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諾族大鼓舞音樂

瑤族的長鼓舞有哪些特點?
1個回答2024-02-19 19:18

中國少數(shù)民族舞蹈。以擊打長鼓,邊擊邊舞而得名。中國流傳長鼓舞的有好幾個少數(shù)民族,但以朝鮮族的和瑤族的最具代表性。 朝鮮族長鼓舞的長鼓為筒形,鼓身木制,兩端粗,蒙以羊皮或驢皮,中間纖細。演奏時將鼓橫在胸前。舞者或用手或用鼓槌擊出不同節(jié)奏,隨拍而舞。兩個鼓面音色音階都不同,加上敲擊鼓幫,所以叮咚高低有致。男子舞蹈瀟灑活潑,女子舞蹈嫵媚幽美?,幾彘L鼓舞所用鼓有大小之分,大的長約1米,口徑0.2米;小的長約0.8米,口徑0.1米;皆為筒形、細腰。表演時常用黃泥涂鼓面以調(diào)節(jié)音色音階,故也稱黃泥鼓舞。大長鼓通常為一人領(lǐng)舞,眾人隨舞;也有雙人舞,是一人領(lǐng)擊起舞,另一人相和,帶有一定的競技性。小長鼓通常是2~4人對打起舞,逢年過節(jié),則許多人對打起舞,十分熱鬧。大長鼓舞動作較簡單,以晃鼓頭全身協(xié)動和起伏的步伐為主。而小長鼓舞則動作多變,按擊鼓時膝部屈伸程度分有低樁、中樁、高樁三種;按擊鼓動作和鼓點的復雜程度分有文打和武打。

腰鼓舞是哪個族的
1個回答2024-05-20 01:35
我國廣泛流行的民間舞蹈。解放前流行于陜北一帶,解放后腰鼓舞遍及全國城鎮(zhèn)農(nóng)村,群眾稱“打腰鼓”。腰鼓舞屬集體舞蹈,用于歡慶、熱烈的場面,表達人們歡欣鼓舞的心情和勞動人民的英雄氣概。舞者男女都有,均穿彩服,腰間掛一只橢圓形小鼓,雙手各持一根鼓槌,鼓槌上扎有紅綢,邊打邊舞,鼓點變化豐富,節(jié)奏強烈,舞步多變化,能走出各種復雜美妙的圖案。腰鼓隊少則四至八人,多至十人甚至上百人。表演時情緒熱烈,動作健壯,隊列整齊,氣勢浩大。
介紹瑤族長鼓舞的起源和特點?
1個回答2024-02-27 03:01
瑤族的長鼓舞是很有名氣的。那個長鼓為什么要依照著米舂抖槌的樣子呢?五百年來,在瑤族聚集地湖南省資興市流傳著這樣一個古老的故事:





瑤族的首領(lǐng)盤王有個年輕美麗的妻子叫劉三妹,瑤民稱她三妹娘娘。她勤勞善良,能歌善舞。一天盤王帶領(lǐng)護兵外出打獵,三妹在木樓織布繡花。她坐在窗前,一邊做活,一邊唱起了動聽的山歌:“金雞飛起像鳳凰,鳳凰落在木樓上,阿妹坐在木箕旁羅,好比觀音坐神堂?!苯鹕ひ婚_,百鳥都不敢唱歌了。木樓周圍干活的青年男女聽了她的歌,活干得也特別地起勁了。





這時,被當?shù)厝朔Q之為回龍山黑風洞里的魔怪白狼,聽到歌聲頓起歹心,它怪叫幾聲奔出妖洞,整個瑤山立時天昏地暗,飛沙走石。白狼沖進木樓見了如花似玉的三妹娘娘,伸出爪子想搶走。魔怪白狼的企圖被正在木樓下舂米的青年男女看見了,各個都十分氣憤。他們拿起手中的抖槌驅(qū)打白狼。阿哥用抖槌打斷了白狼的一只腿,阿妹用抖槌打瞎了白狼一只眼。白狼疼痛難忍,只得落荒而逃。娘娘得救了。





太陽落山的時候,外出打獵的盤王回到了瑤寨。劉三妹將白天發(fā)生的事情告訴了丈夫。盤王聽罷,對青年男女十分贊賞。從此定下了每年一度的盤王節(jié)。每逢這個節(jié)日,瑤民們模仿抖槌的形狀制作大大的長鼓,把兩頭蒙上野獸皮,由四個青衣童男和四個藍衣童女手執(zhí)長鼓,編成七十二套動作,并有節(jié)奏地不斷敲打,以鼓勵和宏揚瑤族人民英勇頑強的斗爭精神。
象腳鼓舞的基本簡介
1個回答2024-03-12 02:47

