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歷史高中生活英語

問鼎中原的故事:問鼎中原的歷史人物有哪些
1個回答2024-05-20 06:37
 問鼎中原,問:詢問,鼎:古代煮東西的器物,三足兩耳。中原:黃河中下游一帶,指疆域領(lǐng)土。比喻企圖奪取天下。
  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在古代被視為立國重器,是國家和權(quán)力的象征。直到現(xiàn)在,中國人仍然有一種鼎崇拜的意識,“鼎”字也被賦予“顯赫”、“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記績的禮器。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旌表功績,記載盛況。
  “問鼎”的典故語出《左傳·宣公三年》,大意是:楚莊王為討伐外族入侵者來到洛陽,在周天子境內(nèi)檢閱軍隊。
  周定王派大夫王孫滿去慰勞,楚莊王借機詢問周鼎的大小輕重。王孫滿說: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國君無道,鼎大也輕。周王朝定鼎中原,權(quán)力天賜。鼎的輕重不當(dāng)詢問。楚莊王問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結(jié)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孫滿的嚴(yán)詞斥責(zé)。
  后來就把圖謀篡奪王位叫做“問鼎”。
一詩二表三分鼎相關(guān)歷史人物?
1個回答2024-06-20 19:32

一詩二表三分鼎,萬古千秋五丈原。這可能是想概況諸葛亮的一生。

一詩是指那首“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

“二表”是指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和第二次北伐寫給后主劉禪的前后《出師表》。從這兩表中可以看到先生為蜀漢竭忠盡智的肝膽之照,肺腑之情。

“三分鼎”指的是天下三分。

關(guān)于九鼎是一只鼎的史料?
1個回答2022-08-30 23:36
不知道 沒看過
有關(guān) 鼎 的歷史事件
1個回答2024-01-24 08:52
楚王問鼎
“楚王問鼎”一事出自《史記·楚世家》。晉楚城濮之戰(zhàn)后,楚轉(zhuǎn)而向東發(fā)展。前613年,楚莊王即位后,楚國再次強盛。前606年,楚莊王伐陸渾(今河南嵩縣北)之戎,一直打到洛水邊,“觀兵于周疆”,在周都洛陽陳兵示威。周王派王孫滿去慰勞,莊王竟問“鼎之大小輕重”,意欲移鼎于楚。王孫滿說:“統(tǒng)治天下重在德,而不在鼎?!背f王傲然地對王孫滿說:“你不要阻止鑄鼎之事,我們楚國只要把折斷的鉤(一種銅兵器)尖收集起來,就足夠鑄造九鼎了?!背f王大有取周而代之的氣勢。周王使者王孫滿態(tài)度強硬,楚莊王只好退出周疆。但是,楚國北上爭霸的行為并未中止。對“楚王問鼎”,學(xué)術(shù)界存有爭論。有興趣者可參閱顧鐵符《楚莊王問鼎質(zhì)疑》(載《夕陽芻稿》,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版)。
歷史上,霸王舉鼎是傳說還是真的?
1個回答2024-06-12 02:41
是真的
項羽天生神力,比一般人力氣大,當(dāng)然他能舉起的鼎有多重就不得而知了
鼎是古代人做飯的鍋,吃飯在一口小點的鼎里,說是碗也說的過去,當(dāng)然都是肉食,有點像火鍋是吧?鐘鳴鼎食就是這么來的。如果現(xiàn)在我們說你力能舉鍋或力能舉碗就比較搞笑了,古代的鼎沒這么輕,可是一般也不會太重。項羽舉的鼎應(yīng)該還蠻重的,否則就不會說了。
現(xiàn)在知道的最大的鼎是司母戊鼎,重達(dá)800多公斤,項羽舉的應(yīng)該沒這么重。如果一二百公斤應(yīng)該還是蠻有可能的,現(xiàn)在的舉重運動員男子世界紀(jì)錄是263公斤,項羽說不定能舉更重吆!
拔山扛鼎與那個歷史人物有關(guān)
1個回答2024-04-08 02:31
拔山扛鼎

