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漁鼓曲譜

20?壯族銅鼓的由來傳說?
1個回答2024-02-05 10:48

銅鼓作為樂器,和舞蹈是難以分開的,自有銅鼓時就有了銅鼓舞。樂舞是古時人們祭祀儀式的主要內(nèi)容。壯族先民每逢祭祀儀式,就跳銅鼓舞。在廣西左江花山崖壁畫上,就繪有壯族先民跳銅鼓舞敬神的祭祀場面。銅鼓傳說《雷鼓的傳說》中說,壯家人每逢雙親過世時就跳銅鼓舞。這是壯族在喪葬時敲銅鼓跳銅鼓舞以祭死者靈魂習俗的反映。如今銅鼓舞仍然流行于壯族民間,只是它的祭祀功能已經(jīng)衰退,更多的是娛樂性。 銅鼓在古時還是象征權力和財富的重器,只有部落首領或村寨的頭人才擁有銅鼓?!端鍟さ乩碇尽氛f:“有鼓者號為都老,群情推服。”[9]888“都老”是壯語“老者”的意思,意譯為“頭人”。壯族銅鼓傳說《銅鼓老祖包登》[10]278-280中說把壯族的重甲人把銅鼓尊奉為保護神,把包登①尊奉為波掌——世界上的大能人。每個重甲人的村子里,都有一名包登,專為人們求神問卜,消災免難、驅(qū)邪捉鬼。凡是做包登的人家里,都供有一面無底的銅鼓。反映了古時只有部落首領或頭人才擁有銅鼓的歷史事實。 銅鼓傳說反映了壯族民間使用銅鼓的一些習俗,這些習俗有的至今保存,有的已經(jīng)消失,說明銅鼓在壯族人民生活中的功能是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變遷而發(fā)生變化的。

氣鼓漁鼓起來是甚么樣
1個回答2024-05-31 01:57
氣鼓魚河豚魚,它在遇敵時,也采取膨脹身體,嚇退敵人的戰(zhàn)術,人們俗稱它為“氣鼓魚”。氣鼓 它們都把自己的身體鼓脹起來,然后氣鼓鼓地反轉(zhuǎn)身子,互相用肚皮碰。 急,請問我的銀鼓魚是什么病,應怎么醫(yī)治? 什么樣的郵票有升.
樂昌漁鼓來歷
1個回答2024-01-24 20:00

樂昌漁鼓流行于廣東樂昌境內(nèi)的傳統(tǒng)說唱藝術。漁鼓起源于道曲,是道教活動中演唱的曲子,用來演唱故事,故亦有“唱道情”之稱謂。衍變?yōu)榍囆问胶螅瑸榱朔奖惚硌?,加上漁鼓 ( 亦稱道簡 ) 、簡板作為伴奏樂器,逐步改稱漁鼓。

簡介
樂昌漁鼓流行于樂昌境內(nèi)。漁鼓起源于道曲,是道教活動中演唱的曲子,用來演唱故事,故亦有“唱道情”之稱謂。衍變?yōu)榍囆问胶?,為了方便表演,加上漁鼓(亦稱道簡)、簡板作為伴奏樂器,逐步改稱漁鼓。漁鼓曲目取材于民間傳說、歷史故事,有《三門街》、《三度林英》、《再生緣》、《莊子試妻》、《抱筒見姑》等一批群眾喜愛的傳統(tǒng)曲目。漁鼓,起源于唐代,俗稱“道情”或“道情筒子腔”。
祁東漁鼓名人?
1個回答2024-03-15 23:13

祁東漁鼓是湖南衡陽的漢族民間曲藝,采用長二尺四寸,圓周九寸大的無節(jié)竹筒,蒙上豬皮膜做成的"漁鼓筒"為主要演奏樂器,配合說唱的一種表演形式。

漁鼓藝人的代表人物有:劉興國、鄒華春、鄒華山、鄒昆山等。

壯族的各地壯族服飾
1個回答2024-02-02 02:10

廣西隆林縣 云南丘北縣  廣西大新縣 云南西疇縣 廣西靖西縣 廣西那坡縣 廣西凌云縣 廣西武鳴縣 貴州從江縣 云南師宗縣 云南金平縣   云南丘北縣 廣西龍勝縣 云南硯山縣 廣西大新縣 廣東連山縣 廣西武鳴縣 廣西大新縣 廣西東蘭縣 廣西靖西縣 云南富寧縣 廣西龍州縣 廣西隆林縣 廣西西林縣 廣西田陽縣 廣西平果縣 云南廣南縣 云南丘北縣 云南丘北縣 云南河口縣 云南文山 云南瀘西縣 貴州從江縣 貴州從江縣 貴州從江縣 云南文山 云南文山 云南文山 云南西疇縣   廣西那坡縣 云南西疇縣 云南廣南縣 廣西上林縣 云南廣南縣

