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 逐字翻譯及注釋及解釋

夸父逐日的注釋譯文
1個回答2024-02-17 15:35

“典故之一”原文
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典故之一”譯文
夸父與太陽競跑,一直追趕到太陽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黃河、渭水喝水。黃河、渭水的水不夠,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還沒趕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遺棄的手杖,化成桃林。
“典故之二”譯文
相傳古代勇士夸父身材魁梧、力大無窮,認為世界上沒有做不成的事情,他拿著手杖去追趕太陽,他翻過許多座山,渡過很多江河,累得精疲力盡也沒有趕上太陽。他還是不死心,一直堅持找,直到他快到大湖邊時,他因勞累過度而死。 1、逐走:競跑,賽跑。
2、逐:競爭。走:跑。
3、入日:追趕到太陽落下的地方。
4、欲得飲:想要喝水解渴。
5、河、渭:即黃河,渭水。
6、北飲大澤:大湖。傳說縱橫千里,在雁門山北。北:方位名詞用作狀語,向北方,向北面。
7、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
8、鄧林:地名,今在大別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處。鄧林即“桃林”。
9、未至:沒有趕到。
10、渴:感到口渴。
11、棄:遺棄。
12、為:成為。
13、逐日:追逐太陽。
14、于:到。(飲于河、渭中的于,應(yīng)譯為到,介詞)
15、大澤:大湖。
16、足:夠。(因為足的意思等同于夠,所以 足夠:同義復(fù)合詞) 北飲大澤
北:名詞作狀語,向北。
道渴而死
道:名詞作狀語,在半路上。
古今異義
①夸父與日逐走
走:古義:跑。今義:行走。
②飲于河渭
河:古義:指黃河。 今義:泛指所有河流。
一詞多義
飲:①欲得飲 飲:名詞,飲食,食物和水。
②飲于河、渭飲: 動詞,喝。

止觀的名詞解釋
1個回答2023-04-16 07:55

止,巴利語samatha,音譯作奢摩他;義為平靜,乃是心處于專一、不動、無煩惱、安寧的狀態(tài),亦即禪定的修行法門。
觀,巴利語vipassanà,音譯作毗婆舍那;乃是直觀覺照一切名色法(身心現(xiàn)象)的無常、苦、無我本質(zhì),亦即智慧的修行法門。

求“逐放”的解釋
1個回答2024-12-14 15:00
基本解釋

驅(qū)逐。 郭沫若 《女神·湘累》:“從前大洪水的時候,他的父親把水治壞了,累得多死了無數(shù)的無辜百姓,所以我才把他逐放了,把他殺了。”

英文翻譯

1.eject

請問“放逐”這個詞要怎么解釋?
1個回答2024-12-30 06:20
放逐 fàngzhú

[banish;exile;deport;be sent into exile]∶古時候把被判罪的人流放到邊遠地方

這位大臣在被放逐之后,活得比他的大仇敵還長

【***_net 漢 典 網(wǎng)】
求:古文觀止全篇注釋翻譯
1個回答2022-11-07 12:35

1.培養(yǎng)語感

2.增加個人知識

3.看多了古文對你在古文學(xué)習(xí)過程中是一種積累,到時候你背誦理解翻譯都是水到渠成的。尤其是平時的文言文閱讀訓(xùn)練,多看絕對有效。

再游玄都觀 注釋
1個回答2022-09-30 07:28
再游玄都觀
作者:【劉禹錫】 年代:【唐】 體裁:【七絕】 類別:【未知】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注釋
[注釋](1)苔:青苔。(2)前度:前次。
[譯文]玄都觀偌大的庭院中有一半長滿了青苔,原來盛開的桃花已經(jīng)蕩然無存,只有菜花在開放。先前那些辛勤種桃的道士如今那里去了呢?前次看題詩的我----劉禹錫又回來了?。?/div>
蜀道難逐字注釋
1個回答2022-10-14 19:50

