鯉英語聽力小學語文學習

鯉魚的生活習性
1個回答2024-01-20 15:49

鯉魚常棲息于水質較肥的泥塘底層,是一種雜食性魚類,葷素都吃。因此在釣鯽魚時可選用的餌料較多??捎眉t蚯蚓、面包蟲、螺螄肉等葷食,也可用小麥粒、紅薯、熟米飯等素食。

拓展資料

鯉魚,中文別名鯉拐子、鯉子、毛子,紅魚。鯉科(Cyprinidae)中粗強的褐色魚,學名Cyprinus carpio。原產亞洲,后引進歐洲、北美以及其他地區(qū),雜食性。

鯉魚鱗大,上腭兩側各有二須,單獨或成小群地生活于平靜且水草叢生的泥底的池塘、湖泊、河流中。在水域不大的地方有洄游的習性。

鯉魚的習性 釣鯉魚小藥?
1個回答2023-01-12 17:30
這個鯉魚的習性有很多啊,其實你細心觀察的話其實都會發(fā)現(xiàn)的,但是我沒有怎么觀察過,所以我也不太清楚。
鯉魚的習性是怎么樣的
4個回答2022-09-13 02:35
  鯉魚屬于底棲雜食性魚類,葷素兼食。餌譜廣泛,吻骨發(fā)達,常拱泥攝食。鯉魚又是低等變溫動物,體溫隨水溫變化而變化,無須靠消耗能量以維持恒定體溫,所以需餌攝食總量并不大。同時鯉魚與多數(shù)淡水魚一樣屬于無胃魚種,且腸道細短,新陳代謝速度快,故攝食習性為少吃勤食。鯉魚的消化功能同水溫關系極大,攝食的季節(jié)性很強。冬季(尤其在冰下)基本處于半休眠停食狀態(tài),體內脂肪一冬天消耗殆盡,春季一到,便急于攝食高蛋白食物予以補充。深秋時節(jié),冬季臨近,為了積累脂肪,也會出現(xiàn)一個“抓食”高峰期,而且也是以高蛋白餌料為主。因此初春。深秋垂釣鯉魚,要以蚯蚓、河蝦等動物性餌料為主。春季過后,隨著氣溫升高,魚的攝食量變大,餌的質量已不主要,數(shù)量則上升為第一位。因此在暮春、整個夏季、初秋的一個相當漫長的時期里,鯉魚都以素食為主。此時垂釣,應使用面餌、糟食等。
  鯉魚雖屬底棲性魚類,但這并不是說它的活動區(qū)域一成不變。季候變化、水溫冷暖。風力風向、氣壓高低、朔望更替、水質清濁、水流大小、水位漲落、水體溶氧、餌物環(huán)境等,都會隨時改變魚兒的活動區(qū)域,使它們常常進行較大幅度的位置移動,若在較大水域,這便叫做‘洄游”。鯉魚同其他淡水魚相比,有共同習性也有特殊習性。這些習性主要是由繁殖需要、索餌需要、趨氧生存需要決定的。
  喜草習性各種水草和水生植物滋生繁茂的水域,也是各種浮游生物和底棲生物繁衍生息之所,魚類可以在這里攝取到豐盛食物。水草茂盛處又是魚類絕佳的排卵產床,每年春天繁殖季節(jié),這類地方都是魚兒的聚集之所。
  頂流習性一個池塘往往有溪流或渠水注人,它不但為塘內魚兒帶來大量新鮮餌物,而且進出水處又有較高的溶氧度,是魚兒覓食攝氧的理想去處。所謂“順風的旗,頂水的魚”,道理就在于此。
  逐波習性水域寬闊的池塘,一遇風天,水面往往掀起較大風浪,風浪推動表層浮游生物和其他一些食物積聚于下風口處,這些餌物又被浪頭打入水中,這一帶于是成了魚類的天然覓食場。波興浪涌之處,水體溶氧度肯定就高(這與高密度養(yǎng)魚池的增氧機道理相同)?;谏鲜鰞蓷l,魚兒便養(yǎng)成了隨波逐浪趨下風的生活習性。
  向暖習性在自然水體溫度較低時,很明顯各類魚都喜歡到向陽的水域活動覓食,很少到大片陰坡一側和濃蔭蔽日的水區(qū)活動,也不會長時間在水溫較低的深水處呆著不動。初春與晚秋,背風向陽的淺水處白天在
  日照下較為溫暖,魚兒愛到此處來游大覓食。而早晚夜間溫差大,淺水處水溫亦下降快、降幅大,魚兒便通常要龜縮到水體相對溫暖的深水區(qū)去。隨著晝與夜水面溫度的升降,魚兒也會隨之日浮夜沉。相反在夏天高溫季節(jié)里,早、晚、夜間淺水區(qū)涼爽宜人、魚喜趨之。而白天隨著氣溫水溫升高,魚兒則逐漸移向深水處。烈日當頭、酷暑難耐的盛夏正午,魚兒一般在池塘最深處龜縮不動。若循以上規(guī)律“找魚”,基本便可覓其蹤跡。
  合群習性除鯰魚、黑魚以外,大多數(shù)魚類喜群居?!棒~貫而行”、“過江之鯽’”等成語就說明了這種習性。鯉魚亦如此,這一方面是由相同的食性和生活習慣決定的,另外魚類集群而動,也是出于防避敵害的一種天性與本能。
  趨氧、趨靜習性自然水體含氧量一般平均每升8-12毫克,當其降至不足1毫克時,就會引起多數(shù)魚類停止攝食、“浮頭”,甚至死亡。鯽魚、鯰魚等耐缺氧的能力相對強一些,鯉魚則不行,一般要求溶氧度每升5毫克以上。水中氧氣一是來自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再一個來自水面空氣。無風天氣溶氧慢,波浪大則溶氧情況好。哪一處缺氧,魚便很敏感地向含氧高的水域轉移。這就是魚喜草、喜流、喜波、喜淺灘的主要原因。雷雨前氣壓低,天氣發(fā)悶,魚不咬鉤;大雨剛歇天放晴,魚則“瘋咬”;上風頭死水區(qū)魚不愛咬,下風處波興浪涌,魚十分活躍;肥水塘如有外來新鮮水注人口,那里是釣魚黃金帶?!ぁに羞@些現(xiàn)象說明的都是一個道理:溶氧高的地方魚兒趨之若鶩。此外喜靜也是魚類明顯的特征之一,鯉魚也不例外。魚類聽覺發(fā)達,對聲響尤其是一些突如其來、生疏的高強度聲響極為敏感,聽到后迅速轉移遠離聲源。當然魚類避聲僅是一般而言,它們對某些自然聲響——如瀑布聲、風浪聲、流水聲、淘米洗菜聲、昆蟲落水聲等非但不懼怕,反而很喜歡。若是高密度精養(yǎng)池塘,那么拋撒顆粒飼料的聲音甚至會使魚兒爭相聚集。
鯉魚的習性和特點
3個回答2023-01-16 18:25
鯉魚屬于底棲雜食性魚類,葷素兼食。餌譜廣泛,吻骨發(fā)達,常拱泥攝食。鯉魚又是低等變溫動物,體溫隨水溫變化而變化,無須靠消耗能量以維持恒定體溫,所以需餌攝食總量并不大。同時鯉魚與多數(shù)淡水魚一樣屬于無胃魚種,且腸道細短,新陳代謝速度快,故攝食習性為少吃勤食。

