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轉(zhuǎn)賞析論文

論孩子的作品賞析
1個回答2024-02-07 06:58

這首詩的題目雖為《論孩子》,具體內(nèi)容卻是論父母之道的。詩人從根本上否定了父母把孩子視為私有物、附屬物的觀念,指出孩子是獨立的,是與父母平等的個體,父母只能給孩子以愛,卻不能代替他們思想、靈魂的形成。這種思想仍有啟發(fā)意義。

論詩三十首原文_翻譯及賞析
1個回答2024-10-28 21:22
望帝春心托杜鵑,佳人錦色怨華年。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ぴ脝枴墩撛娙住?論詩三十首 望帝春心托杜鵑,佳人錦色怨華年。
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鮮卑族拓跋氏,元好問過繼叔父元格;七歲能詩,十四歲從學郝天挺,六載而業(yè)成;興定五年(1221)進士,不就選;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學宏詞科,授儒林郎,充國史院編修,歷鎮(zhèn)平、南陽、內(nèi)鄉(xiāng)縣令。八年(1231)秋,受詔入都,除尚書省掾、左司都事,轉(zhuǎn)員外郎;金亡不仕,元憲宗七年卒于獲鹿寓舍;工詩文,在金元之際頗負重望;詩詞風格沉郁,并多傷時感事之作。其《論詩》絕句三十首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頗有地位;作有《遺山集》又名《遺山先生文集》,編有《中州集》。

元好問

水會于海。云翔于天。道之所混。孰后孰先。及子雖殊。同升太玄。舍彼玄冕。襲此云冠。遺情市朝。永志丘園。靜猶幽谷。動若揮蘭?!簳x·陸機《贈潘尼詩》

贈潘尼詩

水會于海。云翔于天。
道之所混。孰后孰先。
及子雖殊。同升太玄。
舍彼玄冕。襲此云冠。
遺情市朝。永志丘園。
靜猶幽谷。動若揮蘭。雞鳴丑,高樓大宅得安久。常勸父母發(fā)慈心,孝得題名終不朽。——唐代·白居易《十二時行孝文》

十二時行孝文

雞鳴丑,高樓大宅得安久。
常勸父母發(fā)慈心,孝得題名終不朽。妙哉蔓葛。得托樛木。葉不云布。華不星燭。承侔卞和。質(zhì)非荊璞。眷同尤良。用乏驥騄?!簳x·盧諶《贈劉琨詩二十首 七》

贈劉琨詩二十首 七

妙哉蔓葛。
得托樛木。
葉不云布。
華不星燭。
承侔卞和。
質(zhì)非荊璞。
眷同尤良。
用乏驥騄。

論語十二章賞析
1個回答2024-04-26 18:08
這里就《論語》開篇第一句談談自己的看法。《論語》的第一句話就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我感覺孔子的這幾句話的前面都應當加上如果兩個字才是完整的,即如果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如果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如果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樣我們就可以將這段話解釋為:如果能夠做到經(jīng)?;貧w總結(jié)所學過的東西,豈不是很令人高興的事情!如果有志向相同、志趣相投的人自遠方而來,難道不應當以樂禮相待嗎!如果能夠做到不因為別人對自己的不了解而不高興,那不是很具有君子風范嗎!為什么這么說,因為這幾句話不是孔子對現(xiàn)實情況的敘述,而是對于希望的假設??鬃酉M膶W生、同事和朋友們都能夠?qū)W而時習之,甚至還可能也是對自己的自勉。希望大家能夠?qū)W習變成一件快樂的事情,以積極的心態(tài)主動去學習,去溫故知新。當然,從事物的另一方面去看,學習對于常人來說并不是一件快樂的事情,甚至可能很痛苦,可能自古以來就是這樣啦!

