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風俗快板

土家族的風俗有哪些
1個回答2024-02-08 21:24

土家族的風俗有節(jié)日民俗、工藝民俗、婚育民俗、交通民俗、飲食民俗。

一、節(jié)日民俗

土家族節(jié)日有土家年、四月八、六月六、大端午、七月十五等。土家年,比漢族提前一天過年,月大過二十九,月小過二十盯唯攜八。

為紀念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每年9月20日自治州成立紀念日,湘西自治州行政區(qū)域山緩內(nèi)全體公民放假2天。

二、工藝民俗

土家織錦史稱“寅布”、“溪州斑布”、“土錦”等。土家語稱“西蘭卡普”,漢語叫“打花鋪蓋”或“土花鋪蓋”。它是以棉紗為經(jīng)線,用各色自染的絲、棉、絨線為緯線,采取通經(jīng)斷緯的方法,反面挑花織成。

挑花,又稱挑紗、數(shù)紗、十字繡、十字挑花、扯扯花,是湘西民間工藝的一種基本針法。單面挑只正面現(xiàn)花紋,雙面挑是內(nèi)外兩面都現(xiàn)花紋,無正反之別,十分結(jié)實美觀。湘西的挑花圖案,構(gòu)圖新穎,整齊對稱,紋樣多為花蝶鳥獸之類。

三、婚育民俗

土家族婚姻習俗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據(jù)史載資料所言,唐宋以降,有“同姓為婚,婚嫁不用轎,背負新人,男女混雜”的婚姻現(xiàn)象,“改土歸流”后始行父母之命,媒約之言,并用花轎迎接。

四、交通民俗

湘西鄉(xiāng)民多居住在山嶺河谷間,坡陡路險,出行多有不便。俗語道:隔山叫得應(yīng),走到要半天。漫長的歲月中,湘西人以不凱伏同的形式修路架橋,創(chuàng)造著適應(yīng)其地域特色的水陸交通和運輸工具,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交通民俗。

五、飲食民俗

湘西地處我國西部,在飲食上除了喜酸辣之外,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顫子飯、社飯、米豆腐、篙菜粑、鐵骨豬肉小炒、臘肉炒黃鱔、蜂蜜扣肉、牛肉湯鍋、蘿卜燉羊肉等。

土家族的風俗
1個回答2024-02-06 12:22
土家族婚俗女子出嫁前,有"哭嫁"的風俗。為了準備哭嫁,女孩稍懂事,就要學習哭嫁。觀摹、學習如何哭,很小時就陪哭。在哭嫁時,口中念念有詞,叫做"送嫁飯"??藜迺r,同村親友的女該都來陪哭。陪哭的人,哭得越傷心,越動聽,越感人越好。在出嫁前,姑娘如果不會哭嫁,就會受到歧視和譏笑。男方必須送粑粑到女方家,參加哭嫁的人多、范圍廣,而且有專門的哭嫁歌。在婚前哭嫁的時間短則五、六天,長則一二個月。要與家人、親戚、朋友之間哭??薜膬?nèi)容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媒人"、"滿堂哭"、"表姐妹哭"、"堂姐妹哭"等等。解放后哭嫁已逐漸淡化,僅在深山僻野居住的部分土家人中還有遺風遺俗。
土家族風俗?
1個回答2024-02-02 01:27

土家族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織繡藝術(shù)是土家族婦女的傳統(tǒng)工藝。土家族的傳統(tǒng)工藝還有雕刻、繪畫、剪紙、蠟染等。土家織錦又稱“西蘭卡普”,是中國三大名錦之一。

土家族愛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擺手歌、勞動歌、盤歌等。擺手舞、酉陽民歌、酉陽古歌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酉陽縣2010年10萬人同跳擺手舞創(chuàng)造吉尼斯世界紀錄,被文化部命名為2011∽2013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shù)之鄉(xiāng)”,2010年10月18日,貴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縣被命名為“中國土家山歌之鄉(xiāng)”。傳統(tǒng)舞蹈有“擺手舞”、“八寶銅鈴舞”及歌舞“茅古斯”。樂器有木葉、“咚咚喹”、“打家伙”等?!洱埓{(diào)》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就被聯(lián)合國科教文組織評為世界25首優(yōu)秀民歌之一,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被稱為《龍船調(diào)》的故鄉(xiāng)。

土家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有:吃新節(jié),舍巴日,趕年,牛王節(jié),花朝節(jié),洗神節(jié)等。