鯉魚的消化功能同水溫關系極大,攝食的季節(jié)性很強。冬季(尤其在冰下)基本處于半休眠停食狀態(tài),體內脂肪一冬天消耗殆盡,春季一到,便急于攝食高蛋白食物予以補充。深秋時節(jié),冬季臨近,為了積累脂肪,也會出現(xiàn)一個“抓食”高峰期,而且也是以高蛋白餌料為主。因此初春。深秋垂釣鯉魚,要以蚯蚓、河蝦等動物性餌料為主。春季過后,隨著氣溫升高,魚的攝食量變大,餌的質量已不主要,數(shù)量則上升為第一位。因此在暮春、整個夏季、初秋的一個相當漫長的時期里,鯉魚都以素食為主。此時垂釣,應使用面餌、糟食等。   

鯉魚雖屬底棲性魚類,但這并不是說它的活動區(qū)域一成不變。季候變化、水溫冷暖。風力風向、氣壓高低、朔望更替、水質清濁、水流大小、水位漲落、水體溶氧、餌物環(huán)境等,都會隨時改變魚兒的活動區(qū)域,使它們常常進行較大幅度的位置移動,若在較大水域,這便叫做‘洄游”。鯉魚同其他淡水魚相比,有共同習性也有特殊習性。這些習性主要是由繁殖需要、索餌需要、趨氧生存需要決定的。   

喜草習性各種水草和水生植物滋生繁茂的水域,也是各種浮游生物和底棲生物繁衍生息之所,魚類可以在這里攝取到豐盛食物。水草茂盛處又是魚類絕佳的排卵產床,每年春天繁殖季節(jié),這類地方都是魚兒的聚集之所。   