縱觀孔子一生,他應當不是一個追求平靜生活的人。他帶著一幫擁躉們跑了不少地方,并不是被迫的,還有不少地方想去而沒去成呢。所以一旦不往外邊跑,在家里呆久了多少會覺得生活缺乏生氣,如果這個時候有朋自遠方來,那個高興勁兒當然就不用說了。因此孔子對于有朋自遠方來這樣的事,孔子恐怕不只是希望了,而是盼望了。不過這里有一點要注意,不要因為我這樣的解釋,而將后邊的“不亦樂乎”的“樂”字理解錯了,這里的“樂”是指樂禮,不是說心情快樂,那個時候“樂”字沒有直接表達快樂的意思,這層意思是后來引申出來的。有朋自遠方來,心情當然是快樂的,心情快樂就要有所表示。怎么樣來表示呢?首先就是隆重的接待。孔子時候?qū)h來之朋的隆重接待,不是像我們現(xiàn)在這樣去當?shù)馗邫n的酒樓吃一頓大餐,而是相應規(guī)格的禮樂。個人之間的會面,不太可能是鐘鼓齊鳴,但也有一定儀式,這種儀式是通過樂體現(xiàn)出來的。

必須說明的是,這里的“朋”現(xiàn)在常常被解釋為朋友,其實是不合適的。古人的朋和友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古人所說的友有我們現(xiàn)在的朋友的意思,是親人之外的情感關(guān)系的人,可以說是亞親人或者準親人。但朋不是,朋是指同類之人,或者說得好聽點是志同道合的人,同情感沒有必然的關(guān)系。所以對于朋需要以禮相待,對于遠方來朋當然更得這樣,也就應當有樂了。但是友是接近親人的人,自然不需要以禮相待,否則倒反而外道了。后邊提到的原壤同孔子就是友而不是朋,所以兩人見面不講究任何禮節(jié),說話直來直去,甚至動手動腳,但是誰也不會計較(詳見【14.43】)。當然了,朋很多最終都發(fā)展成友,而友中也常常發(fā)現(xiàn)有朋,因此我們最終就將朋友混為一談了。

一個人如果自認為很有才學、才干,卻沒有被社會發(fā)現(xiàn)、沒有被領導看重,心里一般都會很委屈、憋悶,感覺懷才不遇,會產(chǎn)生各種不同的消極表現(xiàn)。古往今來這樣的人、這樣的事可以說太多了。如果不因為懷才不遇而不高興,一直泰然處之,這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這需要極大的胸襟和氣度,不是有樂觀的態(tài)度就可以做得到。有了這樣極大的胸襟和氣度,也一定能夠表現(xiàn)出極好的風度。而具有這樣極大胸襟和氣度,表現(xiàn)出這樣極好風度的人,在孔子看來當然是已經(jīng)達到君子的高度了,所以才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而孔子的教育一直是著力于培養(yǎng)君子的,希望學生們都能夠成為君子。繼續(xù)把《論語》讀下去,你就會感覺到這一點。
論語十則賞析
1個回答2022-08-18 10:00
論語十則里的十則,選自《論語》,分別處于《學而》。。。一簡單的預言道出了學習做人的人生價值觀
求一句<<論語>>賞析
3個回答2022-09-16 17:35
在《論語.為政第二》中有句話說: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有兩種翻譯:
1.(對父母)和顏悅色,是最難的.有了事,孩子為父母做;有了酒飯,讓父母吃,(而臉色很難看),難道能算是孝嗎?
2.(對父母)和顏悅色,是最難的.有了事,孩子為父母做;有了酒飯,讓父母吃,這應該就算是孝了吧?
我和春天有個約會 春 評論賞析
1個回答2024-04-18 11:34
好詩好詩啊···
論語十二章賞析(簡短)
1個回答2024-03-15 04:57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薄稙檎?br/>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薄稙檎?br/>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薄稙檎?br/>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薄妒龆?br/>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薄妒龆?br/>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薄蹲雍薄?br/>子曰:“三軍可奪帥也, 匹夫不可奪志也?!薄蹲雍薄?br/>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譯文
孔子說:“學了(知識)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復習它,不也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惱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yǎng)的人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了呢?”
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有志于做學問,三十歲能獨立做事情,四十歲(遇事)能不迷惑,五十歲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做事才能隨心所欲,不會超過規(guī)矩?!?br/>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從中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那么就可以憑借這一點去做老師了?!?br/>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惑;只空想?yún)s不學習,就會疑惑?!?br/>孔子說:“顏回的品質(zhì)是多么高尚?。∫恢窕@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zhì)是多么高尚??!”
孔子說:“知道學習的人比不上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樂趣的人。”
孔子說:“我整天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做枕頭,也自得其樂。用不正當?shù)氖侄蔚脕淼母毁F,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br/>孔子說:“多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孔子在河邊感嘆道:“時光像流水一樣消逝, 日夜不停?!?br/>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改變。”
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注釋
子:先生,指孔子。
時習:按一定的時間復習。
{不亦說乎}乎:語氣詞。
說:通“悅”,愉快。
慍:生氣,發(fā)怒。
君子:這里指道德上有修養(yǎng)的人。
吾:人稱代詞,我。
日:每天。
立:站立,站得住。
惑:迷惑,疑惑。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
《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書,由若干篇章組成,內(nèi)容大多是關(guān)于學習、道德修養(yǎng)、為人處世的一般原則。所選十二則,一方面闡述了學習應該有謙虛好學的態(tài)度和勤學好問、實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闡述了溫故知新、學思結(jié)合、學以致用的學習方法,對后世的教育理論影響極大。另外,還有關(guān)于思想道德修養(yǎng)的問題,教育人為人處世的原則等論述。
一則論語名句賞析
1個回答2023-10-24 09:59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茄畢渣而立顫悄,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數(shù)老(論語 為政篇)
培根論愛情的賞析
1個回答2024-01-24 11:33
很久都想讀培根的著作,特別是《培根論人生》。