《蜀道難》逐字注釋

有什么四字成語是有“注釋,解釋說明”的意思的
1個回答2024-01-20 15:56
【依經(jīng)傍注】依照經(jīng)典及其注釋.指說話有根有據(jù).
【等因奉此】等因:舊公文用以結(jié)束表示理由說明原因的上文;奉此:用以引起重心所在的下文.比喻例行公事,官樣文章.
【發(fā)凡舉例】發(fā)凡:揭示全書的通例;舉:提出.指舉例以闡明要點.說明全書通例.
【發(fā)凡起例】發(fā)凡:提示全書的通例.指說明全書要旨,擬定編寫體例.
【發(fā)凡言例】發(fā)凡:揭示全書的通例.分類舉例以說明書的體例.
【更令明號】重新申明號令.說明賢明君主應(yīng)當(dāng)取信于民.
【畫地成圖】在地上畫出地圖,來說明山川河流等地理形勢.形容信手拈來,才能出眾.
【舉例發(fā)凡】發(fā)凡:揭示全書的通例.指分類舉例,說明全書的體例.
【可想而知】不用說明就能想象得到.
【開宗明義】開宗:闡發(fā)宗旨;明義:說明意思.指說話、寫文章一開始就講明主要意思.
【連類引譬】引:援引;譬:比方.援引相類似的例證來說明事理.
【難以理喻】喻:明白;理:道理.很難用道理去說明.
【旁搜遠紹】旁:廣泛;搜:搜集;紹:繼承.廣泛地搜集引證資料,窮本溯源地說明來歷,以進行論證.
【前目后凡】目:細目;凡:概略.《春秋》的一種筆法,一件事在文中重復(fù)出現(xiàn),對前者詳加說明,后者概略敘述.
【起例發(fā)凡】發(fā)凡:提示全書的通例.指說明全書要旨,擬定編寫體例.
【取譬引喻】打比方,作譬喻,用以說明道理.
【輕敲緩擊】比喻婉轉(zhuǎn)地表達意思和說明問題.
【如此這般】虛指沒有詳細說明或不要求詳細說明的某種事物.
【文以載道】載:裝載,引伸為闡明;道:道理,泛指思想.指文章是為了說明道理的.
【忘言之契】忘言:無需語言說明;契:意氣相投.指彼此以心相知,不拘形跡.
【現(xiàn)身說法】佛教用語.指佛力廣大,能現(xiàn)出種種人相,向人說法.現(xiàn)指以親身經(jīng)歷和體驗為例來說明某種道理.
【顯微闡幽】顯示細微之事,說明隱幽之理,使之顯見著明.
【以古喻今】喻:說明.借用古代的事來說明今天的事情或道理.
【引譬援類】引:援引;譬:比方.援引相類似的例證來說明事理.
【一言而喻】喻:明白.一句話就使人了解或說明白.
【引喻失義】引喻:引用類似的例證來說明事理.義:公正合宜的道理.指說話不恰當(dāng),不合道理.
【溢于言表】超出言語以外,指某種思想感情雖未說明卻能使人體會出來.
【言之不預(yù)】沒有預(yù)先說明.
【寓莊于諧】諧:風(fēng)趣;莊:嚴(yán)肅莊重.用詼諧幽默的語言來說明事理,使人在輕松和愉悅中感其深刻的蘊含.
【張本繼末】把事情的本末說明白.
【百喙難辭】喙:嘴,借指人的嘴.指縱有眾多百口也很難解釋.
【不容分說】分說:辯白,解說.不容人分辯解釋.
【不由分說】由:聽從,順便;分說:辯白,解說.不容人分辯解釋.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說:言論;遂:完成;諫:勸說.已做過的事不必再解釋,已經(jīng)完成的事不要再勸說了.含既往不咎之意.
【穿鑿傅會】生拉硬扯,牽強解釋.
【穿鑿附會】穿鑿:把講不通的硬要講通;附會:把不相干的事拉在一起.把講不通的或不相干的道理、事情硬扯在一起進行解釋.
【附會穿鑿】將無關(guān)之事硬扯在一起牽強地解釋.
【構(gòu)會甄釋】構(gòu):組成;會:聚合;甄:審查鑒定;釋:解釋.將眾說匯集到一起進行比較考核,擇善而從.指妥善地進行解說.
【金風(fēng)送爽】金風(fēng):指秋天的風(fēng).古時以陰陽五行解釋季節(jié),秋為金.秋風(fēng)帶來了涼意.
【金風(fēng)未動蟬先覺】金風(fēng):指秋風(fēng),古代以陰陽五行來解釋季節(jié),秋為金;覺:察覺.秋風(fēng)還未來到,蟬卻早已察覺.比喻事先覺察到將要發(fā)生的變故.
【解惑釋疑】解釋;釋:消除.解答疑難問題,消除困惑情緒.
【解疑釋惑】解釋;釋:消除.解答疑難問題,消除困惑情緒.
【解疑釋結(jié)】解釋;釋:消除.解答疑難問題,消除困惑情緒.
【開釋左右】開釋:開導(dǎo)解釋;左右:用于信札,尊稱對方.指用勸慰、開導(dǎo)的話消除對方的憂愁、疑慮和煩惱.
【六經(jīng)注我】注:解釋;我:自己的觀點.牽強地用各種經(jīng)典著作中的論斷來解釋和證明自己的觀點,為自己的議論服務(wù).
