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作文三段論初二

請用三段論推論
1個回答2024-03-05 04:17
這個例子跟所羅門王的例子相似。所羅門王的處理是說要把小孩分開兩半,兩婦女一人一半。結果其中一個放棄了。
所羅門王認定放棄的婦女為親身母親。推論是——
凡小孩的親生母親是不忍心將小孩劈開兩半的,
第二個婦女忍心將小孩劈成兩半,
所以,第二個婦女不是小孩的親生母親。
這是三段論的第二格(區(qū)別格)
三段論第四格推論
1個回答2024-03-08 01:54
三段論第四格的AAI結構形式如下:
大前提:PAM
小前提:MAS
結 論:SIP
因為這個式符合三段論的各項規(guī)則,所以是個有效式。
根據(jù)三段論中關于周延性的規(guī)定,也不能得出O命題做結論,也就是說,AAO是個無效式。
為什么呢?
根據(jù)三段論的規(guī)則,結論是否定的,則前提中必有一個是否定的,如果O命題為結論,兩個前提不能都是A命題。反過來,兩個前提都是肯定的,結論必然也是肯定的。兩個A命題做前提,不能得出E或者O做結論。
你還會有疑問,AAI式中,大項P在大前提中是周延的,如果得出結論I,那么大項在前提中周延,而在結論中變得不周延了,所以,要保證大項在前提中周延,在結論中也應當周延,只能是O命題呀。
這是你對三段論規(guī)則中有關“周延性”的理解走偏了。
三段論規(guī)則規(guī)定:“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項,在結論中也不得周延。”這也是演繹推理的共同規(guī)則,這可以保證結論的斷定范圍不超出前提的斷定范圍。
注意,規(guī)則中并沒有規(guī)定“前提中周延的項在結論中也必須周延”,也就是說,在前提中周延的項,在結論中可以變得不周延,這是因為某個項在前提中周延,是斷定了它的全部外延,而在結論中變得不周延了,是在結論中沒有斷定該項的全部外延。結論的斷定范圍并沒有超出前提的斷定范圍,所以是允許的。
求一段相聲的名字,好像叫“論戲曲”
1個回答2023-08-20 21:43
雜學唱——劉文哼
論語的第一段講什么?
1個回答2024-02-27 03:44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人不知而不 ,不亦君子乎!”

這是開宗明義第一章,是孔子積極向上的人生觀的流露和寫照。首先要吃透“學而時習之”這句話。學,就是求學,學習,接受教育。學習的目的是各種各樣的,有人是為了掌握一技之長,借以糊口;有人是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yǎng),提高自身的層次。孔子學習的主皆是為了做人(修身),也為了做事,做學問。他念念不忘要做一個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同時爭取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在學問上對過去的文獻著作者做一些整理和刪述工作??鬃訌氖鍤q起,便確立了學習的志向和做人的目的。

“學而時習之”,就是多學習采取“無時而不學、無處而不學、無事而不學”的積極態(tài)度。這樣隨時、隨處、隨事都在學習當中,時時、處處、事事都能從中得到啟發(fā)、得到教益,因此日有進功,內心充滿著掌握真理的愉快。

什么是三段論?
1個回答2024-02-29 00:39
簡單地講:三段論就是由大前提, 小前提,結論構成形邏輯的三要素.

例如:你的錢包在你口袋里(大前提),你的錢在你的錢包里( 小前提),那么你的錢肯定在你口袋里(結論).

上述話是一位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說的.
三段論 推理
1個回答2024-03-10 13:42
三段論是推理的基本模式,分為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
舉個例子吧:

大前提:正常的人都有兩條腿
小前提:小明是正常的人
所以可推出結論:小明有兩條腿

大前提是普遍的事實規(guī)律,就如題目中的“①對頂角相等;②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小前提則是具體化的線索,具有個體性,如“③a⊥b,b⊥c;④a‖b,b‖c”。
三段論推理是啥子意思啊
1個回答2024-10-23 09:54
三段論是由兩個含有一個共同項的性質判斷作前提得出一個新的性質判斷為結論的演繹推理。例如: 三段論圖示知識分子都是應該受到尊重的,人民教師都是知識分子,所以,人民教師都是應該受到尊重的。其中,結論中的主項叫做小項,用“S”表示,如上例中的“人民教師”;結論中的謂項叫做大項,用“P”表示,如上例中的“應該受到尊重”;兩個前提中共有的項叫做中項,用“M”表示,如上例中的“知識分子”。 在三段論中,含有大項的前提叫大前提,如上例中的“知識分子都是應該受到尊重的”;含有小項的前提叫小前提,如上例中的“人民教師是知識分子”。 三段論推理是根據(jù)兩個前提所表明的中項M與大項P和小項S之間的關系,通過中項M的媒介作用,從而推導出確定小項S與大項P之間關系的結論。 三段論有四個格。每個格都有自己的結構式、特殊規(guī)則和作用。三段論各格的特殊規(guī)則是三段論一般規(guī)則的具體化。第一格為上圖所示,中項M是大前提的主項、小前提的謂項。第二格如下圖所示,中項 M 是大前提和小前提的謂項。三段論圖示第二格第三格形式:中項 M 是大前提和小前提的主項。第四格形式:中項 M 是大前提的謂項、小前提的主項。
初中論語十二則
1個回答2024-03-11 08:52
《論語》十二章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br/>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br/> 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br/>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br/>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初一論語十則里的“知”和“而”有三個意思成為一詞多義都什么意思啊 要快啊
1個回答2024-02-22 18:40
1、知:
(1)了解(人不知而不慍)
(2)明白(誨女知之乎)
(3)同“智”,智慧(是知也)

2、而:
(1)轉折連詞(人不知而不慍)
(2)順承連詞(溫故而知新)
(3)并列連詞(任重而道遠)
初一論語十則里的“知”和“而”有三個意思成為一詞多義都什么意思啊 要快啊
1個回答2024-03-06 21:43
1、知:

(1)了解(人不知而不慍)

(2)明白(誨女知之乎)

(3)同“智”,智慧(是知也)



2、而:

(1)轉折連詞(人不知而不慍)

(2)順承連詞(溫故而知新)

(3)并列連詞(任重而道遠)
熱門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