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范雎讀后感

范雎簡介,范雎人物資料,范雎人物介紹
1個回答2024-03-22 03:36

范雎受辱,須賈綈袍

范雎(?-前255年),字叔巖知,中國戰(zhàn)國時魏國芮城(今山西芮城)人,著名政治家、軍事謀略家,秦昭襄王宰相。封地在應城(今河南魯山之東),所以又稱為“應侯”。

《史記》本傳作范睢,而《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有范且(音居),王先慎集解引顧廣圻曰:“范且,范雎也,且、雎同字;”又按《資治通鑒》周赧王四十五年范睢下胡賣棗猛三省注云:“睢,音雖,”錢大昕《通鑒注辨正》云:“考武梁祠畫像作范且,且與雎同字,宜從且不從目,注讀為雖,失之甚矣。”

范雎是魏國公族支庶子弟,善辯,本欲求官于魏王,但因家貧無資可通門路,不得不改為入中大夫須賈門下為賓客。一次隨須賈出使齊國時被懷疑通齊賣魏,因此在歸國后被魏國相國魏齊幾乎鞭笞致死,又被魏齊下令扔進茅廁侮辱,僥幸逃生后,在鄭安平的幫助下,易名張祿,潛隨秦國使者王稽入秦。(一說在孟嘗君的推薦下前往秦國。)

范雎見秦昭襄王之后,提出了遠交近攻的策略,抨擊穰侯魏冉越過韓國和魏國而進攻齊國的做法。他主張將韓、魏作為秦國兼并的主要目標,同時應該與齊國等保持良好關系。范遂被拜為客卿,之后,他又提醒秦昭襄王,秦國的王權太弱,需要加強王權。秦昭襄王遂于前266年廢太后,并將國內(nèi)四大貴族趕出函谷關外 范雎簡介 ,拜范雎為相,封于應(今河南寶豐西南),號為應侯。

范雎為人睚眥必報,掌權后先羞辱魏使須賈,之后又迫使魏齊自盡。又舉薦鄭安平出任秦國大將,王稽出中橋任河東守,以報其恩。

前262年,秦國攻打韓國的上黨,與興起的趙國發(fā)生長平之戰(zhàn)。兩軍對壘3年后,范雎于前260年成功地以反間計使趙國啟用無實戰(zhàn)能力的趙括代廉頗為將,使得白起大破趙軍。長平戰(zhàn)后,白起希望一舉滅趙,但范雎認為秦軍應該休養(yǎng)生息,秦昭襄王決定停戰(zhàn)。白起認為失去滅趙國的最佳時機 范雎簡介 ,以后再攻打趙國再無獲勝的機會,白起稱病不再任命統(tǒng)帥,之后秦昭襄王再度想要攻趙時,欲請白起掛帥,但白起認為已經(jīng)失去良機而不肯從命,秦王一怒之下放逐白起,又因范雎稱“白起臨走時有怨氣,恐其走后為他國所用”,于是秦昭襄王派使者賜給白起一把劍,命他自盡。

此后果然不出白起所料,秦軍不能戰(zhàn)勝趙國,秦軍圍困趙國都城邯鄲,希望一舉滅趙,但是于前259年秋被率軍來援的信陵君擊潰,鄭安平兵敗降趙。前255年,王稽也因通敵之罪被誅。范雎因此失去秦昭襄王的寵信,不得不推舉蔡澤代替自己的位置,辭歸封地,不久病死。

更多 >>

更多 >>

范雎的生平是怎樣的?
1個回答2024-03-28 13:32

范雎,生年不詳,卒于公元前255年,字叔,戰(zhàn)國時魏國人。著名政治家、軍事謀略家。封地在應城,今河南魯山之東,所以又稱為“應侯”。范雎是戰(zhàn)國末期秦國外交名家。他上承秦孝公時變法圖強之志,下開秦始皇統(tǒng)一帝業(yè),是秦國歷史上繼往開來的一代名相。

范雎的介紹
1個回答2024-04-03 12:31

范雎(?-前255年),字叔,戰(zhàn)國時期魏國人,著名政治家、軍事謀略家,秦國宰相,因封地在應城,所以又稱為“應侯”。范雎本是魏國中大夫須賈門客,因被懷疑通齊賣魏,差點被魏國相國魏齊鞭笞致死,后在鄭安平的幫助下,易名張祿,潛隨秦國使者王稽入秦。范雎見秦昭王之后,提出了遠交近攻的策略,抨擊穰侯魏冉越過韓國和魏國而進攻齊國的做法。他主張將韓、魏作為秦國兼并的主要目標,同時應該與齊國等保持良好關系。范遂被拜為客卿,之后,他又提醒昭王,秦國的王權太弱,需要加強王權。秦昭王遂于前266年廢太后,并將國內(nèi)四大貴族趕出函谷關外,拜范雎為相。范雎為人恩怨分明,掌權后先羞辱魏使須賈,之后又迫使魏齊自盡。又舉薦鄭安平出任秦國大將,王稽出任河東守。前262年,長平之戰(zhàn)爆發(fā),兩軍對壘三年后,范雎以反間計使趙國啟用無實戰(zhàn)能力的趙括代廉頗為將,使得白起大破趙軍。長平戰(zhàn)后,范雎妒忌白起的軍功,借秦昭王之命迫使白起自殺。此后秦軍遭諸侯援軍所破,鄭安平降趙。前255年,王稽也因通敵之罪被誅。范雎因此失去秦昭王的寵信,不得不推舉蔡澤代替自己的位置,辭歸封地,不久病死。