頂流習性一個池塘往往有溪流或渠水注人,它不但為塘內魚兒帶來大量新鮮餌物,而且進出水處又有較高的溶氧度,是魚兒覓食攝氧的理想去處。所謂“順風的旗,頂水的魚”,道理就在于此。   

逐波習性水域寬闊的池塘,一遇風天,水面往往掀起較大風浪,風浪推動表層浮游生物和其他一些食物積聚于下風口處,這些餌物又被浪頭打入水中,這一帶于是成了魚類的天然覓食場。波興浪涌之處,水體溶氧度肯定就高(這與高密度養(yǎng)魚池的增氧機道理相同)?;谏鲜鰞蓷l,魚兒便養(yǎng)成了隨波逐浪趨下風的生活習性。   

向暖習性在自然水體溫度較低時,很明顯各類魚都喜歡到向陽的水域活動覓食,很少到大片陰坡一側和濃蔭蔽日的水區(qū)活動,也不會長時間在水溫較低的深水處呆著不動。

初春與晚秋,背風向陽的淺水處白天在日照下較為溫暖,魚兒愛到此處來游大覓食。而早晚夜間溫差大,淺水處水溫亦下降快、降幅大,魚兒便通常要龜縮到水體相對溫暖的深水區(qū)去。隨著晝與夜水面溫度的升降,魚兒也會隨之日浮夜沉。相反在夏天高溫季節(jié)里,早、晚、夜間淺水區(qū)涼爽宜人、魚喜趨之。而白天隨著氣溫水溫升高,魚兒則逐漸移向深水處。烈日當頭、酷暑難耐的盛夏正午,魚兒一般在池塘最深處龜縮不動。若循以上規(guī)律“找魚”,基本便可覓其蹤跡。   合群習性除鯰魚、黑魚以外,大多數(shù)魚類喜群居?!棒~貫而行”、“過江之鯽’”等成語就說明了這種習性。鯉魚亦如此,這一方面是由相同的食性和生活習慣決定的,另外魚類集群而動,也是出于防避敵害的一種天性與本能。   

趨氧、趨靜習性自然水體含氧量一般平均每升8-12毫克,當其降至不足1毫克時,就會引起多數(shù)魚類停止攝食、“浮頭”,甚至死亡。鯽魚、鯰魚等耐缺氧的能力相對強一些,鯉魚則不行,一般要求溶氧度每升5毫克以上。水中氧氣一是來自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再一個來自水面空氣。無風天氣溶氧慢,波浪大則溶氧情況好。哪一處缺氧,魚便很敏感地向含氧高的水域轉移。這就是魚喜草、喜流、喜波、喜淺灘的主要原因。雷雨前氣壓低,天氣發(fā)悶,魚不咬鉤;大雨剛歇天放晴,魚則 “瘋咬”;

上風頭死水區(qū)魚不愛咬,下風處波興浪涌,魚十分活躍;肥水塘如有外來新鮮水注人口,那里是釣魚黃金帶?!ぁに羞@些現(xiàn)象說明的都是一個道理:溶氧高的地方魚兒趨之若鶩。此外喜靜也是魚類明顯的特征之一,鯉魚也不例外。魚類聽覺發(fā)達,對聲響尤其是一些突如其來、生疏的高強度聲響極為敏感,聽到后迅速轉移遠離聲源。當然魚類避聲僅是一般而言,

它們對某些自然聲響——如瀑布聲、風浪聲、流水聲、淘米洗菜聲、昆蟲落水聲等非但不懼怕,反而很喜歡。若是高密度精養(yǎng)池塘,那么拋撒顆粒飼料的聲音甚至會使魚兒爭相聚集。
鯉魚的生存習性
1個回答2023-01-10 16:50

鯉魚屬于底棲雜食性魚類,葷素兼食。餌譜廣泛,吻骨發(fā)達,常拱泥攝食。鯉魚又是低等變溫動物,體溫隨水溫變化而變化,無須靠消耗能量以維持恒定體溫,所以需餌攝食總量并不大。同時鯉魚與多數(shù)淡水魚一樣屬于無胃魚種,且腸道細短,新陳代謝速度快,故攝食習性為少吃勤食。鯉魚的消化功能同水溫關系極大,攝食的季節(jié)性很強。
冬季(尤其在冰下)基本處于半休眠停食狀態(tài),體內脂肪一冬天消耗殆盡,春季一到,便急于攝食高蛋白食物予以補充。深秋時節(jié),冬季臨近,為了積累脂肪,也會出現(xiàn)一個“抓食”高峰期,而且也是以高蛋白餌料為主。因此初春、深秋垂釣鯉魚,要以蚯蚓、河蝦等動物性餌料為主。
春季過后,隨著氣溫升高,魚的攝食量變大,餌的質量已不主要,數(shù)量則上升為第一位。因此在暮春、整個夏季、初秋的一個相當漫長的時期里,鯉魚都以素食為主。此時垂釣,應使用面餌、糟食等。
鯉魚雖屬底棲性魚類,但這并不是說它的活動區(qū)域一成不變。季候變化、水溫冷暖。風力風向、氣壓高低、朔望更替、水質清濁、水流大小、水位漲落、水體溶氧、餌物環(huán)境等,都會隨時改變魚兒的活動區(qū)域,使它們常常進行較大幅度的位置移動,若在較大水域,這便叫做“洄游”。鯉魚同其他淡水魚相比,有共同習性也有特殊習性。這些習性主要是由繁殖需要、索餌需要、趨氧生存需要決定的。

