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 二年左傳古文觀止

左傳摘記-桓公九年
1個回答2024-04-21 13:10
1 九年春,紀季姜歸于京師。凡諸侯之女行,唯王后書。

譯:

九年春季,紀國的季姜出嫁到京師。凡是諸侯的女兒出嫁,只有出嫁做王后才加以記載。

賞析:

季姜,杜預(yù)注“季姜,桓王后也。季,字;姜,紀姓也。書字者,伸父母之尊。”認為“季”是她的名字。而從《左傳》對諸姜的記載來看,有武姜、向姜、文姜、芮姜、姜氏、夷姜、宣姜等等,并沒有特定的規(guī)則。因此季姜未必是名字,或許“季”為小女兒之義。

桓公八年,“祭公來,遂逆王后于紀”,九年春天,完成了這次婚禮。

2 巴子使韓服告于楚,請與鄧為好。楚子使道朔將巴客以聘于鄧。鄧南鄙鄾人攻而奪之幣,殺道朔及巴行人。楚子使薳章讓于鄧,鄧人弗受。夏,楚使斗廉帥師及巴師圍郁。鄧養(yǎng)甥、聃甥帥師鄾救。三逐巴師,不克。斗廉衡陳其師于巴師之中,以戰(zhàn),而北。鄧人逐之,背巴師而夾攻之。鄧師大敗,鄾人宵潰。

譯:

巴子派遣韓服向楚國報告,請求和鄧國友好。楚武王派遣道朔帶領(lǐng)巴國的使者到鄧國聘問。鄧國南部邊境的鄾地人攻擊他們掠奪財禮,殺死了道朔和巴國的使者。楚武王派遣薳章責(zé)備鄧國,鄧國人拒不接受。夏季,楚國派遣鬬廉率領(lǐng)楚軍和巴軍包圍鄾地。鄧國的養(yǎng)甥、聃甥率領(lǐng)鄧軍救援鄾地。鄧軍三次向巴軍發(fā)起沖鋒,不能得勝。鬬廉率軍在巴軍之中列為橫陣,當(dāng)與鄧軍交戰(zhàn)時,假裝敗退。鄧軍追逐楚軍,巴軍就處于他們背后。楚、巴兩軍夾攻鄧軍,鄧軍大敗。鄾地人黃昏后就潰散了。

賞析:

巴鄧交好,需要向楚報告,可參見《桓公二年》“蔡侯、鄭伯會于鄧,始懼楚也”,即桓公二年時,蔡、鄭、鄧三邦結(jié)盟,共同應(yīng)對楚。而桓公八年,楚武王擊敗了隨,隨成為楚的盟邦。也開始了楚的擴張步伐,這時巴鄧交好,對楚是不利的。而楚武王派遣道朔帶領(lǐng)巴的使者韓服去鄧聘問,卻發(fā)生了道朔和韓服被鄾人截殺的事件,頗為詭異。

從“鄧南鄙鄾人”并不能認為此時鄧已經(jīng)滅鄾。而鄾只是鄧的附庸,就如同隨之于楚。巴,姬姓,子爵。鄾,曼姓,為鄧國的附庸。鄧與楚是姻親,楚武王的夫人是鄧侯之女鄧曼。

楚武王派薳章譴責(zé)鄧,但鄧侯不接受楚的責(zé)備,即鄧認為這次事件與鄧無關(guān),而是一樁意外或一個政治陰謀。

由于楚和巴的使者被截殺,因而楚與巴都是受害者,因而兩邦從政治上出發(fā),組建了聯(lián)軍來伐鄾。但從《莊公十八年》“文王即位,與巴人伐申而驚其師,巴人叛楚而伐那處,取之,遂門于楚。”可見巴人一直對楚是懷有戒心的,巴楚聯(lián)盟,僅僅是巴人自保的手段而已。本次與楚一同伐鄾,未必是巴人真實想法。

巴楚伐鄾,鄧祁侯派外甥養(yǎng)甥、聃甥率領(lǐng)軍隊來救援,從“鬬廉衡陳其師于巴師之中,以戰(zhàn),而北。鄧人逐之,背巴師而夾攻之?!眮砜?,巴楚聯(lián)軍鬬廉為為中軍,分巴師為左右兩軍。詐敗而夾擊鄧軍,隨后滅鄾。左傳稱“鄾人宵潰”,而整個左傳中,再次提到鄾是《哀公十八年》“巴人伐楚,圍鄾”,說明本次作戰(zhàn)后,鄾亡,并被楚國占領(lǐng)。

從整個過程來看,鄧國非常傲慢,對楚國使者前來責(zé)備沒當(dāng)回事,甚至都沒有做好戰(zhàn)爭準備。這也說明了當(dāng)時不僅中原諸侯、就連漢陽一帶的小國也都沒接受楚國正在成為強國的事實。

3 秋,虢仲、芮伯、梁伯、荀侯、賈伯伐曲沃。

譯:

秋季,虢仲、芮伯、梁伯、荀侯、賈伯,共同出兵討伐曲沃。

賞析:

隱公八年,曲沃武公誘殺小子侯,攻下了翼城,引發(fā)了周桓王干涉,命令虢公林父進攻曲沃武公,曲沃武公則逃回了曲沃。本次虢國等組建聯(lián)軍進攻曲沃,應(yīng)當(dāng)是對曲沃武公的進一步懲戒。