對培根,有位教皇這樣評價他--最智慧的人,同時是最卑鄙的人。對這樣的人,我很感興趣,首先,他確實是個聰明的人,因為即使在哲學史上他也占了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個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另一方面,他至少算是個真實的人,不像歷史的其他人物被傳說的幾乎就要脫離凡人。

今天先讀的是《培根論愛情》,讀了十幾遍,每次讀的過程中我都窮盡腦汁想反駁其中的論點,卻做不到,最后只能相信。在他看來,愛情是盲目的,過分沉迷其中,便影響人們做更有意義的事。

可是,即使現(xiàn)在我卻依然相信,愛情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之一。為了體會其帶給我的一絲甜美,我愿放棄自己人生中的其他任何東西。正如羅素所言,在愛情里我體會到了古代先賢們描述的那種感覺。

這似乎是矛盾的,愛情,事業(yè),難道真的是一種零和游戲?

培根最后說,有一些人,即使心中有了愛,仍能約束它,使它不妨礙重大的事業(yè)。因為愛情一旦干擾情緒,就會阻礙人堅定地奔向既定的目標。這卻是我一直相信的,愛情沒有面包是不會長遠的,所以一味追求愛情的人最后往往是什么都得不到。

因此,即使在愛情中也就保持清醒的頭腦。我們可以享受愛情的甜美,但是一定要控制這種情緒,如果能讓這種甜美成為我們進步的動力,那將是多么的完美。

與老婆共勉。

培根論愛情讀后感(二)

“愛情在舞臺上,要比在人生中更有欣賞價值。因為在舞臺上愛情既是喜劇也是悲劇的素材,而在人生中,愛情常常招致不幸。―――所以,愛情的代價就是如此,不能得到回愛,就會得到一種深藏于心的輕蔑,這是一條永真的定律,由此可見,人們應當十分警惕這種感情。因為它不但會使人喪失其他,而且可以使人喪失自己本身。”我認為培根的愛情論中有一點是值得爭議的―――“不能得到回愛,就會得到一種深藏于心的輕蔑―――”當代著名作家梁曉聲也有一段話很能說明問題,“愛情的真諦可以理解為如下的過程―――第一是愛上一個人;第二是被一個人所愛;第三,至關(guān)重要的是,祈求上帝賜助兩者同時發(fā)生?!泵飨苍岬?“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睈叟c回愛都是相對的,我們肯定都有喜歡的人,同時也肯定都有喜歡我們的人,我們應當從中尋求一個盡量完美的結(jié)合點,至于“愛之越深,恨之越怯”,是大可不必。其實生活中的愛情才是最完美的愛情,酸甜苦辣咸應有盡有,而且原汁原味,愛情在舞臺上,只不過是被美化了的小丑而已!
論解嘲 的賞析與評論
1個回答2022-11-21 22:31
尷尬是人不滿足本性的一種自發(fā)流露,是人們自以為丑陋的東西被意外暴露而表現(xiàn)出來的無所適從、林語堂先生認為解嘲是一種智慧,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真正做到!
熱門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