前面的進言,又是臨別時的表白,實有深衷曲意。文章由進言轉而為自敘生平,宕開了筆墨,使文勢波瀾起伏,更為可觀。

由敘而誓,推上高潮。表文繼敘二十一年遭際之后,續(xù)述白帝托孤后的心情、工作,進而表明北定中原的決心。前面的論世、進言、抒情,到此結穴,出師表文的特點由此完全挑明。追言托孤之事,交代這次出師的歷史根源,“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說明這次出師的思想基礎。“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指出這次出師的物質準備。在充分敘說條件的基礎上,提出“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警拔爽截,鏗鏗振響,熠熠生光?!冻鰩煴怼分链瞬艔窖猿鰩煟腥氡绢}。前面的進言,是為了保證有出師的條件,中間敘事,是說明自身具有出師條件,至此兩線歸一,提出宜乎出師,也就如瓜熟蒂落,孕足而娩。

歸納前意,總綰全篇。表文結束之前,將出師與諫言兩層意思攏合一起。一方面提出“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另一方面還提出“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諸葛亮主動領受任務,并表示如失職,甘愿受罰,以顯示“平明之理”。最后還不放心,諄諄告誡,要后主“深追先帝遺詔”。先帝臨終時訓示后主:“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于人。”最后又回復到“開張圣聽”的問題上來,可見修明內(nèi)政與北伐勝敗的關系。這也就將前面兩部分內(nèi)容,溝通了內(nèi)在聯(lián)系。

表文以“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作結,其聲嗚咽似泣,其情沛然如注,勤勤懇懇之態(tài)如現(xiàn),耿耿忠心盡袒。

“出師未捷身先死”,可惜諸葛亮此行未能如愿卻先逝世,后人對此頗多惋嘆。杜甫曾寫道:“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保ā妒裣唷罚┧未奶煜樯硐萼蜞?,還高唱“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保ā墩龤飧琛罚╆懹胃嵌啻翁岬健冻鰩煴怼罚骸啊冻鰩煛芬槐硗ü沤?,夜半挑燈更細看?!保ā恫∑饡鴳选罚啊冻鰩煛芬槐砬лd無”(《游諸葛武侯臺》),“一表何人繼出師”(《七十二歲吟》),“凜然《出師表》,一字不可刪。”(《感狀》),“《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保ā稌鴳崱罚┛傊?,這道《出師表》,因其深情厚意寄翰墨,忠肝義膽照簡編,一直為人所樂道。

《出師表》能寫到如此地步,決不是偶然的。文章皆有所為而發(fā)。時當北伐在即,作為主帥的諸葛亮要向君主上一道表文,他不是作為例行公事,而是從北伐的全局上考慮,只有后主修明政治,才能保證北征順利,因而先進安后之言,再表奪勝決心。表文又極為注意收表對象的特點,因而決不是一般的上條陳,列述方策,而是熔議論、敘事、抒情于一爐,啟愚矯頑。諸葛亮是后主的丞相,又是受“托孤”的對象。他給后主上表文,既不宜用訓斥的口吻,又不便用卑下的聲氣,寫得不卑不亢,方為得體。尤其文中連稱先帝,最為合宜。全文稱先帝凡十三次,顯得情詞十分懇切。諸葛亮自敘“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確實“諸葛一生惟謹慎”,細玩本文,從慮事到措詞,無不體現(xiàn)了“謹慎”精神,這也是此表被之為“至文”的重要原因。
諸葛亮論賞罰的原文
1個回答2024-07-19 10:33

賞罰之政,謂賞善罰惡也。賞以興功,罰以禁奸,賞不可不平,罰不可不均。賞賜知其所施,則勇士知其所死;刑罰知其所加,則邪惡知其所畏。故賞不可虛施,罰不可妄加,賞虛施則勞臣怨,罰妄加則直士恨。

想了解諸葛亮,有什么關于諸葛亮的好書推薦?
1個回答2023-08-17 13:22
臥龍傳意 諸葛天隨論
諸葛亮小時候的故事,中諸葛亮的道理是什么?
1個回答2024-03-01 04:01
人名:諸葛亮
諸葛亮從小就好學,總想著多學一會兒。
教書先生帶來一只公雞,總按時叫,叫了先生就下課放學,諸葛亮討厭那只雞,總不讓他學多一點的知識,回到家還抱怨,和家母說后,請求幫助諸葛亮讓公雞晚些叫,家母說:“你仔細想想,什么辦法可以讓公雞晚些叫,該把學的知識拿出來用用了?!敝T葛亮看見家母正淘米,諸葛亮想到了一個辦法,后一天早晨,諸葛亮抓了一把大米,便去讀書了。當雞要叫時,便抓了一把米給雞喂了,雞邊去吃米,忘了要按時叫。天天都這樣,雞越叫越晚,漸漸的,教書先生起了疑心,便藏在竹籃后面偷偷看著公雞,每當雞要叫,一個小學生撒了一把米給雞吃,雞就不叫了,吃起米來。教書先生看見了,便大怒,責怪諸葛亮,諸葛亮說:“您講的課太有趣了,我只是想多學習一會兒,沒想到會犯錯?!苯虝壬f:“好吧,你以后就別雞吃米了,放學后你可以到我家里學習,我會給你輔導功課?!敝T葛亮聽后心里真比吃了蜜還甜,再也沒有給雞喂大米了,每次放學都到教書先生家里學習。
漸漸諸葛亮學問比同齡人多,大家都很敬佩諸葛亮堅持學習的精神,什么不會都向諸葛亮詢問,諸葛亮都回答的出。
諸葛亮是什么時期,什么國的什么,到處流傳著有關諸葛亮的故事
1個回答2024-05-24 07:50
三國時期 蜀漢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1] ),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fā)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xiāng)侯,死后追謚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fā)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并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fā)。于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nèi))逝世。

