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角叫白葭的小說

蒹葭的成語蒹葭的成語是什么
1個回答2024-02-01 21:42
蒹葭的成語有:蒹葭伊人,蒹葭倚玉樹,不為已甚。
蒹葭的成語有:不名一錢,葭莩之親,不齒于人。2:拼音是、jiān jiā。3:注音是、ㄐ一ㄢㄐ一ㄚ。4:結(jié)構(gòu)是、蒹(上下結(jié)構(gòu))葭(上下結(jié)構(gòu))。
蒹葭的具體解釋是什么呢,我們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為您介紹:
一、詞語解釋【點此查看計劃詳細(xì)內(nèi)容】
蒹和葭都是價值低賤的水草,因廳仔沒喻微賤。亦常用作謙詞?!对奯秦風(fēng)_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北局冈谒厬涯罟嗜耍笠浴拜笃菀u葭”泛指思念異地友人。
二、引證解釋
⒈蒹和葭都是價值低賤的水草,因喻微賤。亦常用作謙詞。參見“蒹葭玉樹”。引《韓詩外傳扮納》卷二:“吾出蒹葭之中,入夫子之門?!蔽宕醵ū!短妻浴ぴ古罚骸芭视渗檁,倚是蒹葭?!鼻謇顫O《意中緣·悟詐》:“我雖是蒹葭,現(xiàn)開著玉樹花,難道他烏紗就沒個窮葛瓜?!雹脖局冈谒厬涯罟嗜耍笠浴拜筝纭狈褐杆寄町惖赜讶?。引《詩·秦風(fēng)·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胡惠生《題亞子分湖歸隱圖》詩:“無限蒹葭意,殷勤對此圖?!?br/>三、國語詞典
荻草與蘆葦。詞語翻譯法語roseau
四、網(wǎng)絡(luò)解釋
蒹葭(漢語詞語)蒹葭:特定生長周期的荻與蘆。蒹:沒長穗的荻。葭:初生的蘆葦。
關(guān)于蒹葭的近義詞
蒼蒼萋萋
關(guān)于蒹葭的詩詞
《蒹葭》《晦聞囑題蒹葭圖》《題黃葉樓報劉三為予題蒹葭圖之作》
關(guān)于蒹葭的詩句
彭蠡多蒹葭肯倚蒹葭歲暮蒹葭響
關(guān)于蒹葭的詞語
兼葭秋水不期而然蒹葭之思伯道無兒葭莩之親不名一錢不為已甚兼葭倚玉不齒于人葭莩之情
關(guān)于蒹葭的造句
1、蒹葭蒼蒼露為霜,楊柳依依草葉黃。庭院深深宜閉窗,長夜漫漫有書香。嫩寒鎖困因秋涼,半杯紅茶半壺觴。秋風(fēng)秋雨秋夜長,聽雨猶嫌雨隔墻。朋友理應(yīng)相思量,噓寒問暖添衣裳。白露天涼。
2、清晨白露凝為霜,小河蒹葭如蒼蒼;深秋寂寥逢霜降,景色微涼心豪放。觀一處湖光,把煩惱忘光;賞一抹斜陽,把憂愁雪藏;游一片林海,讓心情爽朗。
3、注目“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令人浮想聯(lián)翩!
4、花非花,霧非霧,蒹葭蒼蒼到白露;塵歸塵,土歸土,思念深深送祝福:愿你快樂“白”發(fā)“白”中,好運跟隨一“露”;愿你成功“白”無禁忌,事業(yè)步上青云“露”;愿你健康“白”頭到老,踏上幸福長“露”。任山高水長,看白露成霜,只言片語,祝君平安吉祥!
5、蒹葭蒼蒼染墨香,紅葉翩翩舞霓裳,誰的天籟,驚了曙光,一夢醉千江。
點此查看更多關(guān)于蒹葭的詳細(xì)信息
葭月的十一月
1個回答2024-02-10 17:23

通常稱:辜月、冬月、仲冬、中冬、暢月、葭月、龍潛月。
辜月:十一月叫“辜月”,有吐故游察納新的意思棚喊,正像古人所曰:“十一月陰生,欲革故取新也?!?br/>冬月:冬月葭草吐綠頭,又稱葭月神和茄。