從本次事件之后,《左傳》再無晉國記載,直到莊公十六年“王使虢公命曲沃伯以一軍為晉侯?!奔辞治涔瓿闪饲执淼倪^程。

又王國維《今本竹書紀年疏證》有:五年,(原注:曲沃武公元年。)芮人乘京,荀人、董伯皆叛曲沃。(《水 經(jīng)·河水注》引《紀年》:晉武公元年,芮人乘京,荀人、董伯皆叛。案《左·桓九年傳》:虢仲、芮伯、梁伯、荀侯、賈伯伐曲沃。殆是一事,與此差十二年。)認為這件事發(fā)生在曲沃武公元年,前715年,可參考。

4 冬,曹大子來朝,賓之以上卿,禮也。享曹大子,初獻,樂奏而嘆。施父曰:「曹大子其有憂乎?非嘆所也?!?br/>
譯:

冬季,曹國的太子來魯國朝見。用上卿之禮接待他,這是合于禮的。設(shè)享禮招待曹太子。首先獻酒,接著奏樂,曹太子就嘆氣。施父說:“曹太子恐怕會有什么憂心事吧?因為這里不是嘆息的地方?!?br/>
賞析:

本文《公羊傳》“諸侯來曰朝,此世子也,其言朝何?《春秋》有譏父老子代從政者,則未知其在齊與曹與?”《谷梁傳》“傳朝不言使,言使非正也。使世子伉諸侯之禮而來朝,曹伯失正矣。諸侯相見曰朝。以待人父之道待人之子,以內(nèi)為失正矣。內(nèi)失正,曹伯失正,世子可以已矣。則是故命也。尸子曰:‘夫已,多乎道’?!倍颊J為曹國與魯國的行為違背了禮制。而《左傳》則認為符合禮制,看來古人對此已經(jīng)有爭議。

施父是魯惠公的兒子,魯桓公的哥哥,名尾生,字施父。他根據(jù)曹國太子的情緒變化,預(yù)言已經(jīng)在位54年的曹桓公不久于人世,這是《左傳》作者的常見寫法。

本句中,《春秋》稱“曹伯使其世子射姑來朝”,即記載了曹國太子的名字,而各《傳》都沒有在這一點做文章,也說明稱名與否,并沒有輕視的意義。
古文觀止里的成語 什么觀止成語
1個回答2024-02-11 16:02
嘆為觀止
【拼音】:tàn wéi guān zhǐ
【釋義】:嘆:贊賞;觀止:看到這里就夠了。指贊美所見到的事物好到了極點。
【出處】:《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幬也,如地之無不載也。雖甚盛德,其蔑以加於同感于此矣,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已?!?br/>【例句】:這篇文章語言清新、流暢;讀后讓人~;連聲叫好。
嘆觀止矣
【拼音】:tàn guān zhǐ yǐ
【釋義】:用來贊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極點。
【出處】:《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記載:吳國的季札在魯國看各種樂舞,看到舜時的樂舞,十分贊美,說:“觀止矣。
探觀止矣
【拼音】:tàn guān zhǐ yǐ
【釋義】:用來贊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極點。
感動桓仁十佳好少年觀后感
1個回答2024-03-31 19:37
自己做唄。。。。往上編 把那個主持人的話記下來就行
《古文觀止》中,哪篇文章介紹齊桓公?
3個回答2022-11-15 05:54
“齊桓公伐楚”選自“左傳.僖公四年”。
古文觀止的止是什么意思,觀止
2個回答2022-12-16 11:30
應(yīng)該是停止的意思。
觀止,指看到這里就可以休止了。語出《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季札 ﹞見舞《韶箾》者,曰:‘……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已?!?/div>
“古文觀止”和“嘆為觀止”中“觀止”什么意思,是不是一樣?
2個回答2022-11-29 11:37
觀止:看到這里就夠了?!肮盼挠^止”和“嘆為觀止”中“觀止”的意思是一樣的。
孔子觀于魯桓公之廟的原文
1個回答2024-11-18 09:20

孔子觀于魯桓公之廟,有欹①器焉??鬃訂栍冖谑貜R者曰:“此為何器?”守廟者曰:“此蓋為宥坐③之器?!笨鬃釉唬骸拔崧劉苠蹲髡撸搫t欹,中則正,滿則覆。”孔子顧⑤謂弟子曰:“注水焉?!钡茏愚冖匏⒅?。中而正,滿而覆,虛而欹,孔子喟然而嘆曰:“吁!惡⑦有滿而不覆者哉!”
字詞解釋
1.欹(qī):傾斜。
2.于:向
3.宥(yòu)坐:放在座位右邊,用來警戒自己。宥:通“右”,右邊、右側(cè)。
4.聞:聽說
5.顧:回頭看
6.挹(yì):舀
7.惡:哪里

“古文觀止”中的觀止是什么意思
1個回答2022-12-19 10:18
觀止是"好極了"的意思。它是引用一個古人觀賞樂舞時發(fā)出的贊詞"觀止矣".
《古文觀止》中的“觀止”是什么意思
2個回答2022-12-13 19:16
1、古:古代
2、文:文章
3、觀:閱讀
4、止:截止,到此為止
5、古文觀止:截止到現(xiàn)在,最好的古文。
古文觀止中“觀止”是什么意思
1個回答2022-12-14 12:31
觀止:看到這里就可以休止了。贊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極點,達到無以復(fù)加的程度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已。
出處:《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覺一切歌曲腔調(diào)俱出其下,以為觀止矣。--《明居湖居聽書》《古文觀止》
熱門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