禮儀主要有:見面要互相問候,家有來客,必盛情款待。若有是逢年節(jié)到土家人家里做客,主人還會拿出雪白的糍粑去烤,待烤得兩面金黃開花時,吹拍干凈,往里灌白糖或蜂蜜,雙手捧給客人。有的地方給客人吃糍粑還有些講究,即把烤好的糍粑給客人后,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過就咬,這時主人會搶回去吹打拍凈,蘸上糖再給客人。

土族的習俗
2個回答2022-08-19 05:15
沒見過土族人,不知道,掃瑞!
土家族過春節(jié)的習俗
1個回答2022-07-10 12:57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
土家族的風俗習慣
1個回答2024-01-29 20:11
  土家族人民勤懇耕山,善于漁獵,并在冬春季節(jié)“趕杖”(圍獵)。主食包谷、稻米,土家族地區(qū)最普及的風味食品是糯米粑粑、米炕臘肉和唐馓。在服飾方面,女裝為短衣大袖,右衽開襟,滾鑲2~3層花邊,原著8幅羅裙,后改為鑲邊筒褲;男裝為對襟短衫,頭纏2~3米長的青絲帕。很多地方土家族的服飾與漢族差不多。只有在隆重集會和節(jié)日,或偏僻山村,能見到土家族傳統(tǒng)服飾。在住宅建筑方面,土家山鄉(xiāng)的吊腳樓最為有特色。這是一種干欄式結(jié)構(gòu),樓下喂養(yǎng)牲畜或堆放雜物,樓上作姑娘們的閨房,是織布、繡花、績麻、做鞋之所。這種設(shè)計,既克服了山區(qū)地勢不平的限制,又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空間;既通風,又防潮;既安全,又衛(wèi)生。
  土家族在古代曾流行過姑家女兒必嫁舅家(稱為還“骨種”)的交錯從表優(yōu)先婚姻。還有兄亡弟收嫂,弟亡兄納弟媳的收繼婚。男女原多對歌相愛結(jié)婚。隨著封建經(jīng)濟的發(fā)展,婚姻逐步受到財產(chǎn)的限制和父母的約束,直至建國前,盛行封建買賣婚姻。建國后,自由戀愛,婚姻自主多了起來,但在農(nóng)村父母包辦婚姻依然存在。過去多行火葬,送葬時請土老師(巫師)念經(jīng),道士開路。后來受漢族的影響,實行土葬。

  在節(jié)慶方面,以過四月八、六月六和土家年為主要節(jié)日。最隆重的是過土家年,俗稱過“趕年”,即趕在漢族過年的前一天進行,大年為臘月二十九,小年為臘月二十八
土家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1個回答2023-03-28 18:20
哭嫁:嫁女兒的時候母女以及伯母等都要哭那么一會兒
土家族苗族元宵節(jié)的習俗
1個回答2022-08-31 02:39
土家族過年和漢族不同,要過“趕年”,在土家語里稱“起老嘎卡”,是湘西土家族民間最大的節(jié)日。過趕年時間是:如臘月大,過二十九日,如臘月小,則過二十八日。因為總是比漢族提前一天過年,故叫做過趕年。
蒙古族的聚居地區(qū)、風土人情、風俗習慣
1個回答2024-02-08 19:24
各民族風俗習慣

漢族——大年初一,人們不掃地,不向外潑水,不走后門,不打罵孩子、相互祝賀新年吉祥富貴,萬事如意。

滿族——年節(jié)將近時,家家打掃庭院,貼窗花、對聯(lián)和福字。臘月三十,家家豎起六米多高的燈籠桿,從初一到十六,天天紅燈高掛。年三十包餃子,講究褶子多為好,子時煮餃子,有的里邊包上銅錢,吃到者有好運。春節(jié)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為迎新春。春節(jié)前還要舉行跳馬跳駱駝等比賽。正月十五還有鬧燈會。



朝鮮族——家家戶戶貼春聯(lián),做各式豐盛飯菜,吃“八寶飯”,除夕全家守歲通宵達旦,彈伽倻琴,吹洞簫。初一天亮人們穿上節(jié)日的盛裝給長輩拜年。節(jié)日期間,男女老少縱情歌舞,壓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舉行傳統(tǒng)的慶祝集會,由被推選出來的幾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著長鼓,筒簫、嗩吶載歌載舞。



鄂倫春族——除夕,全家圍坐,共進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飯。青年人給家族及近親長者敬禮,叩頭請安。午夜,人們捧著樺樹皮盒或鐵盒繞馬廄數(shù)圈,祈祝六畜興旺。初一,著新裝互相拜年請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轉(zhuǎn)圈集體舞。有打獵舞,“紅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著做年飯,剪窗花,糊燈籠。初一,姑娘、婦女和孩子們穿上繡有云邊的新裝,去親朋家拜年,用“魚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風味生魚、用味香酥脆的“炒魚毛”和大馬哈魚籽。民間詩人向人們獻詩、講故事。婦女們玩“摸瞎糊”、“擲骨頭”。青少年則進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賽。



