絳州大鼓青花瓷

絳州名稱的來歷
1個回答2024-03-22 07:16
絳州即今 山西省運城市新絳縣西周時期,武王封文王第十七子為郇侯轄今新絳地,為侯國。春秋時期,郇國為晉所滅,此地屬晉。   戰(zhàn)國時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后,地屬魏,稱汾城。隸屬河?xùn)|郡。   秦仍屬河?xùn)|郡。北部為臨汾縣,西部為長修縣。臨汾舊城在今縣城北25公里處(襄汾縣晉城村)。長修故城在今縣城西北15公里處泉掌鎮(zhèn)。   漢高祖時,封御史杜恬為長修侯,長修為侯國。東漢改為長修鎮(zhèn)。   三國時屬魏,置臨汾縣,隸平陽郡。   西晉時,臨汾縣屬平陽郡。   南北朝時,北魏太武帝始光四年(427)于柏壁鎮(zhèn)置東雍州。分臨汾縣為太平縣和南太平縣。太和十一年(487)置正平郡,鄰聞喜、曲沃二縣。北周明帝武成二年(560)改東雍州為絳州,徒聞喜縣龍頭城(今禮元鎮(zhèn)龍興堡)。武帝時復(fù)移于柏壁。建德六年(577)再徒稷山縣玉壁。   隋代開皇三年(583)州治從玉壁遷至今縣城處。廢正平郡,改為絳郡。領(lǐng)正平(今新絳)、龍門、太平、曲沃、翼城、稷山、絳、垣曲等8縣。   唐武德元年(618)置絳州總管府。轄絳、潞、蓋、建、澤、沁、韓、晉、呂、澮、秦、蒲、虞、芮、邵等十五州。絳州領(lǐng)正平、太平、曲沃、聞喜、稷山等5縣。武德三年(620)罷總管府稱雄郡。領(lǐng)正平、翼城、曲沃、聞喜、垣曲、太平、絳等7縣。貞觀中,絳州屬河?xùn)|道。領(lǐng)治仍舊。五代襲唐制。   宋為雄州,置絳郡防御。轄正平、曲沃、翼城、太平、稷山、絳、垣曲等7縣。   金置絳陽軍節(jié)度使。興定二年(1218)升為晉安府,總管河?xùn)|南路兵馬。興定三年(1219)又置河?xùn)|南路轉(zhuǎn)運司,領(lǐng)正平、翼城、曲沃、聞喜、垣曲、太平、絳、平水等8縣。   元初為中州,置絳州行元帥府,轄河、解二州各縣。后罷元帥府,仍為絳州,隸平陽路,領(lǐng)正平、翼城、曲沃、聞喜、垣曲、太平、絳等7縣。   明為絳州,屬山西布政司,隸平陽府,領(lǐng)稷山、垣曲、絳等三縣。   清初屬領(lǐng)仍舊。雍正二年(1724)改為直隸絳州,領(lǐng)稷山、河津、聞喜、垣曲、絳等5縣。   1912年(民國元年)5月,廢州改縣,取咸與維新之義,又兼與鄰近的絳縣相區(qū)別,始改稱新絳縣,屬河?xùn)|道。1927年(民國16年)廢道,直隸省府。1937年(民國26年)新絳縣屬山西省第九專員公署。1939年(民國28年)民國縣政府移駐鄉(xiāng)寧縣下川村,1945年(民國34年)遷回。日偽縣政府仍駐舊城。1945年(民國34年)5月,新絳縣抗日民主政府公開(屬晉冀豫邊區(qū)太岳三專署),駐文侯村。同年8月,改稱新絳縣民主政府,仍駐文侯村,兼轄聞喜北塬28村。   1947年(民國36年)4月,新絳縣城解放,成立新絳縣人民政府。本年秋以汾河為界,南為絳南縣,屬太岳三專力量,駐文侯村,仍轄聞喜北塬一帶。北為新絳縣,屬晉綏呂梁十專署。1948年8月,絳南縣并入新絳縣,同屬晉綏器梁十專署。專署與縣治均駐今縣城。   1949年2月,成立晉南行政公署,駐新絳,下設(shè)3個分區(qū)。新絳分區(qū)轄新絳、稷山、河津、曲沃、鄉(xiāng)寧、吉縣、汾城等7縣。1949年6月晉南專署成立(駐今臨汾市),新絳屬晉南專署。1949年底,運城專署成立,新絳屬運城專署。   1958年11月,新絳并入侯馬市,屬晉南專署。1961年11月,從侯馬市析出,恢復(fù)新絳縣建置,仍屬晉南專署。   1971年,晉南專署分為臨汾、運城兩個地區(qū),新絳屬運城地區(qū)。   1979年,運城地區(qū)改稱運城行政專員公署,新絳仍屬所轄縣之一。   2000年,運城地區(qū)改稱運城市,新絳仍屬所轄縣之一。
絳州名稱的來歷