【龍首豕足】猶言牛頭不對馬嘴.指對書義的解釋與原旨相去甚遠,風(fēng)馬牛不相及.
【六藝經(jīng)傳】六藝:《詩》、《書》、《禮》、《樂》、《易》、《春秋》;傳:解釋經(jīng)書的書.泛指古代典籍.
【強作解事】比喻本不明事情的真意而妄加解釋、議論.
【隨文釋義】隨:順著;釋:解釋.指依據(jù)一段話或前后文,對某個不懂的概念做出解釋.
【失之穿鑿】穿鑿:把講不通的硬要講通.把講不通的或不相干的道理、事情硬扯在一起進行解釋.
【山陬海筮】【解釋】山隅和海邊.泛指荒遠的地方【示例】【故事】
【鐵板注腳】注腳:解釋字句的文字.指最具權(quán)威,不可動搖的注解.
【望文生訓(xùn)】不了解某一詞句的確切涵義,光從字面上去牽強附會,做出不確切的解釋.同“望文生義”.
【望文生義】文:文字,指字面;義:意義.不了解某一詞句的確切涵義,光從字面上去牽強附會,做出不確切的解釋.
【小兒強解事】強:勉強.小孩子對事物并不理解卻強作解釋.比喻對事物并無正確的認識和理解卻一味以自己的意愿曲解這一事物.
【郢書燕說】郢:春秋戰(zhàn)國時楚國的都城;書:信;燕:古諸侯國名;說:解釋.比喻牽強附會,曲解原意.
【自不待言】大家心里明白,不必再用言語解釋.
世說新語或古代寓言的 原文 翻譯 注釋 急!一定要有: 原文 翻譯 注釋謝謝
1個回答2024-01-18 10:44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 吾盾之堅 ,物莫能陷也 .”又譽其矛曰:“ 吾矛之利 ,于物無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 ,陷子之盾 ,何如 ” 其人弗能應(yīng)也 .
譯文:
楚國有個賣矛和盾的人,夸贊自己的盾說:“我的盾十分堅固,任何東西都不能穿透它.”又炫耀自己的矛說:“我的矛十分鋒利,什么東西都能穿透.”有人問:“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么樣呢?”那個人回答不出來了.
文言文:
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注釋:
憫:耽心、憂慮的意思.長:生長、發(fā)育的意思.揠:拔的意思.芒:疲乏.芒芒然,很疲倦的樣子.謂:告訴.病:勞累.予:文言人稱代詞,我的意思.趨:趕去.非徒:不僅只是.
:戰(zhàn)國時候,宋國有個農(nóng)民種了一塊地.栽下禾苗后,他希望它很快長高.結(jié)出果實.他每天都到地里去看,但禾苗長得很慢,他心里非常著急.怎樣才能讓禾苗盡快長高呢?
天氣很好,艷陽高照,他到地里去把禾苗一一拔高.回家后,他很得意地對家里人說:“累死我了,我?guī)椭堂玳L高了.”他的兒子到地里一看,禾苗全枯死了.
拔苗助長:原作“揠苗助長”,后作“拔苗助長”.
評點:
此則寓言從反面生動地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遇事如果不從客觀實際出發(fā),只能是好心辦壞事.
磨杵成針
“李白少讀書,未成,棄去.道逢老嫗?zāi)ヨ?白問其故.曰:‘欲作針.’白感其言,遂卒業(yè).”
寓意:沒有~的毅力,學(xué)問上就不可能有很深的造詣.
求“逐電追風(fēng)”的解釋
1個回答2024-02-15 01:37
zhú diàn zhuī fēng追趕閃電和迅風(fēng)。形容速度非常快?!墩f唐》第十回:“叔寶(秦叔寶)拜辭,連夜起身,出莊上馬,縱轡加鞭,如逐電追風(fēng),十分迅速?!钡涔食鎏?p>《說唐》第十回:“叔寶(秦叔寶)拜辭,連夜起身,出莊上馬,縱轡加鞭,如逐電追風(fēng),十分迅速?!?/p>近義詞

逐風(fēng)追電、追風(fēng)逐電、追風(fēng)掣電

成語資料

成語解釋:追趕閃電和迅風(fēng)。形容速度非常快。
成語舉例:衣不解帶,縱轡加鞭,如逐電追風(fēng),十分迅捷。★清·禇人獲《隋唐演義》第十五回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義詞
語法用法:作賓語、狀語;用于比喻句
成語結(jié)構(gòu):聯(lián)合式
產(chǎn)生年代:近代

熱門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