壯族的各地壯族服飾
1個回答2024-02-02 00:22

廣西隆林縣 云南丘北縣  廣西大新縣 云南西疇縣 廣西靖西縣 廣西那坡縣 廣西凌云縣 廣西武鳴縣 貴州從江縣 云南師宗縣 云南金平縣   云南丘北縣 廣西龍勝縣 云南硯山縣 廣西大新縣 廣東連山縣 廣西武鳴縣 廣西大新縣 廣西東蘭縣 廣西靖西縣 云南富寧縣 廣西龍州縣 廣西隆林縣 廣西西林縣 廣西田陽縣 廣西平果縣 云南廣南縣 云南丘北縣 云南丘北縣 云南河口縣 云南文山 云南瀘西縣 貴州從江縣 貴州從江縣 貴州從江縣 云南文山 云南文山 云南文山 云南西疇縣   廣西那坡縣 云南西疇縣 云南廣南縣 廣西上林縣 云南廣南縣

壯族山歌
1個回答2024-02-23 21:13
  古老而神秘的壯族山歌

  民歌是由人民大眾自作自唱的歌,在流傳過程中口口相傳,自生自滅,經(jīng)眾人不斷地修改而不斷完善。從而世代相傳 , 流傳下來的大多是精華。



  遠古的呼喚 : 中國民歌歷史非常久遠,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狩獵時的吶喊。當然,吶喊并不能算是歌 , 但從那開始就孕育著民歌的種子。比較算真正義意上的民歌應該是從原始社會中的祭祀活動開始的。從現(xiàn)在少數(shù)民族的風俗習慣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一點。廣西壯族古老的歌圩集會和繡球一直流傳至今。關于繡球最早的記錄可見于寧明花山壁畫 , 當時是一種球狀青銅武器 , 打獵時投出去砸獵物 , 這也是古書上將壯族的繡球稱作飛砣 ( 駝 ) 的原因。



  美麗的傳說 : 我國各少數(shù)民族關于民歌的傳說很多。歌圩是壯族人民的傳統(tǒng)習俗 , 起源非常久遠。是中國民歌中體現(xiàn)集體性的典型代表 . 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民歌的起源的蹤跡。傳說很早以前,一位壯族老歌手的閨女長得很漂亮,又很會唱山歌,遠近的小伙子都想向她求婚,于是老歌手提出賽歌擇婿。各地青年歌手紛紛趕來賽歌,以期被老歌手和姑娘挑中。從此,形成了定期的賽歌集會 -- 歌圩。



  深遂的根源 : 近年來有學者經(jīng)過研究認為,古代歌圩很好可能起源于對圖騰、天神的祭祀儀式,特別是和儀式中體現(xiàn)生殖崇拜的歌舞有密切關系。宋時,漢文典籍就有了關于歌圩的記載:周去非《嶺外代答》卷四《送老》中寫道:壯人“迭相歌和,含情凄惋,……皆臨機自撰,不肯蹈襲,其間乃有絕佳者。”書中強調(diào)了“自撰”二字,這正是對歌的特征。卷十《飛駝》載:“上巳日 ( 農(nóng)歷三月三 ) ,男女聚會,各為行列,以五色結(jié)為球,歌而拋之,謂之飛駝。男女目成,則女受駝而男婚定?!敝钡浇裉?,“三月三”仍是壯族最大的節(jié)日。



  歷史的熔爐 : 滄海桑田的歷史使中國民歌歷盡風霜 , 民歌好比是草原上的野草 , 自生自滅。任你風霜雨雪 , 燎原大火 , 但終于還是能大片保存了下來。因為無論在哪個時代 , 民歌始終是人民的心聲 , 反映了人民的歡樂與痛苦 , 是一種精神的依托與歸附。民歌也是符合優(yōu)勝劣汰原則的。好的民歌 , 世代傳唱 , 婉如醇酒 , 愈久彌香。一些不是很好甚至是下流的歌 , 雖然在某些時候有某些人傳唱 , 但終將會被人民所摒棄。比如 , 曹禺的話劇《日出》中有一首名為《叫聲小親親》的歌 , 是嫖客所唱 , 用和《無錫景》相同的一個調(diào)子。到了今天 , 《無錫景》仍深受人民群眾所鐘愛 , 而《叫聲小親親》被淘汰則是一種必然。如果不是曹禺先生當年為寫戲劇親自到妓院觀察生活的話 , 我們今天可能就不知道有這么一首歌了。然而 , 也有許許多多的民歌由于種種原因而失傳 , 包括很多優(yōu)秀的。漢樂府詩就是從民歌采來的 , 然而現(xiàn)在多是只留下詩而見不到歌了。同樣的 , 很多詞牌、曲牌也源于民歌 , 但現(xiàn)在還能以原來方式唱的恐怕極少了。民歌被轉(zhuǎn)化成另一種藝術形式流傳了下來。中國民歌就是這樣經(jīng)過歷史熔爐的冶煉 , 比精鋼還精 , 比真金還真 , 世代相傳 , 百唱不厭 , 長傳不衰!
壯族三月三的由來簡介
1個回答2024-03-15 20:32