范雎有什么事跡?
1個回答2024-02-18 13:10

范雎早年家境貧寒,后出使齊國為魏中大夫須賈所誣,歷經(jīng)磨難后輾轉(zhuǎn)入秦。范雎是魏國公族支庶子弟,善辯,本欲求官于魏王,但因家貧無資可通門路,不得不改為入中大夫須賈門下為賓客。魏昭王讓須賈出使齊國,范雎隨往,憑雄辯之才深得齊王敬重。齊王欲留他任客卿,并贈黃金十斤,牛、酒等物,均謝絕。須賈回國,不僅不贊揚他的高風亮節(jié),反向相國魏齊誣告他私受賄賂,出賣情報。魏齊將他拷打得肋折齒落,體無完膚,又用席裹棄于茅廁,讓賓客往上撒尿,范雎裝死,被拋于郊外。返家后即托好友鄭安平將自己藏匿,化名張祿,并讓家人舉喪,使魏齊深信自己已死不疑。此后秦軍乘勝追擊,圍困趙國都城邯鄲,希望一舉滅趙,但是于前259年秋被率軍來援的信陵君擊潰,鄭安平兵敗降趙。前255年,王稽也因通敵之罪被誅,范雎因此失去秦昭王的寵信,不得不推舉蔡澤代替自己的位置,辭歸封地,不久病死。

范雎有什么事跡?
1個回答2024-02-21 18:59
范雎是一位充滿矛盾的歷史人物。他一方面小肚雞腸,“每飯之德必賞,睚眥之怨必報”;另一方面,他又富于深謀遠慮,能夠忍辱負重,終成大事。他一方面對過去了的恩怨耿耿于懷,設計殺仇;另一方面,他又具有戰(zhàn)略眼光,提出了“遠交近攻”的戰(zhàn)略方針。事實證明,“遠交近攻”的戰(zhàn)略方針是行之有效的,秦國就是在這一方針指引下一步步強盛起來,一步步完成連橫大業(yè)的。從這個角度看,說范雎是秦國霸業(yè)的奠基人,并不為過。范雎事秦純粹出于偶然,并沒有必然性:



一次,范雎跟隨須賈出使齊國。齊襄王得知范雎是個人才,就派人贈給他黃金美酒等禮物,范雎拒收。本來一件平常事,須賈卻小題大做,捕風捉影,認定范雎里通外國,出賣了魏國利益。須賈讓范雎收下了美酒等禮物,把黃金退了回去?;氐轿簢?,須賈在魏國宰相魏齊面前中傷范雎,魏齊聽罷大怒,命令左右用板鑲嵌羽紋扁壺子與荊條抽打范雎,直打得范雎肋折齒斷。范雎裝死,魏齊命人用席子把他卷起來,丟進了廁所,讓喝醉的賓客輪番在他身上撒尿。被卷在席子里的范雎對看守的人說:“你若能放我,日后必當重謝?!笨词仄鹆藧烹[之心,跑去請示魏齊,說,把范雎扔掉算了。魏齊酒醉未醒,順口答應了下來。范雎得以逃脫。





范雎逃至秦國,正值秦國排斥舌辯之士。幾經(jīng)周折,才得見秦昭王。從此,改變了戰(zhàn)國時代的政治格局。范雎對秦昭王的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兩方面:一是促使秦國推行“遠交近攻”的方針,從而事半功倍,駕馭住了復雜的局勢;二是幫助秦昭王獨攬大權,政出一門,為專權打下了基礎。范雎是這樣勸說秦王的:





詩曰:“木實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者傷其心;大其都者危其國,尊其臣者卑其主。”《史記·范雎蔡澤列傳第十九》如果沒有范雎這個人物出現(xiàn),歷史將是另一番景象。那樣的話,也許秦昭王仍是諳弱無力的君王,別說統(tǒng)一不了諸侯國,權力盡失也未可知。范雎使得一切都改變了,甚至歷史的進程也被改變了。范雎呼風喚雨,如魚得水。他在秦國的權力之大,通過他進諫秦王殺死了頭號功臣白起,足可見證。白起坑殺40萬趙國降卒的深仇大恨,由范雎替趙國人報了。六國的人殺死原先的頭號敵人,而且是沒費吹灰之力,也幽默得可以。