錦鯉的生長習性
3個回答2022-12-14 17:46

雜食性。錦鯉生性溫和,喜群游,易飼養(yǎng),對水溫適應性強??缮钣?-30℃水溫環(huán)境,生長水溫為21-27℃。
除水溫的高低和餌料的豐富能影響錦鯉的生長速度外,雌、雄魚的生長也有很大的差異。錦鯉的年齡測定,與多數(shù)魚類相同,測定鱗片的年輪數(shù),即表示錦鯉的年齡。

錦鯉的生活習性有哪些?
2個回答2023-01-01 08:21

錦鯉和金魚一樣對水溫、水質的要求并不嚴格,錦鯉生活的水濁范圍為2-30攝氏度。錦鯉對環(huán)境適應性雖強,但卻有不能抵抗水溫急驟變化的弱點,如長期人工飼養(yǎng),水濁升降2-3攝氏度時尚能忍受,溫度下降或升高的幅度超過2-3攝氏度時,魚容易生病,溫度升降幅度加大到7-8攝氏度時,魚匍匐于水底不食不支,若溫度突變幅度再中大,錦鯉甚至會立即死亡,錦鯉最適生活的水濁是20-25攝氏度,在這種溫度的水中,錦鯉游動活躍,食欲旺盛,體質健壯,色彩鮮艷。控制到最適宜錦鯉生長的水溫,使魚能有舒適環(huán)境而生長迅速更為理想。錦鯉在水中生活依靠鰓吸收溶于水中的氧,將氧送到魚體中和吸收的食物營養(yǎng)成分化合而產生能量以維持生命,所以水中是否有充足的氧是養(yǎng)好魚的關鍵,錦鯉每千克體重每小時所需的氧量在水溫5-6攝氏度時為35毫克/升,由此證明水溫越高,耗氧量越大。

小鯉魚的生活習性
1個回答2023-05-31 22:53
  鯉魚屬于底棲雜食性魚類,葷素兼食。餌譜廣泛,吻骨發(fā)達,常拱泥攝食。鯉魚又是低等變溫動物,體溫隨水溫變化而變化,無須靠消耗能量以維持恒定體溫,所以需餌攝食總量并不大。同時鯉魚與多數(shù)淡水魚一樣屬于無胃魚種,且腸道細短,新陳代謝速度快,故攝食習性為少吃勤食。

鯉魚的消化功能同水溫關系極大,攝食的季節(jié)性很強。冬季(尤其在冰下)基本處于半休眠停食狀態(tài),體內脂肪一冬天消耗殆盡,春季一到,便急于攝食高蛋白食物予以補充。深秋時節(jié),冬季臨近,為了積累脂肪,也會出現(xiàn)一個“抓食”高峰期,而且也是以高蛋白餌料為主。因此初春。深秋垂釣鯉魚,要以蚯蚓、河蝦等動物性餌料為主。春季過后,隨著氣溫升高,魚的攝食量變大,餌的質量已不主要,數(shù)量則上升為第一位。因此在暮春、整個夏季、初秋的一個相當漫長的時期里,鯉魚都以素食為主。此時垂釣,應使用面餌、糟食等。   

鯉魚雖屬底棲性魚類,但這并不是說它的活動區(qū)域一成不變。季候變化、水溫冷暖。風力風向、氣壓高低、朔望更替、水質清濁、水流大小、水位漲落、水體溶氧、餌物環(huán)境等,都會隨時改變魚兒的活動區(qū)域,使它們常常進行較大幅度的位置移動,若在較大水域,這便叫做‘洄游”。鯉魚同其他淡水魚相比,有共同習性也有特殊習性。這些習性主要是由繁殖需要、索餌需要、趨氧生存需要決定的。   