蒙古族——五更吃餃子、放鞭炮與漢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團圓。初一凌晨晚輩向長輩敬“辭歲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馬,騎串蒙古包,先給長輩們叩頭祝愿,接著喝酒跳舞,隨后串包男女還利用這一機會廷行賽馬比賽。



納西族——正月新春人們互相訪親拜友,輪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組織燈會,并與別村競賽。城市、鄉(xiāng)村都辦燈會燈會節(jié)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紐梅說笑》、《老壽星放鹿》、《社戲夜明珠》、《獅子滾繡球》、《凰舞》等。



藏族——除夕之夜,舉行盛大的“跳神會”,人們戴上假面具載歌載舞,以示除舊迎新,祛邪降福。



彝族——春節(jié)期間集會跳“阿細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飯都由男子承擔,讓婦女休息,以而對她們勞累一年的慰問。



苗族——把春節(jié)稱作“客家年”,家家戶戶殺豬宰羊,烤酒打粑慶豐收希望來年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還要唱《開春歌》、歌詞大意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白族——白族人民從除夕開始互拜、贈送禮品。除夕歲守夜。子夜過后,男女青年爭先挑水,以示勤勞。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結(jié)伴游覽名勝古跡,或耍龍燈,舞獅子,打霸王鞭。



壯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終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間習慣包粽子過春節(jié)。節(jié)日期間還要組織豐富多采的民族文體活動慶祝,唱“采茶”、舞獅龍、跳打扁擔舞、鬧鑼、打陀螺、賽球、演地方戲等。



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燭到井邊燒拜,叫“買新水”,藏族婦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從河里背回“吉祥水”。認為初一的新水可以帶來福音和好運,能保一年的吉利。



東鄉(xiāng)族——喜歡在春節(jié)期間打土仗,以示對養(yǎng)育自己的土地的熱愛之情。



羌族——每家每戶要做各種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雞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過年要喝咂酒,大家圍壇而坐,由最長者唱《開壇詞》,然后用約二尺多長的麥管從左至右,依次咂飲。



鄂溫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別是對自己的長輩和親戚必須在初一那天去磕頭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個較大的房子里盡情地快樂,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這個娛樂晚會,由婦女們先開始跳或唱,接著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來。



達斡爾族——正月初一,天亮起來,婦女準備早餐,男人燒香拜天拜地拜諸神位,祈求天神及神恩賜太平豐年,拜完神,向長輩敬酒叩頭接受老人的祝詞。吃完水餃,穿起新衣服,近親男女聚集在一起,由長輩年老者帶領(lǐng),按輩份高低進行各種娛樂活動。



哈尼族——除夕婦女忙著做糍粑,小伙子上山砍竹子,搭秋千架。不論男女老少,春節(jié)里都喜歡蕩秋千。



布依族——除夕夜,全家人圍坐在火塘旁,整夜守歲。大年初一天剛亮,姑娘們便爭先恐后奔向河邊去挑水,誰最先挑回頭擔水,誰就是最勤勞最幸福的人,也以此預(yù)兆豐年。



瑤族——節(jié)日期間,人們聚在一起,觀看風趣別致的“耕作戲”。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農(nóng)夫,一人扮擴鋤農(nóng)民,三人邊舞邊歌,表示慶農(nóng)業(yè)豐收;青年男女則聚在村寨四周草坪上,吹蘆笙,彈月琴,唱山歌,尋找意中人。



景頗族——春節(jié)期間舉行“打靶”比賽。初一早晨,人們紛紛聚到賽場上,姑娘們把自己繡的荷包掛在竹竿頂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細線算神槍手,姑娘們便獎給神槍手一碗香甜的米酒。



拉祜族——每年農(nóng)歷正月初一至十五,是云南拉祜族的“擴塔”節(jié)(拉祜語為春節(jié))。除夕,每家每戶要做象征太陽、月亮和星星的糯米粑,祭日月星辰,盼望在新一年里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初一至初四,青年男女爭先恐后跑到泉邊,迎接象征純潔、幸福的新水,以先得為快。同時,帶著禮品走村串寨、訪親問友。
你對土家族的民族文化習俗了解多少?有哪些文化習俗?
1個回答2023-02-25 07:15
了解的不是特別多,而且土家族有很多當?shù)氐奈幕曀?,比如土家族的女生在看到心儀的對象時,往往就會送對方一條親手編織的手鏈,以此來示好。
熱門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