壯族三月三的由來是為了表達對生命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相傳在古代,有一個叫阿妹的姑娘,她非常善良、聰明、勤勞,深受父母和村民們的喜愛。然而,阿妹卻愛上了一個名叫阿牛的年輕人,兩人深深相愛。但是,由于兩家之間的地位差距太大,阿牛的父親不同意他們在一起。為了能夠和心愛的人在一起,阿妹決定離家出走。

阿妹一路上遇到了很多困難和危險,但她都勇敢地克服了。阿妹在這里安頓下來,過上了平靜而幸福的生活。不久之后,阿妹懷孕了,她生下了一個健康的兒子。為了紀念這個日子,阿妹每年都在農(nóng)歷三月初三這一天舉行盛大的慶?;顒?,以表達對生命的敬畏和感恩之情。這就是壯族三月三的由來。

三月三的習俗

“三月三”不僅僅是單純的壯族傳統(tǒng)踏青歌節(jié),也是壯族祭祖、祭拜盤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每到三月三時節(jié),壯族青年男女聚集街頭歡歌、匯聚江邊飲宴。同時,“壯族三月三”不僅是壯族重要的傳統(tǒng)習慣節(jié)日,也是廣西漢族、瑤族、侗族、苗族等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

壯族過三月三大多是趕歌圩,搭歌棚,舉辦歌會。黎族人稱三月三為談愛日,與海南苗族節(jié)日相同。畬族群眾聚集宗祠,自晨至暮,對歌盤歌,懷念始祖,并采擷烏稔樹葉,取其嫩葉汁浸糯米炊制烏飯,款待賓客,以驅(qū)邪祈福。

有關壯族三月三的作文
1個回答2024-03-13 14:49
壯族的三月三
美麗富饒的壯鄉(xiāng),素有歌海的美譽。尤其是盛大的三月三,方圓數(shù)十里的男女青年,都興高彩烈地穿上節(jié)日盛裝趕來參加,少有幾百人,多達數(shù)千人或上萬人。
頓時人山人海,歌聲嘹亮,成了歌的海洋。 三月三是壯族人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對歌又是三月三的一項主要活動,因此又稱“歌圩”或“歌節(jié)”。 歌圩,是壯族民間傳統(tǒng)文化活動的,也是男女青年進行社交的場所。在壯語中被稱作“窩墩”、“窩巖”,意為“出野外玩?!薄S捎谶@種活動相互酬唱,彼此對歌,所以古代人之為“墩圩”。 壯族歌圩,在長期發(fā)展的過程中有著許多動人的傳說。其中比較流行的是“賽歌擇婿”的故事。
傳說在以前,有位壯族老歌手的閨女長的十分美麗,又很會唱山歌,老人希望挑選一位歌才出眾的青年為婿。各地青年歌手紛紛趕來,賽歌求婚,從此就形成了定期的賽歌集會。 不過,據(jù)古代文獻的記載,歌圩早在宋代就已經(jīng)流行。南宋周去非的《嶺外代答》載,壯人“迭相歌和,含情凄婉,……皆臨機自撰,不肯蹈襲,其間乃有絕佳者?!边@里所說的就是男女青年聚會的歌圩。到了明代歌圩又有了發(fā)展,并定期在固定地點舉行。 壯族歌圩有大有小,各地不一。不過,農(nóng)歷三月三最為隆重。搭彩棚、擺歌臺、拋彩球、擇佳偶,別有風情。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或群,尋找別村的青年,集體對唱山歌。
通常由男青年主動先唱“游覽歌”,觀察物色對手;遇有比較合適的對象,便唱“見面歌”和“邀請歌”;得到女方答應,就唱“詢問歌”;彼此互相了解,便唱“愛慕歌”、“交情歌”;分別時則唱“送別歌”,歌詞隨編隨唱,比喻貼切,親切感人,青年男女經(jīng)過對歌后接觸,建立一定感情,相約下次歌圩再會。 歌圩上,除對歌外,還舉行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有精采的拋繡球,有趣的碰紅蛋,熱鬧的放花炮,以及演出群眾喜聞樂見的壯戲等。
熱門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