葭月的八月
1個回答2024-04-11 11:19

通常稱:桂月、壯月、仲秋、中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呂、竹春。
桂月、壯月、仲秋:農(nóng)歷八月,一曰桂月,二曰壯月,因居秋季之中, 又叫“仲秋”。
仲秋、中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呂:在民間,人們根據(jù)節(jié)氣、農(nóng)事、花期等又將八月稱為仲秋、中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呂。
桂月:八月桂花遍地香,又稱桂月。八月桂花遍地開是人們爭相吟頌的佳景,八月美名曰“桂月”,自然是名副其實了。

《蒹葭》中是蒹葭凄凄還是蒹葭萋萋
1個回答2023-01-09 05:15
有多種版本,人教版的是“蒹葭萋萋”,蘇教版的是“蒹葭凄凄”。以前都是用的人教版,現(xiàn)在很多地區(qū)都使用地方教材了,即“蘇教版”、“浙教版”等,上面都是“蒹葭凄凄”。
蒹葭? 什么意思
4個回答2022-11-23 06:47
就是蘆葦。有的解釋說是初生的蘆葦,不過初生的蘆葦應(yīng)該是春天,沒有霜的。也就無所謂白露為霜了。所以按蘆葦解釋。
詩經(jīng)-秦風(fēng),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千古名句啊。
蒹葭什么意思
1個回答2023-03-20 07:40
就是蘆葦。有的解釋說是初生的蘆葦,不過初生的蘆葦應(yīng)該是春天,沒有霜的。也就無所謂白露為霜了。所以按蘆葦解釋。
蒹葭之思是什么意思
1個回答2023-10-15 09:01
拼音:
jiān jiā zhī sī
解釋脊搜信:
蒹葭:初生的蘆葦。思:思念,漏顫懷念。指戀人的思念之情。
出處:
《詩經(jīng)·秦風(fēng)·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br/>例句:櫻輪
蒹葭全文
1個回答2024-02-09 01:45
蒹葭(jiān ji?。┥n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sù)洄(huí)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meí)。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jī)。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zhǐ)。
蒹葭 講了什么
1個回答2024-01-24 14:00
蒹葭