這是傣族舞蹈中流傳最廣、最有物色的一種群眾性男子舞蹈。因挎著形似象腳的鼓起舞,故名象腳鼓舞。 象腳鼓舞在傣族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每當工余、節(jié)日或賽鼓盛會,身背象腳鼓的小伙子從各村寨趕來,跳起矯健、渾厚、靈活的象腳鼓舞。哪里有象腳鼓聲。哪里就有歡樂的人群。
傣族象腳鼓分長象腳鼓、中象腳鼓、小象腳鼓三種。長象腳鼓舞蹈動作不多,可打一槌鼓將衣服紐扣全部解開,再一槌鼓將紐扣全部扣好。
如象腳鼓約并崩、約并崩、約并約麗麗時,即是說好好抬、好好抬、翅膀好好抬,跳孔雀舞者聽到這個鼓點,即做抬翅膀的動作。

瑤族長鼓舞閱讀
1個回答2024-02-21 20:08
瑤族長鼓舞

作者:李筱文

??? 1長鼓舞是瑤族古老的傳統(tǒng)舞蹈。長鼓舞流傳年代久遠,唐代瑤族就有歌舞長鼓的習俗。長鼓舞的由來包含著一個悲壯的故事,那牽涉到瑤族祖先的創(chuàng)世經(jīng)歷,關(guān)乎于瑤族的來源與遷徙,關(guān)乎于瑤族的祭祀文化。宋·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記載:“鼓,譊瑤人樂,狀如腰鼓,腔長倍之,……坐拊之?!彼?、明、’清古籍文獻沿稱鼓,建國后稱長鼓。

??? 2瑤族的長鼓分有大、小長鼓,排瑤喜歡打大長鼓,稱“挨汪都”;過山瑤習慣打小長鼓,稱為“摑東摑”。長鼓通常用沙桐木掏空心再蒙上黃猄皮或牛皮制作而成。約1-1.2米長,呈腰鼓形,但鼓腰身長,中間小,兩頭大。排瑤的長鼓較大,其中一頭又略大三分之一,呈喇叭形。木心掏空為的是蒙上牛皮以后可敲打得更響。排瑤長鼓兩頭蒙上精心泡制過的黃掠皮或牛皮,打上樹膠,用6-8根染色麻繩拉緊兩頭皮扣(皮上穿洞好系繩)。舞者用彩帶綁緊兩頭“鼓頸”,掛在肩上,橫于腰間,右手使掌,左手持竹片分別擊鼓,隨著自定節(jié)拍,敲打著鼓皮,“嘭啪、嘭梆”作響。排瑤的長鼓舞分有“單人舞”、“雙人舞”、“群舞”等類型,有36套72演式。而每一套又分有“起堂”“移堂”等若干動作,配以芒笛、銅鑼、嗩吶伴奏,舞姿剛健,風格獨特,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舞中的跳、躍、蹲、坐或旋轉(zhuǎn)、翻撲、仰騰等動作,再現(xiàn)了開荒、耕種、伐木、拉鋸、蓋屋等生產(chǎn)生活情形,折射出瑤族歷史上所經(jīng)歷的一幕幕。過山瑤的小長鼓一般左手橫握鼓腰間,上下翻轉(zhuǎn)舞動,右手隨即拍擊鼓面,動作柔和協(xié)調(diào),節(jié)奏鏗鏘有力。長鼓舞在廣東連南、連山、乳源3個自治縣保存完整且最有特色。

??? 3長鼓舞主要分兩種跳式,一種是排瑤的大長鼓舞,瑤語叫“旺都”;另一種是過山瑤的小長鼓舞,又稱“調(diào)花鼓”。排瑤大長鼓舞又分為兩類,一類分布在大坪村、軍寮村、大掌村、香坪村、新寨村和九寨村等,這類長鼓舞的鼓點整齊,節(jié)奏較慢,動作主要以雙腿半蹲,身體有節(jié)律地上下起伏較為突出。另一類分布在油嶺、三排、南崗、橫坑村,這類長鼓舞的跳法和鼓點與第一類不同,他們的鼓點主要是領(lǐng)舞者領(lǐng)先半拍,其他人慢半拍的打法,節(jié)奏明快,動作跳躍旋轉(zhuǎn),粗獷奔放,剛中帶柔。多種跳法形成了瑤族形式多樣和內(nèi)容豐富的民間長鼓舞。