1個回答2024-07-17 07:26
絳州即今 山西省運城市新絳縣西周時期,武王封文王第十七子為郇侯轄今新絳地,為侯國。春秋時期,郇國為晉所滅,此地屬晉。   戰(zhàn)國時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后,地屬魏,稱汾城。隸屬河?xùn)|郡。   秦仍屬河?xùn)|郡。北部為臨汾縣,西部為長修縣。臨汾舊城在今縣城北25公里處(襄汾縣晉城村)。長修故城在今縣城西北15公里處泉掌鎮(zhèn)。   漢高祖時,封御史杜恬為長修侯,長修為侯國。東漢改為長修鎮(zhèn)。   三國時屬魏,置臨汾縣,隸平陽郡。   西晉時,臨汾縣屬平陽郡。   南北朝時,北魏太武帝始光四年(427)于柏壁鎮(zhèn)置東雍州。分臨汾縣為太平縣和南太平縣。太和十一年(487)置正平郡,鄰聞喜、曲沃二縣。北周明帝武成二年(560)改東雍州為絳州,徒聞喜縣龍頭城(今禮元鎮(zhèn)龍興堡)。武帝時復(fù)移于柏壁。建德六年(577)再徒稷山縣玉壁。   隋代開皇三年(583)州治從玉壁遷至今縣城處。廢正平郡,改為絳郡。領(lǐng)正平(今新絳)、龍門、太平、曲沃、翼城、稷山、絳、垣曲等8縣。物凱   唐武德元年(618)置絳州總管府。轄絳、潞、蓋、建、澤、沁、韓、晉、呂、澮、秦、蒲、虞、芮、邵等十五州。絳州領(lǐng)正平、太平、曲沃、聞喜、稷山等5縣。武德三年(620)罷總管府稱雄郡。領(lǐng)正平、翼城、曲沃、聞喜、垣曲、太平、絳等7縣。貞觀中,絳州屬河?xùn)|道。領(lǐng)治仍舊。五代襲唐制。   宋為雄州,置絳郡防御。轄正平、曲沃、翼城、太平、稷山、絳、垣曲等7縣。   金置絳陽軍節(jié)度使。興定二年(1218)升為晉安府,總管河?xùn)|南路兵馬。興定三年(1219)又置河?xùn)|南路轉(zhuǎn)運司,領(lǐng)正平、翼城、曲沃、聞喜、垣曲、太平、絳、平水等8縣。   元初為中州,置絳州行元帥府,轄河、解二州各縣。后罷元帥府,仍為蠢孫絳州,隸平陽路,領(lǐng)正平、翼城、曲沃、聞喜、垣曲、太平、絳等7縣。   明為絳州,屬山西布政司,隸平陽府,領(lǐng)稷山、垣曲、絳等三縣。   清初屬領(lǐng)仍舊。雍正二年(1724)改為直隸絳州,領(lǐng)稷山、河津、聞喜、垣曲、絳等5縣。   1912年(民國元年)5月,廢州改縣,取咸與維新之義,又兼與鄰近的絳縣相區(qū)別,始改稱新絳縣,屬河?xùn)|道。1927年(民國16年)廢道,直隸省府。1937年(民國26年)新絳縣屬山西省第九專員公署。1939年(民國28年)民國縣政府移駐鄉(xiāng)寧縣下川村,1945年(民國34年)遷回。日偽縣政府仍駐舊城。1945年(民國34年)5月,新絳縣抗日民主政府公開(屬晉冀豫邊區(qū)太岳三專署),駐文侯村。同年8月,改稱新絳縣民主政府,仍駐文侯村,兼轄聞喜北塬28村。   1947年(民國36年)4月,新絳縣城解放,成立新絳縣人民政府。本年秋以汾河為界,南為絳南縣,屬太岳三專力量,駐文侯村,仍轄聞喜北塬一帶。北為新絳縣,屬晉綏呂梁十專署。1948年8月,罩檔喚絳南縣并入新絳縣,同屬晉綏器梁十專署。專署與縣治均駐今縣城。   1949年2月,成立晉南行政公署,駐新絳,下設(shè)3個分區(qū)。新絳分區(qū)轄新絳、稷山、河津、曲沃、鄉(xiāng)寧、吉縣、汾城等7縣。1949年6月晉南專署成立(駐今臨汾市),新絳屬晉南專署。1949年底,運城專署成立,新絳屬運城專署。   1958年11月,新絳并入侯馬市,屬晉南專署。1961年11月,從侯馬市析出,恢復(fù)新絳縣建置,仍屬晉南專署。   1971年,晉南專署分為臨汾、運城兩個地區(qū),新絳屬運城地區(qū)。   1979年,運城地區(qū)改稱運城行政專員公署,新絳仍屬所轄縣之一。   2000年,運城地區(qū)改稱運城市,新絳仍屬所轄縣之一。
耀州瓷四寶典故?
1個回答2024-01-21 10:55