【作者】《詩經(jīng)》 【朝代】先秦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譯文 注釋
大片的蘆葦青蒼蒼,清晨的露水變成霜。我所懷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對岸河邊上。逆流而上去追尋她(他),追隨她(他)的道路險阻又漫長。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她(他)仿佛在河水中央。
蘆葦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曬干。我那魂牽夢繞的人啊,她(他)就在河水對岸。逆流而上去追尋她(他),那道路坎坷又艱難。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她(他)仿佛在水中小洲。
河畔蘆葦繁茂連綿,清晨露滴尚未被蒸發(fā)完畢。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啊,她(他)就在河岸一邊。逆流而上去追尋她(他),那道路彎曲又艱險。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她(他)仿佛在水中的沙灘。
賞析
作者:佚名
  東周時的秦地大致相當(dāng)于今天的陜西大部及甘肅東部。其地“迫近戎狄”,這樣的環(huán)境迫使秦人“修習(xí)戰(zhàn)備,高尚氣力”(《漢書·地理志》),而他們的情感也是激昂粗豪的。保存在《秦風(fēng)》里的十首也多寫征戰(zhàn)獵伐、痛悼諷勸一類的事,似《蒹葭》、《晨風(fēng)》這種凄婉纏綿的情致卻更像鄭衛(wèi)之音的風(fēng)格。
  詩中“白露為霜”給讀者傳達(dá)出節(jié)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曉,因為蘆葦葉片上還存留著夜間露水凝成的霜花。就在這樣一個深秋的凌晨,詩人來到河邊,為的是追尋那思慕的人兒,而出現(xiàn)在眼前的是彌望的茫茫蘆葦叢,呈出冷寂與落寞,詩人所苦苦期盼的人兒在哪里呢?只知道在河水的另外一邊。但這是一個確定性的存在嗎?從下文看,并非如此。是詩人根本就不明伊人的居處,還是伊人像“東游江北岸,夕宿瀟湘沚”的“南國佳人”(曹植《雜詩七首》之四)一樣遷徙無定,也無從知曉。這種也許是毫無希望但卻充滿誘惑的追尋在詩人腳下和筆下展開。把“溯洄”、“溯游”理解成逆流而上和順流而下或者沿著彎曲的水道和沿著直流的水道,都不會影響到對詩意的理解。在白居易《長恨歌)中,楊貴妃消殞馬嵬坡后,玄宗孤燈獨守,寒衾難眠,通過道士鴻都客“上窮碧落下黃泉”的尋找,仍是“兩處茫茫皆不見”,但終究在“虛無縹緲”的海外仙山上找到了已成仙的楊貴妃,相約重逢于七夕。而《蒹葭》中,詩人一番艱勞的上下追尋后,伊人仿佛在河水中央,周圍流淌著波光,依舊無法接近?!吨苣稀h廣》中詩人也因為漢水太寬無法橫渡而不能求得“游女”,陳啟源說:“夫說(悅)之必求之,然惟可見而不可求,則慕說益至。”(《毛詩稽古編·附錄》)“可見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即,加深著渴慕的程度。詩中“宛”字表明伊人的身影是隱約縹緲的,或許根本上就是詩人癡迷心境下生出的幻覺。以下兩章只是對首章文字略加改動而成,這種僅對文字略加改動的重章疊唱是《詩經(jīng)》中常用的手法。具體到此詩,這種改動都是在韻腳上——首章“蒼、霜、方、長、央”屬陽部韻,次章“凄、唏、湄、躋、坻”屬脂微合韻,三章“采、已、渙、右、濁”屬之部韻——如此而形成各章內(nèi)部韻律協(xié)和而各章之間韻律參差的效果,給人的感覺是:變化之中又包涵了穩(wěn)定。同時,這種改動也造成了語義的往復(fù)推進(jìn)。如“白露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夜間的露水凝成霜花,霜花因氣溫升高而融為露水,露水在陽光照射下蒸發(fā)——表明了時間的延續(xù)。
  此詩曾被認(rèn)為是用來譏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禮來鞏固他的國家(《毛詩序》、鄭箋),或惋惜招引隱居的賢士而不可得(姚際恒《詩經(jīng)通論》、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但跟《詩經(jīng)》中多數(shù)詩內(nèi)容往往比較具體實在不同,此詩并沒有具體的事件與場景,甚至連“伊人”的性別都難以確指。上述兩種理解也許當(dāng)初是有根據(jù)的,但這些根據(jù)或者沒有留存下來,或者不足以服人,因而他們的結(jié)論也就讓人懷疑了?!对娊?jīng)》的歷代注家往往是求之愈深,卻得到失之愈遠(yuǎn)的相反結(jié)果。況且“一切歷史都是當(dāng)代史”(見英國哲學(xué)家、歷史學(xué)家科林伍德《歷史觀念》),對文本的闡釋也具有當(dāng)代性?,F(xiàn)代大多數(shù)學(xué)者都把它看作是一首愛情詩,先以蒼蒼的蒹葭起興,再寫男子追求意中人,所追的人在何方?在茂密的蒹葭叢里,似見非見,時隱時現(xiàn)。這首詩用反復(fù)重章來表現(xiàn)懸念迭起。“蒼蒼”、“萋萋”、“采采”近義;白露“未霜”“未晞”、“未已”,內(nèi)容也差不多??傊?,這首詩的重章整齊、淺顯,讀起來節(jié)奏明快、動聽。
  詩意的空幻虛泛給闡釋帶來了麻煩,但也因而擴(kuò)展了其內(nèi)涵的包容空間。讀者觸及隱藏在描寫對象后面的東西,就感到這首詩中的物象,不只是被詩人拿來單純地歌詠,其中更蘊育著某些象征的意味?!霸谒环健睘槠竽降南笳鳎X鐘書《管錐編》已申說甚詳。“溯洄”、“溯游”、“道阻且長”、“宛在水中央”也不過是反覆追尋與追尋的艱難和渺茫的象征。詩人上下求索,而伊人雖隱約可見卻依然遙不可及?!段鲙洝分喧L鶯在普救寺中因母親的拘系而不能與張生結(jié)合,嘆惜“隔花陰人遠(yuǎn)天涯近”,《蒹葭》中的詩人也是同樣的感覺罷。
  詩人的追尋似乎就要成功了,但終究還是水月鏡花。古希臘神話中有一則說坦塔羅斯王因自我吹噓犯下罪過而遭受懲罰——忍受永遠(yuǎn)的焦渴和饑餓之苦。他站在大湖中,湖水深及他的下頷,湖岸長著果樹,累累果實就懸在他的頭頂。可是,當(dāng)他口渴低頭喝水時,湖水便退去;當(dāng)他腹饑伸手摘果時,樹枝便蕩開,清泉佳果他始終可望而不可即。目標(biāo)的切近反而使失敗顯得更為讓人痛苦、惋惜,最讓人難以接受的失敗是距離成功僅一步之遙的失敗。
  探索人生深刻體驗的作品總在后代得到不斷的回應(yīng)?!拜筝缰肌保ㄊ》Q“葭思”)、“蒹葭伊人”成為舊時書信中懷人的套語。曹植《洛神賦》、李商隱的《無題》詩也是《蒹葭》所表現(xiàn)的主題的回應(yīng)。而當(dāng)代臺灣通俗小說家瓊瑤的一部言情小說就叫做《在水一方》,同名電視劇的主題歌就是以此詩為本改寫的。