秦國吞并六國,然而為秦國制定吞并方針的,正是六國之一的魏國人———范雎。由此觀之,六國———至少是魏國———乃自掘墳墓。有暴秦虎視眈眈,危若累卵,六國仍不結(jié)束窩里斗,直到把一流人才趕到敵人那里去。從這一點看,七國歸于一統(tǒng),實在是勢在必行。諸侯國和平相處、相安無事,幾乎是不可能的。假如當年沒有范雎被須賈、魏齊陷害之事,魏國重用范雎,也許魏國可以強于一時,但絕對不可能改寫歷史。





歷史是個古怪的老人,順之者昌,逆之者亡。范雎相于秦,恰恰順乎中國政治之大勢,所以才被寫上了重重的一筆。
如何評價范雎的一生?范雎怎么死的?
1個回答2023-01-06 18:39
范睢此人恩怨分明,睚眥必報。此人為秦國擴張立下了汗馬功勞,最終黯然離去,孤獨終老。
嘆為觀止的適用范圍
1個回答2024-01-29 17:00
嘆為觀止的意思是,嘆:贊賞;觀止:看到這里就夠了。指贊美所見到的事物好到了極點。
《新華成語詞典》對“嘆為觀止”的解釋是:嘆:贊嘆。觀止:看到這里就停止,不再看別的了,稱贊所看到的事物盡善盡美。《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季札]見舞《韶箭》者,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幬也,如地之無不載也,雖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已!’”后用“嘆為觀止”贊美所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極點。
嘆為觀止可用的地方:1、形容某人的某一行為。比如某某演員的表演令人嘆為觀止,但不能用于形容某人本身。2、形容自然景色、人造物等。嘆為觀止的拼音:[tànwéiguānzhǐ]。
連動式:本身是一動賓式短語,可充當句子的謂語部分;注意點如果句子主語是物或者是其他人,要在“嘆為觀止”前加“令(觀看的)人”,如果主語直接是觀看者,就不需要加。
范雎相秦這個故事的大致內(nèi)容?
1個回答2024-05-01 10:18

范雎在魏國被相國迫害將死,在朋友幫助下、為秦使網(wǎng)絡逃往秦國,受秦王賞識成為相國,后來報一箭之仇殺掉魏國相國。

范雎究竟是好是壞?為什么呢?
1個回答2022-11-28 17:59
范雎肯定是好的,他為了復興楚國大業(yè)殫精竭慮,最終卻被項羽所懷疑,背發(fā)瘡而死。
關雎中的愛情觀給我們什么啟示?
1個回答2024-04-18 17:21

關雎中的愛情觀給我們啟示:相愛的兩個人是互相有吸引力的,而這個吸引力在于他們之間的一見鐘情。

《周南·關雎》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中的第一首詩,通常認為是一首描寫男女戀愛的情歌。此詩首章以雎鳥相向合鳴,相依相戀,興起淑女陪君子的聯(lián)想。

以下各章,又以采荇菜這一行為興起主人公對女子瘋狂的相思與追求。全詩在藝術上巧妙地采用了“興”的表現(xiàn)手法,語言優(yōu)美,善于運用雙聲疊韻和重章疊詞,增強了詩歌的音韻美和寫人狀物、擬聲傳情的生動性。



擴展資料:

這首詩可以被當作表現(xiàn)夫婦之德的典范,它所寫的愛情,一開始就有明確的婚姻目的,最終又歸結(jié)于婚姻的美滿,不是青年男女之問短暫的邂逅、一時的激情。這種明確指向婚姻、表示負責任的愛情,更為社會所贊同。

它所寫的男女雙方,乃是“君子”和“淑女”,表明這是一種與美德相聯(lián)系的結(jié)合?!熬印笔羌嬗械匚缓偷滦须p重意義的,而“窈窕淑女”,也是兼說體貌之美和德行之善。這里“君子”與“淑女”的結(jié)合,代表了一種婚姻理想。再次,是詩歌所寫戀愛行為的節(jié)制性。

細讀可以注意到,這詩雖是寫男方對女方的追求,但絲毫沒有涉及雙方的直接接觸。“淑女”固然沒有什么動作表現(xiàn)出來,“君子”的相思,也只是獨自在那里“輾轉(zhuǎn)反側(cè)”,什么攀墻折柳之類的事情,好像完全不曾想到,愛得很守規(guī)矩。這樣一種戀愛,既有真實的頗為深厚的感情,又表露得平和而有分寸,對于讀者所產(chǎn)生的感動,也不致過于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