劉禪追謚其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諸葛亮火燒新野的原因分析
1個回答2024-01-20 18:24
真歷史諸葛亮沒火燒新野
諸葛亮的名言,關于諸葛亮的俗語成語
1個回答2024-02-11 21:27
1.有那些關于諸葛亮的名言、成語、俗語(外加怎么來的)?
誡子書
三顧茅廬
七擒孟獲
既生瑜
何生亮
2.
“問渠那得清如許_,為有源頭活水來”;“____無可奈何花落___,似曾相識燕歸來”“_沉舟側畔千帆過__,病樹前頭萬木春”(橫線上填什么)?
諸葛亮的后代都有誰?諸葛亮后人如今都在何處
1個回答2024-03-26 01:56

諸葛喬、諸葛瞻、諸葛攀、諸葛尚、諸葛京。

1、諸葛喬

諸葛喬(204年~228年),三國歷史人物,字伯松、原字仲慎,官至翊武將軍。

他本為諸葛瑾次子與胞兄諸葛恪在吳國的名聲頗大,后被過繼給諸葛亮。到蜀國后,任駙馬都尉。諸葛亮視他如親生兒子,深恐其成為庸人,管教甚嚴。

諸葛亮北伐屯駐漢中,讓諸葛喬同士兵們—起,參加與督運軍糧地艱苦工作。228年去世,年僅二十五歲。

2、諸葛瞻

諸葛瞻(227年-263年),字思遠,瑯琊郡陽都縣(今山東省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大臣,蜀漢丞相諸葛亮之子。

諸葛瞻早年迎娶公主,拜騎都尉,襲爵武鄉(xiāng)侯。景耀四年(261年),與輔國大將軍董厥并為平尚書事,統(tǒng)領中央事務。后主寵信黃皓,諸葛瞻無所匡正。

魏將鄧艾伐蜀,諸葛瞻率領長子諸葛尚、將軍張遵、李球、黃崇防御綿竹(今四川省德陽市)。不聽黃崇速占險要的建議,坐失兵機,出城與鄧艾決戰(zhàn),兵敗被殺,綿竹失守。后主劉禪出降,蜀漢滅亡。

3、諸葛攀

諸葛攀,生卒年不詳。其父諸葛喬原為諸葛瑾之子,后因諸葛亮一直無子,因此過繼給諸葛亮為后。諸葛攀在蜀漢官至行護軍、翊武將軍。?

之后諸葛瑾的長子諸葛恪在吳國被滿門抄斬,諸葛攀為了延續(xù)諸葛瑾的血脈,而將身份恢復為諸葛瑾的后代。

4、諸葛尚

諸葛尚(244年2月-263年11月),瑯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期的人物,諸葛瞻長子,諸葛亮之孫。

諸葛尚博覽兵書且精通武藝,炎興元年(公元263年)出任先鋒抗拒魏國大將鄧艾,與其父諸葛瞻同戰(zhàn)死于綿竹,時年十九歲。

5、諸葛京

諸葛京(生卒年不詳),字行宗;三國名臣諸葛亮之孫,諸葛瞻次子。

諸葛瞻與諸葛京之兄諸葛尚在綿竹抗擊魏軍戰(zhàn)死后,與諸葛亮有直系血緣關系的僅存諸葛京一脈,蜀漢滅亡之后,他與諸葛攀之子諸葛顯于咸熙元年內(nèi)移河東,初任郿縣令,后任江州刺史。

6、諸葛亮后裔

有關諸葛亮后裔三代之后裔孫下落均無記載。1992年,浙江蘭溪諸葛村發(fā)現(xiàn)《高隆諸葛氏族宗譜》,據(jù)此記載,自宋代以來諸葛亮后裔一直生活在浙江建德及蘭溪一帶。

諸葛亮的后裔主要聚居在建德、蘭溪、龍游三市縣相鄰的50公里范圍內(nèi)的11個村鎮(zhèn)中,那里有諸葛亮的后裔八千余人,多是諸葛亮的第49代和第50代孫。

諸葛鎮(zhèn)有諸葛后裔2,500人,是諸葛后裔最集中的地方。諸葛鎮(zhèn)保存有始建于明代的諸葛大公堂和丞相祠堂。

在大公堂內(nèi)的寶樓上珍藏著《諸葛氏宗譜》,這本宗譜共修過15次,第一次在南宋初年,最后一次在1947年,當時的國民黨元老陳果夫為這部宗譜的最后修訂寫了序。

熱門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