事實的虛化
  一般說來,抒情詩的創(chuàng)作是導(dǎo)發(fā)于對具體事物的感觸,因而在它的意境中,總可看到一些實實在在的人事場景。然而(蒙蒙)的作者卻似乎故意把其中應(yīng)有的主要人物事件都虛化了。追尋者是 什么人?他為什么而追尋?我們不知道;被追尋的“伊人”是什么 身份?為什么他那么難以得到?我們也不知道;以至于連他們是 男是女也無從確認(rèn)。特別是“伊人”,音容體貌均無,一會兒在河的上游,一會兒在河的下游,一忽兒在水中央,一忽兒在水邊草地,飄忽不定,來去渺茫,簡直令人懷疑他是否真有實體存在。無疑,由于追尋者、特別是被追尋者的虛化,使整個追尋人物、追尋事件、追尋內(nèi)容都變得虛幻愿隴起來;然而也正是由于這事實的虛化、膜猶,詩的意境才顯得那么空靈而富有象征意味。作品所表達(dá)的情感:追“伊人”的男子在經(jīng)過了三次的追尋沒有追尋到他的“伊人”由此可見所謂的伊人不過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夢幻與虛境。但是追夢男子并沒有放棄,而是為了夢想而上下追尋,不怕艱難險阻。

意象的空靈
  實際上,詩中所描述的景象,并非目之所存的現(xiàn)實人事,而是一種心象。這種心象,也不是對曾經(jīng)閱歷過的某件真事的回憶,而是由許多類似事件、類似感受所綜合、凝聚、虛化成的一種典型化的心理情境。這種心理情境的最大特點,是不粘不滯、空靈多蘊。“在水一方”,可望難即,就是這種空靈的心理情境的藝術(shù)顯現(xiàn)。在這里,由于追尋者和被追尋者的虛化,那看來是真景物的河水、道路險阻,乃至逆流、順流的追尋路線,以及伊人所在的“水中央”等諸種地點,也都成了虛擬的象征性意象。對它們均不可作何時何地、河山何水的深究,否則,伊人既在河的上游又在河的下游就自相矛盾,連兩個人何以都不渡過河去也成了問題。《蒹葭》的成功,就在于詩人準(zhǔn)確地抓住了人的心象,創(chuàng)造出似花非花、空靈蘊藉的心理情境,才使詩的意境呈現(xiàn)為整體性象征。
蒹葭寫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
1個回答2024-02-17 22:40
一個男子尋找或追求他的心上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