耀瓷四絕

一:倒裝壺

注水口開在壺底的水壺,注水后翻過來壺里的水卻點滴不漏。倒裝壺相傳是耀州窯民間藝人為唐太宗李世民所制,壺蓋虛設(shè)雕飾雙層柿蒂,柿與世諧音,寓意皇帝的功勞蓋世,腹部剔刻纏枝牡丹環(huán)繞一圈,象征榮華富貴綿延不斷,代代相傳,壺嘴為哺乳獅造型,寓意詩書傳家、帶子上朝、代代高官。飛鳳提梁是指曾是宮廷專用,后面綴以元寶寓意招財進(jìn)寶。倒裝壺還有“三王壺”之說,鳳為鳥中之王,獅為獸中之王,牡丹為花中之王,皇帝貴族專用,裝飾極為富麗,寓意美好吉祥。涵蓋蓮之清靈,梅之高雅、牡丹華貴、乳獅威嚴(yán),鳳呈祥瑞等美意,是收藏、玩賞、饋贈之珍品。(青釉提梁倒注提壺,宋代耀州窯代表作之一)

02.鳳 鳴 壺

這把壺叫鳳鳴壺,使用時能發(fā)出鳥叫般的美妙聲音。

鳳鳴壺”是以鳳為型體,牡丹飾身的陶瓷酒具,當(dāng)壺中盛酒倒出時發(fā)聲似鳳鳴,故得此名。此壺的制作根據(jù)傳說,唐朝年間武則天一日夢幻云中祥鳳,嬉與牡丹叢中,“毫光酒風(fēng)雨,紋彩動云霓?!憋嬍匙匀?,自歌自舞,“醒時為南柯一夢,后釋為”見則天下安每日執(zhí)壺把盞”此乃幸事也,后既口渝耀州陶瓷能工巧匠,制做一把鳳嬉牡丹壺。武則天每日執(zhí)壺把酒,聆聽鳳鳴富貴吉祥,以祀國泰民安。民間廣為流傳的“鳳嬉牡丹”被寓為春風(fēng)獨占的愛情而頌揚!

03.良心壺(又名兩心壺)

這是一把神奇的酒壺,從同一個壺嘴里竟能倒出兩種截然不同的酒。這個酒杯叫公道杯,如果斟酒超過了一定限度,整杯的酒都會漏得一干二凈。

良心壺又名乾坤壺又名陰陽壺,可以分裝2種液體。在壺柄處有上下2個洞,可分裝兩種不同的液體;可以先把水從下面裝入,之后酒從上面裝入。倒時按住上孔放開下孔倒出水;按住下孔放開上面的孔倒酒。若有酒量不濟(jì)者與朋友們聚會時可以引用此壺,千杯不會醉,可讓朋友們喝好玩好,表示招待友用心良苦!良心壺是耀州的代表作,被定為國寶。

04.公 道 杯

公道杯: 酒器。杯中直立一龍首,外底部有一漏孔。入注水淺,則滴水不漏;滿,則水流殆盡。故稱:“公道杯”. 公道杯里的酒不能貪杯,倒?jié)M就會溢出“知足者水存,貪心者水盡。公道杯告訴了人們辦事必須講求公道,為人不可貪得無厭?!?/p>

相傳,公道杯是唐王朝的傳家寶。壽王與楊玉環(huán)婚喜之日,唐明皇贈此杯并問楊玉環(huán)可知其用意?楊說:“父皇賜此杯,是教導(dǎo)我們凡事要有適度,不可過貪,否則將一無所得?!被噬虾c首。公道杯奇巧的造型,配以耀瓷青雅的釉色,灑脫的紋飾,相得益彰,頗足珍貴。耀州青花瓷,解千古之謎!