《史記·項羽本紀(jì)》中說他“力能扛鼎,”雖是形容,不一定實指,但卻有可能。因為這里的“鼑”當(dāng)指古代青銅鑄造的三足(也有四足的)烹飪器或禮器,雖很重,但小一點的力氣大的人是舉得起的。至于“拔山”則見于項羽“別姬”時自己創(chuàng)作自己唱的歌::“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顯然只是慷慨悲涼地自抒胸臆而已,“拔山”也只是夸張之詞,大可不必追究拔過什么山了。
歷史上,霸王舉鼎是傳說還是真的?
1個回答2024-02-11 22:39
余閱讀古典名著《紅樓夢》,對三十九回李紈說的一段有關(guān)霸王舉鼎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書中說:“鳳丫頭是個楚霸王,也得兩只膀子,也舉千金鼎,他不是這個丫頭(指平兒),就得這么周到了”。紅學(xué)家對這段話,作了評論,暫且不談,而對“舉鼎”,卻引起了我的關(guān)注,因為宿遷市區(qū)有座“霸王”舉鼎的雕像。霸王舉過鼎嗎?在《紅樓夢》中不過是小說家之言,它畢竟不是史實。于是,經(jīng)查閱歷史資料,我得出的結(jié)論:“霸王舉鼎”絕非史實。
《史記項羽本紀(jì)》中有一段話:“籍長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竊以為,力能扛鼎僅僅是形容項羽的力氣大,這是有夸張的文學(xué)色彩,且有褒意存焉。絕沒有“扛鼎”之事矣。楚漢之后戲曲家、小說家,即依據(jù)《項羽本紀(jì)》的夸張敘述,編寫了霸王舉鼎的故事。
元代一位名叫鐘嗣成的文人,在他的《錄鬼薄》中,著錄高文秀有《禹王廟霸王舉鼎》雜劇,但,此劇早已失傳,其內(nèi)容不甚了了。而查閱明、清兩朝之劇目,也無從見到撰與此故事之義。翻撿明代《西漢演義》(題袁宏道序·鐘伯敬評)第十一則《會稽城項良起義》,寫到了項羽在會稽涂山禹王廟舉鼎的故事。大致情節(jié)是:項羽奉其叔項良之命,前往涂山桓楚,于英處搬兵求援共商起義大計。此二將俱有萬夫不擋之勇,且擁有精兵,項羽雖經(jīng)再三游說,但二將卻認(rèn)為項良起義之兵難以與強秦抗衡。項羽見說無果,建議與二將比武,桓楚提出,禹王廟有鼎,可試試勇氣。此鼎高七尺,圍園五尺,重約五千斤有余。項羽雙手抓鼎,一口氣三推三起,后又舉起,繞殿連走三次,面不改色,氣不喘息?;?、于二將見此,連呼:“公非凡人”,“真天神也,吾輩愿隨鞭蹬”。項羽搬兵成功。從此二將隨其南征北戰(zhàn)。無獨有偶,小說家之言,還有伍子胥舉鼎故事。如孤本元明雜劇《臨童斗室》、丘浚(一作無名氏)《舉鼎記》傳奇、許自昌《臨同會》傳奇、無名氏《潼臨會》傳奇,在《紅樓夢》第七十五回,就提到臨潼斗寶。
以上兩位歷史人物舉鼎,曾是藝術(shù)形象,絕不能坐實為舉鼎。尤其是用雕塑這一藝術(shù)形式,樹霸王的英雄形象,應(yīng)該尊重歷史事實,又具有藝術(shù)創(chuàng)造的含蓄之美。項羽出身貴族家庭,才氣過人,且是一代君王,舉鼎不過是一介武夫形象而已。
歷史上的秦武王真的是因舉鼎而死嗎
1個回答2024-02-16 08:27

歷史上的秦武王真的是因舉鼎而死。

秦武王是秦惠文王之子,是秦國第二代稱“王”的君主。在他執(zhí)政的第四年,秦武王和力士烏獲、任鄙、孟賁比賽舉鼎,孟賁舉高半尺,秦武王舉鼎半尺后乏力,大鼎墜落砸了右腳,武王因此一命嗚呼,此所謂舉鼎絕臏。

擴展資料:

秦武王天生有神力,從小就喜歡與勇士們做有關(guān)力氣方面的游戲。烏獲、任鄙二將在秦惠文王時期就因為作戰(zhàn)英勇而倍受寵愛,秦武王即位后,對二人更是寵愛有加。