喜草習性各種水草和水生植物滋生繁茂的水域,也是各種浮游生物和底棲生物繁衍生息之所,魚類可以在這里攝取到豐盛食物。水草茂盛處又是魚類絕佳的排卵產床,每年春天繁殖季節(jié),這類地方都是魚兒的聚集之所。   

頂流習性一個池塘往往有溪流或渠水注人,它不但為塘內魚兒帶來大量新鮮餌物,而且進出水處又有較高的溶氧度,是魚兒覓食攝氧的理想去處。所謂“順風的旗,頂水的魚”,道理就在于此。   

逐波習性水域寬闊的池塘,一遇風天,水面往往掀起較大風浪,風浪推動表層浮游生物和其他一些食物積聚于下風口處,這些餌物又被浪頭打入水中,這一帶于是成了魚類的天然覓食場。波興浪涌之處,水體溶氧度肯定就高(這與高密度養(yǎng)魚池的增氧機道理相同)。基于上述兩條,魚兒便養(yǎng)成了隨波逐浪趨下風的生活習性。   

向暖習性在自然水體溫度較低時,很明顯各類魚都喜歡到向陽的水域活動覓食,很少到大片陰坡一側和濃蔭蔽日的水區(qū)活動,也不會長時間在水溫較低的深水處呆著不動。

初春與晚秋,背風向陽的淺水處白天在日照下較為溫暖,魚兒愛到此處來游大覓食。而早晚夜間溫差大,淺水處水溫亦下降快、降幅大,魚兒便通常要龜縮到水體相對溫暖的深水區(qū)去。隨著晝與夜水面溫度的升降,魚兒也會隨之日浮夜沉。相反在夏天高溫季節(jié)里,早、晚、夜間淺水區(qū)涼爽宜人、魚喜趨之。而白天隨著氣溫水溫升高,魚兒則逐漸移向深水處。烈日當頭、酷暑難耐的盛夏正午,魚兒一般在池塘最深處龜縮不動。若循以上規(guī)律“找魚”,基本便可覓其蹤跡。   合群習性除鯰魚、黑魚以外,大多數(shù)魚類喜群居?!棒~貫而行”、“過江之鯽’”等成語就說明了這種習性。鯉魚亦如此,這一方面是由相同的食性和生活習慣決定的,另外魚類集群而動,也是出于防避敵害的一種天性與本能。   

趨氧、趨靜習性自然水體含氧量一般平均每升8-12毫克,當其降至不足1毫克時,就會引起多數(shù)魚類停止攝食、“浮頭”,甚至死亡。鯽魚、鯰魚等耐缺氧的能力相對強一些,鯉魚則不行,一般要求溶氧度每升5毫克以上。水中氧氣一是來自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再一個來自水面空氣。無風天氣溶氧慢,波浪大則溶氧情況好。哪一處缺氧,魚便很敏感地向含氧高的水域轉移。這就是魚喜草、喜流、喜波、喜淺灘的主要原因。雷雨前氣壓低,天氣發(fā)悶,魚不咬鉤;大雨剛歇天放晴,魚則“瘋咬”;

上風頭死水區(qū)魚不愛咬,下風處波興浪涌,魚十分活躍;肥水塘如有外來新鮮水注人口,那里是釣魚黃金帶?!ぁに羞@些現(xiàn)象說明的都是一個道理:溶氧高的地方魚兒趨之若鶩。此外喜靜也是魚類明顯的特征之一,鯉魚也不例外。魚類聽覺發(fā)達,對聲響尤其是一些突如其來、生疏的高強度聲響極為敏感,聽到后迅速轉移遠離聲源。當然魚類避聲僅是一般而言,

它們對某些自然聲響——如瀑布聲、風浪聲、流水聲、淘米洗菜聲、昆蟲落水聲等非但不懼怕,反而很喜歡。若是高密度精養(yǎng)池塘,那么拋撒顆粒飼料的聲音甚至會使魚兒爭相聚集。
景鯉魚的生活習性?
1個回答2022-12-16 16:25
錦鯉生性溫和,喜群游,易飼養(yǎng),對水溫適應性強。可生活于5-30℃水溫環(huán)境,生長水溫為21-27℃。雜食性。錦鯉個體較大,體長可達1米,重10千克以上。性成熟為2-3齡。壽命長,平均約為70歲。于每年4--5月產卵。
俗語鯉魚跳龍門說的是鯉魚具有怎的習性?
3個回答2023-01-18 00:31
你問的這個問題,
俗語鯉魚跳龍門,
說的是鯉魚具有怎的習性?
應該是鯉魚具有往高處走的愿望,
以及在往高處走的時候,
有不怕失敗的勇氣。
熱門問答