民間面塑的絳州面塑
1個回答2024-03-15 15:23

絳州,即州此今日新絳縣,是晉南平原上的一個縣份。這一帶歷史上盛產(chǎn)小麥,一直是山西省小麥、棉花產(chǎn)地。所以,逢年過節(jié),這里的家家戶戶都要用上等的小麥磨成面粉冊段迅,捏制出千姿百態(tài)的面塑歡渡節(jié)日。由于這里的面塑注重彩色點染,花色絢麗,所以當(dāng)?shù)厝朔Q之為“花饃”。
絳州花饃,造型比較夸張,塑造造型別致,尤其以“走獸花饃”最為出色。
絳州城鄉(xiāng),大部分家庭婦女都會捏制花饃,而且普遍都會捏制多種普通的造型,由于是自做自用,盡管水平不一,并不影響食用,久而久之,一些家庭婦女熟能生巧,花饃的捏制水平便能不斷提高。
由于這種家家戶戶都要進(jìn)行的漢族民間活動,造就了大批捏制花饃的能工巧匠,而且世代相傳。
每當(dāng)城鄉(xiāng)嫁喪婚娶,捏花饃便會成為一種必然的活動燃畝。而且,這些花饃會在大庭廣眾面前展示,從而得到品評,這種不推選冠軍的自發(fā)的群眾性品評,無疑成了推動捏制花饃的一種動力,成為促進(jìn)面塑水平不斷提高的漢族民間評議。
所以,絳州至今捏花饃的名手輩出,成為一種傳統(tǒng)的漢族民間工藝品而名聲在外。
總之,面塑作為一種漢族民間生命力極強(qiáng)的造型藝術(shù),生長和扎根于民眾生活,成為漢族民俗風(fēng)情的一種表現(xiàn)方式,無時不在,無時不有。它作為一種藝術(shù)形態(tài)也好,一種食品文化也好,都有其獨特的體系程式。其中的造型意識和方法,原始宗教意識和衍變,人文思想及發(fā)展,都有著亟待開發(fā)的深刻內(nèi)涵。

鼓詞的溫州鼓詞?
1個回答2024-03-16 12:20

溫州鼓詞,又稱“瞽詞”或“盲詞”,俗稱“唱詞”,是浙南地區(qū)最大的曲藝種類,亦為華東和浙江省的主要曲種之一。溫州鼓詞長于抒情,善于敘事,通俗易懂,內(nèi)含豐富;唱腔押韻,音節(jié)和諧,保持了民間說唱音樂的特色。最具代表性的傳統(tǒng)曲目有《陳十四娘娘》《十二紅》等。溫州鼓詞發(fā)源于溫州瑞安,流布于溫州、青田、玉環(huán)等地區(qū)。2006年5月20日,浙江省瑞安市申報的“溫州鼓詞”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zhǔn)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項目編號Ⅴ-13。

杭州陶瓷彩繪 杭州DIY彩繪陶瓷 杭州陶瓷畫 杭州陶瓷模型 杭州陶瓷彩繪儲蓄罐 杭州陶瓷白坯 杭州陶瓷娃娃
1個回答2024-02-14 04:26
增進(jìn)兒童對色彩涂鴉的敏銳感、協(xié)調(diào)性。
絳州三樓的鐘樓
1個回答2023-10-22 12:30

鐘樓,據(jù)《新絳縣志》記載,最早為北宋乾德元年(963)所建,后因失火全部毀盡,又在廢墟上重建,元、明均有重修?,F(xiàn)存建筑為明萬歷年間遺構(gòu),清代有修葺。1979年和1994年兩次翻修,使之煥然一新。該樓地勢高峻,臺談碼基聳含桐哪立,為正方形,樓身四面設(shè)有券洞門,嵌有四副石刻楹聯(lián),屋頂為十字歇山頂,剪邊琉璃瓦飾。內(nèi)懸萬輪告斤巨鐘,為金天德大定年北關(guān)“天慶觀”所鑄,因鑄造技術(shù)科學(xué)先進(jìn),鐘聲清脆、悅耳、宏亮,夜靜可聲聞數(shù)十里。

耀州瓷的歷史作用?
1個回答2024-01-23 01:05

有龍泉瓷、北有耀州瓷"由來已久。耀州瓷是北方青瓷的代表。因產(chǎn)地在宋代轄于耀州,故名耀州瓷,或名耀瓷,屬六大窯系。青瓷胎薄質(zhì)堅,釉面光潔勻靜,色澤青幽,呈半透明狀,十分淡雅。

耀州瓷出產(chǎn)于西安以北一百多千米的銅川。窯址以黃堡為中心,其范圍包括上店、立地坡、玉華、陳爐及耀縣塔坡一帶。耀州瓷創(chuàng)燒于唐代,五代成熟,宋代鼎盛,元、明、清延續(xù),有1300多年的燒造史。據(jù)古書記載,在它最輝煌的時候,漆河兩岸陶坊密集,史稱"十里陶坊",每當(dāng)夜幕降臨,爐火星星點點,徹夜不滅,成為一道壯麗的景觀,"漆河不夜"也被譽為耀州七景之一。

耀州窯的盛名在宋代時達(dá)到頂峰,曾被列為貢品,止于十五世紀(jì)末的明代中期,有八百多年的連續(xù)燒造史。耀州窯博物館是中國規(guī)模最大,集遺址遺跡展示、文物標(biāo)本陳列、模擬古代制瓷工藝演示三位一體的古陶瓷遺址專題博物館。

耀州青瓷出產(chǎn)于( )
1個回答2024-03-16 18:08

C

雷州換鼓是什么鼓
2個回答2023-10-25 04:39
“雷州換鼓”“錢塘江潮”、“廣德埋藏”、“登州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