齊國有個名叫孟賁的人,憑借力大的緣故而聞名于鄉(xiāng)里。他聽說秦武王正在招募天下間的勇士,認(rèn)為自己終于有用武之地了,于是就前往秦國投奔秦武王。秦武王經(jīng)過測試,知道他也是個名不虛傳的人物,于是也拜為大官,與烏獲、任鄙一起受寵。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wǎng)-春秋時楚莊王"問鼎中原" 戰(zhàn)國時秦武王舉鼎絕臏

歷史上鼎鼎有名的“廣東十虎”,究竟誰的功夫最高呢?
1個回答2024-02-07 08:43

我覺得,他們十位的功夫都不相上下,各有千秋。況且,能夠得到大家的認(rèn)可,成為習(xí)武界當(dāng)中的佼佼者,就說明他們都很厲害。

在廣東十虎中有王銀林、黃橙可、蘇黑虎、黃麒英、周泰、譚濟筠、黎仁超、陳鐵志、蘇燦和梁坤。這十個人中,有很多人有著更傳奇的人生經(jīng)歷,很多后世的電影和電視劇都是以他們的人生故事為基礎(chǔ)改編而成的。

在他們十位當(dāng)中,有最出名的兩位,他們分別是黃麒英和蘇燦。黃麒英是一個來自南海的人,年輕的時候,為了生存在街上賣藝,有一天陸阿采碰巧出現(xiàn)在他面前,他接受了這個有才能的人作為學(xué)徒,十年的師承使他獲得了武藝的精髓,后來他成為了一名軍事戰(zhàn)術(shù)教練,但是工資很低,月薪只有三兩,他靠在靖遠(yuǎn)街開一家藥店養(yǎng)家糊口,這家藥店有望彌補供不應(yīng)求的局面。

而蘇燦本是當(dāng)?shù)氐陌灾?,未被馴服而且沉迷于武術(shù),與當(dāng)?shù)氐母^幫產(chǎn)生了仇恨。本來過著幸福富足的生活,但后來,面對斧頭幫的挑釁和外國的陰謀,他的戀人也離開了,于是他成為了一名乞丐。后來在親朋好友的幫助下,蘇燦的武功不斷提高,開始在湖南長沙乞討,一路乞討打拼回到廣州,蘇燦靠著自創(chuàng)的醉拳被評為廣東十虎之一,并將醉拳發(fā)揚光大,為此開設(shè)了武館。在他們當(dāng)中,很多人的事跡被拍成電視劇搬上了銀屏。

福鼎的歷史沿革
1個回答2024-03-15 04:11


福鼎建縣之先,其地歸屬閩中郡。
漢初屬閩越國,國滅后屬漢冶縣。
后漢為侯官所轄。
三國時屬吳建安郡,晉屬溫麻縣。
唐武德六年(623年)起屬新置之長溪縣。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長溪縣升為福寧州,福鼎為福寧州地。明洪武二年(1369年),因福寧州改稱福寧縣,縣地仍屬之。
成化九年(1473年)縣復(fù)改稱福寧州。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福寧州為福寧府,分設(shè)霞浦縣,為霞浦轄地。
乾隆四年(1739年),由霞浦縣劃出勸儒鄉(xiāng)的望海、育仁、遙香、廉江四里置福鼎縣,仍屬福寧府。
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直屬東路觀察使。
民國3年,改東路觀察使置閩海道。
民國14年,廢道,實行省、縣二級地方政制,縣直屬于省。
民國23年7月,在福安成立福建省第二行政督察區(qū)。
民國24年10月,第二行政督察區(qū)改稱第一行政督察區(qū)。
民國34年9月,將第一行政督察區(qū)改為第八行政督察區(qū)。
民國36年4月,又改稱第一行政督察區(qū),福鼎均為所屬之縣?! ∶駠?2年開始,縣境內(nèi)陸續(xù)建立起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dǎo)下的蘇維埃政府。部分地區(qū)先后歸屬霞鼎、霞鼎泰縣蘇維埃政府及福鼎、鼎平、桐霞等縣人民革命委員會管轄。  民國38年(1949年)6月11日,福鼎解放。初時,隸浙江省溫州地區(qū);10月7日劃歸福建省第三行政督察區(qū)管轄。1950年福建省第三行政督察區(qū)改稱福安專區(qū)行政公署,亦轄福鼎。1970年7月福安專區(qū)行政公署遷址寧德,改名寧德地區(qū)行政公署,福鼎隸屬不變。

熱門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