??? 4千百年來,瑤族人民生息、繁衍在廣東粵北這片美麗的土地上,孕育了燦爛而獨特的民族文化,尤其是排瑤、過山瑤有著不同的生活習俗、服飾文化,可謂一山一俗,一村一服。就長鼓來說,有排瑤的歌堂長鼓、祭拜祖先繞竹跳的南崗歡樂長鼓、反映勞動方式的大掌種樹鼓、砍樹鼓,紀念瑤族姓氏的“十二姓鼓”,節(jié)日做糍粑的軍寮團圓鼓,反映動物樂趣的大麥山斗雞鼓等9種長鼓舞,還有過山瑤反映蓋房丈地和體現(xiàn)豐收喜悅的“小長鼓舞”。這些長鼓舞各村各寨所跳的動作都有較大的差異,表現(xiàn)舞蹈的內(nèi)容也不一樣。

??? 5繼2006年連南瑤族“耍歌堂”被確定為國家首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后,2008年連南瑤族傳統(tǒng)的民間舞蹈——“瑤族長鼓舞”再次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項目。昔日深居瑤山的長鼓舞,現(xiàn)己舞出大山,舞進都市,被世人所認識接受,這是瑤族人民文化生活中的大事,是瑤族文化事業(yè)發(fā)展中值得慶賀的好事、喜事。

1.第1段中引用宋代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有什么作用?

2.第2自然段中“約1-1.2米長,呈腰鼓形,但鼓腰身長,中間小,兩頭大?!钡募s字能不能去掉?為什么?

3.第2自然段中“排瑤的長鼓舞分有“單人舞”、“雙人舞”、“群舞”等類型,有36套72演式?!庇昧耸裁凑f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簡要概述第5段的主要內(nèi)容。 ??
瑤族舞蹈的師公舞 陶鼓舞
1個回答2024-03-15 07:12

流傳于廣西金秀瑤山拉珈瑤區(qū)。由若干個舞蹈構(gòu)成,如“龍女出游舞”、“云霧舞”等。其中“龍女出游舞”是一套表現(xiàn)東海龍王一妙齡少女厭煩龍宮的生活而梳妝打扮、登岸過橋、游鄉(xiāng)入寨、自立門戶等內(nèi)容的舞蹈動作。舞者隨著陶鼓優(yōu)美動聽的鼓點翩然起舞,表演得維紗維肖。其鼓點是:
小鼓:咚咚——咚咚咚 咚咚咚 咚咚咚 ○咚咚?
陶鼓:達——嘭達 嘭達 嘭達 ○達?
小鑼:當——○當 ○當 ○當

舞獅打鼓的技巧 五個階段基本鼓打法
1個回答2024-01-28 10:33
1、擂鼓:開始拜神或行禮均擂鼓三次左右中。打法:(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切),(咚咚切)(每三次)。

2、起獅鼓:拜完神或行完禮開始起舞打法:打鼓邊(得得得)后打鼓:(咚撐撐撐撐撐撐撐撐切)。

3、行獅鼓:(三星鼓)其動作是左望右望,尋找食物。打法:(得咚切),(得得咚切) (咚咚撐切)循環(huán)二至三次。

4、拋獅鼓:法備動作去食青,或試探動作。打法:(咚咚洞咚切),(咚咚洞咚切) (咚咚洞咚切)。

5、七星鼓:咬七星試探動作看其動作可否進食。打法:(咚撐撐),(咚撐撐),(咚撐撐),(咚洞洞咚撐撐撐撐切)。
傣族舞鼓點是什么怎么念
1個回答2023-09-29 20:25
崩吧吧崩,崩巴巴崩,崩巴巴崩巴巴崩巴巴崩,我中專時老師這么念的
瑤族舞蹈的師公舞 陶鼓舞
1個回答2023-10-01 15:25

流傳于廣西金秀瑤山拉珈瑤區(qū)。由若干個舞蹈構(gòu)成,如“龍女出游舞”、“云霧舞”等。其中“龍女出游舞”是一套表現(xiàn)東海龍王一妙齡少女厭煩龍宮的生活而梳妝打扮、登岸過橋、游鄉(xiāng)入寨、自立門戶等內(nèi)容的舞蹈動作。舞者隨著陶鼓優(yōu)美動聽的鼓點翩然起舞,表演得維紗維肖派困。其鼓點塵磨念是:
小鼓:咚咚——咚咚咚 咚咚咚 咚咚咚 ○咚咚?
陶鼓:達——嘭達游姿 嘭達 嘭達 ○達?
小鑼:當——○當 ○當 ○當

藏族舞的基本手型都有哪些?
1個回答2024-02-13 01:57
齊眉晃手、
晃蓋手
前后擺手
橫向擺手
平面擺手
碎踏
顫踏
抬踏顫
吸顫步
退踏步
熱門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